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丧魄简介
惊心丧魄的意思
解释:
亦作“惊心褫魄”。形容十分恐惧。
出处:
清·唐甄《潜书·远谏》:“诵吾之言,有不惊心丧魄、手战股栗者,非君也。”
语法:
惊心丧魄作谓语、定语;用于恐惧时。
惊心丧魄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失魂丧魄
惊心丧魄相关词语
- 1 齐心併力
- 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齐心协力”。
- 2 心荡神怡
- 见“心荡神摇”。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炀帝看了这些佳人的态度,不觉心荡神怡,忍不住立起身来,好像元宵走马灯,团团的在中间转。”语法:心荡神怡作谓语、定语;指人心神不定。
- 3 空腹高心
- 腹内空虚而目空一切。形容并无真才实学出处:鲁迅《坟 论“他妈的!”》:“至于大姓,实不过承祖宗余荫,以旧业骄人,空腹高心,当然使人不耐。”语法:空腹高心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4 苦心造诣
- 指苦心钻研出处:《复初斋文集·格调论下》
- 5 剑态箫心
- 见“剑气箫心”。出处:柳亚子《自题磨剑室诗词后》:“剑态箫心不可羁,已教终古负初期。”语法:剑态箫心作宾语;指人刚柔相济。
- 6 貌合心离
- 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出处:汉 黄石公《素书 遵义》:“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语法:貌合心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示例:我们不要做貌合心离的夫妻
- 7 胆颤心寒
- 颤:颤抖;寒:忧惧,战栗。形容极度惊慌恐惧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6回:“半空中一声霹雳,只震得三妖胆颤心寒。”语法:胆颤心寒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示例:她被吓得胆颤心寒
- 8 心粗胆大
- 心地粗疏,胆子很大。形容野心勃勃,肆无忌惮。亦作“心粗胆壮”。出处: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四折:“这厮便倚强凌弱,心粗胆大,怎敢来俺庄上。不由的忿气夯胸膛。”语法:心粗胆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这里则是五亩来,多大一埚。你常好是心粗胆大,你把俺这坟前地倚强耕过。元·郑廷玉《忍字记》第四折
- 9 椎心顿足
- 同“椎胸顿足”。出处: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每一循省未尝不椎心顿足,仰天长恸也。”语法:椎心顿足作谓语、状语;用于悲伤或痛愤时。
- 10 深入人心
- 深深地进入人们的心里。指思想、理论、措施等深为人们理解和接受。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0回:“且君新得诸侯,非有存亡兴灭之德,深入人心,恐诸侯之兵,不为我用!”语法:深入人心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示例:可是总没有这位先生的讲说那样一句句深入人心。(叶圣陶《英文教授》)
- 11 存心养性
- 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出处:《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语法:存心养性作谓语、定语;指修心养性。示例:释氏只令人到知天处休了,更无存心养性事天也。(《二程全书 外书十二》)
- 12 白首之心
- 老年时的壮志。出处:唐 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语法:白首之心作宾语;用于老年人。示例:你不会明白他的白首之心的
- 13 使心用幸
- 见“使心作幸”。出处: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早起晚眠,吃辛受苦,也不知瞒心昧己,使心用幸,做下了许多冤业。”语法:使心用幸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14 令人吃惊
- 让人感到惊讶出处: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语法:令人吃惊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或事物等。示例: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11回:“高仪就做了一件令人吃惊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