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虚撇抗简介
捣虚撇抗的意思
解释:
指乘虚攻击。
出处:
元 范居中《金殿喜重重 风雨秋堂套》:终日悬望,恰原来捣虚撇抗,误我一向,到此谗知言是谎。
捣虚撇抗相关词语
- 1 虚张声势
- 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虚:虚假;张:张扬。出处: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语法:虚张声势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示例:都只是虚张声势,止不过故意穷忙。明 冯惟敏《不伏老》第一折
- 2 话不虚传
- 谓传言不假,与实际相符。出处: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二折:“人说此人矜骄傲慢,果然话不虚传。”语法:话不虚传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示例:清·钱彩《说岳全传》第30回:“话不虚传,果然岳家兵厉害。”
- 3 虚室上白
- 室:比喻心;上:尚;白:明亮。指人能够清虚无欲,则道心就会自然生成出处:唐·韦渠牟《商山四皓画图赞并序》:“虚室上白,玄门不关。”语法:虚室上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虚张形势
- 张:铺张,夸大。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出处:宋·晁补之《上皇帝安南罪言》:“请以大军当其冲,虚张形势以疑贼。”
- 5 虚美熏心
- 虚:虚假;熏心:迷了心窍。被美好的假象所迷惑出处:汉·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虚美薰心,实祸蔽塞。”语法:虚美熏心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6 飘瓦虚舟
- 比喻凭空加害于人而又无从追究的事物。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语法:飘瓦虚舟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凭空加害于人而又无从追究的事物。示例:清·查慎行《惠研溪庶常从京……》:“飘瓦虚舟岂有因,谁当入爨惜劳薪。”
- 7 酌盈剂虚
- 拿多余的弥补不足的或亏损的。出处:明 张居正《请裁定宗藩事例疏》:“上不亏展亲睦族之仁,下不失酌盈剂虚之术。”语法:酌盈剂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恳荒》:“其裒多益寡、酌盈剂虚者,必有其道矣。”
- 8 虚怀若谷
- 谦虚的胸怀像深广的山谷。形容非常谦虚。谷:山谷。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语法:虚怀若谷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示例:每个人都应有虚怀若谷的态度,遇事不固执己见。
- 9 子虚乌有
- 指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事物(子虚、乌有:人名)。出处: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语法:子虚乌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文贵征实,不蕲于振奇,所以愧文士子虚乌有之习也。(清 沈惟贤《万国演义序》)
- 10 虚应故事
- 照例应付,敷衍了事。出处:明 唐顺之《条陈蓟镇练兵事宜》:“无有敢肆欺于圣鉴之所不及而虚应故事者矣。”语法:虚应故事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茅盾《幻灭》:“几乎使你疑惑是虚应故事,而声嘶力竭之态,又随在暴露。”
- 11 事同虚设
- 形式上具备了某种设置,实际上并不起作用。出处:唐·李德裕《条疏太原以北边备事宜状》:“把头烽内并未添兵镇守,事同虚设。”
- 12 惄焉如捣
- 惄焉:忧思伤痛的样子。忧思伤痛,心中像有东西撞击。形容忧伤思念,痛苦难忍出处:《诗经·小雅·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捣。”语法:惄焉如捣作谓语;指十分伤悲。示例: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32回:“该处地方陡遭劫害,眷念商民,惄焉如捣。”
- 13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 表面上很空虚,实际上作好了充分准备;表面看来准备很充分,实际上是虚张声势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32章:“但臣与逆贼周旋三年,深知逆贼狡计甚多,常常以虚为实,以实为虚。”语法:以虚为实,以实为虚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4 矢不虚发
- 矢:箭。形容射箭本领极高。出处:《魏书·王传》:“车驾还,诏健殿后,蠕蠕万骑追之,健与数十骑击之,矢不虚发,所中皆应弦而毙。”语法:矢不虚发作谓语、宾语;形容办事有充分的把握。示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7卷:“仔细看那箭杆上,有两行细字道:‘矢不虚发,发必应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