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公忘私简介
忧公忘私的意思
解释:
关心公益,不顾私利。
出处: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语法:
忧公忘私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示例:
宋·司马光《上体要疏》:“陛下苟能精选晓知钱谷、忧公忘私之人,以为三司使、副判官、诸路转运使,各使久于其任……何患财利之不丰哉!”
忧公忘私相关词语
- 1 奉公守法
- 奉:奉行;遵守;公:公务。奉行公事;遵守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不违法徇私。形容行为端庄、规矩。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语法:奉公守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我们每个人都要奉公守法,决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
- 2 不忘母训
- 指不忘记母亲的教诲语法:不忘母训作谓语、定语;指牢记母亲的教诲。示例:寇准不忘母训的事迹真是感人
- 3 假公营私
- 见“假公济私”。出处:《元典章·进表》:“在外诸司不详站赤生受指,以进表为由,假公营私,滥行给驿。”语法:假公营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假公济私。示例:你不要假公营私,谁都明白的
- 4 公车上书
- 公车:汉代官署名。指举人进京应试。特指入京会试的士人上书言事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干奏牍。”语法:公车上书作宾语、定语;用于政事。示例: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合,迁都,变法图强。”
- 5 秉正无私
- 主持正义,没有私念。出处: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二回:“闻得包公秉正无私,不畏权势。”语法:秉正无私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很正直。示例:可又俨然是为了工作,秉正无私!康濯《春种秋收 三面宝镜》
- 6 私智小惠
- 个人的智慧和小聪明。
- 7 心手相忘
- 极言得心应手。出处: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子瞻机神敏妙,比及暮年,心手相忘,独立千载。”语法:心手相忘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8 主忧臣劳
- 忧:忧患。君主有了忧患,臣下就要为他效力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语法:主忧臣劳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日旰忘餐
- 形容工作勤劳,忘了时间,忘了吃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儒林传上 尹敏》:“与班彪亲善,每相遇,辄日旰忘食,夜分不寝。”语法:日旰忘餐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唐·长孙无忌《进律疏议表》:“日旰忘餐,心存于哀矜;宵分不寐,志在于明威。”
- 10 一字入公门
- 事情一旦告到官府,有案为凭,就无法挽回。告诫人们诉讼应慎重。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一字入公门,九牛曳不出。”
- 11 公公婆婆
- 公公与婆婆,丈夫的父亲和母亲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4回:“咱们九个心里孝顺,只是不象那小蹄子嘴巧,所以公公婆婆老了,只说他好,这委屈向谁诉去?”语法:公公婆婆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12 愚公移山
- 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出处:《列子 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语法:愚公移山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示例: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 13 鸥鹭忘机
- 机:机心。指人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黄帝》:“海上之人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语法:鸥鹭忘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王鹏运《红情》词:“只闲闲鸥鹭忘机,云水任宽窄。”
- 14 周公之礼
- 夫妻同房,做爱,发生性关系出处:相传西周初年男女滥情,但是周公发现这样不行,于是规定:男女在结婚前不能随便发生性关系,除非到了结婚当天才行。后来人们管这个叫“周公之礼”。语法: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一种委婉说法,有点戏谑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