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尘奔溃简介
望尘奔溃的意思
解释:
亦作“望尘奔北”。谓只看见敌方军马扬起的尘土便奔逃溃散。形容军无斗志。
出处:
《北史·魏纪二·太武帝》:“诸军同日皆监江,所过城邑,莫不望尘奔溃,其降附者不可胜数。”
语法:
望尘奔溃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处事等。
望尘奔溃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望尘奔北
望尘奔溃相关词语
- 1 望屋而食
- 谓军行不带粮草,随处就食。出处:汉·贾谊《新书·过秦》:“望屋而食,横行天下。”语法:望屋而食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戴名世《抚盗论》:“望屋而食,创立名字,所过千里无鸡犬之声。”
- 2 鸟惊鱼溃
- 溃:溃散。象鸟惊飞,象鱼溃散而逃。形容军队因受惊扰而乱纷纷地四下溃散。出处:《隋书 杨玄感传论》:“民为凋尽,徭戍无期,率土之心,鸟惊鱼溃。”语法:鸟惊鱼溃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失败。示例:日本鬼子被八路军打得鸟惊鱼溃了
- 3 不染一尘
- 形容清高廉洁。同“一尘不染”。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 日报》:“胸中不染一尘,惟澄观天下之得失是非,自抒伟论。”语法:不染一尘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的言行等。示例:朱自清《南京》:“桧阴遮住了小院子,真是不染一尘。”
- 4 倚闾而望
- 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语法:倚闾而望作宾语;多用于父母等。示例:宗璞《东藏记》第二章:“我这是倚闾而望。嵋怎样了?”
- 5 一触即溃
- 一碰就崩溃。形容极脆弱;经不起一碰。出处: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奕山与奕经同样,经过轻举妄动,一触即溃、丧胆、乞降三个程序,结束了浙江军事。”语法:一触即溃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我军已兵临城下,敌人军心涣散,一触即溃。
- 6 甑尘釜鱼
- 甑里积了灰尘,锅里生了蠹鱼。形容穷困断炊已久。也比喻官吏清廉自守。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独行传 范冉》:“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荚芜。”语法:甑尘釜鱼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示例:若如古时范史云,曾官莱芜令,甘自受着甑尘釜鱼。(明 天然智叟《石头点 贪婪汉六院卖风流》)
- 7 德薄望轻
- 薄:轻微;望:名望,声望。德行不足,声望低微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玄宗》:“大义不可易,显道不可诬,苟且因仍,无能改者,不容终隐于人心,而不幸发自德薄望轻之口。”语法:德薄望轻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
- 8 接风洗尘
- 指设宴款待远来的客人,以示慰问和欢迎。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6卷:“虽也送他两把俸金,几件人事,恰好侄儿也替他接风洗尘,只好直退。”语法:接风洗尘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示例:古华《芙蓉镇》第三章:“摆在吊脚楼火塘边上的八仙桌上,给王支书接风洗尘。”
- 9 东海扬尘
- 大海变陆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出处:晋 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语法:东海扬尘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世事巨变。示例:东海扬尘,唐代之冠裳莫问。(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
- 10 望文生义
- 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文:文字;语句;义:意义。出处:清 张之洞《輶轩转语 语学》:“不然,空谈臆说,望文生义,即或有理,亦所谓郢书燕说耳。”语法:望文生义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示例:(1)学习生词生字一定不能望文生义。(2)有的人读书,只从表面看,不弄清背景,因此不免望文生义,深入不下去。
- 11 罢于奔命
- 罢:通“疲”,疲乏;奔命:奉命奔走。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语法:罢于奔命作谓语、定语;指非常疲乏。示例:汤增璧《崇侠篇》:“四百余州,腥膻遍地,汉民罢于奔命。”
- 12 星奔川骛
- 像流星飞驰,如江河涌流。形容迅速疾快出处: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靡不望影星奔,藉响川骛,鸡人始唱,鹤盖成阴,高门旦开,流水接轸。”语法:星奔川骛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算存亡在鱼笺雁书,仗雄心要星奔川骛。”
- 13 鋭挫望絶
- 指受挫而希望破灭。出处:清·魏源《圣武记》卷七:“前戈矛,后邪许,得险即守,寸步前,而后苗锐挫望绝,薪烬焰熄,堤塞水止。”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境
- 14 大喜过望
- 望:希望。结果超过了原来所期望的;因而非常高兴(过:超过;望:期望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英布传》:“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张御食饮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语法:大喜过望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特别高兴。示例:灿若灯下一看,正是前日相逢之人,不觉大喜过望,方才放下了心。(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