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祸临门简介
大祸临门的意思
解释:
临:光临。即将发生大灾祸
出处:
浩然《艳阳天》第139章:“大祸临身了。他们日夜害怕的事情,落在头上了。”
语法:
大祸临门作宾语、定语;指面临危机。
示例: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一章:“什么‘吃硬不吃软’呢?难道将有大祸临门不成?”
成语造句
- 1.如今想必那许元已经被这闻姓老者买通,自己再留在这里必然会有大祸临门。
- 2.血染红尘、大祸临门、千夫所指、万劫难逃。
- 3.孔君目光如炬,惜乎大祸临门矣!君知否?
- 4.要是听说谁家有这种血藤,弄不好就会大祸临门,所以拥有的人更不敢说了。
- 5.所谓京城居,大不易,消息太闭塞恐怕有一天大祸临门都不知道为什么。
- 6.野心这么大,此人一定不能留,否则真是就大祸临门啊。
英语翻译
- 英语:
A great calamity is impending over one.
大祸临门相关词语
- 1 物众地大
- 物:物产,资源。 物产丰富,土地广大。出处:唐·韩愈《平淮西碑》:“至于玄宗,受报收功,极炽而丰,物众地大,孽牙其间。”
- 2 大辩不言
- 大辩:善于辩论。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出处:《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大仁不仁。”语法:大辩不言作宾语、定语;指人沉稳。示例:他显示出大辩不言沉稳的个性
- 3 大肆攻击
- 用不实或过分之辞对人大加攻击语法:大肆攻击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打击。示例:他大肆攻击她的时髦论调
- 4 挑大梁
- 承担关键的任务,承担对全局有主要作用的工作。比喻起骨干作用出处:金玉舟《赵匡胤》第19章:“他不再是惹事生非的公子哥,而是个有战略思想,能挑大梁的好汉了。”语法:挑大梁作谓语、定语;指起骨干作用。示例:柳建伟《英雄时代》第16章:“最后三年拍戏,我都是挑大梁。”
- 5 相门洒埽
-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魏勃 少時,欲求見 齊 相 曹參 ,家貧無以自通,乃常獨早夜埽齊 相舍人門外……於是舍人見 勃 曹參 ,因以爲舍人。”后因以“相門灑埽”形容干求有术。 清 钱谦益 《吉水公总宪诣阙》诗:“世路揶揄誠有鬼,相門灑埽豈無人。”
- 6 临危不惧
- 临:碰到;面临;惧:害怕;畏惧。面对危难;丝毫也不畏惧。出处:《邓析子 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语法:临危不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方志敏烈士临危不惧,慷慨就义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
- 7 树大根深
- 比喻势力强大,根基牢固。出处:京剧《沙家浜》第四场:“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语法:树大根深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柳建伟《英雄时代》第二章:“仗着陆家在陆川树大根深,七四年被推荐了大学。”
- 8 大势所趋
- 大势:总体局势;趋:向、往。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语法:大势所趋主谓式;作宾语、分句;用于判断语句。示例:解放区人民的力量,大后方人民的力量,国际形势,大势所趋,使得国民党不得不承认这些东西。(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 9 临崖勒马
- 走到悬崖边缘勒住了奔马。①比喻到了危险边缘能及时醒悟回头。②比喻运用笔墨,当意境入近高潮时,突然煞住笔锋。亦作“悬崖勒马”、“勒马悬崖”。出处:元·郑光祖《钟离春智勇定齐》第三折:“你如今船到江心补漏迟,抵多少临崖勒马才收骑。”语法:临崖勒马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3回:“这就叫‘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 10 言出祸从
- 话刚出口,祸患就降临头上。出处:《后汉书·宦者传论》:“虽忠良怀愤,时或愤发,而言出祸从,旋见拏戮。”语法:言出祸从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11 薛卞之门
- 薛:古代善于鉴定刀剑的薛烛;卞:指发现宝玉的楚人卞和。比喻善于鉴赏人才的人出处: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语法:薛卞之门作宾语;指善于鉴赏人才的人。
- 12 临别赠言
- 分别时赠送勉励的话或忠告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语法:临别赠言作宾语、定语;指分别时的忠告。示例:钱钟书《围城》:“他只准备聘约送来的时候,原物退还,附一封信,痛痛快快批评校政一下算是临别赠言,借此发泄这一年来的气愤。”
- 13 河门海口
- 比喻说大话。出处: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你忒河门海口,不要我拣好的,我不道的拣好的去哩。”语法:河门海口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等。
- 14 资怨助祸
- 资:资助。助长怨恨,促使祸患到来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语法:资怨助祸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