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笔延闻简介
漫笔延闻的意思
解释:
漫笔原指很随性的发泄,心情、想法在笔下跳动。在这里是指笔下不管怎么写都无法全部写完,非常的多,带有夸张修辞手法。
出处:
当代·陈少慈《潮汕赋》:“俊彦贤达,漫笔延闻。”
漫笔延闻相关词语
- 1 耳闻目览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出处:唐 孙揆《灵应传》:“宝及晡方寤,耳闻目览,恍然如在。”语法:耳闻目览作宾语、定语;指所见所闻。
- 2 一笔勾销
- 勾销:取消;抹掉。用笔在书面材料上勾画一下;表示事情已经了结或取消。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一概不计较。出处: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第七卷:“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语法:一笔勾销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指帐务等。示例:如有班部监司,不才官吏,一笔勾销,永不叙用。(元 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
- 3 闻名丧胆
- 听见名字就吓破了胆。形容威名很大,使人听到即甚为恐惧。出处: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八回:“遂在陕西地面三载,绿林贼人闻名丧胆,江湖盗寇望影皆惊。”语法:闻名丧胆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郭澄清《大刀记》第六章:“这个吓得鬼子、汉奸闻名丧胆的梁永生,就是当初那个大闹黄家镇的梁永生。”
- 4 漫地漫天
- 漫:满。充满天地之间。形容数量极多,到处皆是。亦作“漫天漫地”。出处: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可早漫地漫天,更扑头扑面,雪拥就浪千堆。”语法:漫地漫天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5 闻风响应
- 听到风声就起而赞同支持。出处:清·叶廷琯《鸥陂渔话·邹广文效忠图》:“随有乡勇章双桂等三千余人,闻风响应。”语法:闻风响应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辛亥革命·徐锡麟安庆起义清方档案》:“更恐各处闻风响应,刻已分电沿江各省,一体严密防范,以期防患未萌。”
- 6 下笔不休
- 原形容动笔写文章思路顺着行文漫延无边,不能紧扣主题适可而止。后多形容文思充沛而敏捷。出处:汉·班固《与弟超书》:“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史令,下笔不能自休。”
- 7 闻名不如见面
- 只听名声不如见面更能了解。出处:《北史·列女传》:“吾闻闻名不如见面,小人未见礼教,何足责哉。”语法:闻名不如见面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示例:王博高也不觉好笑,连说:“老兄真是个爽快人,闻名不如见面。”(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
- 8 笔枪纸弹
- 指用笔墨文章作为论战的武器出处:邹韬奋《抗战以来·“笔杆暴动”》:“现代很流行的用语,指笔和书报为‘笔枪纸弹’。”语法:笔枪纸弹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人的工具。
- 9 先斩后闻
- 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出处:元·无名氏《十探子》第三折:“今奉圣人的命,敕赐势剑金牌,教小官便宜行事,先斩后闻。”语法:先斩后闻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办事。
- 10 鼓角相闻
- 鼓角:鼓和号角。形容军队戒备不懈,纪律森严出处: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语法:鼓角相闻作谓语、定语;用于军队或集体等。
- 11 延津剑合
- 指晋时龙泉、太阿两剑在延津会合的故事。后以“延津剑合”或“延津之合”比喻因缘会合。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三卷:“方知两剑分而复合,以此变化而去也。至今人说因缘凑巧,多用‘延津剑合’故事。”语法:延津剑合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2 自由散漫
- 不受限制和约束,不守纪律出处: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要指出极端民主化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由散漫性。”语法:自由散漫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用于处事。
- 13 一笔勾断
- 同“一笔勾消”。出处:宋·陈亮《与吴益恭书》:“此事今已一笔勾断云云。”语法:一笔勾断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倘我人朝,曹公仁德,则一笔勾断;倘若不仁,就死于帝都。《三国志平话》卷下
- 14 笔酣墨饱
- 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出处:秦牧《艺海拾贝 巨日》:“那些作品的作者在节骨眼上,没有真正做到笔酣墨饱,因此,便不能获得预期的作用了。”语法:笔酣墨饱作宾语、定语;指文学作品。示例:钱钟书《围城》:“而上面开的地址‘外交部欧美司’六字,笔酣墨饱,字字端楷,文盲在墨夜里也该一目了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