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枝败叶简介
枯枝败叶的意思
解释:
败:衰败。干枯的树枝,衰败的花叶。形容荒凉、破坏的样子。
出处:
清·孔尚任《桃花扇·余韵》:“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
语法:
枯枝败叶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阿来《尘埃落定》第12章:“裹挟着尘埃和枯枝败叶在晴空下舞蹈。”
枯枝败叶的近反义词
- 反义词
- 枝繁叶茂
成语造句
- 1.一盆盆花草从冬天的沉寂中睡醒来,抖掉全身的枯枝败叶,重新换上了新装。
- 2.在树林中的树木们,渴望树林能够自由。不再遭受人类的袭击,锯子也永远不要在树林中留下它们那可恶的身影。让枯枝败叶落满一地,水土流失带来灾难的恶剧不在重演。
- 3.树林的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枯枝败叶。
- 4.等待收获的人只能得到凋零的枯枝败叶。
- 5.我们班里的班长和班花两个人,其它都是枯枝败叶,只适合做肥料。
- 6.沙漠深处有个小村,村里没人,只有几棵光秃秃的老树,一派枯枝败叶的景象。
英语翻译
- 英语:
dead twings and withered leaves
枯枝败叶相关词语
- 1 隳节败名
- 隳:毁坏。节:气节。指毁掉、败坏自己的气节和名誉。
- 2 善败之端
- 善败:成败。成功与失败的端倪。出处:《韩非子·主道》:“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 3 败俗伤化
- 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出处:《汉书 叙传下》:“侯服玉食,败俗伤化。”语法:败俗伤化作谓语、定语;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示例:王夷甫方以盛名处大位,然败俗伤化,必此人也。《晋书·羊祜传》
- 4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出处:《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语法: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示例:你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 5 水枯石烂
- 极言历时长久。出处:郭沫若《女神·湘累》:“我们从春望到秋,从秋望到夏,望到水枯石烂了。”语法:水枯石烂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6 身名俱败
- 犹言身名俱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6回:“今日为公孙枝所诱,死于王城,身名俱败,岂不哀哉!”语法:身名俱败作谓语、状语;指身败名裂。示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就因这两个字上误事,几乎弄得身名俱败,骨肉沦亡。”
- 7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 旧指成功了就是合法的,失败了就是非法的。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31回:“单枪匹马领三军,成则为王,败则为贼。”语法:成则为王,败则为贼作宾语、定语、分句;指成败的结局不同。示例:他们虽然至今不知道“欲壑难填”的古训,却很明白“成则为王,败则为贼”的成语。(鲁迅《南腔北调集 谈金圣叹》)
- 8 枯脑焦心
- 谓竭尽心力。出处:《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是留东同人枯脑焦心日夜经营者也。”语法:枯脑焦心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9 败井颓垣
- 犹言房毁墙坍。形容村舍荒凉。出处:鲁迅《集外集 诗》:“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语法:败井颓垣作宾语、定语;指破败凄凉的景象。示例:地震过后,到处都是败井颓垣
- 10 屡战屡败
- 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出处:《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语法:屡战屡败作谓语;指经常打败将。示例:林斤澜《我的戒烟》:“一笔勾掉‘屡战屡败’的窝囊,圈出‘屡败屡战’的雄姿。”
- 11 雨条烟叶
- ①雨中的柳条,烟雾中的柳叶。形容凄迷的景色。②喻情意的缠绵。出处:宋·晏殊《浣溪沙》词:“只有醉吟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雨条烟叶系人情。”宋·晏几道《浪淘沙·丽曲醉思仙》词:“秾蛾叠柳脸红莲。多少雨条烟叶恨,红泪离筵。”语法:雨条烟叶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宋·晏幾道《浪淘沙·丽曲醉思仙》词:“秾蛾叠柳脸红莲。多少雨条烟叶恨,红泪离筵。”
- 12 骈枝俪叶
- 谓偶句俪辞。出处:清·钱谦益《序》:“吾少学为文,已知訾謷王李,愲愲然骈枝俪叶,从事于六朝,久而厌之,是亦王李之朋徒耳。”语法:骈枝俪叶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3 顺之者成,逆之者败
- 顺:依顺;成:成功;逆:违背。顺从他的就能成功,违背他的定要失败出处:宋·朱熹《寄陈同甫书》:“然区区鄙意,常窃以为亘古亘今只是一体,顺之者成,逆之者败,因非古之圣贤所能独然。”语法:顺之者成,逆之者败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14 叶落知秋
- 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童华禅师法嗣》:“动弦别曲,叶落知秋,举一明三。”语法:叶落知秋紧缩式;作定语、分句;指从细微的变化可预测事物的发展。示例: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还是去年叶落知秋的时候,见过这位地委书记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