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信行果简介
言信行果的意思
解释:
见“言必信,行必果。”
出处:
梁启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发端及其略传》:“正直谨严,言信行果。”
语法:
言信行果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示例:
严复《原强》:“而我中国则言信行果,仅成硁硁小人,君子弗尚也。”
成语造句
- 1.“我也有过打工拿不到工资的经历,按时足额兑现工资是我在招收工人时的郑重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言信行果。
- 2.所惊何殊?笔者以为,一诺千金,言信行果。
- 3.这里,没有流传千年的父为子纲,没有司空见惯的强权压制,没有说说而已的忽悠了事,而是说了就做、言信行果。
- 4.于光远短文“志强智达、言信行果”。
- 5.修身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官之“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报国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都是他言信行果的。
- 6.部队是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军中无戏言”,作为领导机关尤其要言信行果。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无事,与弟子讨论修身之事。孔子认为做“士”要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好,士分三类:“不辱君命,为国效力;孝悌兼备,乡邻模范;言信行果,千金一诺。”
言信行果相关词语
- 1 高遏行云
- 形容歌声高亢嘹亮。出处:宋·晏殊《山亭柳》词:“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语法:高遏行云作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歌声嘹亮。
- 2 阴服微行
- 微行:帝王、官吏隐藏自己身份改装出行。旧指帝王或官吏穿便装,隐瞒自己的身份进行民访。
- 3 饰情矫行
- 谓掩饰自己的真心本意,行为矫揉造作。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间有廉洁自好之人,反为众忌,不说是饰情矫行,定指是钓誉沽名,群口挤排,每每是非颠倒,沉沦不显。”语法:饰情矫行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4 信口雌黄
- 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了重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雌黄:鸡冠石;黄赤色。出处:南北朝 刘孝标《广绝交论》:“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李善注引晋 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语法:信口雌黄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如果孙俊英按事实讲也没有什么,但是她加油添醋,信口雌黄,凭空捏造,极尽诬蔑挑拨之能事。(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
- 5 蓼菜成行
- 把蓼菜一棵棵地排列成行。比喻只能治理小事,不能治理大事。
- 6 童言无忌
- 忌:忌讳。儿童讲话诚实,纵出不吉之言,无须见怪。讥人说话幼稚可笑出处:巴金《家》:“老太爷因为觉群在堂屋里说了不吉利的话,便写了‘童言无忌,大吉大利’的红纸条,拿出来贴在门柱上。”语法:童言无忌作谓语;用于劝诫人。示例:梁实秋《槐园梦忆》:“童言无忌,相与一笑。”
- 7 横行不法
- 指不守法纪,放肆妄为出处:《辛亥革命》:“福建漳浦县天主教民,平日横行不法,县令又极意袒护,故平民衔恨次骨。”语法:横行不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肆无忌惮做违法的事。示例:郁达夫《回忆鲁迅》:“鲁迅是向来喜欢打抱不平的,看了章士钊的横行不法,又兼自己还是这学校的讲师,所以……”
- 8 其行必果
- 形容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 9 嘉言懿行
- 嘉、懿:美好。美好的言行。出处:清 方苞《先母行略》:“几二十年,每作,昼夜语不休,然皆幼所闻古嘉言懿行及侍父母时事,无涉鄙倍者。”语法:嘉言懿行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示例:这部书叫《帝鉴图说》,出于明朝张居正的手笔,辑录历代贤主的嘉言懿行。(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 10 言甚详明
- 论述很详尽明了语法:言甚详明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或说话。示例:这篇文章观点已经言甚详明
- 11 坎止流行
- 遇坎而止,乘流则行。比喻依据环境的逆顺确定进退行止。语本《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颜师古注:“孟康曰:‘《易》坎为险,遇险难而止也。’张晏曰:‘谓夷易则仕,险难则隐也。’”出处:语出《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颜师古注:“孟康曰:‘《易》坎为险,遇险难而止也。’张晏曰:‘谓夷易则仕,险难则隐也。’”语法:坎止流行作宾语、定语;用于因事而变。示例:坎止流行元无定,敢一朝、挨却尘泥迹,且剩把、锦云织。宋·张榘《金缕曲·次韵拙逸刘直孺见寄言志》词
- 12 人微言贱
- 犹言人微言轻。出处:宋·曾巩《泰山祈雨文》:“吏思其繇,奔走群望,而人微言贱,不能上动。”语法:人微言贱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身份及地位低。
- 13 幼学壮行
- 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报负。出处:《孟子 梁惠王二》:“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语法:幼学壮行作谓语、定语;用于教诲人。示例:行吾之道,不负吾幼学壮行之志矣。(明 赵弼《愚庄先生传》)
- 14 同日而言
- 同“同日而论”。出处:《晋书·郗鉴传》:“及愍怀太子之废,可谓柔而有正。武秋失节之士,何可同日而言!”语法:同日而言作谓语、宾语;用于否定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