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甚笃简介
感情甚笃的意思
解释:
形容两个人关系十分深厚
感情甚笃相关词语
- 1 知情达理
- 懂人情,明事理。出处:菡子《致江幼农》:“我想这也是你知情达理,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缘故。”语法:知情达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他是个知情达理的人,从来不胡搅蛮缠。
- 2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 古谚语。谓趋炎附势,乃世人之常情。暖,亦作“ 煖 ”。 元刘壎 《隐居通议·世情》:“盖趋时附势,人情则然,古今所同也,何责於薄俗哉!谚曰: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元本 高明 《琵琶记·庐墓》:“多谢深恩怎敢违,开怀宽解免伤悲。休道世情看冷暖,果然人面逐高低。”《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世情看冷煖,人面逐高低。见你这般时势,那个朋友肯将银子与你结会?”
- 3 人之常情
- 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出处:南朝 粱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序:“文贵远贱近,人之常情;重耳轻目,俗之恒弊。”语法:人之常情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示例:慕富贵者,人之常情也。(明 赵弼《赵氏伯仲友义传》)
- 4 铭感五内
- 比喻内心非常感激
- 5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出处:《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语法: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统治者。示例: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35回:“因想起古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两句,不觉为之太息。”
- 6 甚于防川
- 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
- 7 瞻情顾意
- 因有交情而互相照应或通融。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关碍处。”语法:瞻情顾意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8 矫情饰貌
- 矫情:掩饰实情。掩饰实情,故作姿态。亦作“矫情饰行”。出处:《魏书·恩涬传序》:“夫令色巧言,矫情饰貌,邀眄睐之利,射咳唾之私,此盖苟进之常也。”语法:矫情饰貌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礼顺人情
- 指礼是顺乎人之常情,人与人共处必须遵守的规范。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卓茂传》:“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语法:礼顺人情作宾语、定语;指合乎情理。
- 10 今昔之感
- 从今天的现实回忆过去的事。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14回:“诸旧好俱在,谭孝若已作古人。今昔之感,凄怅莫状。”语法:今昔之感偏正式;作宾语;表示对世事的感慨。示例:经过大半生的风风雨雨,到了老年,他反而有一种今昔之感,可又能对谁说呢?
- 11 情不自禁
- 禁:抑制。感情激动;无法抑制自己。出处:南朝 梁 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语法:情不自禁主谓式;作谓语、状语;用于描写人的感情。示例:她又情不自禁地放声哭了。(沙汀《一个秋天晚上》)
- 12 思古之情
- 思:想念;古往昔;情:情感。怀念往昔的一种情感。出处:汉·班固《西都赋》:“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宋书·索虏传》:“于时戎车外动,王命相属,裳冕委蛇,轺轩继路,旧老怀思古之情,行人或为之殒涕。”
- 13 忠驱义感
- 谓为忠心所驱使,为正义所感召。出处:唐·吕温《题阳人城》诗:“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语法:忠驱义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忠驱义感国恩赊,板荡无将赤手遮。星散诸侯屯渤海。飙回子弟走长沙。清·钱谦益《病榻消寒杂咏》之十八
- 14 径情直遂
- 径情:任意、随心;遂:成功地满足心愿。随着自己的意愿;顺利地达到目的;获得成功。出处:《歇冠子 著希》:“夫义,节欲而治,礼,反情而辨者也。故君子径情而行也。”语法:径情直遂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示例: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毛泽东《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