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心弦简介
动人心弦的意思
解释:
动人:感动人;心弦:指受感动而引起共鸣的思想感情。形容非常动人。
出处:
徐迟《长江大桥的美是社会主义的美》:“许多动人心弦的建筑物呢?还只在蓝图上。”
语法:
动人心弦动宾式;作补语;同扣人心弦。
示例:
这是一场动人心弦的比赛。
成语造句
- 1.对于我来说,四季的奇妙变幻犹如一出动人心弦、永不完结的戏。
- 2.远看,白衣少女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是那么动人心弦。
- 3.赛场上的华侨观众们,又一次被这动人心弦的场面感动得热泪盈眶。
- 4.一阵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动人心弦。
- 5.讲述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作一首清丽逸秀的诗,比任何辩驳之词更能震撼读者。
- 6.他那些语重心长、动人心弦的话,使我不禁泪如雨下。
英语翻译
- 英语:
touch one's feeling
- 日语:
切切(せつせつ)と心を打つ
- 俄语:
волновáть душу <трогать струны человеческого сердца>
动人心弦相关词语
- 1 刻骨镂心
-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出处:孙犁《秀露集 戏的梦》:“我见到和听到的,亲身体验到的,甚至刻骨镂心的,是另一种现实,另一种生活。”语法:刻骨镂心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虽刻骨镂心,难报万一。(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七回)
- 2 心瞻魏阙
- 见“心在魏阙”。出处:明·张景《飞丸记·盟寻泉石》:“心瞻魏阙常意悬,游鱼恋饵吞线。卸朝鞯被发何年?名山五岳游遍。”语法:心瞻魏阙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3 精彩逼人
- 形容人神采奕奕或文章言语精彩感人出处:宋 洪迈《夷坚丙志 徐大夫》:“君精彩逼人,虽老而健。”语法:精彩逼人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他的《唐诗杂论》虽然只有五篇,但都是精彩逼人之作。朱自清《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 4 椎心泣血
- 椎心:捶胸脯;泣血:因哭泣眼睛红肿得像流出血似的。用拳头捶打着胸脯;眼睛因哭泣而红肿;像要流出血一样。形容极度悲恸。出处:汉 李陵《答苏武书》:“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语法:椎心泣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悲恸到极点。示例:百余年辛苦经营的圆明园,毁于一旦,更是令人椎心泣血的莫大恨事。(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 5 一心一德
- 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出处:《尚书 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语法:一心一德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共产党人一心一德,忠实执行自己的宣言。”
- 6 纹风不动
- 形容一点儿也不动,非常稳固出处:清·无名氏《刘公案》第四回:“瞧了瞧,街门关紧,推了推,纹风不动。”语法:纹风不动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示例:王朔《我是你爸爸》:“外面依然是近乎秋末的明媚天气,纹风不动。”
- 7 归心如箭
- 想回家的心情象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出处:清 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2回:“ 承长兄厚爱,本当领教,只是归心似箭,今日立刻就要行了。”语法:归心如箭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回家心切。示例: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八章:“太阳还没出来,归心如箭的季交恕,就起床吃饭,坐上轿子回家去。”
- 8 舍己就人
- 舍:弃;就: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出处:《尚书 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孟子 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语法:舍己就人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顾全大局。
- 9 妇人孺子
- 妇女孩子。出处:《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 10 心旷神飞
- 犹言心境愉悦,飘飘欲仙。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道士》:“二人心旷神飞,不觉醺醉。”语法:心旷神飞作谓语、状语;指人的心境。
- 11 以德服人
- 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归顺、服从统治者。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语法:以德服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这样,便只有‘以德服人’来打码头,想起‘冲天炮’的嘴脸,实在可恨。”
- 12 骇目振心
- 见“骇目惊心”。出处:陈田《明诗纪事丁签·何景明》:“一以为霆惊电煜,骇目振心;一以为落日明霞,馀晖映远。”语法:骇目振心作谓语、定语;形容事态严重。
- 13 一心一腹
- 一条心。出处:赵树理《三里湾》十六:“你们那家里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一心一腹的——也不论公公、婆婆、弟兄们、小姑子,忙起来大家忙,吃起来大家吃,穿起来大家穿,谁也不偏这个不为那个。”语法:一心一腹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14 心口相应
- 想的与说的相一致。出处:唐·慧能《坛经·般若品》:“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语法:心口相应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若得嫂嫂这般做主最好;只要心口相应,却不要心头不似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