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2023-07-30 10:03:04
u投在线

这是我以前给学生总结的 你参考看看吧1、遗传的基本规律(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记忆点: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2、 细胞增殖(1)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3)减数分裂: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检索表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1.2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   2.1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2.2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5.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3、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记忆点: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2.伴性遗传的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 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4、基因的本质(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 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②DNA的复制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记忆点: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5、生物的变异(1 )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的特点: 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2) 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记忆点: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等。 6、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记忆点:1.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7、细胞质遗传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记忆点: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8、基因工程简介(1)基因工程的概念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 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 提取途径: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记忆点:1.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9 、生物的进化(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2)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择学说。记忆点: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3. 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6.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总结

现在的生物并不象过去生物那么简单,现在的生物难度加深,容量变大,所以我们的 学习 方法 也要随着改变。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 总结 ,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总结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与经验 轻松背诵生物的方法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总结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减数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x在减数x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x次。减数x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7、 配对 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8、减数x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x 9、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0、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x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x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2、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3、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5、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6、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7、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8、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19、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0、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3、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4、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25、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26、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7、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8、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9、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0、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 高中 生物学习方法 与 经验 1.仔细研读教材,认真听讲,掌握知识要点 与初中生物学习相比,高中生物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具有难度,知识点非常多,而且较为复杂,只有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才能提高我们的生物学习成效。为此,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一是需要对教材进行仔细的研读,二是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分析,二者缺一不可,必须将仔细研读教材和认真听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深入掌握知识要点。 2.学会融会贯通,勤于归纳总结 我们在生物的学习过程当中,必须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勤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能做到温故而知新,又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学完一课或一章过后,要对前面章节的学习进行回顾,尝试建立起两个部分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等就会变得更加的深刻。 3.强化习题练习,巩固知识掌握 通过对习题的练习,不仅可以检验我们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了解情况,还能进一步巩固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所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应当强化习题练习,同时掌握一些正确的解题方法,因为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对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也需要正确的解题方法配合,才能最终正确解出答案。在生物解题过程当中,我们常用到的解题方法主要有正向推理法、逆向推理法、排除法等。 4.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直观体验 很多学生在生物课的学习过程当中,都会认为生物知识较为抽象,所以学习起来没有多少兴趣,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最终导致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下降。其实,生物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的知识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直接看见或是感受到,为此我们应当在学习中加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促进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降低学习的抽象性,增强自身学习的直观体验,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达到提升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 轻松背诵生物的方法 (1)简化记忆法 分析生物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 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根据生物学科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血浆的成分,可以和厨房里的食品联系起来,记住水、蛋、糖、盐就可以了(水即水,蛋是蛋白质,糖指葡萄糖,盐代表无机盐)。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 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生物必修二易错知识点总结 ★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知识点归纳 ★ 生物必修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知识点总结 ★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023-07-29 03:43:401

求高中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

找课件什么都OK了
2023-07-29 03:43:504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必修二生物全解: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 (1)杂交、自交、测交 (2)性状、相对性状、显(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2.孟德尔遗传定律: (1)基因分离定律(2)自由组合定律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减数分裂: 对象、过程、结果、周期 (2)减I主要特征、减II主要特征 , 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3)精子的形成过程(4)软细胞的形成过程(5)受精作用(6)意义2.有性生殖的有关概念和判断细胞分裂方式的方法3.基因在染色体上 (1)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①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②基因的自由组合的实质4.伴性遗传(1)概念(2)实例:如常显:多指、并指常隐:白化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隐:色盲、血友伴Y:外耳道多毛症第三章:基因的本质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DNA分子的复制:(1)发生时期(2)发生条件(3)复制的分子基础(4)特点(5)意义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1)基因与DNA的关系(2)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4)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4.DNA分子中碱基量的关系第四章:基因的表达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1)RNA的种类(2)转录(3)翻译(4)密码子(5)反密码子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中心法则(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①概念②实例③特点④意义(2)基因重组①发生因素②意义2.染色体变异(可用显微镜看到)(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①实例②类型③结果(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①染色体组②单倍体:a.概念b.成因c.特点d.应用:单倍体育种③二倍体④多倍体a.概念b.实例c.特点d.人工诱导多倍体: 方法、成因、原理、实例3.人类遗传病(1)概念(2)单基因遗传病①概念②种类:显性遗传病(常显、伴X显)、隐性遗传病(常隐、伴X隐)③特点(3)多基因遗传病①概念②病例③特点(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①概念②种类③特点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1)杂交育种①概念②原理③过程④有点⑤缺点⑥举例(2)诱变育种①概念②原理③过程④优点⑤缺点⑥举例2.基因工程及其应用(1)概念(2)原理(3)基因操作工具(4)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①提取目的基因的途径②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种群(2)基因库(3)基因频率(4)进化原材料(5)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3.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物种(2)隔离①概念②种类:地理隔离、生殖隔离③意义4.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①概念②原因(2)生物多样性①层次②形成原因③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2023-07-29 03:44:021

求高一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必修二生物全解: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 (1)杂交、自交、测交 (2)性状、相对性状、显(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2.孟德尔遗传定律: (1)基因分离定律(2)自由组合定律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减数分裂: 对象、过程、结果、周期 (2)减I主要特征、减II主要特征 , 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3)精子的形成过程(4)软细胞的形成过程(5)受精作用(6)意义2.有性生殖的有关概念和判断细胞分裂方式的方法3.基因在染色体上 (1)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①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②基因的自由组合的实质4.伴性遗传(1)概念(2)实例:如常显:多指、并指常隐:白化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隐:色盲、血友伴Y:外耳道多毛症第三章:基因的本质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DNA分子的复制:(1)发生时期(2)发生条件(3)复制的分子基础(4)特点(5)意义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1)基因与DNA的关系(2)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4)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4.DNA分子中碱基量的关系第四章:基因的表达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1)RNA的种类(2)转录(3)翻译(4)密码子(5)反密码子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中心法则(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①概念②实例③特点④意义(2)基因重组①发生因素②意义2.染色体变异(可用显微镜看到)(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①实例②类型③结果(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①染色体组②单倍体:a.概念b.成因c.特点d.应用:单倍体育种③二倍体④多倍体a.概念b.实例c.特点d.人工诱导多倍体: 方法、成因、原理、实例3.人类遗传病(1)概念(2)单基因遗传病①概念②种类:显性遗传病(常显、伴X显)、隐性遗传病(常隐、伴X隐)③特点(3)多基因遗传病①概念②病例③特点(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①概念②种类③特点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1)杂交育种①概念②原理③过程④有点⑤缺点⑥举例(2)诱变育种①概念②原理③过程④优点⑤缺点⑥举例2.基因工程及其应用(1)概念(2)原理(3)基因操作工具(4)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①提取目的基因的途径②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种群(2)基因库(3)基因频率(4)进化原材料(5)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3.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物种(2)隔离①概念②种类:地理隔离、生殖隔离③意义4.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①概念②原因(2)生物多样性①层次②形成原因③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6、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类比推理提出)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秦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8、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10、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11、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1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13、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14、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5、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16、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17、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18、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19、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20、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21、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3、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4、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25、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26、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27、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28、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29、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30、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1、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32、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33、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34、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35、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36、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注意三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基因突变重在产生了新基因,基因重组是兄弟姐妹有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染色体变异是唯一可以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到的变异。37、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38、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例:雄蜂)39、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40、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41、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常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42、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43、遗传病的监测(如: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44、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在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45、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盲目性。46、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的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在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47、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他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些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历史局限性)。48、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手段或动力)、遗传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49、进化理论的发展:从性状水平到基因水平;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到以种群为单位。50、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统称)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5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5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53、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54、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55、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56、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57、注意遗传系谱图的中显隐性的判断方法:无中生有是隐性,有中生无是显性。58、如果是隐性病,而有父正女病,则可判断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如果是显性病,而有父病女正,则可判断此病为常染色体遗传。59、可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而造成的变异,不一定能够遗传给下代(注意和遗传给下一代的变异相区别)60、三代以内的近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三代和向下推三代的同源而生的亲属。其中直系亲属是指自己和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其他的为旁系,注意亲兄弟姐妹也为旁系。
2023-07-29 03:44:181

高中生物必修二的全部知识点!!

好全啊,不过我想要带 填空的,不知道有没有,谢谢
2023-07-29 03:44:384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生物遗传与进化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1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地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地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 → 表现型 5、 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第2节 DNA 分子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 配对 有一定规律:A = T;G ≡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特点: ①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第3节 DNA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材料:大肠杆菌 2、 方法 :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 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由ATP提供; ④ 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5、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简记: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条件:①能自我复制;②结构相对稳定;③储存遗传信息;④能够控制性状。 三、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3 伴性遗传 一、概念: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二、XY型性别决定方式: 1、染色体组成(n对): 雄性:n-1对常染色体 + XY 雌性:n-1对常染色体 + X-X 2、性比:一般 1 : 1 3、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三、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 男 > 女 ②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③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① 女>男 ② 连续发病 ③ 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遗传的特点: ①男病女不病 ②父→子→孙 【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 伴X隐:色盲、血友病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 常显:多(并)指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4 遗传因的发现 1.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作等位基因。 2.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假说-演绎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4.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等位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中。 5.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6.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作基因型。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一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 高中生物进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复习提纲 ★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梳理 ★ 高中生物重要的知识点 ★ 高中生物知识点最全总结 ★ 高二生物遗传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人类遗传病知识点 ★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重要的知识点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023-07-29 03:44:561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学名词详解

【 #高一# 导语】必修2遗传学知识是高中生物教学重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下面 将为大家带来高中生物的遗传学名词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学名词   1、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如:细菌、蓝藻等。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及真菌类。单细胞动物多属于这类细胞。   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形结构。在原核细胞内,是指*露的环状DNA分子。   4、姊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或DNA)经复制形成的两个分子,仍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   5、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6、染色体组: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或者说是指细胞内一套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的染色体。   7、一倍体: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如,雄蜂。   8、单倍体:具有配子(精于或卵子)染色体数目的细胞或个体。如,植物中经花药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物。   9、二倍体: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大多,数植物均属此类   10、二价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的图象。   11、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2、染色质或染色体:指细胞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洋红、苏木精等)染色的纤细网状物质,现在是指真核细胞间期核中DNA、组蛋白、非组蛋白、以及少量RNA组成的一串念珠状的复合体。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   13、超数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也称为B染色体。   14、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15、姊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16、反应规范:遗传型对环境反应的幅度(某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反应的范围。)   17、交叉的端化: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过程叫做交叉端化。   18、受精:雄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细胞)融合为1个合子过程。   19、双受精:   1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另1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20、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高中生物遗传学名词知识点详解2   21、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另称为果实直感。   22、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23、细胞周期: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开始的时期。   24、无性生殖:   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这一方式也称为营养体生殖。例如,植物利用块茎、鳞茎、球茎、芽眼和枝条等营养体产生后代,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   25、无性生殖:   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这一方式也称为营养体生殖。例如,植物利用块茎、鳞茎、球茎、芽眼和枝条等营养体产生后代,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   26、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7、单位性状: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   28、显性性状: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出现的一个亲本性状。   29、隐性性状:子一代未出现的另一个亲本的性状,即子一代处于隐蔽状态的性状。   30、基因位点(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31、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32、纯合体(homozygote):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上的两基因成员完全一致(双显或双隐),具这种基因型的个体为纯合体。如:CC、cc。   33、杂合体(heterozygote):等位基因中的两个成员又一致的个体称为杂合体。   34、测交: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35、完全显性(completedominance):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的表现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作完全显性。   36、不完全显性(imcompletedominance):是指F1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   37、共显性(co-dominance):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如人类的ABO血型和MN血型。   38、显性转换(reversalofdominance):显性性状在不同条件下发生转换的现象叫做显性转换。   39、基因型(genotype):也称遗传型,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组成,是性状发育的内因。   40、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高中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高中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2   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2、精子的形成:3、卵细胞的形成   1个精原细胞(2n)1个卵原细胞(2n)   u2193间期:染色体复制u2193间期: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u2193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u2193前期:联会、四分体u2026(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中期:(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   2个次级精母细胞(n)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u2193前期:(n)u2193前期:(n)   中期:(n)中期:(n)四、细胞分裂相的鉴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卵细胞的形成   均等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减数第二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联会、四分体现象——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分裂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一侧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一侧无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第三节、伴性遗传   概念:伴性遗传——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类型:X染色体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X染色体隐性遗传: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Y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   一、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   1、致病基因Xa正常基因:XA   2、患者:男性XaY女性XaXa   正常:男性XAY女性XAXAXAXa(携带者)   3、遗传特点:   (1)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大于女性   (2)隔代遗传现象(一)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无中生有)   隔代遗传现象——隐性遗传   父母有病,子女无病——显性遗传(有中生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点:1、怎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艾弗里实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知识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有哪些主要特点?   1、DNA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   (A+G)/(T+C)=1;(A+C)=(T+G)   一条链中A+T与另一条链中的T+A相等,一条链中的C+G等于另一条链中的G+C   如果一条链中的(A+T)/(C+G)=a,那么另一条链中其比例也是aDNA复制的过程(DNA复制的概念、条件、特点、结果和意义)   DNA分子复制过程是个边解旋边复制。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既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物质代谢,进而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也在疯牛病毒中还发现蛋白质本身的大量增加(蛋白质的自我控制复制)   DNA复制的条件要相关的酶、原料、能量和模板。   其特点是(非连续性的)半保留复制。   其意义是:保证了亲子两代之间性状相象。
2023-07-29 03:45:091

高二生物学的学考总知识点

虽然学习目标会容易达到,但学习成就感也就越弱。因此,你在高二时期的学习目标,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采取适当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习目标在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能够得以实现。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高二生物 学的学考总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生物学的学考总知识点1 1、内分泌腺结构特点:没有导管,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 2、下丘脑激素功能 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⑵、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性腺激素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 ⑷、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生长激素 ⑸、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 其对水分重吸收。 3、垂体激素功能: ⑴、生长激素(GH):促进机体生长 ⑵、促甲状腺素(TSH):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及释放 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及释放 ⑷、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重吸收。 ⑸、催乳素(PRL):刺激_发育及泌乳。 ⑹、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异常: ①、成年前分泌不足:人患侏儒症②、成年前分泌过多:人患巨人症③、成年后分泌过多:人患肢端肥大症 高二生物学的学考总知识点2 细胞质基质 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化学组成:呈胶质状态,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 细胞骨架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_、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线粒体 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结构,外膜是平滑而连续的界膜,内膜反复延伸折入内部空间,形成嵴。线粒体具有半自主性,腔内有成环状的DNA、少量RNA和核糖体,它们都能自行分化,但是部分蛋白质还要在胞质内合成。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含有呼吸作用有关的酶。 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动力车间”。 叶绿体 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在叶绿体内部存在扁平袋状的膜结构,叫类囊体。类囊体通常是几十个垛叠在一起而成为基粒。类囊体膜上有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叶绿体具有特有环状DNA、少量RNA、核糖体和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酶,能合成出一部分自己所必需的蛋白质。 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高二生物学的学考总知识点3 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胶小块作为供应块,放在切去顶端的燕麦胚芽鞘上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胶块作为接受块,放在燕麦胚芽鞘切面的下端。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接受块的琼胶里含有生长素。但是,如把这段胚芽鞘倒转过来放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发现接受块不含生长素。】 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生长素有哪些生理作用? 【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较高时则抑制生长,浓度过高甚至会杀死细胞,即两重性。如向光性和顶端优势】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在低浓度范围内: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b、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除草剂。】 高二生物学的学考总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生物学考知识点汇编 ★ 2020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 ★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复习提纲 ★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复习提纲(2) ★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二下学期生物期末常考知识点总结 ★ 高二下学期生物期末备考知识点总结 ★ 高二生物必修二考点总结与学习方法 ★ 高二文科生物会考考点总结 ★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
2023-07-29 03:45:161

求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的结构框图

不是不想帮你,真的是爱莫能助啊,你到书店去找找有一本书《概念地图》应该有你想要的东西
2023-07-29 03:45:274

求人教版生物必修二1~5单元复习提纲重点,要全面~!^-^~

买本参考书就可以了
2023-07-29 03:45:462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生物是有生命的个体。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征在于生物进行新陈代谢(又称分泌物)及遗传。生物具备合成代谢以及分解代谢,这是互相相反的两个过程,并且可以繁殖下去, 这是生命现象的基础。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初一上生物知识点 总结 归纳【三篇】,供大家学习参考。 ↓↓↓点击获取"七年级知识点"↓↓↓ ★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 最全七年级生物复习计划 ★ 七年级英语必备知识点总结 ★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 上册知识点总结1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 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 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2 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3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第五章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131) 5、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 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上册 ★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 2021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17(2) ★ 七年级上册生物总复习知识点提纲 ★ 初一生物知识点梳理 ★ 生物七年级上册期中知识点苏教 ★ 人教版上册七年级生物复习提纲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ff14745aca9358ff875ff9aca1296b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023-07-29 03:45:551

2021年高中生物竞赛的知识点

2021年高中生物竞赛的知识点有哪些你知道吗?要学好高中生物知识点就要注意一点,学习高中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一起来看看2021年高中生物竞赛的知识点,欢迎查阅! 高中生物竞赛的知识点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方法 :蒸馏、压榨和萃取。 2、水蒸汽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汽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又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如玫瑰油、薄荷油等(也可用萃取法)。 3、柑橘、柠檬芳香油的制备常使用压榨法,因为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 4、胡萝卜素的提取一般用萃取法。萃取法是将粉碎、干燥的植物原料用有机溶剂浸泡,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蒸发出有机溶剂,获取纯净的植物芳香油。 5、石油醚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所以适宜用作胡萝卜素的萃取剂。 6、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汽一同蒸馏。故适用于蒸馏法。 7、玫瑰精油的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目的是增加水层密度,使油水分层。分离油层后加无水Na2SO4,目的是除去水,再过滤去除Na2SO4。 8、橘皮压榨前用石灰水浸泡,目的是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 9、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所以适于用萃取法。 10、萃取时采用水浴加热,以防有机溶剂燃烧、爆炸。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置,以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 高中生物易混淆知识 1.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6.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7.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亚显微结构: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 8.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9.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一、实验原理: 植物插条经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二、实验注意事项 1. 选择插条: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 2. 处理插条: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 3. 处理方法: 1)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2)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二、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或显微计数法(用血球计数板)。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注意: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土壤中 动物类 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能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缺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 二、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2021年高中生物竞赛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2021高中生物复习提纲 ★ 2021高中生物必修一提纲 ★ 2021高一生物必修二提纲 ★ 高二生物的知识点总结2021 ★ 2021年高二学生学期末总结五篇 ★ 高二生物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 高三生物教学计划2021 ★ 2021高一生物教学计划 ★ 高三生物2021教学计划 ★ 2021高三生物复习计划
2023-07-29 03:46:051

高一数学必修二(北师大)地理必修一(湖南教育)化学必修一(人教)政治必修一(人教)的复习提纲

是的
2023-07-29 03:46:141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2)期末复习1-4章复习提纲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B. 原子序数=质子数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A.2Q1+Q2>4Q3 B.2Q1+Q2<4Q3 C.Q1+Q2<Q3 D.Q1+Q2=Q3 (4)常见的放热反应: A. 所有燃烧反应; B. 中和反应; C. 大多数化合反应; 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 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A. 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重点) A. 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2. 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重点) A. 概念: B. 工作原理: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C.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 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E. 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 a. 负极反应:X-ne=Xn- 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A. 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B. 金属腐蚀的防护: a. 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 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 电化学保护法: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A. 干电池(锌锰电池) a. 负极:Zn -2e - = Zn 2+ b. 参与正极反应的是MnO2和NH4+ B. 充电电池 a. 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放电时电极反应: 负极:Pb + SO42--2e-=PbSO4 正极:PbO2 + 4H+ + SO42- + 2e-= PbSO4 + 2H2O b. 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总反应:2H2 + O2=2H2O 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负极:2H2 + 4OH- - 4e- → 4H2O 正极:O2 + 2H2O + 4e- → 4OH-3.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速率 A.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B. 计算(重点) a. 简单计算 b. 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 =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 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 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 A.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 B. 外因: a.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 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c. 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d.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e. 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f. 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 (3)化学反应的限度 A. 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B. 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a.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 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 化学平衡的曲线: c.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d. 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不再发生变化;(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典型例题】 例1.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18O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时,18O存在于( D ) A. 只存在于氧气中 B. 只存在于O2和SO3中 C. 只存在于SO2和SO3中 D. SO2、SO3、O2中都有可能存在 例2. 下列各项中,可以说明2HIH2+I2(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BDE ) A.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B. 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断裂 C.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D.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E.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F. 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化学平衡移动原因:v正≠ v逆 v正> v逆 正向 v正.< v逆 逆向浓度: 其他条件不变,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正向移动 反之压强: 其他条件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反之…温度: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反之…催化剂: 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但平衡的移动无影响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发生移动。第三章复习纲要(要求自己填写空白处)(一)甲烷一、甲烷的元素组成与分子结构 CH4 正四面体二、甲烷的物理性质三、甲烷的化学性质1、甲烷的氧化反应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甲烷的取代反应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分子里的四个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取代反应能生成一系列甲烷的氯取代物和氯化氢。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3、甲烷受热分解:(二)烷烃烷烃的概念: 叫做饱和链烃,或称烷烃。1、 烷烃的通式:____________________2、 烷烃物理性质:(1) 状态:一般情况下,1—4个碳原子烷烃为___________,5—16个碳原子为__________,16个碳原子以上为_____________。(2) 溶解性:烷烃________溶于水,_________溶(填“易”、“难”)于有机溶剂。(3) 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逐渐_____________。(4) 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密度逐渐___________。3、 烷烃的化学性质(1)一般比较稳定,在通常情况下跟酸、碱和高锰酸钾等都______反应。(2)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能跟卤素发生取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氧化反应:在点燃条件下,烷烃能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同系物同系物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掌握概念的三个关键:(1)通式相同;(2)结构相似;(3)组成上相差n个(n≥1)CH2原子团。例1、 下列化合物互为同系物的是:DA 、 和 B、C2H6和C4H10 H Br CH3C、Br—C—Br和Br—C—H D、CH3CH2CH3和CH3—CH—CH3 H H(四)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物体1、 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_____,但具有不同_________的现象。2、 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______,不同________的物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3、 同分异构体的特点:________相同,________不同,性质也不相同。[知识拓展]烷烃的系统命名法:选主链——碳原子最多的碳链为主链;编号位——定支链,要求取代基所在的碳原子的编号代数和为最小;写名称——支链名称在前,母体名称在后;先写简单取代基,后写复杂取代基;相同的取代基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五)烯烃一、乙烯的组成和分子结构1、组成: 分子式: 含碳量比甲烷高。2、分子结构:含有碳碳双键。双键的键长比单键的键长要短些。二、乙烯的氧化反应1、燃烧反应(请书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 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被氧化,高锰酸钾被还原而退色,这是由于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缘故。(乙烯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三、乙烯的加成反应1、与溴的加成反应(乙烯气体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CH2═CH2+Br-Br→CH2Br-CH2Br 1,2-二溴乙烷(无色)2、与水的加成反应CH2═CH2+H-OH→CH3—CH2OH 乙醇(酒精)书写乙烯与氢气、氯气、溴化氢的加成反应。乙烯与氢气反应 乙烯与氯气反应 乙烯与溴化氢反应 [知识拓展]四、乙烯的加聚反应: nCH2═CH2 → [CH2-CH2] n(六)苯、芳香烃一、苯的组成与结构1、分子式 C6H62、结构特点 二、苯的物理性质: 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1、苯的氧化反应苯的可燃性,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空气中燃烧冒浓烟。2C6H6+15O2 12CO2+6H2O[思考]你能解释苯在空气中燃烧冒黑烟的原因吗? 注意:苯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2、苯的取代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苯能够发生取代反应书写苯与液溴、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苯与液溴反应与硝酸反应反应条件化学反应方程式注意事项[知识拓展] 苯的磺化反应化学方程式: 3、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气发生加成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七)烃的衍生物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练习]某有机物中只含C、H、O三种元素,其蒸气的是同温同压下氢气的23倍,2.3g该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0.1mol二氧化碳和27g水,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二、乙醇的分子结构结构式: 结构简式: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1、乙醇能与金属钠(活泼的金属)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1) 乙醇燃烧化学反应方程式: (2) 乙醇的催化氧化化学反应方程式: (3)乙醇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知识拓展]1、乙醇的脱水反应(1)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化学反应方程式: (2)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化学反应方程式: 四、乙酸乙酸的物理性质: 写出乙酸的结构式、结构简式。酯化反应:酸跟醇作用而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反应现象: 反应化学方程式: 1、在酯化反应中,乙酸最终变成乙酸乙酯。这时乙酸的分子结构发生什么变化?2、酯化反应在常温下反应极慢,一般15年才能达到平衡。怎样能使反应加快呢?3、酯化反应的实验时加热、加入浓硫酸。浓硫酸在这里起什么作用?4为什么用来吸收反应生成物的试管里要装饱和碳酸钠溶液?不用饱和碳酸钠溶液而改用水来吸收酯化反应的生成物,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5为什么出气导管口不能插入碳酸钠液面下?五、基本营养物质1、糖类、油脂、蛋白质主要含有 元素,分子的组成比较复杂。2、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互称为 ,由于结构决定性质,因此它们具有 性质。1、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去医院检验病情,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将用什么化学原理去确定其病情的轻重?2、已知方志敏同志在监狱中写给鲁迅的信是用米汤写的,鲁迅的是如何看到信的内容的?3、如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使用浓硝酸时不慎溅到皮肤上,皮肤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研究和应用的目标: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开发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同时创造新物质(主要是高分子)使人类的生活更方便、舒适。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绿色化学”理念:创建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目的: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发展的需求!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③电解法: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以无机物或有机物的形式溶解或悬浮在海水中。 总矿物储量约5亿亿吨,有“液体矿山”之称。堆积在陆地上可使地面平均上升153米。 如:金元素的总储量约为5×107吨,而浓度仅为4×10-6g/吨。 另有金属结核约3万亿吨,海底石油1350亿吨,天然气140万亿米3。2、海水资源的利用:(1)海水淡化: 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 ③离子交换法; ④反渗透法等。(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1.环境:2.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分类:u2022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u2022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u2022 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放射性、热、电磁波等)、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3.绿色化学理念(预防优于治理)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从学科观点看:是化学基础内容的更新。(改变反应历程)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2023-07-29 03:46:232

高中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最新最全)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1.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征1.2 神权政治与封建专制1.3 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多样性1.4 文化传统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二、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2.1 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与社会结构2.2 奴隶制度与秦汉帝国的兴亡2.3 封建经济与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2.4 商业文明与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三、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3.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与思想文化3.2 科技成就与古代中国的世界贡献3.3 四大发明与明清时期的科技变革3.4 中华文化的传统审美与文化交流四、封建社会的崩溃与近代中国的兴起4.1 西方殖民主义潮流与中国的危机4.2 年号更替与清朝的衰落4.3 五四运动与近代化思潮的兴起4.4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与特点五、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和革命斗争5.1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与思想基础5.2 国共合作时期的斗争与建设5.3 红军长征与抗日战争5.4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六、新中国的初步发展和舞台上的中国6.1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与实践6.2 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影响6.3 文化大革命与毛泽东思想6.4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七、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和发展进程7.1 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与实践7.2 经济改革与中国的快速发展7.3 社会变革与民主进程7.4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的国际形象八、历史与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8.1 丝绸之路与古代的文化交流8.2 各种文明的发展与交流8.3 历史观的多元化与文化自信8.4 中国文明的发展与保护
2023-07-29 03:46:403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2023-07-29 03:46:521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逻辑联系: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1.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在农业文明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农业文明的出现,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人口增长仍是缓慢;产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3.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4.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5.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日本。6.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④人口死亡率下降。7.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8.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出生率 高 高 低死亡率 高 低 低自然增长率 低 高 低分布的国家和地区 土著居民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9.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阶段;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10.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1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12.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人口迁移 二战前 二战后迁移路线 非洲→美洲欧洲→美洲→大洋洲 欧洲←亚洲→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因灾害和战争引起的迁移迁移特点 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13.我国人口迁移特点: 古代 建国后到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后迁移特点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出现三次人口南迁高潮 有组织、有计划进行 流量增大,流向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迁移14.人口迁移作用: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5.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迁入地: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 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1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17.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18.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19.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20.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左右。2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2.人口问题: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解决措施: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23.城市形态:小比例尺地图——点;大比例尺地图——面。24.地形是影响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25.城市形态类型:团块状——成都;条带状——兰州;分散型——重庆。26.各项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功能区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27.住宅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28.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主要为点状或条带状分布。29.中心商务区(CBD):①多形成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②不但是商业活动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③外观上表现为建筑物高大稠密。30.工业区: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而形成;主要分布地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区。31.城市地域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3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3.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付出租金的高低;一般来说,用地的付租能力表现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3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社会因素:工资水平的不同会导致住宅区分化;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由于种族或宗教团体的优势,往往会形成种族聚居区。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规划城市,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3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展变化早期:功能空间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的自然团聚;达一定规模之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36.城市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一般等级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37.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相离的圆形、相切的圆形和嵌套六边形。38.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关键因素:距离远近。39.高等级城市数目少,距离远,服务范围广;中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较远,服务范围较广;低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近,服务范围较小。40.德国南部城市的特点:中小城市发达,分布分散且均匀;荷兰圩田居民点的特点:根据人口的需求量布置相应的功能。4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第三节 城市化42.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4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人口迁移动力: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地区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受自然灾害等影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主要包括:城市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等。44.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45.城市化的重要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46.世界城市化进程主要发生时间开始于工业革命之后。47.世界城市化进程主要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出现逆城市化现象。48.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49.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①生物栖息地改变,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大量的工业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③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影响降水、径流、蒸发、渗透等环节④工业废气等使城市气候出现“热岛效应”。50.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等措施,使得环境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能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51.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52.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具体实施: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53.农业区位的含义:①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②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54.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因素);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机械、科技(社会经济因素)。55.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6.千烟洲农业的区位:降水多、丘陵、红壤(自然特征);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57.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58.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变迁的主要原因:市场需求、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主要原因:市场、交通运输、科技。59.农业地域: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60.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动植物的地域分布。61.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季风水田农业、乳畜业。6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主要分布区: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主要农产品:小麦、羊毛生产结构: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围栏放牧、区划轮牧、改良草场等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程度: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6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原因:自然条件:气候暖湿、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市场条件、科技条件等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64.季风水田农业:主要作物:水稻主要分布地区:亚洲季风气候区,其中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主要分布区区位优势:气候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自然条件);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社会经济条件)主要特点及原因:经营方式以小农经营为主←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单产高←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投入大商品率低←人口稠密、粮食总量需求大、小农意识强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社会经济水平较低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特点:水旱灾害频繁65.商品谷物农业:主要作物:小麦、玉米主要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区位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条件);农业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小、喜食面食和肉类、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社会经济条件)。6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家庭农场生产、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类型 案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作物 主要特点 区位条件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亚洲季风区(图2-2)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水稻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中部平原(图2-3)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 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 小麦玉米等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图2-4)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牛、羊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促进了商品经营。 乳畜业 西欧 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牛奶及其制品等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地形平坦,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图2-5) 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小麦羊 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做到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情况,农户及时调整种植与放牧的规模,保证稳定的收入。 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政府扶持。热带迁移农业 亚马孙河流域 亚马孙河流域和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 ∕ 生产原始粗放不固定;烧荒、掘穴播种;不翻耕也不施肥就等收获 气候极湿热;生产力水平极低下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67.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地区:美国、阿根廷(牧牛),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 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农产品:牛、羊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68.潘帕斯草原的放牧业: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自然条件)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经济条件)距海港近(交通运输条件)为发展所做工作: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和牧草用水、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养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69.乳畜业:主要分布地区: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许多大城市的市郊生产对象:奶牛主要农产品:牛奶及其制品70.西欧乳畜业: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边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饲料因素)城市化程度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因素)接近市场,交通便利(交通因素)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71.工业生产一般过程:投入: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料及零部件等产出:产品与“三废”72.工业布局一般经济利益原则:选择在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高的地方73.按经济因素分:原料导向型: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制糖工业等市场导向型: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家具制造业等动力导向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电解铝工业等劳动力导向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服装工业等技术导向型:技术要求高;飞机制造业等74.工业区位的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以及工业区位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75.污染大气的企业应当布局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污染水源的企业应当布局在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及河流上游;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企业应当布局在远离居民区和农田。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76.工业联系: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②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工业集聚: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工业地域: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与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不同的工业部门,因其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需求不同,以及自身的工业生产特点,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 ↓77.工业城市:鞍山——钢铁城;大庆——石油城;十堰——汽车城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78.传统工业区:代表性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中国辽中南地区等形成条件:丰富的煤或铁等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特点:规模大代表性工业: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存在的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79.鲁尔区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①调整工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③发展第三产业④优化环境(P67)80.新工业区:代表性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特点: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代表性工业:微电子工业等81.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以轻工业为主③生产高度专业化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⑤大量同类企业集聚82.美国“硅谷”生产特点:①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水平高②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研发费用高④产品面向国际市场83.“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④高素质人才⑤市场稳定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84.五种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85.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86.交通运输网:形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形成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构成要素:交通点和交通线两种基本形式: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两种及其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三个层次:省级、大区级、国家级综合运输网87.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因素:经济、技术、社会、自然等因素88.南昆铁路建设的影响因素:(P80)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89.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①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如:湖南株洲市、日本筑波②一个地区的聚落空间形态随该地区主要的交通线变化而变化a.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浙江嘉兴;b.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如:扬州、济宁。90.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①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商业网点密度大;②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91.商业网点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新街口、山西路),交通原则(装饰城)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92.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采集渔猎时期: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或保持原始平衡关系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环境问题突出新技术革命时期:人类谋求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93.人类与环境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的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94.环境问题产生机制: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95.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96.环境问题危害: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经危及人类生存;局域性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97.环境问题表现:地区差异:城市,环境污染;乡村,生态破坏;国家差异: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 污染转移 发展中国家,主要体现为人口快速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98.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99.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100.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公平;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采集渔猎文明时期 崇拜自然 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20世纪70年代以来 谋求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完善,得到公认。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0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原因:①沉重的人口负担②自然资源相对短缺③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102.发展总体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①发展集约型经济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10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工业生产:清洁生产——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农业生产:生态农业——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公众参与:积极参加有关环境保护的行动或项目、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2023-07-29 03:47:073

生物演讲稿

   篇一:生物演讲稿     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经解释说,骡有五类。但时至今日,可能由于适者生存的规律,只剩下驴骡和马骡两种。   骡子似驴非驴,似马非马,比驴、马都高大,耕挽能力也胜过它们。驴骡出生后一般长到不足10个月就和它的妈妈能力相等。其后便逐渐超过它的妈妈。驴在4~6岁时,才达到其成年体格的95%,而驴骡1周岁时即达成年体格的90%。一般骡子一周岁半开始干轻活,2岁即可完全投入耕挽服役。骡子是民间喜爱饲养的一种家畜,力气大,能干活,一头体壮的中型骡,拉木轮大车,能挽重500公斤,日行30~40公里;如套胶轮大车,行于公路之上,挽重1500公斤不成问题。这是“杂交优势”所给予它的长处。   既然远缘杂交得到的骡子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育的,为什么还有骡子下崽呢?在任何生物体内,都存在着遗传物质——染色体。在不同种的生物中,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大小都不同。在体细胞内染色体是成双存在的,每一条染色体都有一条和它的形态、大小、功能相同的另一条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母体,一条来自父体。这两种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在形成精子或卵子之前,同源染色体进行配对,然后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到两个配子里去,其中哪一条染色体到哪个配子里去是完全随机的,再通过精卵结合成为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个体。这样发育成的新个体,它的染色体数目和它们的亲体是一样的。   如果是远缘杂交,由于种间差异,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大小往往不相同。马的染色体数是64条,驴的染色体数是62条,马的卵子染色体数是32条,驴的精子染色体数是31条,通过精卵结合发育成的新个体——骡子的染色体数是63条。骡子性成熟以后,再形成精子或卵子时,每条染色体都没有相对应的同源染色体进行配对,这样每一条染色体分到哪个配子里是随机的,就可能有马的1条染色体和驴的30条染色体形成一个配子,另一个是1条驴的染色体和马的31条染色体形成一个配子;再由马的2条染色体和驴的29条染色体形成一个配子,另一个是马的30条染色体和驴的28条染色体形成一个配子??依此类推,这样就可以产生很多个不同类型的配子。在这些配子中,只有配子里的染色体完全来自于马的,或来自于驴的,这样的配子才有生育能力。   所以,骡子很少繁殖。    篇二:生物组经验交流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教研室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在这样专家云集的场所,我作为天有高中的高三生物组备课组长在这里发言深感荣幸,同时也诚惶诚恐。虽然我从教已有6年,但是在生物教学领域里,还有很多不懂和迷茫,今天借这个与其它兄弟学校经验交流的契机,我在这里介绍本校的高三生物复习策略及安排,更重要的是向各位前辈请教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下面我先谈谈本校的生物复习策略及安排。天有高中高三生物复习工作在库校长的指导下,我们生物组的3位老师,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和市教育局的教学进度安排布置本学科的教学工作。按照学校教务处的安排每周三下午是生物教研活动时间,我们组织老师上公开课,然后评课,总结上一周教育教学情况,探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计划下一周的教学工作。高三第一轮复习从去年6月份开始,预定在20xx年3月1日前完成第一轮复习。必修一10月底完成复习,必修二12月中旬完成复习,必修三1月中旬,选修三3月前完成。   在高三教学工作中,我们主要是以知识复习和习题评讲为主。在知识复习中,我组利用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辅工具,简化教学过程,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展示微观世界里的抽象问题。生物组的各位老师基本做到节节课都使用多媒体,共同制作修改课件,共享教育资源。我和桂老师主要负责课件的前期制作,吴老师主要对课件提出修改意见,力争做到课堂使用的课件最佳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精讲多练,简单问题少讲或是不讲,一般问题让学生讲,疑难问题重讲多讲。同时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必背的知识点,实现当堂记忆当堂抽查。合理布置不同难度梯度的习题当堂训练。我们始终秉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把40分钟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力争让每一节复习课学生都能有收获。对于学生的课后练习的处理,首先我们生物组在每周的教研会上会把第一轮资料习题分类,难题让重点班学生或是普通班学生基础好的同学做,中等题目让大部分学生做,简单题目要求人人必做,分层次处理练习。然后每位老师做到全批全改,把学生爱错的题目收集在一起,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看看到底是知识点没有掌握清楚,还是知识运用能力不足,还是粗心等等其他原因。习题评讲中,正确率高的题目我们尽量做到不讲;错误率高难度不高的题目,让学生讨论,挑选基础不好的同学讲;大家都不懂的难题,由老师启迪,师生共同探讨。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如何摆脱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如何在普通班上有效的开展探究式教学,如何帮助学困生提高生物解题能力,怎么让课堂变得高效,让学生掌握的更好。这些问题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学习给我一些启发。   我相信在教学经验丰富的吴老师和桂老师的带领下,天有高中生物组一定能够很好的完成市教研室和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天有高中高三生物组   20xx/12/6    篇三:20xx年生物学科会议发言稿     上杭五中 郑添良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本次学科会议上,我们要跟大家交流的话题主要是在严峻形势下的几点做法,特别是今天新出台的政策下(生物地理只要有一科是D等级的不能报考普通高中)形势不容乐观。我从初三老师那里了解到有一部分有D等级的学生到了初三以后就非常有读好书的欲望,可是这个政策无疑给了那些学生当头一棒。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我觉得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首先我先汇报一下现在要面临的形势   1、学生不踏实复习   不听课不做作业的现象不难发现,迟到、不参加傍晚读的也有,甚至上课“三无”的学生,连任何辅导资料也不订阅,连考试也不参加的学生,也不乏见。甚至昨天刚发的复习提纲和试卷今天就找不到了。而且,就连成绩中上的学生,也有不少并不真正重视生物科学习,也怕苦怕累,也还存在着侥幸和“等靠”心理。    2、几次考试成绩也不理想   上期末统考五中的各项数据均在全县中游;前次月考的.是八年级下册的内容,用的多是往年的质检题和学业考试题,结果发现30分以下的每个班还有7、8个之多,平均每个班还有一两个连成绩都没有。    3、学校态度相当不满   学校对八年级生物科(当然还有地理科)教学及成绩很不满意,很不放心;开学至今校级领导和年段长主持的大大小小的学科教学工作会议不下于5次,高压态势明显。还特地为今年的新政策开了个研讨会。   二、 在形势如此严峻下我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 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3月底:基本结束新课;4月至5月中旬:第一轮复习,主要进行基础知识自主梳理,进行全面性复习;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二轮复习,主要进行典型题型讲析和重难点突破;6月中旬至考前:第三轮复习,学生自由复习和教师考前指导为主。   2、切实利用好现有资料   现有的资料,就是上面统一要求征订的《赢在中考》一本以及我校王老师自编的复习提纲。资料非常匮乏,这样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复习需求。所以我觉得上次在中都听课时所讨论的资源共享的建议非常好。我们主要以《20xx年福建初中生物学业考试大纲》为指导,结合课本知识,温故知新,补缺补漏。这样我们就较好地达到了我们八年级生物备课组的备考要求,即“全面、系统、扎实、灵活”,做到“一步一个脚印”。   我们要求学生切实完成现有练习,真正掌握《赢在中考》和老师自编提纲的内容。我们不赞成贪多求全的题海战术。那样搞得师生身心疲惫不说,还事倍功半。    3、还有其他几点做法:   (1)进行了傍晚读,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每周一、三跟班督促,以及每周二、四、日晚自习第三节专门留给生物,由班主任和生物老师督促辅导。   (2)采取了提前一周集体备课的做法;   (3)多做学生思想工作,必要时联系家长加以强调;   (4)抓住潜能生,最起码多提问多表扬,并作必要的个别谈心;   (5)做好后进生的相关工作。有关的做法有:降低要求,个别对待;设立底线,订立协议;教学方式,注意衔接。   (6)家校配合:对于班里不主动的学生要求家长配合老师进行抽查自己的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复习情况(发短信或者微信给家长今天贵子女要完成的作业和背诵提纲的内容)    三、问题探讨   1、如何教育“无动于衷”型学生?   前面提到的那些措施和做法,我们老师是做得很幸苦很到位,但就有不少“无动于衷”型的学生让我们拿他没办法。学业考在即,怎样应对学生中对成绩和缺点、表扬和批评都无所谓的现象?    2、新考纲如何把握?   今年的新考纲和去年相比变化不大,只把“描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这个内容移除了,那么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就可以和学生说明白。    3、其他兄弟学校上期末成绩那么好的经验和做法是什么?   这几年五中都致力于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和老师都做了很大的努力,成绩有所提高,可是还是不理想,我们五中生物教师今   天主要是抱着学习交流的态度前来参加会议的。我们期待着能学习到更多实用的、可操作性强的经验。谢谢大家!    四、 谈谈《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的复习建议   我们先来看看15年考纲对于这个单元的要求:   考纲对于这单元的考试要求比较低,内容也比较简单,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在这个单元中出现的基本上是选择题,xx年和xx年都出了三题选择题,每个考点一题。所以我们在复习上要尽量减轻学生的负担把这个单元的内容简单化,最好在课堂上就让学生把这单元的内容理解下来,课后就不要花太多时间了。
2023-07-29 03:47:161

地理和生物到后期哪个难?

地理相比较于生物在测试时会有8~10分的地理常识题
2023-07-29 03:47:252

谁有高一地理必修二的复习提纲?

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能根据资料分析) (3)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简单阐述)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它们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哪一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磁暴;极光等 注意: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区别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至少掌握三种图形的阅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太阳光照图(侧视、俯视);地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 (2)主要知识点: 地球自传和公转方向、周期;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比较;区时的计算(注意北京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比较;主要节气的判读;季节划分的依据;晨、昏线的判断;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简单了解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 (2)会区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⑴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能根据P31的活动,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事例(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课本P37的图,注意图中每个气压带中心纬度位置 (2)能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来读出气候类型,并判断气候成因(只要求跟风压带有关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会根据等压线读出冷、暖锋,高、低压,并分析它们影响下的天气特征 (2)会在等压线图上画出风的方向,会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根据等压线和其他知识判断某地的天气特征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会根据有关资料判断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后果 ●以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详细内容: 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复习课教案(2课时) 1.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的) 3、九大行星和小行星带(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4.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了解) 九大行星的某些特征 三大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运动特征 类别 距离 温度 体积质量 密度 卫星 水星 公转轨道偏心率、倾角较大,无卫星 类地行星 距 太 阳 近 高 都 小 大 很少或没有 共面性: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各大行星的轨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都很小。同向性:公转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近圆性:公转轨道近似正圆,大多数行星的公转轨道偏心率不超过0.1。 金星 逆向自转,无卫星,距地球最近 地球 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火星 木星 质量,体积最大,有光环 巨行星 距日较远 较低 都 很 大 小 多 土星 卫星最多,有20多颗 天王星 自转方向特殊 远日行星 距太阳远 最低 居中 居中 都有 海王星 冥王星 体积、质量最小,公转轨道偏心率、倾角较大 5、存在生命的星球(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液态水的存在)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 000K。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3(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4太阳能量的来源——在高温高压下,太阳中心产生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为光球、色球和日冕。 2).光球层厚约500千米,表温约6000度。太阳光基本从这里发出。光球表面的黑斑点,叫做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3).呈现玫瑰色的太阳大气层为色球层,厚约几千千米。色球层在短时间内有突然增亮的现象,叫耀斑。黑子和耀斑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它们的活动约11年为一周期。 4).最外面的一层,叫日冕。它的亮度仅为光球层的百万分之一。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为:黑子和耀斑增多则干扰或中断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带电离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产生淡绿色和红色的极光;带电离子流还产生“磁暴”现象。 6)太阳的外部结构 层次 位置 概念 厚度 亮度 温度 太阳活动 光球 里 外 明亮发光的太阳表面 厚 弱 高 黑子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色球 光球外呈玫瑰色的太阳大气 耀斑 日冕 色球外很稀薄的完全电离的太阳大气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黑子、耀斑增多 影响无线电通讯 干扰 ②带电粒子流 产生“磁暴”现象 ③带电粒子流 产生“极光”现象(两极地区) 1.3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恒星日和太阳日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360 的真正周期,它和太阳日有什么区别?差异是如何产生的?这是理解地球自转周期的难点。 如图,在E1的位置,★、地心0和P点在一直线上,此时★发的光直射P点所在经线,即★位于P点的上中天,假如地球只自转不公转,自转360 后,P点回到现在的位置,★又位于P的上中天。但地球一边自转一边还在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因此当地球自转360 后到达了E2处,★、P点、地心不在一直线上,★要再次出现在P的上中天必须再转过角a ,所以当选定天空中某一天体作为参照物时,它连续二次出现在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事实上地球是自转了360 +a,参照天体离地球越远,a越小,当选择距地球无穷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物时,a趋向于O。 3)地球自转速度 A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极点)都相同 B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注:纬度60度的地方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 2、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可以简单讲述作为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巩固 2)地球公转的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 (较慢29.3km/s) 3、晨昏线(圈) 1)晨昏圈概念 2)晨昏线的画法(如右图) 4、时区、区时、日界线: ①时区由于地球运动(主要是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便产生了不同的时刻(地方时)。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7.5°,为中时区(或零时区)。中时区向东、向西各划分成东一至东十一区、西一至西十一区。东经172.5°~180°,西经172.5°~180°,各7.5°分别被称为东十二区、西12区,合起来成为一个区。即东西12区。每个时区都从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如:中时区用零度经线的地方时,北京时间(东8区)用120°E经线的地方时;东西12区用180°经线的地方时。 ②区时(已知两地时区,计算两地时差);相邻时区的时差(区时相差)1小时。时差计算: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相减,即为所求时差。若两地位于东、西不同时区,则两地时区数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当然,用作图的方法求时差则更直观)。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方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即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的时区的东侧时,取:“+”,反之,取“-”。 ③日界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即东西12区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由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日期减一天。反之,日期减一天。需要强调的是: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目的是为了方便某些国家居民生活。而避免通过陆地。例一:当北京时间为9月5日6时,求伦敦、洛杉机(118.5°W)的日期、区时?(见图示)。 伦敦的区时=北京的区时-时差=6-8=-2,即9月4日22点。(24-2)。 洛杉机的区时=北京的区时+时差=6+8=14,即9月4日14点,(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5、公转规律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可研究总结为: 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 随纬度而变化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规律 6月22日前后达最大值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12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 随季节而变化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情况与上相反 每年太阳直射两次,可达最大值 回归线间地区 当地冬至日时达最小值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原因可总结归纳为: 存在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地轴指向不变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表面热量差异 昼夜长短的变化 同一纬度,不同时间 四季更替 不同纬度,同一时间 形成五带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 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 外核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3、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典型例题讲评 读图回答: (1)表示全球昼夜平分的是图______________ (2)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图______________ (3)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的是图___________ (4)北极点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图______________ (5)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经度相同的是图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问题(1)-(4)首先要判断四幅图分别表示二分二至的哪一天,判断的明显依据是南北极地区的昼夜情况:如晨昏线正好经过南北极点,则该图表示的是春秋分的情况,如图A;如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则该图表示的是夏至或冬至的情况,如图C、D,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为北半球的夏至;图B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方向,且极圈内出现极昼,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冬至的情况。作出上述结论后,再回答问题就极其简单了。问题(5)太阳直射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时,在图上该经线正好位于白昼的中间,图上打★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图A为45 E,图B为90 E,图C为45 E,图D为0 答案: (1)A(2)CD(3)B(4)CD (5)A和C
2023-07-29 03:47:542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胸怀梦想,珍惜时间,发奋学习,立志成才,让青春载着梦想飞扬!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1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 种植 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 经验 丰富 (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4) 措施 :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善交通条件 5、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动力(能源)工农业基础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2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表现 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 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 发达国家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晚 (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3 一、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 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 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 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4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 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 教育 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人才外流 其它 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迁移的原因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政治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5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 儿童 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会考必修二复习提纲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整理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地理必修二盘点知识点 ★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2023-07-29 03:48:061

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学习提纲?

教材版本(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所在省区?那个阶段的复习提纲(期中期末?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我有人民版,人教版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复习提纲。有网上下载的和我们学校老师自制的提纲,如果需要,留下信箱。
2023-07-29 03:48:142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学习要讲究 方法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适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最高。适宜运输急需,贵重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②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 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③要避开低湿地区; 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铁路建设: ①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先进科技是保障。 ②意义:促进工业生产;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 文化 科技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安全,巩固边防等。 6、公路的选线原则: 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大型超市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 网络技术 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2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 种植 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由制冷剂氯氟烃化合物引起。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 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 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③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 措施 : 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Ⅱ.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措施:发展循环经济 ①工业方面发展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农业方面发展生态农业,如混合农业,基塘农业,立体农业等。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3 1)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乌拉高加分两边②;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①洋,大洋洲。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 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2)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3)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4)东北三省黑吉辽 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连京津 两湖三江接皖沪南部琼台闽粤桂 川黔云藏加重庆西北陕甘宁青新 港澳特别行政区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4 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 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⑤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⑥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地理方位记忆歌上北下南左为西, 右东两手来区分;北东西南出新闻, 四方符号NEWS论(即:北纬-N;东经-E;西经-W;南纬-S.)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三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2020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 ★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 地理高一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知识点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集锦 ★ 2020高三地理教师总结 ★ 2020高考文综知识点整理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2023-07-29 03:48:211

地理必修二

这你只能去书店或图书馆,网上的没有用。给不了你动力。
2023-07-29 03:48:322

高二备课组工作计划2023

1.高二备课组工作计划2023   新学期伊始,高二分了文理科,而且组建了两个实验班。尤其这个高二担负着我们xx中高考第一枪的使命,有了老师们的团结协作和拼搏,相信今年我们可以迎来个开门红。所以我们高二英语备课组三位老师在共同磋商的基础上,现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依托和基础,根据近两年高考英语考纲的新变化,必须制定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来充分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和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扎扎实实抓好双基,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题技巧,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式和要求。要在认真研究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趋向的基础上,提前两年做好20xx年的备考工作。   二、工作目标   1、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要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深化教育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扩大阅读量,扩充词汇,多进行口语输出和书面输出,提高语用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期末考试成绩居于青白江前列,保二争一。   3、本学期时间稍长,所以我们打算不但要完成高二上册10个单元的教学,还要向下册伸展2-3个单元。明年下学期要短,而且还要提前学高三的课程,这样才能真正上高三时候尽快结课进入总复习阶段。   4、普通班按集体备课进度进行教学,文理两个实验班按他们的特殊情况进行量身定制的安排,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为08年高考英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努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届学生虽然已经经过一年的高中英语学习,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基础不够扎实,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改错和书面表达等综合能力堪忧,且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英语,所以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和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辅导与整体教学中的一大挑战。   普通班学生普遍词汇基础较差,词汇量不够,还不愿意去记单词;课本学得不透;很多同学阅读量不够,而且阅读质量也不高;书面表达练得少,作文档次普遍不高。   实验班的英语学习氛围很浓厚。他们的志向都很远大,因此我们准备采用北大附中的“英语”的词汇扩充手册使词汇到5000,精选语法习题,整编课本外的部分相关教材,广泛阅读报纸和时文,再适当选修大学泛读课程和英美背诵名篇,这将大大加强了尖子班学生挑战英语极限高分的热情和激情。   四、教学任务和重点   1、立足课本,吃透教材,联系实际,链接高考;   2、对普通班的基础语法的补习和词汇量的扩充要合理安排,落到实处;   3、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和提高写作技能。每天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学好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大阅读方面的训练,注重阅读技巧的指导和培养。在语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尽量加强实践,进行有目的地语言运用,训练学生的造句子和写作的能力。   4、做好尖子生的辅导工作,帮助他们构建巩固高中英语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适当拔高,英语特长生还要着重培养他们高考英语向高分进军。   五、具体实施措施   1、每周一单元,期中期末各留出一周复习;   2、每天晨读大声背诵单词、范文和经典语篇,每天间操后大声练习疯狂英语;同时要抓好词汇学习。词汇是高中英语最基本的要素,它好比是人身体上的肉,而语法是人身体上的骨骼,两者一起组成了人体,所以高中英语学习要重视词汇复习。可以定期开展单词竞赛活动。 2.高二备课组工作计划2023   一、总体思路:   1、讲究实效、提高效益。以考试说明为中心,立足于教材。   2、教学进度:选修班把教学目标基本定位于完成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的一轮复习。必修班开始全面复习并做好最后冲刺的准备工作,争取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3、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并为高三打下扎实的基础。   4、备课组成员之间要经常交流、相互学习。   二、具体措施:   (1)深入学习、仔细研讨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把握好教材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2)做好教情学情的调查,及时调整教与学。课堂教学要重视和实现师生互动,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倡导主动学习。   (3)抓好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牢固打好基础。   (4)指导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课内外辅导,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和尖子生的提优工作。   (5)做好教学反思和教学后记的撰写,不断丰富和完善本组教学案,改进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6)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组内统一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精心选题,精讲精练,尽量把作业在课内完成好。考前统一复习资料,考后做好分析讲评。   (7)增强备课组的凝聚力,发扬团队精神。切实将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方法研讨、学习方法指导作为备课组活动的核心内容。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加强组内的听课评课,注重评课的深度与实效性,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教学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复习阶段。学业水平测试要想取得好成绩关键是两手都要硬:一抓书本知识,二抓解题策略即应试能力。   具体做法有:   ①把上学期根据《考试说明》整理印发的复习提纲进一步加工成考点默写的讲义,实行讲、背、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追求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落实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   ②进行判断题、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等题型的专项训练。   ③除了周日进行的模拟测试外,每周另外做一份综合测试卷。因时间紧迫,试卷和题目的选择要少而精。   ④按专题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   ⑤夯实基础狠抓困难学生,确保人人能达C。重视解题技巧的训练和指导,提升冲A人数。   (2)冲刺阶段。一方面是知识内容的查漏补缺。另一方面进行针对性模拟训练和考试信息的搜集、整理。最后一周关键是不能简单的让学生看书,查漏补缺要落到实处,模拟训练要体现实战性,达到手熟的效果,营造一个分分计较的氛围。   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课标、考试说明和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及要求:   1、作业的布置:作业内容要统一,作业量要控制。   (1)选修班在学业水平测试之前不布置任何作业。之后根据学校要求再定。   (2)必修班每节课完成一个单元的内容,配套知识点的默写、专项训练。   2、作业反馈与检查的要求:   (1)作业和试卷要及时批阅,并讲评反馈。 3.高二备课组工作计划2023   一、现状分析:   本备课组现有4位老师,其中高级教师3人,中级1人,年龄构成上老、中、青三结合,都有多年任教高三、高二的经验。   二、工作目标:   1、落实市县教科院、教研室有关学科教学的计划、要求。   2、按照学校年级部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教学工作。   3、教师群策群力,分工协作,化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三、具体措施:   1、认真对待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   2、每周安排一位老师开设研讨课,探寻效的课堂。   3、遇到教学中的问题在办公室随时交流解决不过夜。   4、到宁阜中学学习,取他人之长。   四、教学计划: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地理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地理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地理,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高二年级共有16个班级,其中4个侧重选文科的班级,有4位地理老师任教,文科班主要目标是争取高考中得高分。本学期文科班级学习的内容是必修三和选修海洋地理,按课标要求须36个学时,学校每周安排2课时,内容多时间紧,高质高效完成任务成为一大难题。   2、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使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二一年的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不良习惯。目标是争取高考中得高分。   3、基本措施   (1)教学分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2)课前预习。精心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3)课堂精讲。教师只讲重点,解释疑点,讲方法、讲规律、讲能力。   (4)精选习题,有效训练。   (5)强化贯彻,重要坚持。   (6)继续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   (7)要坚持教学“六认真”,扣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8)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4.高二备课组工作计划2023   一、现状分析:   高二学生在上学年已学习了必修一和必修二生物,对生物的一些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对基本的实验工具和实验操作有所掌握。但必修三生物知识比必修一和必修二生物知识复杂多,很多知识很抽象,学起来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要加强知识的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改变成“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一学期努力,让学生懂得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改进教学方法,从“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师生互动式的问题解决”,从问题出发带动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   三、具体措施:   1、按时制定、完成各类计划   开学初要制定好备课组的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表、学困生辅导计划等,安排好备课组老师说课顺序,安排好期中、期末的复习命题工作。   2、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抓住课堂就是抓住教学的核心。我们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设计教法,钻研教材,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上多使用多媒体、生物模型、挂图和标本等教学辅助工具,加强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实效开展教研活动   针对每周微型课说课后,我们全组其他老师要提出修改建议,形成集体智慧,努力使教学设计更完美。   4、坚持校内、校外听课   平常组织全组老师积极参与校内、校外听课,提高教学水平。   四、教学计划: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在上学年已学习了一学年高中生物,了解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知道了植物细胞和结构和功能以及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掌握了生物体的组成中的细胞分 裂和分化、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学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懂得了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等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学习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掌握了减数分 裂、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知识,理解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和DNA的结构、复制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了解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生物知识,并懂得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学生通过必修一、必修二生物实验对一些基本的实验工具和实验操作都能领会,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有所掌握。   2、教学目标   通过必修三教材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生物个体的稳态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稳态的生理意义以及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免疫对人体稳态的重要性,理解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了解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掌握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的特征以及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生物群落的构成、生物群落的演替。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基本措施   1)熟练地掌握教材上关于生物个体的稳态、生物群落的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稳态的基础知识,并能了解人类影响环境和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通过多媒体、模型、挂图和标本等教学直观用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3)用课本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的生物学现象。   4)将学过的知识指导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5.高二备课组工作计划2023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和教科处领导下,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教研新思路,结合我校立足课堂,以学定教,教研一体的实际情况,发扬爱校爱生、教书育人,乐观积极向上的融洽教研新风貌,为把我组的教研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争当优秀教研组而努力。   二、工作目标:   (一)结合学校的教学常规制度,开展听、评课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向课堂要质量。   (二)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求各科任教师按照"五个一"要求,做好教研工作,即"统一集体备课,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   (三)有计划的完成教学工作,使期中期末取得优异成绩。   三、工作要点:   (一)备课组必须如质如量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进度,有效地做好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工作。   (二)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基础特点,备好每一节课,狠抓40分钟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应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更现代化、趣味性更浓、教学效果更佳。在搞好知识传授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每人每学期上公开课1-2节,课后进行评课活动,做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的教学竞赛活动。   (四)加强集体备课工作,每月初进行集体备课、讨论教学内容1次,并且要做好记录,以备检查。   四、时间及活动安排:   9月初:制定教研组、教师个人教学计划,组织集体备课。   9月底:组织月考,孙礼斌负责出试卷并做好相关记录。   10月初:组织地理教师的听、评课活动,积极参加学校其他学科的听、评课活动。组织本小组教师集体备课。   10月底:本小组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反思。   11月初:组织地理教师的听、评课活动,积极参加学校其他学科的听、评课活动。组织本小组教师集体备课,认真组织好期中考试的复习,xx老师负责出试卷,做好考试成绩的分析工作。   11月底:认真总结段考前工作的得与失,及时修正教学计划与方案。   12月初:组织地理教师的听、评课活动,积极参加学校其他学科的听、评课活动。   12月底:基本完成教学计划,查漏补缺,认真对待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   1月初:上交各种表格、资料、教案等,进行期末总结,搞好期考阅卷工作。
2023-07-29 03:48:401

地理必修2

我回忆下吧。不一定很全面你说的几个基本是必考和常考内容,还有比如说工业区位,农业区位啊,一般都是考大题
2023-07-29 03:48:584

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计划,

熟读考纲,每天复习基础知识考点(1-5题)每天一篇文言文,一篇现代文阅读,一篇科技类。
2023-07-29 03:49:314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学名词详解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学名词   1、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如:细菌、蓝藻等。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及真菌类。单细胞动物多属于这类细胞。   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形结构。在原核细胞内,是指裸露的环状DNA分子。   4、姊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或DNA)经复制形成的两个分子,仍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   5、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6、染色体组: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或者说是指细胞内一套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的染色体。   7、一倍体: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如,雄蜂。   8、单倍体:具有配子(精于或卵子)染色体数目的细胞或个体。如,植物中经花药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物。   9、二倍体: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大多,数植物均属此类   10、二价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的图象。   11、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2、染色质或染色体:指细胞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洋红、苏木精等)染色的纤细网状物质,现在是指真核细胞间期核中DNA、组蛋白、非组蛋白、以及少量RNA组成的一串念珠状的复合体。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   13、超数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也称为B染色体。   14、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15、姊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16、反应规范:遗传型对环境反应的幅度(某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反应的范围。)   17、交叉的端化: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过程叫做交叉端化。   18、受精:雄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细胞)融合为1个合子过程。   19、双受精:   1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另1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20、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高中生物遗传学名词知识点详解2   21、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另称为果实直感。   22、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23、细胞周期: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开始的时期。   24、无性生殖:   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这一方式也称为营养体生殖。例如,植物利用块茎、鳞茎、球茎、芽眼和枝条等营养体产生后代,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   25、无性生殖:   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这一方式也称为营养体生殖。例如,植物利用块茎、鳞茎、球茎、芽眼和枝条等营养体产生后代,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   26、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7、单位性状: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   28、显性性状: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出现的一个亲本性状。   29、隐性性状:子一代未出现的另一个亲本的性状,即子一代处于隐蔽状态的性状。   30、基因位点(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31、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32、纯合体(homozygote):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上的两基因成员完全一致(双显或双隐),具这种基因型的个体为纯合体。如:CC、cc。   33、杂合体(heterozygote):等位基因中的两个成员又一致的个体称为杂合体。   34、测交: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35、完全显性(completedominance):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的表现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作完全显性。   36、不完全显性(imcompletedominance):是指F1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   37、共显性(co-dominance):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如人类的ABO血型和MN血型。   38、显性转换(reversalofdominance):显性性状在不同条件下发生转换的现象叫做显性转换。   39、基因型(genotype):也称遗传型,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组成,是性状发育的内因。   40、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高中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高中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2   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2、精子的形成:3、卵细胞的形成   1个精原细胞(2n)1个卵原细胞(2n)   u2193间期:染色体复制u2193间期: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u2193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u2193前期:联会、四分体u2026(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中期:(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   2个次级精母细胞(n)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u2193前期:(n)u2193前期:(n)   中期:(n)中期:(n)四、细胞分裂相的鉴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卵细胞的形成   均等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减数第二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联会、四分体现象——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分裂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一侧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一侧无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第三节、伴性遗传   概念:伴性遗传——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类型:X染色体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X染色体隐性遗传: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Y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   一、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   1、致病基因Xa正常基因:XA   2、患者:男性XaY女性XaXa   正常:男性XAY女性XAXAXAXa(携带者)   3、遗传特点:   (1)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大于女性   (2)隔代遗传现象(一)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无中生有)   隔代遗传现象——隐性遗传   父母有病,子女无病——显性遗传(有中生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点:1、怎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艾弗里实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知识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有哪些主要特点?   1、DNA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   (A+G)/(T+C)=1;(A+C)=(T+G)   一条链中A+T与另一条链中的T+A相等,一条链中的C+G等于另一条链中的G+C   如果一条链中的(A+T)/(C+G)=a,那么另一条链中其比例也是aDNA复制的过程(DNA复制的概念、条件、特点、结果和意义)   DNA分子复制过程是个边解旋边复制。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既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物质代谢,进而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也在疯牛病毒中还发现蛋白质本身的大量增加(蛋白质的自我控制复制)   DNA复制的条件要相关的酶、原料、能量和模板。   其特点是(非连续性的)半保留复制。
2023-07-29 03:50:011

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1.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1、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生命系统的由小到大排列: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4、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5、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7、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组成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例: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   8、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9、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建立,其主要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0、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1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3、生物的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14、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1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17、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质壁分离。   18、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这种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19、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20、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1、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统称为活化能。   22、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此催化效率更高。   2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4、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2.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酶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酵母菌、植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的呼吸)   (动物骨骼肌细胞、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细胞的无氧呼吸)   四、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细胞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3.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名词:   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的时期是有丝XX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语句:   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2、性别决定的类型:(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_)的性别决定类型。(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色盲女性(XbXb),正常(携带者)女性(XBXb),正常女性(XBXB),色盲男性(XbY),正常男性(XBY)。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5、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6、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4.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5.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6.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7.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4.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5.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遗传的基本规律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XX,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023-07-29 03:50:151

高考生物知识点提纲

高中生物学了三年,你知道高中生物哪些是重点吗?为了方便广大同学们学习生物以及更好的复习,下面我给大家分享高考生物知识点提纲_高中生物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生物知识点提纲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24、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 4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卵细胞)增殖 52、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怎么学好高中生物 1、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的进化等。 2、观察比较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不仅可以获得新知,也能验证已知。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如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等等,有效地发挥观察在生物学学习中的作用。而我们生物学的原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3、综合归纳 教师授课尤其是新授课,一般是分块的,但各块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各年级生物知识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好记忆。 综合归纳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4、灵活运用 这是学好学活生物的关键,认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灵活运用知识才能记得牢,学了才真正有用。运用知识解理论题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后者正是中学生薄弱环节,必须高度重视。 5、还需掌握好的 记忆 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依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配以适宜的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记忆方法很多,下面仅举生物学学习中最常见的几种。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微量元素:铁锰硼锌钼铜这六种元素,可以用谐音记忆铁猛碰新木桶,这样就记住了,而且不容易遗忘。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以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独列出,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明显,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衍射记忆法 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 总结 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要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展、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6、最后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常规。 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我们所说的学习常规,是指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步骤,包括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总结等步骤。 高中生物复习计划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 本阶段时间为一个学期,复习内容按章节顺序进行,以教材为主,辅以一轮复习用书,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概念、原理、过程等,并辅以适量的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在完成一轮复习后要能够达到理清知识点,能画出知识网络的复习效果。在复习的同时对以前学习的不足进行修补,而且习题要跟上,及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选择合适的一轮复习用书很重要。 注重能力提升,通过知识的讲解和习题的分析训练来培养和加强。在高考中,除了基础知识的考查外,还重视能力的考查,主要考查的能力有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一轮复习中。 第二轮:专题复习 本阶段时间大约为2个月,主要是进行专题复习及理综测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综合、探究的能力。同时强化学科术语、规范用语。 本阶段主要分十个专题: 专题一:实验专题 专题二:细胞及其生命历程 专题三:细胞的代谢 专题四:遗传规律及应用 专题五:遗传的物质基础和进化 专题六:可遗传变异及育种 专题七: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题八:生物与环境 专题九:生物技术实践 专题十:现代生物技术 在每一个专题的复习中,进一步将知识进行归类,使学生把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特别强调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迅速提高学生解答题目的能力。 第三轮:综合强化训练 本阶段时间大约为1个月,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应试能力,提高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同时进行题海战术,通过大量接触最新的各地模拟试题适应高考的要求并基于前面的知识积累迅速进入备考状态。最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内,不要忘记回归课本,查缺补漏,对不熟的知识加强记忆。通过最后的练习等给学生以信心,调整学生心态,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去参加考试。 高考生物知识点提纲相关 文章 : ★ 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考生物主要知识点总结 ★ 2020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总结 ★ 2020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考生物必备大题知识点归纳 ★ 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提纲 ★ 高考生物核心知识点整理归纳 ★ 高考生物的重点知识点归纳 ★ 高中生物知识重点归纳归总 ★ 2020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2023-07-29 03:50:221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 #高二# 导语】生物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学科,不妨用自己所学到的生物知识解释一下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生物现象。 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重点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篇一   DNA的复制   1、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①、时间:有丝XX间期和减数XX间期   ②、条件:模板—DNA双链原料—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多种酶   ③、过程:边解旋边复制,解旋与复制同步,多起点复制。   ④、特点:半保留复制,新形成的DNA分子有一条链是母链,   ⑤、意义: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保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   ①、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2n   ②、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1/(2n-1)   ③、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   1)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2)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2.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篇二   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3.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篇三   一、糖类化学通式:(CH2O)n(水解后的组成单位:葡萄糖(C6H12O6)   1、作用: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原料   2、分类   A、单糖:葡萄糖(糖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果糖、核糖(5碳糖)   B、双糖:(两份单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C、多糖:淀粉(植物内糖的储存形式,人类糖的主要来源)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肝糖原(与血糖保持动态平衡)   3、多糖+脂质=糖脂   多糖+蛋白质=糖蛋白   二、脂质:(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1、脂肪:(贮能物质;减少热能散失,维持体温恒定)   组成单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   甘油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   注:组成元素C、H、O   2、磷脂:细胞膜、核膜等有膜结构的主要成分   空气-水界面为单层,两端为液体的呈双层   注:组成元素C、H、O、N、P   3、胆固醇:调解生长、发育及代谢(血液中长期偏高引起心血管疾病)   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注:组成元素C、H、O 4.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篇四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食物链和食物网。   2.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其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4.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   5.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6.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反复利用的特点。   8.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5.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篇五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⑵、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6.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篇六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023-07-29 03:50:311

高二选择性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 #高二# 导语】同学们要把生物教科书要熟烂于心,掌握了教材就是取得了一半的成功。以下是 整理的《高二选择性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高二选择性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一   1.解旋酶:作用于氢键,是一类解开氢键的酶,由水解ATP来供给能量它们常常依赖于单链的存在,并能识别复制叉的单链结构。在细菌中类似的解旋酶很多,都具有ATP酶的活性。大部分的移动方向是5′→3′,但也有3′→5′移到的情况,如n′蛋白在φχ174以正链为模板合成复制形的过程中,就是按3′→5′移动。在DNA复制中起作用。   2.DNA聚合酶:在DNA复制中起作用,是以一条单链DNA为模板,将单个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形成一条与模板链互补的DNA链,形成链与母链构成一个DNA分子。   3.DNA连接酶:其功能是在两个DNAXX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如果将经过同一种内切酶剪切而成的两段DNA比喻为断成两截的梯子,那么,DNA连接酶可以把梯子的“扶手”的断口处(注意:不是连接碱基对,碱基对可以依靠氢键连接),即两条DNA黏性末端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据此,可在基因工程中用以连接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与DNA聚合酶的不同在于:不在单个脱氧核苷酸与DNAXX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而是将DNA双链上的两个缺口同时连接起来,因此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4.RNA聚合酶:又称RNA复制酶、RNA合成酶,作用是以完整的双链DNA为模板,边解放边转录形成mRNA,转录后DNA仍然保持双链结构。对真核生物而言,RNA聚合酶包括三种:RNA聚合酶I转录rRNA,RNA聚合酶Ⅱ转录mRNA,RNA聚合酶Ⅲ转录tRNA和其她小分子RNA。在RNA复制和转录中起作用。   5.反转录酶:为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催化以RNA为模板、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具有三种酶活性,即RNA指导的DNA聚合酶,RNA酶,DNA指导的DNA聚合酶。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中,作为重要的工具酶被广泛用于建立基因文库、获得目的基因等工作。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6.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限制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细菌、霉菌等)中。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是特异性地切断DNA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分子手术刀”)。发现于原核生物体内,现已分离出100多种,几乎所有的原核生物都含有这种酶。是重组DNA技术和基因诊断中重要的一类工具酶。例如,从大肠杆菌中发现的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目前已经发现了200多种限制酶,它们的切点各不相同。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就能被某种限制酶切割下来。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7.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植物细胞工程中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需事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从而获得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然后诱导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   8.胰蛋白酶:在动物细胞工程的动物细胞培养中,需要用胰蛋白酶将取自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和组织分散成单个的细胞,然后配制成细胞悬浮液进行培养。或用于细胞传代培养时将细胞从瓶壁上消化下来。   9.淀粉酶:主要有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胰腺分泌的胰淀粉酶和肠腺分泌的肠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10.麦芽糖酶:主要有胰腺分泌的胰麦芽糖酶和肠腺分泌的肠麦芽糖酶,可催化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   11.脂肪酶:主要有胰腺分泌的胰脂肪酶和肠腺分泌的肠脂肪酶,可催化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肝脏分泌的胆汁乳化脂肪形成脂肪微粒后,有利于脂肪分解。   12.蛋白酶:主要有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和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链。作用结果是破坏肽键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13.肽酶:由肠腺分泌,可催化多肽链水解成氨基酸。   14.转氨酶:催化蛋白质代谢过程中氨基转换过程。如人体的谷丙转氨酶(GPT),能够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XX酸,从而形成丙氨酸和a—XX戊二酸。由于谷丙转氨酶在肝脏中的含量最多,当肝脏病变时谷丙转氨酶就大量释放到血液,因此临床上常把化验人体血液中这种酶的含量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等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15.光合作用酶:是指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一系列酶,主要存在于叶绿体中。   16.呼吸氧化酶:与细胞呼吸有关的一系列酶,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   17.ATP合成酶:指催化ADP和磷酸,利用能量形成ATP的酶。   18.ATP水解酶:指催化ATP水解形成ADP和磷酸,释放能量的酶。   19.组成酶:指微生物细胞中一直存在的酶。它们的合成只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如大肠杆菌细胞中分解葡萄糖的酶。   20.诱导酶:指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的情况下才合成的酶,如大肠杆菌细胞中分解乳糖的酶。 2.高二选择性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二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样方法   (1)步骤: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地段→确定样方→设计计数记录表→实地计数记录→计算种群密度   (2)原则: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捉法   (1)主要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放回原来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   (2)计算公式:标记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N代表种群内个体总数)   (3)操作注意事项: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③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等的影响。   ④标记不能过分醒目,以防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⑤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会消失。 3.高二选择性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三   一、糖类化学通式:(CH2O)n(水解后的组成单位:葡萄糖(C6H12O6)   1、作用: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原料   2、分类   A、单糖:葡萄糖(糖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果糖、核糖(5碳糖)   B、双糖:(两份单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C、多糖:淀粉(植物内糖的储存形式,人类糖的主要来源)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肝糖原(与血糖保持动态平衡)   3、多糖+脂质=糖脂   多糖+蛋白质=糖蛋白   二、脂质:(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1、脂肪:(贮能物质;减少热能散失,维持体温恒定)   组成单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   甘油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   注:组成元素C、H、O   2、磷脂:细胞膜、核膜等有膜结构的主要成分   空气-水界面为单层,两端为液体的呈双层   注:组成元素C、H、O、N、P   3、胆固醇:调解生长、发育及代谢(血液中长期偏高引起心血管疾病)   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注:组成元素C、H、O 4.高二选择性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四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5.高二选择性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4、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5、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6、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7、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8、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6.高二选择性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六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电性。   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2023-07-29 03:50:371

高一生物知识点必修二归纳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我相信,成功一定属于那些付出努力的人。因为今天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所以明天的奋斗依然要继续。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生物 知识点必修二归纳,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一生物知识点必修二归纳1 一、人类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区别: 遗传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 先天性疾病:生来就有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二、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 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三、人类遗传病类型 (一)单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3、特点:呈家族遗传、发病率高(我国约有20%--25%) 4、类型: 显性遗传病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显: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隐性遗传病伴x隐:色盲、血友病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黑尿症、苯丙_尿症 (二)多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2、常见类型:腭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 1、概念: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 2、类型: 常染色体遗传病结构异常:猫叫综合征 数目异常:21三体综合征(先天智力障碍) 性染色体遗传病: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xo型,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 四、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五、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注意事项: 调查遗传方式——在家系中进行 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在广大人群随机抽样 注:调查群体越大,数据越准确 六、人类基因组计划: 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需要测定22+xy共24条染色体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高一生物知识点必修二归纳2 1、半径 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②离子半径从上到下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均减小,但非金属离子半径大于金属离子半径。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 2、化合价 ①一般金属元素无负价,但存在金属形成的阴离子。 ②非金属元素除O、F外均有正价。且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和为8。③变价金属一般是铁和铜,变价非金属一般是C、Cl、S、N、O。 ④任一物质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分子结构表示 方法 ①是否是8电子稳定结构,主要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对不对。卤素单键、氧族双键、氮族叁键、碳族四键。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②掌握以下分子的空间结构:CO2、H2O、NH3、CH4、C2H4、C2H2、C6H6、P4。 4、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①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②掌握四种晶体与化学键、范德华力的关系。 ③掌握分子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关系。 ④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⑤常见的具有极性共价键的非极性分子:CO2、SO3、PCl3、CH4、CCl4、C2H4、C2H2、C6H6及大多数非金属单质。 高一生物知识点必修二归纳3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材料:大肠杆菌 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 ①模板: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能量:由ATP提供; ④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5.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 配对 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高一生物知识点必修二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全归纳 ★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一生物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总结
2023-07-29 03:50:461

高二生物上册必修二知识点

【 #高二# 导语】高二是成绩分化的分水岭,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从高二开始,同学之间的差距开始逐渐拉开。高一成绩很好的同学可能高二成绩并不理想,而有些同学却能成为黑马。因此称之为分水岭并不为过。一旦被别人在这时候甩下,再想赶上可能就要费数倍的力气,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年的蜕变。下面是 为大家带来的《高二生物上册必修二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你! 1.高二生物上册必修二知识点   名词: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包括a、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合成物质,贮存能量;b、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分解物质,释放能量。   2、病毒:属于生物,无细胞结构,它们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生活和繁殖后代,所以是具有生命的生物体,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者可能是RNA.   3、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性。需要时间短。(如:蛾、蝶类的趋光性)。   4、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如:狗见主人摇头摆尾),属于应激性。   5、适应性: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   6、遗传性: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相似的特性。   7、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8、生物工程学: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运用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从而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制品。   9、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语句: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构成一切动植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3、生物生长的根本原因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4、遗传使物种保持相对稳定,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都是由遗传物质——核酸决定的。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核酸控制的。   5、能够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和生殖。   6、生物科学的发展:   a、描述性生物学阶段(成就:细胞学说创立;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b、实验生物学阶段(成就: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出)   c、分子生物学阶段(成就:1944年,美国的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是1953年,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7、当代生物学的主要朝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微观已达到分子水平;宏观是关于生态学的研究。   8、生物工程的成就   a、医药: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   b、农业:抗植物病毒、两系法杂交水稻、转基因鲤鱼、抗虫棉;   c、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石油草和超级菌。   9、世界五大问题:解决人口XX、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 2.高二生物上册必修二知识点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芽>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8、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XX,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XX素合成部位: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XX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3.高二生物上册必修二知识点   1.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有什么联系?   暗反应的正常进行除其自身(如多种酶)及外界条件(二氧化碳和适宜的温度)外,需要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故正常情况下,光反应停止,也意味着暗反应随即终止,认为“植物白天进行光反应,夜里进行暗反应”,是错误的。   同时应指出,如果暗反应受阻,光反应因产物积累也会使其不能正常进行。因此光反应和暗反应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生理过程。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强度、光色和光照的时间长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和水等。这些因素中任何一种的改变都将影响光合作用过程。如在一定范围内增强光照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在农业生产上还可以通过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又如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一般说温度变化对暗反应的影响更明显)。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种过程中,可采用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方法,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再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的产物。水是光反应的原料;植物过分缺少水分,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也将受阻。   3.光合作用的意义   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变来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它在整个生物界以至整个自然界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地球上自从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才逐渐含有氧气,为需氧型生物出现创造条件,并使它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紫外线对生物的生存与稳定有强烈影响,可以危及生物的生命,并导致生物产生基因突变。由于紫外线在水中衰减明显,故对水生生物危害不太明显;但陆地紫外线强烈,正是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部分氧转化成臭氧(O3),有效滤除太阳辐射中大部分紫外线,才为水生生物能逐渐向陆地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当今大气圈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值得人类引起充分注意,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4.高二生物上册必修二知识点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   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   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5.高二生物上册必修二知识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2、叶绿体的色素:   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   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   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   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   3、叶绿体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阶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   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   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②暗反应阶段:   a、CO2的固定:CO2+C5→2C3   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6.高二生物上册必修二知识点   1、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的图解参见课本。   2、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三类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转化的数量不同,如糖类可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二是转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脂类不能转变为氨基酸。   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00mg/dL范围内;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血糖降低(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低于45m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多食少动使摄入的物质(如糖类)过多会导致肥胖。   4、消化:淀粉经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   5、吸收及运输: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主动运输),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以甘油和脂肪酸和形式被吸收,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中。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6、糖类没有N元素要转变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必须获得N元素,就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蛋白质要转化成糖类、脂类就要去掉N元素,通过脱氨基作用。   7、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胃液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胰液含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肠液含肠淀粉酶、肠麦芽糖、肠脂肪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   8、胃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大肠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小肠吸收:以上所有加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胃和大肠都能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小肠上皮细胞突起形成小肠绒毛,小肠绒毛朝向肠腔一侧的细胞膜有许多小突起称微绒毛微绒毛扩大了吸收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2023-07-29 03:50:531

生物必修二知识归纳.

生物必修二必背知识归纳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粹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4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行为是随机的5,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只有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6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7,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每条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9.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红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10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11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12,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子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我累了,明天再补充)2008-10-30 01:13 huluyu辛苦了,谢谢,打这么多字,很累吧?顶一下:loveliness: :victory:2008-10-30 17:49 vivianyang13,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果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14,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15,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16,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17,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称为翻译.18,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19,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0,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21,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22,,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23,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24,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25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是既无害也无益的26,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突变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27,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28,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29,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30,染色体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i] 本帖最后由 vivianyang 于 2008-11-1 20:19 编辑 [/i]]2008-10-31 22:50 huanyinghjGo on ! :victory:2008-11-1 20:43 vivianyang31,注意三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基因突变重在产生了新基因,基因重组是兄弟姐妹有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染色体变异是唯一可以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到的变异.32,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33,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例如:雄峰)34,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35,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36,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但是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常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37,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38,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在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39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充足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在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40,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博物学家马拉克.他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些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这些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历史局限性)4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手段或动力),遗传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42,进化论的发展:从性状水平到基因水平;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到以种群为单位43,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的统称)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2008-11-1 22:39 vivianyang44,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45,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46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47,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48,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49注意遗传系谱图中显隐性的判断方法:无中生有是隐性,有中生无是显性50可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而造成的变异,不一定能够遗传给下一代.(注意和遗传给下一代的变异相区别)
2023-07-29 03:51:122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学生需要掌握好生物必修二的知识点,那么具体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地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地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 u2192 表现型   5、 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023-07-29 03:51:211

谁有高中生物必修二的复习大纲给我发一个 谢谢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 (1)杂交、自交、测交 (2)性状、相对性状、显(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2.孟德尔遗传定律: (1)基因分离定律(2)自由组合定律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减数分裂: 对象、过程、结果、周期 (2)减I主要特征、减II主要特征 , 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3)精子的形成过程(4)软细胞的形成过程(5)受精作用(6)意义2.有性生殖的有关概念和判断细胞分裂方式的方法3.基因在染色体上 (1)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①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②基因的自由组合的实质4.伴性遗传(1)概念(2)实例:如常显:多指、并指常隐:白化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隐:色盲、血友伴Y:外耳道多毛症第三章:基因的本质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DNA分子的复制:(1)发生时期(2)发生条件(3)复制的分子基础(4)特点(5)意义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1)基因与DNA的关系(2)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4)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4.DNA分子中碱基量的关系第四章:基因的表达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1)RNA的种类(2)转录(3)翻译(4)密码子(5)反密码子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中心法则(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①概念②实例③特点④意义(2)基因重组①发生因素②意义2.染色体变异(可用显微镜看到)(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①实例②类型③结果(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①染色体组②单倍体:a.概念b.成因c.特点d.应用:单倍体育种③二倍体④多倍体a.概念b.实例c.特点d.人工诱导多倍体: 方法、成因、原理、实例3.人类遗传病(1)概念(2)单基因遗传病①概念②种类:显性遗传病(常显、伴X显)、隐性遗传病(常隐、伴X隐)③特点(3)多基因遗传病①概念②病例③特点(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①概念②种类③特点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1)杂交育种①概念②原理③过程④有点⑤缺点⑥举例(2)诱变育种①概念②原理③过程④优点⑤缺点⑥举例2.基因工程及其应用(1)概念(2)原理(3)基因操作工具(4)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①提取目的基因的途径②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种群(2)基因库(3)基因频率(4)进化原材料(5)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3.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物种(2)隔离①概念②种类:地理隔离、生殖隔离③意义4.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①概念②原因(2)生物多样性①层次②形成原因③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2023-07-29 03:51:561

泪求高一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

必修二生物全解: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 (1)杂交、自交、测交 (2)性状、相对性状、显(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2.孟德尔遗传定律: (1)基因分离定律(2)自由组合定律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减数分裂: 对象、过程、结果、周期 (2)减I主要特征、减II主要特征 , 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3)精子的形成过程(4)软细胞的形成过程(5)受精作用(6)意义2.有性生殖的有关概念和判断细胞分裂方式的方法3.基因在染色体上 (1)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①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②基因的自由组合的实质4.伴性遗传(1)概念(2)实例:如常显:多指、并指常隐:白化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隐:色盲、血友伴Y:外耳道多毛症第三章:基因的本质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DNA分子的复制:(1)发生时期(2)发生条件(3)复制的分子基础(4)特点(5)意义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1)基因与DNA的关系(2)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4)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4.DNA分子中碱基量的关系第四章:基因的表达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1)RNA的种类(2)转录(3)翻译(4)密码子(5)反密码子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中心法则(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①概念②实例③特点④意义(2)基因重组①发生因素②意义2.染色体变异(可用显微镜看到)(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①实例②类型③结果(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①染色体组②单倍体:a.概念b.成因c.特点d.应用:单倍体育种③二倍体④多倍体a.概念b.实例c.特点d.人工诱导多倍体: 方法、成因、原理、实例3.人类遗传病(1)概念(2)单基因遗传病①概念②种类:显性遗传病(常显、伴X显)、隐性遗传病(常隐、伴X隐)③特点(3)多基因遗传病①概念②病例③特点(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①概念②种类③特点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1)杂交育种①概念②原理③过程④有点⑤缺点⑥举例(2)诱变育种①概念②原理③过程④优点⑤缺点⑥举例2.基因工程及其应用(1)概念(2)原理(3)基因操作工具(4)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①提取目的基因的途径②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种群(2)基因库(3)基因频率(4)进化原材料(5)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3.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物种(2)隔离①概念②种类:地理隔离、生殖隔离③意义4.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①概念②原因(2)生物多样性①层次②形成原因③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6、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类比推理提出)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秦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8、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10、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11、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1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13、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14、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5、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16、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17、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18、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19、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20、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21、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3、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4、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25、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26、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27、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28、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29、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30、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1、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32、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33、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34、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35、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36、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注意三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基因突变重在产生了新基因,基因重组是兄弟姐妹有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染色体变异是唯一可以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到的变异。37、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38、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例:雄蜂)39、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40、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41、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常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42、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43、遗传病的监测(如: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44、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在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45、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盲目性。46、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的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在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47、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他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些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历史局限性)。48、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手段或动力)、遗传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49、进化理论的发展:从性状水平到基因水平;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到以种群为单位。50、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统称)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5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5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53、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54、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55、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56、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57、注意遗传系谱图的中显隐性的判断方法:无中生有是隐性,有中生无是显性。58、如果是隐性病,而有父正女病,则可判断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如果是显性病,而有父病女正,则可判断此病为常染色体遗传。59、可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而造成的变异,不一定能够遗传给下代(注意和遗传给下一代的变异相区别)60、三代以内的近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三代和向下推三代的同源而生的亲属。其中直系亲属是指自己和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其他的为旁系,注意亲兄弟姐妹也为旁系。
2023-07-29 03:52:071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要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   一、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记忆点:   1.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二、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   记忆点:   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高中生物必备知识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体中的色素有4种,他们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叶绿素(约占3/4):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类胡萝卜素(约占1/4):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因为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所以叶片呈绿色。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和丙酮)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和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类囊体在基粒上。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须的酶。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植物更新空气。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同位素标记法)   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2、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 u2192(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高中生物知识要点   生物进化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所组成的群体。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   (3)基因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消失,其原因是种群中的基因库能继续保持和发展下去。   (4)基因频率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中该基因出现的几率。   拓展:   (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6)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7)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通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产生新的基因和基因组成,经基因重组在种群中保留和发展。   (8)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为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9)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   (10)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是否有利,从而通过生存斗争使适者生存,从而决定进化的方向。   (11)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12)判断某些生物是否是同一物种的依据是: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能否产生可育后代。   (13)常见的隔离类型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14)物种形成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突变和重组产生可遗传变异,经过漫长年代的地理隔离积累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   2.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4)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023-07-29 03:52:141

高一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

建议还是买一本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的书不错,而且很便于携带
2023-07-29 03:52:253

高二生物必修二前三章知识点总结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付出了努力,才会有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成功等于一份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所以加油努力吧,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高二生物 必修二前三章知识点 总结 ,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生物必修二前三章知识点总结1 一、应牢记知识点 1、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 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 3、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谱 ⑴、叶绿素(含量约占3/4) ①、叶绿素a——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②、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⑵、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 ①、胡萝卜素——橙_——主要吸收蓝紫光 ②、叶黄素——_——主要吸收蓝紫光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⑴、提取 方法 :丙_做溶剂. ⑵、碳酸钙的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破坏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⑷、分离方法:纸层析法 ⑸、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_混合 ⑹、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 ⑺、滤液细线要求:细、均匀、直 ⑻、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5、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6、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7、光合作用概念: 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8、光合作用反应式: 光能 CO2+H2O——→(CH2O)+O2 叶绿体 光能 6CO2+12H2O——→C6H12O6+6H2O+6O2 叶绿体 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y,1773—1804)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空气. 10、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Ingen–housz)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2、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Mayer)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⑴、饥饿处理——将绿叶置于暗处数小时,耗尽其营养. ⑵、遮光处理——绿叶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 ⑶、光照数小时——将绿叶放在光下,使之能进行光合作用. ⑷、碘蒸汽处理——遮光的一半无颜色变化,暴光的一侧边蓝绿色. 14、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卡门(M.Kamen)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氧气来自水. ⑴、同位素标记法三要点: ①、用途:指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②、方法:放射性同位素能发出射线,可以用仪器检测到. ③、特点: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不影响细胞的代谢. ⑵、用18O标记H2O和CO2,得到H218O和C18O2. ⑶、将植物分成两组,一组提供H218O,另一组提供C18O2. ⑷、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检测植物释放的O2. ⑸、结果,只有提供H218O时,植物释放出18O2. 15、卡尔文循环——卡尔文(M.Calvin,1911——)实验 ⑴、用14C标记CO2得14CO2 ⑵、向小球藻提供14CO2,追踪光和作用过程中C的运动途径. 14CO2—→14C3—→14C6H12O6 ⑶、结论: 16、光合作用过程 ⑴、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 ⑵、光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一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②、主要反应: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分解水,产生[H]和氧气;生成ATP. ③、场所:叶绿体基粒囊状膜上. ④、能量变化: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化学能. ⑶、暗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二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②、主要反应:固定二氧化碳生成三碳化合物;[H]做还原剂,ATP提供能量, 还原三碳化合物,生成有机物和水. ③、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④、能量变化:活跃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⑷、过程图(P-103图5-15) 二、应会知识点 1、光合作用中色素的吸收峰(P-99图5-10) 2、叶绿体结构(P-99图5-11) ⑴、具有内外双层膜. ⑵、具有基粒——由类囊体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3、化能合成作用 ⑴、概念:指利用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的合成作用. ⑵、典型生物:硝化细菌、铁细菌、瘤细菌等. ⑶、硝化细菌:原核生物,能利用环境中氨(NH3)氧化生成亚_(HNO2)或_(HNO3)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 ⑷、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也是自养生物 高二生物必修二前三章知识点总结2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第二章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7)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凡是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挡力)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抗原刺激 ↓ B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B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B细胞 ↓ 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 ↓ 抗体清除抗原 4、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细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刺激 ↓ T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靶细胞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 ↓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效应T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 ↓ 被释放至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区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6、艾滋病: (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 (3)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五、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 1、_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_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高二生物必修二前三章知识点总结3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2.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DD×DD或DD×Dd或DD×dd 3.分离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10/16,亲本类型为6/16。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 Bb×bb后代2种表现型 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概念:①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发展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过程中进行的。②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③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比较 (1)同源染色体:两条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 配对 的现象。 (3)四分体:复制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包含四条姐妹染色单体,这对同源染色体叫四分体。 一对同源染色体=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4)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形成四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3.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异同点: 4.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很重要特点: 5.识别细胞分裂图形(区分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1)、方法(点数目、找同源、看行为) 第1步:如果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则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 第2步:看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有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第3步:在有同源染色体的情况下,若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无以上行为,则为有丝分裂的某一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6.配子种类问题 由于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使配子也多种多样,根据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形成的过程,所以配子的种类可由同源染色体对数决定,即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卵)原细胞产生配子的种类为2n种。 7.植物双受精(补充) 被子植物特有的一种受精现象。花粉被传送到雌蕊柱头后,长出花粉管,伸达胚囊,管的先端破裂,放出两精子,其中之一与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另一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胚乳核;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前者形成胚,后者形成胚乳,这种双重受精的现象称双受精。 注:其中两个精子的基因型相同,胚珠中极核与卵细胞基因型相同。 高二生物必修二前三章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生物必修二前三章重要知识点 ★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3章知识点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重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知识点小结
2023-07-29 03:52:381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

没有深厚 经验 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释的教科书。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1 第1、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地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地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 → 表现型 5、 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2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注】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3 伴性遗传 一、概念: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二、XY型性别决定方式: 1、染色体组成(n对): 雄性:n-1对常染色体 + XY 雌性:n-1对常染色体 + X-X 2、性比:一般 1 : 1 3、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三、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 男 > 女 ②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③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① 女>男 ② 连续发病 ③ 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遗传的特点: ①男病女不病 ②父→子→孙 【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 伴X隐:色盲、血友病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 常显:多(并)指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4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第2节 DNA 分子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 配对 有一定规律:A = T;G ≡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特点: ①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第3节 DNA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材料:大肠杆菌 2、 方法 :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 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由ATP提供; ④ 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5、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简记: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5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 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在染色体上。 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2)过程: ①解旋 ②配对 ③连接 ④释放 (3)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5)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 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种) 能量:ATP 酶:多种酶 搬运工具:tRNA 装配机器:核糖体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产物:多肽链 3、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 6:3:1 4、密码子 ①概念: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②特点: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 ③起始密码:AUG、GUG(64个) 终止密码:UAA、UAG、UGA 【注】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个,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提出者:克里克 2、内容: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遗传信息从RNA流向 RNA 以及从RNA流向 DNA 两条途径,是中心法则的补充。 二、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间接控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直接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注】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小总结 ★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全归纳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2023-07-29 03:52:471

高中生物必修二详细的知识点总结

2023-07-29 03:53:002

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详细 要特别简单明了当要详细

邮箱 发给你
2023-07-29 03:53:145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一   有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计算   1.实际(真正)光合速率=净(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黑暗测定):   ①实际光合作用CO2吸收量=实侧CO2吸收量+呼吸作用CO2释放量;   ②光合作用实际O2释放量=实侧(表观光合作用)O2释放量+呼吸作用O2吸收量;   ③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光合作用实际葡萄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   ④净有机物(积累)量=实际有机物生产量(光合作用)—有机物消耗量(呼吸作用)。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混合计算   在氧气充足条件下,完全进行有氧呼吸,吸收O2和释放CO2量是相等。在绝对无氧条件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但若在低氧条件下,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吸收O2和释放CO2就不一定相等。解题时,首先要正确书写和配平反应式,其次要分清CO2来源再行计算(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各产生多少CO2)。 2.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二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减数XX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XX。在减数XX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XX两次。   7、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8、减数XX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XX。   9、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0、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XX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XX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2、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3、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5、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6、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7、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8、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19、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0、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3.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三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4.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四   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5.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五   1、种群密度调查有什么必要性?   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草原载畜量的确定等都依赖种群密度的数据。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注意事项   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的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重捕时间的确定要注意:间隔不可过长,以免因种群内部个体的出生和死亡引起误差。   ⑵、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弱的生物种群密度调查。   样方多少、大小的确定:要有代表性,不可偏重过密集或稀疏。   ⑶、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灯光诱捕的方法。 6.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六   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023-07-29 03:53:451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知识可以产生力量,但成就能放出光彩;有人去体会知识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去观赏成就的光彩。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1)优生的 措施 :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记忆点: 1.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2 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 记忆点: 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3 基因工程简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 配对 ).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 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 提取途径: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 方法 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记忆点: 1.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 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 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全归纳 ★ 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与易错知识点总结 ★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生物必修二考点总结归纳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人教版 ★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工程知识点归纳 ★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计划 ★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大全
2023-07-29 03:53:561

高一必修二生物重点详解

想学好生物,要自己根据考试重点自己看书写提纲。高中必修二的重点如下:增殖、分化、凋亡、哀老和癌变2.从染色体的形为(形态、数目、位置)等方面,比较”三中”、”三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试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异同4.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和交叉互换5.相对性状;性状分离;杂交、自交和测交及其意义6.等位基因;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7.孟德尔、萨顿和摩尔根的研究方法;及孟德尔成功的原因8.遗传图谱的分析,如何确定常显、常隐、伴X显和伴X隐;伴X显和伴X隐的遗传特点;9.格里菲斯、艾弗里、蔡斯及烟草花叶病实验所用实验材料名称、实验方法、设计思路和结论10.如何获得有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分析放射性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11.DNA的结构特点和结构特性12.从时间、场所、条件(4点)和特点等方面,比较DNA的复制、转录及翻译的异同13.补充后的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传递方式;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1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及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分析15.DNA结构复制和基因表达相关计算方法(对等关系和倒数关系;复制n次后;631)16.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及其情形17.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实质、范围、结果、意义和应用)18.基因突变的结果、条件和特点19.染色体组的特点及判断方法;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判别20.实验<低温诱导植物保旋保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原理、材料、步骤和现象21.举例说明人类遗传病及其类别22.产前诊断及调查人类遗传病的方法23.试比较诱变、杂交、单倍体、多倍体及基因工程育种 (处理、原理、优缺点及举例)24.基因工程(原理、步骤及举例)25.基因工程的工具、工具酶及其比较26.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及贡献和局限性2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内容(6点)28.基因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及其二者的换算可参考:http://wenku.baidu.com/view/355e8b775acfa1c7aa00cc1c.html
2023-07-29 03:54:051

2022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框架

2021 高二生物 必修二知识点框架有哪些你知道吗?生物学在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课是高级中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一起来看看2021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框架,欢迎查阅! 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总结 1、生物体没有显现出来的性状称隐性性状隐性性状是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所得子 一代中没有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没有显现出来的性状。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不是“双亲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而是研究者“只关注了一对相对性状”。 不存在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生物。 3、杂合子自交后代没有纯合子理论上,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的后代中有一半是纯合子。 4、纯合子杂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相同的纯合子杂交后代是纯合子; 不同的纯合子杂交后代是杂合子。 5、基因在子代体细胞中出现的机会相等基因包括核基因和质基因两类,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核基因在子代体细胞中出现的机会相等; 质基因在子代体细胞中出现的机会是不相等的。 6、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具有相同的细胞学基础二者的细胞学基础不同; 前者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后者是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7、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可能不同。 原因是环境条件不同。 8、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可以不同。 如,在完全显性时,含有相同显性基因的个体。 9、基因型不同,表现型一定不同基因型不同,表现型完全可能相同。 如,在完全显性时,含有相同显性基因的个体。基因型不同,表现型可以不同。如,在完全显性时,隐性纯合子与含有显性基因的个体。 10、表现型不同,基因型一定不同表现型不同,基因型也可能相同,原因是环境条件不同。 11、所有的生物都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只有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可能进行减数分裂。 12、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一定是发生了减数分裂若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那么,发生的一定是减数分裂; 若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也复制了两次,那么,发生的只能是有丝分裂。 13、体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体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成熟的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 14、生殖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生殖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 15、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就是成熟的生殖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还需要进一步发育才能成为生殖细胞。 16、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能两两 配对 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只有同源染色体才能两两配对。 17、只有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中才有同源染色体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其体细胞中也有同源染色体。 18、体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生殖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的体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除此之外,体细胞中都是具有同源染色体的; 二倍体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多倍体生物的生殖细胞中理论上存在的同源染色体。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 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 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 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P67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 → 表现型) 5、 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高中生物必修二重要知识 1.孟德尔通过分析 豌豆杂交实验 的结果,发现了 生物遗传 的规律。 2.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叫做 去雄 。 3.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 相对性状 。 4.孟德尔把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显性性状 ,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隐性性状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 显性性状 和 隐性性状 的现象叫做 性状分离 。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 遗传因子 决定的,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为 显性遗传因子 ,用 大写字母 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 隐性遗传因子 ,用 小写字母 表示。 (2)体细胞中的 遗传因子 是成对存在的, 遗传因子 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 纯合子 , 遗传因子 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 杂合子 。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 彼此分离,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 中,配子中只含有 每对遗传因子 的一个。 (4)受精时, 雌雄配子 的结合是随机的。 6.测交是让 F1 与 隐性纯合子 杂交。 7.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 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 遗传因子 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 遗传因子 发生分离,分离后的 遗传因子 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 配子 遗传给后代。 2021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框架相关 文章 : ★ 2021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 2020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2020 ★ 高中生物必修一思维导图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必备知识框架 ★ 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 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二生物必修二学习必考知识点
2023-07-29 03:54:261

高三年级必修二生物知识点

1.高三年级必修二生物知识点   DNA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XX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   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4、过程:   ①解旋   ②合成子链   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   5、特点: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条件:   ①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   ②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③能量:ATP   ④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8、DNA能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9、意义:   DNA分子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从而确保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10、与DNA复制有关的计算:   复制出DNA数=2n(n为复制次数)   含亲代链的DNA数=2 2.高三年级必修二生物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留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3.高三年级必修二生物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   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4.高三年级必修二生物知识点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芽>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5.高三年级必修二生物知识点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2023-07-29 03:54:341

高二年级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笔记

【 #高二# 导语】生物的知识点比较多,但是难度不会很大,一方面我们要弄懂最基本的理论概念,一方面我们要学会整理比较散乱的知识点。 考 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二年级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笔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二年级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笔记 篇一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2、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4、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5、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6、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7、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2.高二年级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笔记 篇二   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XX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   记忆点:   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XX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3.高二年级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笔记 篇三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4.高二年级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笔记 篇四   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XX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XX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5.高二年级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笔记 篇五   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2023-07-29 03:5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