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花妙笔简介
生花妙笔的意思
解释:
传说唐朝诗人李白少年时梦见笔头生花;从此才华横溢。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出处:
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语法:
生花妙笔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示例:
作者用他那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人间仙境。
成语造句
- 1.书中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可谓生花妙笔。
- 2.你真是生花妙笔,小说中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
- 3.你小说中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可谓生花妙笔。
- 4.他的生花妙笔与政治分析相得益彰,使他的文章脍炙人口。
- 5.作者用他那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人间仙境。
- 6.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写作时就能作到生花妙笔。
成语故事
- 唐代大诗人李白少年时曾经做过一个奇特的梦,他梦见自己使用的笔尖头开出了鲜艳的花朵,一张张白纸自动飞到他眼前,他高兴极了,就抓起妙笔飞快地写了起来,落在纸上的却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他的许多著名的诗篇流传至今
英语翻译
- 英语:
gifted pen
- 俄语:
волшебное перо
生花妙笔相关词语
- 1 情急智生
- 情况紧急时;突然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2回:“汤升情急智生,忽然想出一条注意。”语法:情急智生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示例:(1)敌人投来一枚手榴弹,队长情急智生,一脚将它踢出老远。(2)在这关键时刻,他情急智生,想出了这么个解决办法。
- 2 信笔涂鸦
- 信:听凭,随意;信笔:随意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出处:唐 卢仝《示添丁》诗:“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语法:信笔涂鸦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常用作自谦之词。示例:清·李渔《意中缘·先订》:“僻处蛮乡,无师讲究,不过信笔涂鸦。”
- 3 穷理尽妙
- 指系统深入地研究事物的原理,以达到精深奥妙的境地。出处:三国·魏·吴志《答魏太子笺》:“发言抗论,穷理尽微。”
- 4 鱼生空釜
- 同“鱼釜尘甑”。出处:宋·陆游《独立》诗:“羊踏寒蔬新少梦,鱼生空釜久谙穷。”语法:鱼生空釜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5 曲尽其妙
- 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出处:晋 陆机《文赋》序:“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语法:曲尽其妙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形容表达能力很强。示例:无何,曲尽其妙,虽长安无有伦此。(唐 白行简《李娃传》)
- 6 民生国计
- 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出处:《荀子 富国》:“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国计之极也。《左传 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语法:民生国计作宾语、定语;指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示例:旧章既失,便新不成新,旧不成旧,一物一器,尚不适用,何况那政治上的事,关系民生国计的呢?(清 颐琐《黄绣球》第七回)
- 7 虎生而文炳
- 文:纹理;炳:显著。 老虎生来身上的皮毛就是花纹鲜艳多彩。比喻人本来就具有的素质和品德。出处:《三国志-蜀书八》:夫虎生而文炳,凤生而五色,岂以五采自饰画哉?
- 8 妙手偶得
- 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出处:宋·陆游《文章》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语法:妙手偶得作宾语、定语;指偶然得到妙语佳作。示例: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茅盾《白杨礼赞》)
- 9 换柳移花
- 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出处: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 10 刀笔吏
- 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语法:刀笔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痞。示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8回:“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
- 11 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 着意:用心。有心栽种的花没开,无意插下的柳枝却成了一片柳荫。比喻存心想求得的没得到,不经意的却意外地取得了收获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二折:“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语法: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12 涉笔成雅
- 涉笔:动笔,着笔;雅:雅致。指动笔就雅致而不落俗套出处:清·毛先舒《诗辩诋》第一卷:“于物无择,而涉笔成雅;于思无豫,而往必造微。”语法:涉笔成雅作谓语、定语;用于写作。
- 13 移花换柳
- 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 14 乌白头马生角
- 比喻不能实现之事出处:《燕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