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斑点点简介
斑斑点点的意思
解释:
物体的表面颜色不纯净,颜色杂乱或凹凸不平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3回:“看周谨时,恰似打翻了豆腐的,斑斑点点,约有三五十处。”
语法:
斑斑点点作定语、状语;用于物体的表面或颜色。
示例:
萧红《生死场》:“再走近一点,可以发现门扇斑斑点点的血印。”
斑斑点点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成语造句
- 1.庭院里树木繁茂,枝叶间撒下斑斑点点的月光。
- 2.林潇湘湿透了湘妃竹,斑斑点点却为谁。
- 3.她身上套着一件长可及膝的短袖,林风猜想那是她的工作服,因为那上面斑斑点点的颜料残痕,已经把它瓦灰的本色排挤到微不可辨的境地。
- 4.这些物像又像幽灵般地在纸上水墨里若隐若现,宣纸上那斑斑点点、泼墨淋漓中满是苦吟诗人般的愁肠百结。
- 5.在天光下过街,像捧着一盆常见的不知名的西洋盆栽,小粉红花,斑斑点点暗红苔绿相同的锯齿大尖叶子,朱翠离披,不过这花不香,没有热乎乎的苋菜香。
- 6.塌塌米上有几件藤制家具,一只衣柜,一张床,床单斑斑点点的。
英语翻译
- 英语:
fleckiness
斑斑点点相关词语
- 1 色彩斑斓
- 斓〔斑斓〕灿烂多彩: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或文学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示例:色彩斑斓的秋天为九寨沟增添了无穷魅力。
- 2 一星半点
- 形容极少。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他以为也许言语之间得罪了她,而她以为即使有一星半点的顶撞也犯不着这么客气。”语法:一星半点联合式;作定语;形容点点滴滴,为数极少。示例:她是个干净利索的人,家里让她收拾得连一星半点的灰尘都没有。
- 3 应名点卯
- 谓形式上查点人役。形容照例行事。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不肯乱作威福。”语法:应名点卯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4 点头称是
- 道:说;是:对。表示赞同出处:曾朴《孽海花》第25回:“高中堂点头称是。”语法:点头称是作谓语、定语;指赞成。示例:邹韬奋《经历》:“我对几十个法警弟兄们大开其话匣,说明国难的严重和我们的全国团结御侮的主张;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点头称是。”
- 5 点头称善
- 道:说;善:好。表示赞同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6回:“陈雚以下众人,都点头称善。”语法:点头称善作谓语、定语;指赞成。示例: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91回:“必先主张,能将湘省收复,使南军稍惮声戚,方可再申和议,冯也点头称善。”
- 6 青蝇点玉
- 喻白璧有微瑕。出处:唐·牟融《寄永平友人》诗之二:“青蝇点玉原非病,沧海遗珠世所嗟。”语法:青蝇点玉作主语、定语;用于事物或人。
- 7 斑斑斓斓
- 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5回:“恰是十个队长五十个什长,斑斑斓斓的摆了一天井,都叩了头。”语法:斑斑斓斓作谓语、定语;用于色彩等。
- 8 匀红点翠
- 谓涂脂画眉。出处:宋·陈师道《减字木兰花》词:“匀红点翠。取次梳妆谁得似。风柳腰枝。尽日纤柔属阿谁。”语法:匀红点翠作谓语、宾语;指涂脂画眉。
- 9 点胸洗眼
- 指一洗尘俗,使人豁然明朗。出处:明·陈继儒《偃曝谈馀》卷下:“《通释》云:‘字原有秦隶汉隶,今当以晋唐书为晋隶唐隶,则自然易晓也。’张绅此言,可为点胸洗眼之语。”语法:点胸洗眼作定语;用于指点、观点等。
- 10 点金乏术
- 术:法术,方法。没有点铁成金的法术。比喻没有最好的方法筹集钱财,解决贫困。出处:明·徐光启《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只今辽左用饷不赀,司农束手,臣又一一求多,实是点金无术。”语法:点金乏术作谓语、定语;指缺乏筹资能力。示例:高增《新游仙》:“点金乏术欲何求,泽被苍生彼一时。”
- 11 一斑半点
- 比喻极小部分。出处:宋·胡宏《胡子知言·复义》:“天命之谓性,流行发见于日用之间,患在学道者未见全体,窥见一斑半点,而执认己意,以为至诚之道。”《朱子语类》卷六七:“今人只是知得一斑半点,见得这些,所以不到极处也。”语法:一斑半点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那巫氏是个泼悍浪妇,挟制老公,又好做一斑半点的事,钱歪嘴管他不得。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九回
- 12 屏风误点
- 指 曹不兴 画屏风误落墨迹之事。
- 13 虎斑霞绮,林籁泉韵
- 绮:美丽;籁:自然界的声响;韵:和谐悦耳的声音。老虎身上的花纹和美丽的彩霞;山林中的呼啸和泉水叮咚的声音。泛指大自然的风景和声音出处: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语法: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4 青蝇点素
- 青蝇:苍蝇,比喻进谗言的人;素:白色的生绢。苍蝇玷污素练。指小人用谗言诬害好人。出处:汉 王充《论衡 累害》:“清受尘,白取垢;青蝇所污,常在练素。”语法:青蝇点素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示例:而青蝇点素,同兹在藩。(《后汉书 杨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