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底蕴简介
洞悉底蕴的意思
解释:
洞:深入,透彻;悉:知道;底蕴:事物的内容。透彻地观察到事物的内容和内情
出处:
清·钱泳《履园丛话·耆旧·十兰判官》:“先生自幼通于小学,及长,博极群书,于汉、唐先儒之学,无不洞悉底蕴。”
语法:
洞悉底蕴作谓语、定语;用于观察事物。
洞悉底蕴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洞见底蕴
洞悉底蕴相关词语
- 1 洞幽察微
- 彻底地看到幽深微妙处。语法:洞幽察微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他对事物有洞幽察微的本事。
- 2 工力悉敌
- 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敌:相当。双方的功夫、力量;不相上下。多指艺术方面的造诣不分高低。出处: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语法:工力悉敌主谓式;作谓语;指不相上下。示例:这两幅山水画工力悉敌,很难分出高下。
- 3 一竿子捅到底
- 指一步到位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9章:“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一竿子捅到底,骂到了皇帝头上。”语法:一竿子捅到底作宾语、定语;指一次成功。示例:他做事的风格就是喜欢一竿子捅到底
- 4 至纤至悉
- 纤:细微;悉:详尽。形容极其细致周密出处:汉·贾谊《论积贮疏》:“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语法:至纤至悉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魏源《治篇一》:“王道至纤至悉。”
- 5 洞见症结
- 洞见:清楚地看到;症结:肚子里结块的病,比喻问题的关键。比喻事情的纠葛或问题的关键所在。形容观察锐利,看到了问题的关键。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四》:“(香畹首肯曰)斯言洞见症结矣。”语法:洞见症结动宾式;作谓语;形容观察锐利,看到了问题的关键。示例:香畹首肯曰:“斯言洞见症结矣。”(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
- 6 追根问底
- 见“追根究底”。出处:康濯《春种秋收·三面宝镜》:“至于后来那水车问题,他也实在说的毫无漏洞,但老来旺一伙竟非要拧住他追根问底!”语法:追根问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查根由。示例:梁实秋《厌恶女性者》:“任何事故,追根问底,必定有个女人。”
- 7 寻根究底
- 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寻:寻求;寻找;根:根源;根由;究:探究;追究;底:底细。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要寻根究底。”语法:寻根究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示例:这个学生对学习有股钻劲,什么问题都想寻根究底。
- 8 无洞掘蟹
- 比喻无事生非,故意找岔子。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十卷:“在城棍徒无风起浪,无洞掘蟹,亏得当时立地就认了,这些人还道放了空箭,未肯住手,致有今日之告。”语法:无洞掘蟹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9 寻根问底
- 见“寻根究底”。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至于内中暧昧情节,谁曾亲眼见来,何必去寻根问底!”语法:寻根问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追求根底。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凡事不能寻根问底,追究到底,好些话都不通。”
- 10 海底捞月
- 也作“水中捞月”、“海中捞月”。捞:捞取。从海中捞月亮。形容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语法:海底捞月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示例:访拿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底捞月。(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
- 11 归根结底
- 归结到根本上。同“归根结蒂”。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如今是人力世界,归根结底,还是靠做。”语法:归根结底作状语、分句;指归结到根本上。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八章:“万一老狐狸金俊山耍滑头,这事归根结底还得他来办。”
- 12 功力悉敌
- 功夫与力量,双方都不相上下。
- 13 纤悉必具
- 纤:细小;悉:全部。细微详尽均要载明出处:明·归有光《上宋明府书》:“律于发冢之条,如知情买卖器物砖石、薰狸平园之类,纤悉必具。”语法:纤悉必具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4 蕴藉风流
- 形容风度潇洒,含蓄有致出处:《北齐书·王昕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