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争朝夕简介
只争朝夕的意思
解释:
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出处:
毛泽东《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语法:
只争朝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示例: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
成语造句
- 1.只争朝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 2.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懒惰和拖沓是要不得的。
- 3.但我们认为这个时间似乎长了一些,诚信建设只争朝夕。
- 4.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用只争朝夕的精神,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5.时不我待,你今日拖明日,明日拖后日,哪有一点“只争朝夕”的精神?
- 6.爱情如啤酒。范例是当前只争朝夕式的婚恋速配。专家说爱情所能维持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也有说一年的,正好是一瓶啤酒的保质期。现代人所能做的,就是趁着新鲜赶紧打开瓶盖,赶紧吮吸喷涌而出的泡沫,赶紧喝醉,赶紧把瓶子空出来卖掉,甚至赶紧吐掉。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刺耳,却似乎很符合速食主义。
英语翻译
- 英语:
make the best use of one's time
- 俄语:
дорожить кáждой минутой и кáждой секундой
- 其他:
<法>profiter de l'instant
只争朝夕相关词语
- 1 朝钟暮皷
- 佛寺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同“朝鐘暮鼓”。
- 2 争名竞利
- 见“争名夺利”。出处:宋·秦观《自警》诗:“争名竞利走如狂,复被利名生怨隙。”语法:争名竞利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4回:“金鸡三唱,唤做佳人傅粉施朱;宝马频嘶,催行客争名竞利。”
- 3 振缨中朝
- 振缨:弹冠,出仕。指入朝做官出处:《晋书·周馥传》:“馥振缨中朝,素有俊彦之称。”语法:振缨中朝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争光日月
- 指人的精神或事业可以同日月比光辉语法:争光日月作谓语、定语;用于称赞等。示例:我不想有争光日月的功绩
- 5 危在旦夕
- 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旦夕:早晨和晚上;指很短时间之内。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语法:危在旦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十分危险。示例:现在桂林又危在旦夕,柳州也将不保。(闻一多《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
- 6 万国来朝
- 万:概数,多;朝:朝贡,朝拜。很多国家来朝拜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太平年万国来朝,雍熙世八仙庆寿。”语法:万国来朝作谓语、定语;用于太平盛世。示例:老舍《大发议论》:“这不过略提了提‘吃’,已足使弱小民族垂涎三尺,而万国来朝。”
- 7 面折廷争
- 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廷争:在朝廷上争论。指直言敢谏。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语法:面折廷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古华《芙蓉镇》第二章:“彭老总是为民请命,仗义执言,面折廷争。”
- 8 早朝晏罢
- 很早上朝,很迟退朝。谓勤于政事。出处:《吕氏春秋·禁塞》:“早朝晏罢,以告制兵者。”语法:早朝晏罢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陛下早朝晏罢,以冀中兴日月之功。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 9 耀眼争光
- 形容器物闪闪发亮,使人眼花。
- 10 朝不谋夕
- 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5回:“这么一把年纪,死期也要到快了,才闹出个朝不谋夕的景况来;不饿死就好了,还望翻身么!”语法:朝不谋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形势危急或境况窘迫。示例:这位老人病势垂危,已经气息奄奄,朝不谋夕。
- 11 暮暮朝朝
- 犹言日日夜夜。出处:宋·李纲《访李道士》诗:“自言身在此山中,暮暮朝朝看不足。”语法:暮暮朝朝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示例:[赤壁江],汇集万二千峰的溪流,暮暮朝朝,带着哀怨的声音,被那狂暴的日本海潮吞吸而去。郭沫若《残春及其他·牧羊哀话一》
- 12 蚤朝晏罢
- 谓早出视事,及晚才退。谓勤于政事。同“蚤朝晏退”。
- 13 阋墙之争
- 兄弟之间的纠纷,也比喻内部争斗。
- 14 蛮触之争
- 蛮:蛮氏;触:触氏。《庄子》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语法:蛮触之争作宾语、定语;指非正义战争。示例:清·王夫之《姜斋诗话》下卷:“蛮触之争,要于兴、观、群、怨,丝毫未有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