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美之词简介
溢美之词的意思
解释:
先秦·庄周《庄子·人间世》:“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含义为过分吹嘘的话语。
溢美之词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溢美之辞
成语造句
- 1.本书对于中国的改革颇多溢美之词,或许这是他对中国友好和善意的表现——显然,书中发人深省的分析和洞见一望可知。
- 2.进球是最大的假象。仅仅因为德国人三场比赛打进四球就对他们前卫的新战术一片溢美之词,这只会受到蒙蔽。
- 3.独特的背景和杰出的成就,让别国领导人乐于向他咨询对于世界的看法,而且从不吝惜溢美之词。
- 4.多数人在民主测评中“同意提拔”的勾子照打,在个别谈话时“溢美之词”照说;除非少数特别正直或者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才会撕破脸皮,道出其劣迹。
- 5.古人发明了“瑶池玉液”作溢美之词来形容好喝的东西,尤其是美酒的香醇。
- 6.贝巴毫无疑问打动了他的教练,弗爵爷对他不吝溢美之词,并指出他在面对逼抢时的控球非常出色。
溢美之词相关词语
- 1 缨緌之徒
- 缨緌:古代帽子下垂的结带。带帽子的人,指社会上层人士出处:汉·蔡邕《郭有道碑文》:“于时缨緌之徒,绅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语法:缨緌之徒作宾语;指上层人士。
- 2 无价之宝
- 无法估量价格的宝贝。比喻极珍贵的东西。出处:元 王实甫《丽春堂》:“我这珠衣是无价之宝哩。”语法:无价之宝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示例:我这珠衣是无价之宝哩。(元 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
- 3 众口一词
- 很多人都说同样的话。出处:唐 令狐楚《谢赐冬衣状》:“自臣而下,万口一声。”语法:众口一词主谓式;作谓语、状语;指说法一致。示例:元 郑光祖《周公摄政》第一折:“听众口一词可坏,会诸侯八百来盟。”
- 4 亡国之主
- 亡国时的君主出处:《吕氏春秋·谨听》
- 5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 姑:暂且。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语法: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示例:《唐史演义》第14回:“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就是这种计策。”
- 6 熊虎之士
- 熊虎:猛兽。指勇猛之士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方今二贼未灭,戎车亟驾,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语法:熊虎之士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7 破竹之势
- 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出处:《北史 周纪下 武帝》:“严军以待,击之必克。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窟穴。”语法:破竹之势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示例:我军以破竹之势进逼武昌,今闻已进展到离武昌城仅中国里百五十里之地。(郭沫若《革命春秋 北伐途次》)
- 8 溢美之辞
- 溢:水满外溢,引申为过分。过分吹嘘的话语。亦作“溢美之言”。出处: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高雨农序》:“雨农遽为之序,且有溢美之辞。”语法:溢美之辞作主语、宾语;指过分夸奖的话。
- 9 不刊之论
- 刊:消除;改正。古代把字写在竹简或木板上;有错误时;或改动或剥去;不刊:不能消除;不可删改。内容正确;不能更改的论断。出处:宋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论曹吴体法》第一卷:“况唐室已(以)上,未立曹吴,岂显释寡要之谈,乱爱宾不刊之论。”语法:不刊之论偏正式;作宾语;形容不能改变的言论。示例:故曰:民智者,富强之原。此悬诸日月不刊之论也。(严复《原强》)
- 10 顷刻之间
- 顷刻:片刻。指极其短暂的时间出处:《旧五代史·周书·太祖记》:“纷纭而逼胁愈间,顷刻之间,安危莫保。”语法:顷刻之间作宾语、状语;指很短的时间。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李白俊巡逊谢,顷刻之间,濡其兔毫笔来,又题了一章献上。”
- 11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 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出处:语出《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语法: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 12 束之高屋
- 同“束之高阁”。出处:明·李贽《读书乐》诗:“弃置莫读,束之高屋,怡性养神,辍歌送哭。”语法:束之高屋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放着不用。
- 13 染丝之变
- 《墨子·所染》:“扞墨子呴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因以“染丝之变”比喻本来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出处:《墨子·所染》:“[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语法:染丝之变作宾语;指环境影响人。示例:故友之好,请于此辞:染丝之变,墨翟致怀;歧路之感,杨朱兴叹,况于将军游处少长,虽世誉先后而臭味同归也。《晋书·袁乔传》
- 14 癣疥之疾
- 形容无关紧要的小毛病。也比喻容易解决的小问题或为害尚轻的小祸害。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直谏》:“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语法:癣疥之疾偏正式;作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东伯侯姜文焕、南伯侯鄂顺、北伯侯崇黑虎,此三路不过癣疥之疾。(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