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八叉简介
七步八叉的意思
解释:
相传曹植七步成诗,温庭筠凡八叉手而赋成八韵,后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七步八叉,具有成例;古人击钵催诗,我要击钵了。”
语法:
七步八叉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才思。
七步八叉相关词语
- 1 七魄悠悠
- 谓七魄离身飘荡。 形容惊愕、昏厥或死亡。
- 2 八音遏密
- 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遏:阻止;遏密:指皇帝死后停止演奏音乐。各种乐器停止演奏。指国家元首去世出处:《尚书 舜曲》:“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语法:八音遏密作主语、谓语;指国家元首去世。示例:奉梓南归四载迟,八音遏密寄哀思。柳亚子《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志哀》
- 3 七姑八姨
- 现代汉语成语,“姑”是对父亲的姐妹的称呼;“姨”是对母亲的姐妹的称呼。
- 4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出处:《晋书 苻坚载记下》:“(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语法: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复句式;作主语、分句;形容畏惧惊恐到极点。示例:“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的一例。(毛泽东《论持久战》)
- 5 正经八百
- ①正经的,严肃认真的。②犹名副其实。出处:张天民《创业》第二章:“秦发愤却当了真,正经八百地说:‘抗美援朝的时候起的。’”语法:正经八百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示例:想想自己这一路上的表现,哪够上一个正经八百儿的大庆人?李汉平《“吓一跳”的故事》
- 6 才高七步
- 形容才思敏捷。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语法:才高七步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文才。示例:实有大通文理之人,学贯五经,才高七步,自持有才不肯屈志于人,好高使气,不肯去营求钻刺,反受饥寒寂寞之苦。《西湖二集·七妓佐夫成名》
- 7 八百诸侯
- 指 殷 末八百诸侯国。
- 8 十步九回头
- 走十步,回头看九次。形容恋恋不舍。比喻犹豫不定出处:元·高明《琵琶记·伯喈夫妻分别》:“他那里,漫凝眸,正是马行十步九回头。”语法:十步九回头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示例:鲁迅《书信集·致叶紫》:“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
- 9 踏步不前
- 在原地踏步,没有前进。比喻事情没有进展出处: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三章:“你们以为武汉在望,唾手可得,为什么我们倒在这儿踏步不前?”语法:踏步不前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没有进展。示例:我们不能总是这样踏步不前
- 10 浮图七级,重在合尖
- 浮图:佛塔;合尖:造好塔尖。比喻办成事情的关键在最后出处:《新五代史·李菘传》:“为浮屠者,必合其尖。”语法:浮图七级,重在合尖作宾语、定语;用于做事。示例: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02回:“浮图七级,重在合尖,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11 累足成步
- 比喻不断积累,便能成功。出处: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九十:“故累足成步,著备成德。”语法:累足成步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12 不如意事常八九
- 不顺心的事情经常会发生出处:《白雪遗音·南词·十二时》:“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语人言无二三。”语法:不如意事常八九作宾语、定语;用于感慨等。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不如意事常八九’,有些委屈连自己父母都不好说,真正叫‘有苦难言’。”
- 13 三魂七魄
-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出处:《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语法:三魂七魄作宾语、定语;指人的魂魄。示例:但凡精血成胎者,有三魂七魄,被桂芳叫一声,魂魄不居一体,散在各方,自然落马。(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七回)
- 14 七步奇才
- 有七步成诗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出处:清·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文事》:“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语法:七步奇才作宾语;比喻人才思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