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舍难离简介
难舍难离的意思
解释:
形容相互感情很深,不忍分离
出处: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一章:“娘儿两个难舍难离地依偎着走出门口,沿着村旁小道朝西南走。”
语法:
难舍难离作谓语、定语;指双方感情深。
示例:
陈立德《前驱》:“她们都怀着难舍难离的情感去安歇了。”
难舍难离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难分难舍
成语造句
- 1.可风不会停留啊,它还要远行,再难舍难离也要挥手泣别。
- 2.叔叔固然是生死未明,难舍难离。
- 3.目前正进行最后的一次长谈,师生之间结下的深厚情感,在即将离开的时候,自然是难舍难离。
- 4.友谊,就是这样难舍难离,可友谊同样需要精心呵护。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人们的精神似乎麻木了,友情似乎也成了儿戏,纯真的友情一去不复返,更难寻的是知己。
- 5.没交到几个能够把酒言欢、侃山说地、欢喜闹腾的朋友;也没能谈成一场刻骨铭心、难舍难离的女友;学术,于我,更是离得远了。
- 6.这几天里,乍冷乍热,雨滴中渗透着寒气,我想这其实是难舍难离的冬天的身影。
英语翻译
- 英语:
loath to part <cannot bear to part from each other>
难舍难离相关词语
- 1 失石之难
- 指在作战中遭到箭与石的攻击出处:《史记·晋世家》
- 2 母难之日
- 指自己的生日。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后日是我母难之日,二公可光顾光顾?”语法:母难之日作主语、宾语;指自己的生日。示例: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二章:“妈,今天是我的母难之日,感谢您把我带到人间……”
- 3 难于启齿
- 启齿:开口。话很难说出口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2回:“欲告庆父,而难于启齿,乃于门外号啕大哭。”语法:难于启齿作谓语、定语;指难言之隐。示例:我难于启齿,就只好放弃了
- 4 进退双难
- 见“进退两难”。出处:明·孙柚《琴心记·家徒四壁》:“可怪进退双难,羝羊触藩偏困。”语法:进退双难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处境困难。
- 5 积习难除
- 长期形成的旧习惯很难更改。同“积习难改”。出处:郭沫若《序〈白毛女〉》:“我们早就呼喊着人民文艺的创造但积习难除,一拿起笔来,总要忸怩作态的。”语法:积习难除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指习惯难改。
- 6 本性难改
- 是比喻原来的性质或个性难以改变。
- 7 难辞其咎
- 难以推脱其过失
- 8 履险蹈难
- 过难关。比喻冒险前进,历尽艰辛。
- 9 因难见巧
- 因:由于某种缘故;巧:巧妙。由于难而更显出技艺的巧妙。出处:宋 欧阳修《六一诗话》:“得韵窄,则不复旁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语法:因难见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10 盛名难副
- 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黄琼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语法:盛名难副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示例:外国的东西并不是都好,就是那些称之为好的东西中,也有些是盛名难副。
- 11 秤不离铊
- 秤和砣原为一整套衡具,喻事物之相联系者不可使其分离。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什物》:“《合縱記》劇:自古道:‘公不離婆,秤不離鉈。’《夢筆生花絃索樂府》:‘水不離波,秤不離鉈。’”
- 12 滋蔓难图
- 滋:滋长;蔓:繁生、蔓延。野草滋生,难以消除。比喻势力扩大了再要消灭就很困难。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元年》:“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语法:滋蔓难图紧缩式;作宾语、定语;指要防患未然。示例:《清史稿 王拯传》:“群贼相为一气,滋蔓难图。”
- 13 难兄难弟
- 难:患难。原指兄弟二人都很好;才德相当;难分高下。现多反其义而用之;指二人同样坏。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子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语法:难兄难弟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两兄弟都好。示例:其以半殖民地的风貌出现于世界也,和我们实在是难兄难弟。(郭沫若《革命春秋 创造十年续编》)
- 14 流离颠疐
- 见“流离颠沛”。出处: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褒赠伊川》:“又从而排陷之,卒使流离颠疐,无所为而死。”语法:流离颠疐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