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恍忽忽简介
恍恍忽忽的意思
解释:
神志不清、迷惘的状态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恍恍忽忽的似乎背后有人说道:‘婶娘连我也不认得了!’”
语法:
恍恍忽忽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神志。
恍恍忽忽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恍恍惚惚
成语造句
- 1.他脸上会出现一种如梦如幻、恍恍忽忽但又发自内心的神情。
- 2.头疼,还是头疼,恍恍忽忽中凌枫好像只有头疼这一个感觉,睁开眼睛,模糊中他好像看见了儿时的玩伴,看到了已过世的父母。
- 3.我恍恍忽忽来到这里,我深呼吸一口气,感受这鸟语花香的世界。这儿的风景令我感到心旷神怡。
- 4.恍恍忽忽间我又听到了那个幽幽的呼唤,拼命挣扎着终于看清了那个身影,那是个身材苗条的女子,但脸上却一片模糊。
- 5.恍恍忽忽白白净净稳稳当当进进出出歪歪扭扭高高大大。
- 6.恍恍忽忽间,我觉得有人在我的身体里注射着什么东西。
英语翻译
- 英语:
faintly
恍恍忽忽相关词语
- 1 恍如梦寐
- 指好像做梦一样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张鸿渐》:“两相惊喜,握手入帷。见儿卧床上,慨然曰:‘我去时儿才及膝,今身长如许矣!’夫妇依倚,恍如梦寐。”语法:恍如梦寐动宾式;作谓语;指好象做梦一样。
- 2 晕晕忽忽
- 3 惝恍迷离
- 惝恍:也作:“惝况”,失意的样子。迷离:模糊不清。指茫然若失而模糊不清的样子。示例:隔江望去,对面的山上惝恍迷离,什么也看不清楚。
- 4 心绪恍惚
-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出处:战国 楚 宋玉《神女赋》:“精神恍惚,若有所喜。”唐 王洙《东阳夜怪录》:“自虚心神恍惚,未敢遽前扪撄。”语法:心绪恍惚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的心情。示例:我今日心绪恍惚,想此水亦可治疗,你可批示我去看看。明 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五十三回
- 5 一场欢喜忽悲辛
- 忽:突然。 一场欢喜之事忽然变为悲痛之事。比喻人生悲喜不定,难以预料。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 6 忽忽不乐
- 忽忽:心中空虚恍惚的情态。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兴的样子。出处:《史记 梁孝王世家》:“三十五年冬,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勿勿不乐。”语法:忽忽不乐作谓语、定语;指失意的样子。示例:秦少游谪古藤,意忽忽不乐。(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
- 7 祸生于忽
- 忽:古代长度单位,1尺=10寸,1寸=10分,1分=10000忽。指灾祸产生于极细微的因素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唯恐不卒。”语法:祸生于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8 患生所忽
- 患:祸患,灾祸。灾祸往往是由于疏忽大意造成的。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篇》:“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 9 迷离恍惚
- 模糊闪烁;分辨不清;似有若无。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庭中一半似银海一般的白,一半却迷离惝恍,摇曳着桐叶的黑影。”语法:迷离恍惚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事物。示例:走在夜晚的街道上,迷离恍惚的霓虹灯在眼前闪烁。
- 10 神情恍惚
- 神志不清,心神不定。出处:《魏书·侯莫陈悦传》:“悦自杀岳后,神情恍惚,不复如常。”语法:神情恍惚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示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3回:“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
- 11 忽忽如狂
- 忽忽:形容印象模糊或见不真切。恍恍忽忽,如同神经错乱似的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语法:忽忽如狂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2 飘飘忽忽
- 云、雨、泉等轻轻地飘飞,另一层指人的行事作风不实在、不踏实。
- 13 恍然自失
- 恍然:仿佛;自失:好像失去了什么。形容猛然醒悟后,心神不定的样子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程客恍然自失道:‘莫非是做梦么?’”语法:恍然自失作谓语、状语;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示例:梁启超《节本明儒学案·吴康斋先生语》:“看朱子六十后长进不多之语,恍然自失,呜呼,日月逝矣。”
- 14 心神恍惚
-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出处: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21卷:“唯荒诞是务,不接宾友,恶见于人,时多恚怒,心神恍惚。”语法:心神恍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的心情。示例:彩云胡思乱想了一回,觉得心神恍惚,四肢软胎胎提不起来。(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