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国利民简介
益国利民的意思
解释:
对国家、对人民都有利。
出处:
《周书·文帝纪下》:“参考变通,可以益国利民便时适治者,为二十四新制。”
语法:
益国利民作谓语、定语;指利国利民。
示例:
这是益国利民的大好事
成语造句
- 1.我生长在行伍,不曾从师学问,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官有益国利民的方术,可以写出来告诉。
- 2.如何拯黎民于水火,探求一条益国利民的道路呢?这个问题对他而言却是无解的问题。
- 3.四方士民,若有欲陈言刑政,益国利民,沦碍幽远,不能自通者,可各诠条布怀于刺史二千石。
- 4.灵太后嘉其用心,敕绍每月入见,诸有益国利民之事,皆令面陈。
- 5.应兴之利益实为无限,欲一时悉举之,实有不能之势,惟益国利民之事业悉皆赖于资力,而国家之资力有限,用于此方者多,则用于他方者不得不少。
- 6.‘朕生长军旅,不亲学问,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官有益国利民之术,各具封事以闻,咸宜直书,勿事辞藻。
益国利民相关词语
- 1 强奸民意
- 反动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人民群众头上;硬说成是人民群众的意愿。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2回:“后来老袁强奸民意,凡政、绅、军、商各界,无不有请愿书。”语法:强奸民意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示例:(1)解放前,国民党官方宣传的惯用手法是强奸民意,造谣惑众。(2)反动统治者强奸民意,敲榨勒索。
- 2 民和年丰
- 百姓安居,年成很好。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语法:民和年丰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 3 责先利后
- 责:责任,利益。尽义务在众人之前,分享利益在众人之后出处:唐·韩愈《送穷文》:“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语法:责先利后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4 天怒民怨
- 怒:发怒;怨:怨恨。上天震怒,人们怨恨。形容为害作恶非常严重,引起普遍的愤怒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三纲尽绝,五伦有乖,天怒民怨,自古及今,罪恶昭著未有若此之甚者。”语法:天怒民怨作定语、宾语、状语;指引起公愤。
- 5 知生之民
- 知生:求生存。指在与自然界斗争中求生存的远古人民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语法:知生之民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6 除患兴利
- 清除祸患,兴办有利的事业。
- 7 有百害而无一利
- 百害:泛指许多坏处。有许多坏处,没有一点好处语法:有百害而无一利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等。示例:吸毒有百害而无一利
- 8 鹬蚌相争,渔人获利
-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语法:鹬蚌相争,渔人获利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示例: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这越发鹬蚌相争,渔人获利,外国乘势诱胁,那瓜分政策,更是行所无事。”
- 9 民有菜色
- 菜色:饥饿的脸色。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出处:《汉书 元帝纪》:“岁比灾害,民有菜色。”语法:民有菜色作定语;指营养不良的样子。
- 10 于民润国
- 润:滋益,有利。对人民对国家都有好处出处: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蜘蛛有丝,损人利己;蚕腹有丝,于民润国。”语法:于民润国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明·无名氏《伐晋兴齐》第二折:“小生我贫居白屋,学浅才疏,艰辛陋巷,未遇皇宣,又不曾于民润国施功效,善机谋虎略龙韬。”
- 11 穷且益坚
- 穷:穷困;益:更加。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出处:《后汉书 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语法:穷且益坚作谓语、宾语;用于劝诫人。示例: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 王勃《滕王阁饯别序》
- 12 成败利钝
- 利:锋利;顺利;钝:不锋利;不顺利。指事业的成功或失败;顺利或挫折。泛指处事的各种情况和结果。也作“成败得失”。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语法:成败利钝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向做事的人说明利害关系。示例:成败利钝,在此一举。(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三回)
- 13 行惠施利
- 比喻行施恩惠小利以收买人心。出处:《韩非子·有度》:“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不谓仁。”
- 14 利利索索
- 干脆利落出处:萧红《旷野的呼喊》:“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语法:利利索索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9章:“可是他又听爱云说,润叶还没有利利索索答应这门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