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罪羊简介
替罪羊的意思
解释:
古代犹太教祭礼是替人承担罪过的羊。比喻代人受过。
出处:
张平《抉择》:“你岂不是随时都会做替罪羊?”
语法:
替罪羊作宾语、定语;指代人受过。
示例:
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32回:“申明这是你部堂王大人的意思,他只是奉命行事,如今怎好让他去当替罪羊。”
替罪羊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成语造句
- 1.“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积贫积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变成“西方话语”和“革命话语”的批判靶子,被弃之如敝履。
- 2.他落入坏人的圈套,成了一个替罪羊。
- 3.在中国,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人们只是需要一只替罪羊而已,地球照转,官照升,倒霉的只是某个没有人缘的家伙。
- 4.它的意思是“替罪羊”,也就是替人受过。
- 5.用怪罪别人的办法来解决问题通常被称为寻找替罪羊。
- 6.虽然他宁死不降,以身殉国,却被清政府当成了甲午战争的替罪羊,棺柩加三道铜箍捆锁,以示待罪,运回老家后不得下葬。
英语翻译
- 英语:
scapegoat <fall guy>
- 日语:
艖代(みか)わり
- 俄语:
козёл отпущения
- 其他:
<德>Sündenbock<法>bouc émissaire
替罪羊相关词语
- 1 委罪于人
-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
- 2 脱簪待罪
- 古代后妃犯下重大过错请罪时礼节
- 3 羊入虎口
- 羊落到了虎口里。比喻落入险境,有死无生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6回:“犹如驱羊入虎口耳。”语法:羊入虎口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4 问罪之师
- 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出处:《旧唐书 侯君集传》:“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语法:问罪之师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前来兴师问罪的人。示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巾》:“日已向辰,喜无问罪之师。”
- 5 虎皮羊质
- 质:本性。比喻外强内弱,虚有其表出处:西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语法:虎皮羊质作宾语、定语;指外强中干。示例:梁启超《新民说》:“虎皮羊质,霸者假之以为护符。”
- 6 掩罪饰非
- 掩:遮盖。掩饰错误和罪过出处:《明史·徐学诗传》:“盖嵩权力足以假手下石……文词便给足以掩罪饰非。”语法:掩罪饰非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7 羝羊触藩
- 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不得。比喻进退两难。出处:《周易 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语法:羝羊触藩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比喻进退两难。示例:纣王沉吟不语,心下煎熬,似羝羊触藩,进退两难。(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
- 8 罪不容死
- 罪恶极大,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语法:罪不容死作谓语、宾语;指罪恶极大。示例:《平鬼传》第一回:“倘有恶贯满盈,罪不容死的,生擒前来,再以阴间刑法治之。”
- 9 亡羊补牢
- 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语法:亡羊补牢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示例:张学良始则失地,今幸固守锦州,亡羊补牢,可称晚悟。(章炳麟《与孙思昉论时事书》二)
- 10 献替可否
- 同“献可替否”。出处:《明史·职官志》:“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语法:献替可否作谓语、定语;指提出兴革的建议。
- 11 羊头狗肉
- 挂羊头,卖狗肉。比喻表里不一出处:清·钱大昕《恒言录》第六卷:“世祖赐丁邯诏曰:‘悬牛头,卖马脯;盗跖行,孔子语。’”语法:羊头狗肉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郭沫若《文艺论集·太戈尔来华的我见》:“在我们凡百事情都是羊头狗肉的中国,一切原则都要生出例外。”
- 12 罪行累累
- 现指人犯罪的行为多得无法计算示例:这一小撮犯罪分子罪行累累,铁证如山,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
- 13 一人有罪
- 旧指天子的过失。出处:《国语·周语上》:“在《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身。”
- 14 羊肠小道
- 原指太行山上一条小道。后形容狭窄曲折而又险峻的山路。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45回:“前面弯弯曲曲,尽是羊肠小道。”语法:羊肠小道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示例:前面弯弯曲曲,尽是羊肠小道,岔路甚多,甚难分辨。(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九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