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举宇内简介
包举宇内的意思
解释:
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语法:
包举宇内作谓语、定语;用于政治等。
示例:
胸怀大志者,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阔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成语造句
- 1.胸怀大志者,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阔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2.天才术师妄想包举宇内,统治天下.
- 3.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以渭水为带,包举宇内,席卷天下,自古有帝王之气。
- 4.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5.圣人欲包举宇内,横扫八荒,蚁民野夫,背井离乡,抛家舍业,累白骨而成圣人之名。
- 6.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包举宇内相关词语
- 1 区宇一清
- 区宇:天下。国家统一,天下太平出处:《元史·伯颜传》:“始干戈之爰及,迄文轨之会同,区宇一清,普天均庆。”语法:区宇一清作谓语、定语;指天下太平。
- 2 举重若轻
- 举起重物就像举起轻东西那么容易。比喻能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出处:清 赵翼《瓯北诗话》:“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语法:举重若轻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示例:公听视机警,受大任举重若轻。上爱其才敏,倚若股肱。(清 昭梿《啸亭杂录 七 裘文达公》)
- 3 毛举细故
- 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出处:《明史 叶向高传》:“忠贤乃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语法:毛举细故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示例:而犹禽视息息,行尸走肉,毛举细故,瞻前顾后,相妒相轧。清·梁启超《南学会序》
- 4 内疏外亲
- 疏:疏远;亲:亲密。内心疏远,表面亲近。指不是真心待人出处: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曾子曰:‘内疏而外亲。’”语法:内疏外亲作谓语、定语;指为人处世。
- 5 内顾之忧
- 旧时形容没有妻子,身在外又要顾虑家事。现形容有内部的忧虑。出处:晋·左思《咏史》诗:“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语法:内顾之忧作宾语;指来自内部的忧虑。示例:今南方已平,可无内顾之忧。(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
- 6 举步维艰
- 迈步艰难,比喻办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示例:十年浩劫的中国,创巨痛深,百废待兴,举步维艰。
- 7 众擎易举
- 比喻大家齐心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好。擎:往上托举。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现在我们大家替他打算,众擎易举,已有个成数了,不日便可奉请开复。”语法:众擎易举紧缩式;作定语、分句;形容大家齐心协力。示例:现在我们大家替他打算,众擎易举,已有个成数了,不日便可奉请开复。(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
- 8 举步生风
- 形容走路特别快或办事干净利索。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相见了,便觉得分外高兴,说话处,脾胃多燥,行事时,举步生风,是这二种人与他说得活着。”语法:举步生风作谓语;指人走路或办事。
- 9 举国一致
- 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所有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语法:举国一致作宾语、定语;指全国一致。示例:所有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毛泽东《论持久战》)
- 10 深文周内
- 歪曲或苛刻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出处:清·钱谦益《兵部尚书李公神道碑》:“小大之狱,必以情本伦常依法比,不为深文周内。”语法:深文周内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强加人罪。示例:满洲太祖以七恨誓师,未必无深文周内之言,然明之无端起衅,亦不得谓无咎。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三回
- 11 十步之内,自有芳草
-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处处都有人才出处:《隋书·炀帝纪》:“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天奇秀!”语法:十步之内,自有芳草作宾语、定语;指处处都有人才。示例:京剧《将相和》第五场:“老将军,岂不知,十步之内,自有芳草。”
- 12 内清外浊
- 内心清白,外表污浊
- 13 知情不举
- 举:检举。了解情况而不揭发。出处: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我为巡城之职,理宜奏闻;若为朋友之情,匿而不奏,这知情不举的罪名,亦所不免。”语法:知情不举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迨后听得连自己参劾了,道是通同作弊,知情不举的罪名,就知自己有些不便,镇日将大门紧关。清 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六回
- 14 内视反听
-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语法:内视反听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自我反省。示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允传》:“夫内视反听,则忠臣竭诚;宽贤矜能,则义士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