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前絶后简介
光前絶后的意思
解释:
光:广大。绝:断绝。比喻事情做得干净利落,不留痕迹。
出处:
宋·洪迈《容斋四笔·蓝田丞壁记》:“而堤文友拔超峻,光前绝后,以柳视之,殆犹碔砄之美玉也。”
示例:
小人的事都在节级肚里,今夜晚间只要光前绝后。
光前絶后相关词语
- 1 曙后孤星
- 曙:唐朝进士崔曙;孤:指没有父亲。指人死后只留下一个孤女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9回:“十三妹者,盖曙后孤星。”语法:曙后孤星作宾语、定语;指遗孤女。
- 2 目光短浅
- 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出处: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语法:目光短浅作谓语、定语;指人缺乏远见。示例:王朔《痴人》:“‘不是这个意思,我确实是想象力有限。’我解释说,‘可能因为我太唯物了所以目光短浅。’”
- 3 承先启后
- 继承前代的,启发后代的。出处:清 王昶《湖海诗传 尹继善》:“文端公历任封疆,晚归台阁,岁历五十馀载,承先启后,三代平章。”语法:承先启后连动式;作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文中这句话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 4 踟躇不前
- 迟疑不决,不敢前进出处: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陌上桑古辞》:“使君从南业,五马立踟蹰。”语法:踟躇不前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老舍《四世同堂》:“他在小庙门外踟躇不前的时候,有几个人在后面跟着他。”
- 5 目光远大
- 指一个人的见解及处世观高远而伟大出处:柳建伟《英雄时代》第四章:“我为自己有这么一个目光远大的姐而骄傲。”语法:目光远大作谓语、定语;指人的世界观等。示例:他是一个目光远大的人
- 6 不絶如带
- 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儿就要断掉的带子一样。出处:《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危急时示例:比来尘网荆榛,偏弦奏响,国学陵迟
- 7 捐弃前嫌
- 抛弃旧有的嫌隙。出处:汉 王褒《九怀 株昭》:“瓦砾进宝兮,捐弃随和。”语法:捐弃前嫌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示例:陈国凯《两情总是久长时》:“对他说,如果他不想找新的伴侣,看在儿女面上,就捐弃前嫌,破镜重圆吧。
- 8 潜光匿曜
- 见“潜光隐耀”。出处:南朝·梁·王僧孺《忏悔礼佛文》:“自双树八枝,潜光匿曜;宝城不梓,慧扇方掩。”语法:潜光匿曜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 9 眉头眼后
- 指眉眼间的神色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9卷:“是日那里还有心想看春会?只个个撺哄赵娘子,看他眉头眼后罢了。”语法:眉头眼后作宾语;指人的眼色。
- 10 强而后可
- 强:硬要,迫使。经强求后才答应。出处:《孟子·滕文公下》:“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语法:强而后可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1 晚生后学
- 泛指学习同一技艺或同一学问的后生晚辈。出处:《宣和书谱·庾翼》:“庾翼为当日书家名流所推先如此,其自许亦自高,要是,其所得非晚生后学浅浅所能追逐也。”语法:晚生后学作主语、宾语、定语;多用于自谦。
- 12 以观后效
- 后效:以后的效果。指对犯法或犯错误的人给予从宽处理后;在一定时期内要观察他是否有改正的表现。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安帝纪》:“设张法禁,恳恻分别,而有司惰任,讫不奉行。秋节既立,鸷乌将用,且复重申,以观后效。”语法:以观后效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犯过错的人。示例:蒋中丞人尚忠厚,因见两司代为求情,亦就答应暂时留差,以观后效。(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 13 日月无光
- 连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极其黑暗。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所谓白日陆沉,日月无光,人鬼不能见也。”语法:日月无光作宾语、定语、状语;多用于比喻句。示例:老舍《正红旗下》:“寒风,卷着黄沙,鬼哭神号地吹来,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 14 守先待后
- 犹继往开来;承先启后。出处:清·陈确《答沈朗思书》:“夫以程朱之贤,即不表章《大学》,而循循焉惟孔孟之从,必可守先待后,为一代大儒无疑也。”语法:守先待后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