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远弗届简介
无远弗届的意思
解释:
不管多远之处,没有不到的。
出处:
《尚书·大雨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语法:
无远弗届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清·谭嗣同《仁学》:“通者如电线四达,无远弗届。”
无远弗届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无远不届
成语造句
- 1.不论我们在哪一种科别或是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我们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而且无远弗届的。
- 2.真爱是最无远弗届的奇迹。
- 3.雷神号航程无远弗届,能够深入敌境锁定特定目标,并评估任务成效,回报地面管制中心。
- 4.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 5.也正是光纤,使那些好或者坏、真或者假的信息,得以充斥于互联网上,不分畛域,无远弗届。
- 6.网路世界无远弗届,纵然天涯海角,电子邮件立即可达。
无远弗届相关词语
- 1 中正无邪
- 中正:端庄正直;邪:邪僻,不正派。端庄正直,没有偏邪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语法:中正无邪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2 有气无烟
- 形容家中非常贫困,无米下锅。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自从那李甲在此,混帐一年有余,莫说新客,连旧主顾都断了。分明接了个锺馗老,连小鬼也没得上门,弄得老娘一家人家,有气无烟,成什么模样!”语法:有气无烟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3 手无寸刃
- 谓手里一点武器都没有。出处: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第十卷:“香年十四,手无寸刃,直扼虎颈,丰遂得免。”语法:手无寸刃作谓语、定语;指手里没有任何武器。示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舜庭手无寸刃,乃弭耳就擒。”
- 4 无与为比
- 犹无与伦比,无可比拟。出处: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荣宠之盛,无与为比。”语法:无与为比作谓语、定语;用于比较等。示例:明·刘基《少微山眉岩神仙宅记》:“紫虚之山水,清奇幽邃,瓯栝之间,无与为比。”
- 5 超然远引
- 见“超然远举”出处:清·姚鼎《伍子胥论》:“昔者尝怪乐毅之于燕,伍子胥之于吴,皆以受任于先君之时,及至嗣子弃之,于是毅遂超然远引,而子胥乃恋恋不去,终以谏死于吴。”语法:超然远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
- 6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味:滋味。吃起来没有滋味,丢掉它又可惜。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出处: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语法: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作宾语、定语、谓语;用于处事。示例: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一卷:“齐木德是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家伙。”
- 7 父子无隔宿之仇
- 宿:夜。父子间没有隔夜解不开的仇怨。指仇怨容易消除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1回:“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语法:父子无隔宿之仇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8 法无可贷
- 谓按法律不可宽恕。出处:《清史稿·刑法志一》;“强盗分别法无可贷、情有可原,歼渠魁、赦胁从之义也。”语法:法无可贷作宾语、定语;指不能原谅的。示例:[马子畦]实属甘心从逆,法无可贷,应请即予就地正法,以昭炯戒。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徐锡麟安庆起义清方档案》
- 9 嗷嗷无告
- 无告:指无处可以告贷和求救。形容身陷饥饿和困境中无处可以求援。出处:宋·陈亮《中兴论》:“赤子嗷嗷无告,不可以不拯。”
- 10 廉远堂高
- 指天子居于百官之上,其尊严不可企及。旧比喻帝王尊严。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语法:廉远堂高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君主的尊严。示例:清·陈康祺《壬癸藏札记》第六卷:“自古君臣定分,廉远堂高,即轸念贤劳,推恩勋旧。”
- 11 无拘无碍
- 没有拘束,没有阻碍。形容悠然自得。出处:宋·朱敦儒《西江月》词:“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语法:无拘无碍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林语堂《言志篇》:“谈话起来,无拘无碍,《柏拉图》与《品花宝鉴》念得一样烂熟。”
- 12 无何有之乡
- 无何有:即无有。原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后指虚幻的境界。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语法:无何有之乡动宾式;作宾语;指空无所有的地方。示例:郁达夫《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古今来这些艺术家所以要建设这无何有之乡,追寻那梦里的青花的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 13 高举远去
- 举:起飞。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出处:宋·苏舜钦《上范希文书》:“阁下居长安,统二于人,不能明白立功名,不如高举远去。”语法:高举远去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退隐。
- 14 懊悔无及
- 后悔已来不及了。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于是即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语法:懊悔无及作谓语;指事后的态度。示例:周作人《缘日》:“后始省悟,自呼愚人不止,懊悔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