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时絶俗简介
违时絶俗的意思
解释: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
出处:
《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
语法:
违时絶俗作谓语、定语;指有创新精神。
示例:
这篇文章违时絶俗,让人耳目一新
英语翻译
- 英语:
infringe upon the prevalent social conventions
违时絶俗相关词语
- 1 遵时养晦
- 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出处:《诗经·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语法:遵时养晦作谓语、宾语;指等待时机。示例:仆拟遵时养晦,以待政府之稔恶,其时排去一二佞人,有如摘果。(章炳麟《致伯中书》四)
- 2 观风察俗
- 观察国风民俗。出处:唐·刘知幾《史通·载文》:“其理谠而切,其文简而要,足以惩恶劝善,观风察俗者矣。”语法:观风察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3 不时之需
- 不时:不定什么时候。随时的需要;也作“不时之须”。出处:宋 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语法:不时之需偏正式;作宾语;表示说不定什么时候会需要。示例:粮食要有充分的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 4 一时独步
- 形容非常突出,一个时期内没有人能比得上。出处:《晋书·陆喜传》:“文藻宏丽,独步当时;言论慷慨,冠乎终古。”《宣和画谱》卷十一:“论者谓熙独步一时,虽年老落笔益壮,如随其年貌焉。”
- 5 量时度力
- 衡量时势,估计力量。出处:《元史·太宗本纪》:“帝有宽弘之量,忠恕之心,量时度力,举无过事。”语法:量时度力作谓语;同“审时度势”。
- 6 遗俗绝尘
- 谓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出处:清·戴名世《和陶诗》序:“其后苏文忠谪居海外,流离患难之际,深惩世网慨然有遗俗绝尘之志。”语法:遗俗绝尘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7 藏器待时
- 器:用具,引伸为才能。比喻学好本领,等待施展的机会。出处:《周易 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语法:藏器待时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怀才等待时机。示例:李如真四月二十六日书到黄安,知兄已到家,藏器待时,最喜最喜。(明 李贽《续焚书 与焦弱侯》)
- 8 时时刻刻
- 每时每刻或每一个时刻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7回:“因此他两个日夜趋奉,时时刻刻赶着凑趣不迭,都想着要从山西发发财。”语法:时时刻刻作状语;指每时每刻。示例:钱钟书《围城》:“在人堆里等车,时时刻刻鼓励自己,不要畏缩,第一辆新车来了,大家一拥而上。”
- 9 揆时度势
- 审度时势。出处:清·平步青《霞外捃屑·掌故·陈侍御奏折》:“林则徐不能揆时度势,妥善办理,致夷人激而用兵。”语法:揆时度势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清·冯桂芬《江苏减赋记》:“欲求一贤督抚言之,而揆时度势,不可轻动,故迟之。”
- 10 一时之冠
- 冠:首位。一个时期居首位的人物出处:《晋书·王献之传》:“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语法:一时之冠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11 识时知务
- 认清形势的发展,通晓事务的变化出处:明·李贽《焚书·李中丞奏议序》
- 12 民情土俗
- 一地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出处:清·恽敬《与福子申》:“顺德近接省会,民情土俗,仁弟必一一措置得宜。”语法:民情土俗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风俗习惯。
- 13 超尘拔俗
- 尘、俗:佛教称尘世、人间;拔:超出。原指佛教徒修行功夫深;已超出人世。后指超出一般人之上;不同凡俗。出处:宋 黄庭坚《与王周彦长书》:“盖登太山而小天下,观于海者难为水也。企而慕者,高而远虽其不逮,犹足以超世拔俗矣。”语法:超尘拔俗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否定句。示例:孟明登太华山,至明星岩下,果见一人羽冠鹤氅,玉貌丹唇,飘飘然有超尘拔俗之姿。(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七回)
- 14 贩夫俗子
- 贩夫:指贩卖货物的小商人。泛指商贩等下层平民。出处:明 顾大典《青衫记 茶客娶兴》:“况且刘员外是个为客的人,贩夫俗子,教我怎生伴着他。”语法:贩夫俗子作宾语、定语;指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