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茅之产简介
草茅之产的意思
解释:
指乡下平凡的女子。多用于谦称。
出处:
汉·刘向《说苑·修文》:“草茅之产,得奉箕帚之事。”
草茅之产相关词语
- 1 薛卞之门
- 薛:古代善于鉴定刀剑的薛烛;卞:指发现宝玉的楚人卞和。比喻善于鉴赏人才的人出处: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语法:薛卞之门作宾语;指善于鉴赏人才的人。
- 2 言外之意
- 言:语言;之:助词;相当于“的”。言语之外的意思。指没有在话里或文章里明说出来的意思。也作“意在言外”。出处: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下卷:“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语法:言外之意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同弦外之音。示例:间有一二不尽之言,言外之意,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者,是他一枝一节好处。(清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 3 一瓣之香
- 一瓣:即一炷香。 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诚。多用来表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出处:唐·韩偓《仙山》诗:“一炷心香洞府开,偃松皱涩半莓苔。”宋·陈师道《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
- 4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出处:《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语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示例: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0回:“老公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沧海似的大量哩,就合小的这们东西一般见识?”
- 5 分茅列土
- 谓分封侯位和土地。出处:唐·张说《延州豆卢使君万泉县主薛氏神道碑》:“大圣大后,炼石补天,有王母之神器;分茅列土,启弄孙之美色。”语法:分茅列土作谓语、定语;指分封诸侯。示例:此次曹锟大封功臣,分茅列土,产出了三个大巡阅使来。仲平《三巡阅发表后的吴佩孚》
- 6 不情之请
- 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二》:“不情之请,惟君图之。”语法:不情之请偏正式;作分句、宾语;形容不合情理的要求,客套语。示例:我想这是大年夜,他在暖暖融融的屋里,说说笑笑正热闹,叫他冲黑冒寒送我,是不情之请。(杨绛《冒险记幸》)
- 7 屋乌之爱
- 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出处: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第六卷:“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语法:屋乌之爱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示例:清·李渔《无声戏》第七回:“少不得也要培植一番,做个屋乌之爱。”
- 8 南山之寿
- 南山:终南山。寿命像终南山那样长久出处:《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语法:南山之寿作宾语;用于祝寿。
- 9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 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出处:《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 10 桑梓之地
- 桑梓:种在宅院的桑树、梓树。指故乡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语法:桑梓之地作宾语;指故乡。示例:明·郭勋《英烈传》第56回:“主帅倘念及桑梓之地,乞于皇帝前赞助,褒崇赐号。”
- 11 栋梁之器
- 栋:房屋正梁;梁: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出处:《南史·陆凯传》:“宰相之门,豫章栝柏虽小,已有栋梁之器。”语法:栋梁之器作宾语;指有用之才。示例: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20回:“前日的金鞭得手,这是你令祖阴空默助,将来贤侄必作栋梁之器。”
- 12 衔橜之变
- 指车马倾覆的危险。亦喻意外发生的事故。《汉书·司马相如传》:“且夫道清而後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橜之變。” 颜师古 注:“ 張揖 曰:‘銜,馬勒銜也,橜,騑馬口長銜也。’橜謂車之鉤心也。銜橜之變,言馬銜或斷,鉤心或出,則致傾敗以傷人也。” 晋 潘岳 《西征赋》:“懼銜橜之或變,峻徒御以誅賞。”《明史·赵佑传》:“萬一有銜橜之變,豈不爲兩宫憂。”亦省称“ 銜橛 ”。 唐 元稹 《献事表》:“十曰,省出入畋游以防銜橛。”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畋猎》:“清道而行,猶戒銜橛。”
- 13 多鱼之漏
- 《左传·僖公二年》:“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杜预注:“多鱼,地名……《传》言貂于此始擅贵宠,漏泄桓公军事,为齐乱张本。”后以“多鱼之漏”指泄漏军事机密。出处:《左传·僖公二年》:“齐寺人貂始漏师於多鱼。”杜预注:“多鱼,地名……《传》言貂於此始擅贵宠,漏洩桓公军事,为齐乱张本。”语法:多鱼之漏作主语、宾语;用于军事等。示例:约以晦日同时进袭,而汉奸有多鱼之漏,洋人踞城者皆预为准备。清·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
- 14 钟鼎之家
- 富贵宦达之家。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语法:钟鼎之家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