武昌剩竹简介
武昌剩竹的意思
解释:
比喻尚可备用的材料。
出处:
《晋书 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作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钉)装船。其综微密,皆此类也。”
语法:
武昌剩竹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顾逸事新语可佐谈资者,乃先是所罗而未及付之于墨,其为柏梁余材,武昌剩竹,颇亦不少。意不能恝,聊复缀为四十则。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
武昌剩竹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竹头木屑
成语故事
- 东晋时期,江西官吏陶侃秉公执法,诚恳待人,在担任武昌太守期间,处处以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十分注重节约,把造船剩下的木屑用作冬天铺在雪上垫路之用,把剩下的竹头做成战船的竹钉又重新用到船上,人民纷纷称赞他
武昌剩竹相关词语
- 1 文婪武嬉
- 谓文武官员习于安逸,贪婪成性。出处:清·魏源《圣武记》第八卷:“黄殿、李勇、吴外等,因民弗忍,又窥台吏文婪武嬉,遂谋变也。”语法:文婪武嬉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2 扬威耀武
- 见“扬威曜武”。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扬威耀武显神通,走石飞沙弄本事。”语法:扬威耀武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这个人穿着美式军服,扬威耀武地吼叫着。萧殷《桃子又熟了……》四
- 3 偃武行文
- 同“偃武修文”。出处:《史记·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语法:偃武行文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停止战斗。示例:冀闻‘康哉’之歌,偃武行文之美。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
- 4 文德武功
- 治理国家和对外用兵卓有成就出处:唐·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示之以文德,陈之以武功。所以夜户不扃,所以重门罢柝。”语法:文德武功作宾语、定语;用于赞誉帝王或重臣。示例:《闻见录》:“陛下千年膺运,一国称尊,文德武功,经天地纬。”
- 5 肉竹嘈杂
- 肉:口中的歌声;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杂乱。音乐杂乱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旱雷聒耳,肉竹嘈杂,不复可闻言笑。”语法:肉竹嘈杂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6 穷兵黩武
- 穷:用尽;竭尽。黩:任意;轻率。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出处:三国 曹丕《车驾临江还诏三公》:“三世为将,道家所忌;穷兵黩武,古有所戒。”语法:穷兵黩武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示例:王氏今降心纳贡,愿修旧好,明公乃欲穷兵黩武,残灭同盟,天下其谓公何?(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
- 7 余膏剩馥
- 见“残膏剩馥”。出处:《宣和画谱·景道》:“景道喜丹青,而无贵公子气,盖亦余膏剩馥所沾丐而然。”语法:余膏剩馥作宾语;比喻前人留下的文学遗产。
- 8 昌歜羊枣
- 据传周文王嗜昌歜,春秋鲁曾点嗜羊枣。后用以指人所偏好之物。出处:宋 苏轼《答李端叔书》:“不肖为人所僧,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语法:昌歜羊枣作宾语、定语;用于个人所好。示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三子皆鸿生硕彦,目无古今,乃昌歜羊枣,异代同心,何哉?”
- 9 书功竹帛
- 把功绩写在竹简绢帛上。 比喻载入史册。出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
- 10 一十八般武艺
- 泛指各种武术技艺。出处:元 白朴《梧桐雨》楔子:“臣左右开弓,一十八般武艺,无有不会。”语法:一十八般武艺作主语、宾语;指各种技能。示例: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11回:“恰遇了一个救星,姓梁名玉,山西人氏,善用一十八般武艺,大郎和妻妹一同拜他为师。”
- 11 文武双全
- 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出处:《旧唐书·李光弼传》:“蕴孙、吴之略、有文武之才。”语法:文武双全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能文能武。示例:此人姓姜,名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
- 12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 顺从我的就可以存在,违背我的就叫你灭亡。形容独裁统治。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意则死。”语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示例:续范亭《三年不言之言》:“一手遮天,为所欲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投机取巧,不择手段。”
- 13 披文握武
- 指人兼有文武之才。出处:元·周德清《满庭芳·看岳王传》:“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
- 14 胸有成竹
- 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出处: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语法:胸有成竹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毛委员胸有成竹,决定马上向南去追赶部队。陈伯钧《毛主席率领我们上井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