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023-07-25 14:11:07
TAG:
北营

这是出自一首诗

无题

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无题》赏析:这是一首恋情诗。诗人通过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每一联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无题》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朝河南荥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
2023-07-24 23:27:091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啥意思?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出自]:李商隐《无题》李商隐的《无题》诗最为著名,与诗人所有抒情诗一样,语言雅俗共赏,对比强烈,反差很大.用传奇,历史故事,将你带入一种美的文化氛围,用奇丽的结构,用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细节提炼为一串闪光的而厚重的诗行.表面毫不相干,内蕴联系绵密.即使你似懂非懂,仍能感到它的美丽,拨动你内心的某根和弦.[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季节啊![说明]:或许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写给义山夫人王氏的.诗人不慎涉入党争,恩主与爱侣两难之间,与爱侣聚少离多,迷茫痛苦,遂有此千古佳作. 可是,还有一个故事的. 那是在王屋山脚下的曲阳湖.在那里,春天不是鲜花告诉世人的,是寂静的湖畔嘈杂的鸟鸣.虽然无法让人感受韵律的节奏,可是分明有着难言的似诉相思的况味.风咋起时的那一涟涟皱水,小丫头陪着撑篙的俊哥哥,手里一捧豌豆角,坐在船帮荡脚碧悠悠的湖水里,摘一只小水鸭嬉闹过的荷蕾,插在船头小瓶子里,于是,整个夏天都有了清香. 仙境般的地方. 在王氏之前,诗人便曾醉情山水于斯,“学仙玉阳”,邂逅了清丽绝俗的宋华阳姊妹,嗯,大概是两个女道士吧.但缠绵绯恻,终无正果.“当所有的告别都哽咽的时候,当所有的痛楚都堆积在胸口的时候”,诗人唯一抗拒的手段,大抵就只剩手中的如花诗笔了.[赏析]: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赏析二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的爱情诗.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第二联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
2023-07-24 23:27:271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一首什么歌的歌词

歌词“、相见时难别亦难”出自《我不想说再见》《我不想说再见》作词:冯小刚作曲:刘青演唱:白雪专辑:《我不想说再见》发行时间:2001年4月21日歌词:我不想说再见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不想说再见泪光中看到你的笑脸我不想说再见心里还有多少话没说完我不想说再见要把时光留住在今天一生能有几个这样的夜晚一辈子能有几次不想说再见一生能有几个这样的夜晚一辈子能有几次不想说再见我不想说再见心里还有多少话没说完我不想说再见要把时光留住在今天一生能有几个这样的夜晚一辈子能有几次不想说再见一生能有几个这样的夜晚一辈子能有几次不想说再见一生能有几个这样的夜晚一辈子能有几次不想说再见一生能有几个这样的夜晚一辈子能有几次不想说再见一辈子能有几次不想说再见
2023-07-24 23:27:481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整句诗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者: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023-07-24 23:27:561

相见时难别亦难下一句?

上联:发家容易败也易下联:相见时难别亦难
2023-07-24 23:28:26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下一句

1、相见时难别亦难,寒潮惟带夕阳还。全诗:永别[宋] 贾云华相见时难别亦难,寒潮惟带夕阳还。钿蝉金雁皆零落,离别烟波伤玉颜。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全诗:无题[唐]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3、集句拟刘文纲少参悼亡 其十一朱诚泳 〔明代〕红衣落尽暗香残,相见时难别亦难。弱水蓬莱三万里,碧桃何处更骖鸾。
2023-07-24 23:29:041

古诗赏析。 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

1、以百花凋零的残春之景烘托离情别绪。 2、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现在多用以歌颂奉献精神。(意对即可)
2023-07-24 23:29:252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下一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023-07-24 23:29:412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惨的画面描写的什么

牛郎织女
2023-07-24 23:29:523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处境与情绪

这是诗人李商隐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2023-07-24 23:30:123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歌题是什么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歌名徐小风的《相见难别亦难》
2023-07-24 23:30:211

关于相聚和离别的诗句

1.关于相聚和别离的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7、相见各头白,其如离别何。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9、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10、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11、相见各头白,其如离别何。 1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友谊诗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一夜风:一夜春风。唐 王涯《春游曲》.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怨歌行》)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陶渊明《答庞主簿》)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甫》)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王维《齐州送祖三》) 短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孟浩然《送席大》)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王昌龄《长歌行》)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赠孟浩然》)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梦李白》) 数重云外树,不隔眼中人(钱起《再得毕侍御书闻巴中卧病》) 2.关于相聚和别离的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7、相见各头白,其如离别何。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9、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10、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11、相见各头白,其如离别何。 1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友谊诗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一夜风:一夜春风。唐 王涯《春游曲》.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怨歌行》)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陶渊明《答庞主簿》)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甫》)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王维《齐州送祖三》) 短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孟浩然《送席大》)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王昌龄《长歌行》)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赠孟浩然》)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梦李白》) 数重云外树,不隔眼中人(钱起《再得毕侍御书闻巴中卧病》)。 3.离别后又相见的诗句 1.久别重逢非少年,执杯相劝莫相拦。 额头已把光阴记,万语千言不忍谈。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7.星河风露经年别,月照离亭花似雪。 宝钗鸾镜会重逢,花里同眠今夜月。 月华依旧当时节。细把离肠和泪说。 人生只合镇长圆,休似月圆圆又缺。 4.关于友情,爱情,离别,相遇的诗句,越多越好,奖励丰厚 写友情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经典爱情诗句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秋诗经(“国风”中的一首)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经典爱情诗句2.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 汉乐府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经典爱情诗句3.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 王维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经典爱情诗句4.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 崔护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经典爱情诗句4.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唐 刘禹锡 竹枝词(三) 杨柳青青江水准,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经典爱情诗句5.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 元稹 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经典爱情诗句6.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 杜牧 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经典爱情诗句7.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 李商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经典爱情诗句8.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 李商隐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经典爱情诗句9.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 李商隐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经典爱情诗句10.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经典爱情诗句11.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杜秋娘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经典爱情诗句12.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 白居易 长恨歌 离别 1、祭暗香,葬笑颜,掬泪花,漫遐思,听絮絮风声,篇篇哀字。 2、此时回眸,已是镜中花,水中月。 3、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4、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5、人生只若初相见,何苦悲伤离别恨。 6、丝丝牵挂,悬浮我心。 曾记否?清晰的画面,夜的温馨,月下的浪漫,你醉人的笑? 7、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8、孤独的夜,独自彷徨,丝丝冷气,慢慢穿过心房,蓦然回首。 9、明夜雨不懂,轻逝花落空。 10、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关于爱情离别的诗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1、已是黄昏,几多愁思,寂寞难耐,几杯清茶,少许余温在胸间飘荡。 12、轻纱遮掩,憔悴心儿,曼妙身子,只为曾经曼舞。 13、棠叶心事重,送行诗无用。 14、独自一曲轻轻唱谈,颂七言数六弦。 1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6、晚昏醉酒依青壁,挽泪相思将情瞥。 17、别泪掩妆浓,文章续断篇,残梦不回从前。 18、一曲告别,瘦了谁的脸?()笔锋眷恋我填西江月>,琴心流连你叹春去也>。 19、回首灯火不见阑珊,只有寂寞在歌唱。 20、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21、为何?自也为赋新词强说愁。 2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3、此时流星滑过,许个愿。岸边,花已静默。 5.表达短暂的相聚、离别的不舍的句子有哪些 1. 相会再别离,别离再相聚;秋风吹旷野,一期只一会。 2. 我会珍惜你我的友情,更期待相会的时刻。 3. 我还不懂寂寞是什么,我还未感觉恋爱的快乐,今日与你分别,才第一次觉得情的孤独,才第一次感到失落很多很多。 4. 我不知道离别的滋味是这样凄凉,我不知道说声再见要这么坚强。只有分离,让时间去忘记这一份默契。 5. 挥手告别,扬帆远航,忘不了的,是你抛出的那根友谊的缆绳,无形中牢牢地系在我的心上。 6. 分别时,我们没有流连的泪眼,相对、无语,看夕阳透过文峰塔尖,把它的余晖洒在西清河畔。 7. 舍不得你即将离去,愿你一切顺利,永远幸福如意。 8. 人生路漫漫,你我相遇又分别。相聚总是短暂,分别却是长久,唯愿彼此的心儿能紧紧相随。 9. 轻轻的我将离开你,没有我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没有你的日子我会更加珍惜我自己。 10. 千言万语只想告诉你,我们永远是朋友,千山万水只能阻挡我的视线,却不能阻挡我心的前进。 11. 高山重洋将我们分离,没奈何我只能在回忆中与你重逢,在梦境中与你相遇。 12. 明晨行别,但愿云彩、艳阳一直陪伴你走到遥远的天;;鲜花、绿草相随你铺展远远的前程。 13. 蓝天上缕缕白云,那是我心头丝丝离别的轻愁;然而我的胸怀和天空一样晴朗,因为我想到了不久的重逢。 14. 今天我在遥远的地方,把你给予我的昨天,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思念的海洋上。 15. 即将分别,我真心的祝福你永葆天真,无邪,快乐,向上的气息。 6.朋友之间初次见面与离别的诗句 成语 成语:爱别离苦,爱不释手,伯劳飞燕,刺刺不休,东劳西燕,离情别绪,三叠阳关,双凫一雁,死别生离,违乡负俗,雨恨云愁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辛弃疾《木兰花慢》: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啼酒只依然。目断秋宵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余愁,山深闻鹧鸪。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岭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张若虚 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是我最喜欢的诗之一)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晏几道 - 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以下皆为 李煜词(我也喜欢他的词) 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浣溪纱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谢新恩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淅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金窗力困起还慵。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崔涂《春 夕》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杂 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 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 不知今夜属何人?以下为 柳永词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禺页〕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临江仙 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绮窗外,秋声败叶狂飘。 心摇。奈寒漏永,孤帏悄,。 7.关于相聚的诗句有哪些 1、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唐)《过故人庄》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3、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唐)《送友人》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唐)《送友人》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唐)《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6、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唐)《问刘十九》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7、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唐)《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8、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唐)《芙蓉楼送辛渐》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9、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杜甫(唐)《客至》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10、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唐)《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你为我热情拿过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们一起拿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你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渡光阴。也知道你应该被才高名显所累,但这二十三年的损失也太多了。 赏析 问刘十九 唐 ·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译文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注释 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更多赏析见古诗文网 8.形容朋友离别后又相见的诗句 1、朋友重逢诗句:唐代诗人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2、原文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3、注释 ⑴外弟:表弟。言别:话别。 ⑵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离乱:一作“乱离”。 ⑶一: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⑷这两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⑸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来,后也。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⑹语罢:谈话停止。 ⑺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译文 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4、简析 《喜见外弟又言别》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诗人同表弟在乱离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全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2023-07-24 23:30:311

李商隐的无题写作背景是什么?

好的U0001f44c
2023-07-24 23:30:455

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东风句:指相别时为幕春时节。 2、丝:与思谐音。 3、应觉:也是设想之词。 4、月光寒:指夜渐深。 5、蓬莱:蓬莱山,指仙境。 译文: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赏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李商隐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作者: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注释: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译文: 昨夜星光灿烂, 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 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 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 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 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 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 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赏析: 所谓无题诗,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已。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后写别后离恨。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李商隐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作者: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注释: 1、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2、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3、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这里即指香气。 4、度:透过。 5、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6、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7、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译文: 你说来相会是空话, 别后不见踪影; 醒来楼上斜月空照, 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 双双难以呼唤; 醒后研墨未浓, 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 朦朦胧胧; 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 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 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 你去的所在, 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 赏析: 这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首联写有约不来的怨思,上句说负约,下句写梦见醒来已经天明。颔联写远别,上句写远别思念成梦,下句写醒后寄书。颈联写往昔爱情生活成了幻梦,上句写褥衾可见,下句写香帐可闻。末联写其人已远,情虽深挚,也不得不恨。李氏的艳情诗,善于把生活的原料,提炼升华为感情的琼浆玉露,使其超脱亵俗味,臻于完美。然而,也因此,李诗却比较深奥费解。 李商隐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作者: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注释: 1、凤尾香罗:凤纹罗;罗:绫的一种。 2、顶:指帐顶。 3、扇裁:指以团扇掩面。 译文: 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 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 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 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 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 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 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 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赏析: 这大概是抒写一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长相思的苦闷心情。诗的首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表现她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颔联回忆最后一次邂逅的情状,表达她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回味的复杂心情。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廖,春光已尽,石榴花开,所思之人断无消息。表达了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和感伤之情。尾联写日夜思念的人,或许相隔非远,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会合罢了。诗活用了曹植的《七哀诗》中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名句,表达会合难期之苦。诗中所流露的感情真挚而深厚。看来女主人公似乎是单相思。虽然相思无望,然而追求却十分执着。正是这种纯情,这种痴情,赋予诗歌强烈的感染力。 此诗或以为是写男子思念女方的。象这样的艳情诗,本来就很难揣摩的。
2023-07-24 23:31:061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什么意思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表现了有情人那种难分难舍的心情.
2023-07-24 23:31:281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本句赏析:两个相爱的人相见那么困难,在短短的相见后又离开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在这东风将尽的季节里,百花枯萎,似乎也是在为两人的不幸的爱情故事而悲伤。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展现了诗人的痛苦与悲伤。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第二句是环节的描写,用东风萧瑟,百花凋零来展现心中的痛苦与悲哀。出处:《无题》【唐】 李商隐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我们见面的机会非常的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而且现在又是东风季节即将结束的时候,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我心爱的人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心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我晚上长吟不寐,感到寒冷袭人。爱人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但是却无法相见,只希望有青鸟提前为我去探望我的爱人,来往传递消息。全文赏析诗中的爱情故事:李商隐在唐大和元年,也就是公元827年,也就是在他十六七岁的时候,来到河南济源的玉阳山,学仙求道,当时李商隐学仙求道在玉阳东峰。某一个春日的黄昏,李商隐策马于玉阳山路中独自前行,遇见一个年轻貌美的女道士,坐于七香车内(七香车,用多种香木制作的车,最早现于商周时期,传说中的西岐三宝之一,是。一种法宝般的交通工具,它能逢凶化吉。)。两人四目相对,年轻貌美的女道士突然对马上的李商隐嫣然一笑,于是一段感情、一段美丽的初恋情感就此展开。我的感受有人说这是诗是一首表达政治的诗,但是我认为,这首诗只是一首表达爱情思恋的诗。当时的李商隐才十六七岁,以他阅历来说,根本是写不出像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含义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她为什么又写出来了呢?只要一个原因,那就是爱情。就类似于一些学生,写作文写不出来,些情书写得头头是道。
2023-07-24 23:31:561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啥意思?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出自]:李商隐《无题》李商隐的《无题》诗最为著名,与诗人所有抒情诗一样,语言雅俗共赏,对比强烈,反差很大。用传奇,历史故事,将你带入一种美的文化氛围,用奇丽的结构,用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细节提炼为一串闪光的而厚重的诗行。表面毫不相干,内蕴联系绵密。即使你似懂非懂,仍能感到它的美丽,拨动你内心的某根和弦。[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季节啊![说明]: 或许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写给义山夫人王氏的。诗人不慎涉入党争,恩主与爱侣两难之间,与爱侣聚少离多,迷茫痛苦,遂有此千古佳作。 可是,还有一个故事的。 那是在王屋山脚下的曲阳湖。在那里,春天不是鲜花告诉世人的,是寂静的湖畔嘈杂的鸟鸣。虽然无法让人感受韵律的节奏,可是分明有着难言的似诉相思的况味。风咋起时的那一涟涟皱水,小丫头陪着撑篙的俊哥哥,手里一捧豌豆角,坐在船帮荡脚碧悠悠的湖水里,摘一只小水鸭嬉闹过的荷蕾,插在船头小瓶子里,于是,整个夏天都有了清香。 仙境般的地方。 在王氏之前,诗人便曾醉情山水于斯,“学仙玉阳”,邂逅了清丽绝俗的宋华阳姊妹,嗯,大概是两个女道士吧。但缠绵绯恻,终无正果。“当所有的告别都哽咽的时候,当所有的痛楚都堆积在胸口的时候”,诗人唯一抗拒的手段,大抵就只剩手中的如花诗笔了。[赏析]: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赏析二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的爱情诗。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第二联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
2023-07-24 23:32:201

“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整首古诗意思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1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译文2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 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 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 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 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 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2023-07-24 23:32:561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话的意思.

这是两首诗的句子. 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可译为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季节啊! 赏析:古人常说“别易会难”,这首诗却说“别亦难”,说法不同,意思却更进一步。上句说“别亦难”,是写出了分别时的难分难舍的心情。下句是上句的衬托,百花凋谢,正说明催生百花的东风已经无力,也说明春天将尽。在这种环境中遇到离别之苦,就更使人感到难堪了。这两句一波三折,层层深入,因此清人冯班云:“妙在首联”(《瀛奎律髓汇评》)。黄叔灿还特别指出:“首句七字屈曲,唯其相见难,故别更难”(《唐诗笺注》)。
2023-07-24 23:33:091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歌词

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手:徐小凤相见时难别亦(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泪始干啊!相见难啊!别亦(也)难蜡炬成灰泪始干相见时难别亦(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泪始干啊!相见难啊!别亦(也)难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炬成灰泪始干
2023-07-24 23:33:321

李商隐写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内容是?

李商隐———无题
2023-07-24 23:34:1715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023-07-24 23:34:486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这首《无题》,读者就是把它视为抒写爱情的名作去欣赏的。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2023-07-24 23:35:273

相见时难别亦难,下一句是什么.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闺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编辑本段]赏析  赏析一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赏析二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的爱情诗。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第二联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上句以丝尽而死的春蚕,表达自己情丝(思)之缠绵不尽,到死方休;下句则以泪尽而灭的蜡烛,象征自己相会无期的悲哀之泪和爱情的终生不渝。  第三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下句则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  尾联诗人运用了"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寄托自己对爱人的抚慰和深长情意。尽管爱情之路困难重重,相爱的人相距遥远,诗人仍然相信他们的坚贞爱情将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一定会有人像殷勤传书的"青鸟"一样,为他们传递讯息,使他们情意绵延,永无尽期  [编辑本段]译文1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编辑本段]译文2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2023-07-24 23:36:001

相见时难别亦难下一句是什么?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本句赏析:两个相爱的人相见那么困难,在短短的相见后又离开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在这东风将尽的季节里,百花枯萎,似乎也是在为两人的不幸的爱情故事而悲伤。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展现了诗人的痛苦与悲伤。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第二句是环节的描写,用东风萧瑟,百花凋零来展现心中的痛苦与悲哀。出处:《无题》【唐】 李商隐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我们见面的机会非常的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而且现在又是东风季节即将结束的时候,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我心爱的人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心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我晚上长吟不寐,感到寒冷袭人。爱人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但是却无法相见,只希望有青鸟提前为我去探望我的爱人,来往传递消息。全文赏析诗中的爱情故事:李商隐在唐大和元年,也就是公元827年,也就是在他十六七岁的时候,来到河南济源的玉阳山,学仙求道,当时李商隐学仙求道在玉阳东峰。某一个春日的黄昏,李商隐策马于玉阳山路中独自前行,遇见一个年轻貌美的女道士,坐于七香车内(七香车,用多种香木制作的车,最早现于商周时期,传说中的西岐三宝之一,是。一种法宝般的交通工具,它能逢凶化吉。)。两人四目相对,年轻貌美的女道士突然对马上的李商隐嫣然一笑,于是一段感情、一段美丽的初恋情感就此展开。我的感受有人说这是诗是一首表达政治的诗,但是我认为,这首诗只是一首表达爱情思恋的诗。当时的李商隐才十六七岁,以他阅历来说,根本是写不出像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含义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她为什么又写出来了呢?只要一个原因,那就是爱情。就类似于一些学生,写作文写不出来,些情书写得头头是道。
2023-07-24 23:36:091

古诗朗诵: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2023-07-24 23:36:30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什么意思?

读书是为了报效国家,使之强大!
2023-07-24 23:32:424

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存全利而无害者,性书。什么意思

是惟书,不是性书
2023-07-24 23:32:43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

发光,发热。
2023-07-24 23:32:553

墨子的《天意》全文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何以知之?以其处家者知之。若处家得罪于家长,犹有邻家所避逃之;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恶有处家而得罪于家长而可为也?”非独处家者为然,虽处国亦然。处国得罪于国君,犹有邻国所避逃之;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谁亦有处国得罪于国君而可为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犹若此其厚,况无所逃避之者,相儆戒岂不愈厚,然后可哉?且语言有之曰:“焉而晏日焉而得罪(2),将恶避逃之?”曰:“无所避逃之。”夫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于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  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然则我何欲何恶?我欲福禄而恶祸祟。若我不为天之所欲,而为天之所不欲,然则我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祸祟中也。然则何以知天之欲义而恶不义?曰: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然则天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欲其治而恶其乱。此我所以知天欲义而恶不义也。  曰:且夫义者,政也(3)。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是故庶人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4),有士政之;士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将军、大夫政之;将军、大夫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三公、诸侯政之;三公、诸侯竭力听治,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天子政之;天子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天政之。天子为政于三公、诸侯、士、庶人,天下之士君子固明知;天之为政于天子,天下百姓未得之明知也。故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欲以天之为政于天子,明说天下之百姓(5),故莫不■牛羊,豢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于天。我未尝闻天下之所求祈福于天子者也,我所以知天之为政于天子者也。  故天子者,天下之穷贵也,天下之穷富也。故于富且贵者(6),当天意而不可不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然则是谁顺天意而得赏者?谁反天意而得罚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然则禹、汤、文、武,其得赏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兼而爱之;我所利,兼而利之。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故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业万世子孙(7),传称其善,方施天下,至今称之,谓之圣王。”然则桀、纣、幽、厉,得其罚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诟天,中诟鬼,下贼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别而恶之;我所利,交而贼之。恶人者,此为之博也;贱人者(8),此为之厚也。"故使不得终其寿,不殁其世,至今毁之,谓之暴王。”  然则何以知天之爱天下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何以知其兼而明之?以其兼而有之。何以知其兼而有之?以其兼而食焉。何以知其兼而食焉?四海之内,粒食之民,莫不■牛羊,豢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祭祀于上帝鬼神。天有邑人,何用弗爱也?且吾言杀一不辜者,必有一不祥。杀无辜者谁也?则人也。予之不祥者谁也?则天也。若以天为不爱天下之百姓,则何故以人  与人相杀,而天予之不祥?此我所以知天之爱天下之百姓也。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然义政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无所不利,故举天下美名加之,谓之圣王。力政者则与此异,言非此,行反此,犹幸驰也(9)。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此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三不利无所利,故举天下恶名加之,谓之暴王。  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员,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言语不可尽计,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其于仁义,则大相远也。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  [注释]  (1)天志即天的意志。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喜欢义,憎恶不义;希望人们相互帮助、相互教导,反对人们相互攻击、相互敌视。可见,所谓天志实即是子墨子之志。它是墨子用以和当时统治者进行斗争的一种武器。(2)前“而”通“尔”。晏:清明。(3)“政”通“正”。(4)“次”为“恣”。下同。(5)说:劝告。(6)“于”为“欲”字之误。(7)“业”当为“叶”。(8)“贱”为“贼”字之误。(9)“幸”为“偝”字之误,同“背”。  [白话]  墨子说道:现在天下的士君子只知道小道理,而不知道大道理。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从他处身于家的情况可以知道。如果一个人处在家族中而得罪了家长,他还可逃避到相邻的家族去。然而父母、兄弟和相识的人们彼此相互警戒,都说:“不可不警戒呀!不可不谨慎呀!怎么会有处在家族中而可以得罪家长的呢?”不仅处身于家的情况如此,即使处身于国也是这样。如果处在国中而得罪了国君,还有邻国可以逃避。然而父母、兄弟和相识的人们彼此相互警戒,都说:“不可不警戒呀!不可不谨慎呀!怎么会有处身于国而可以得罪国君的呢?”这是有地方可以逃避的,人们相互警戒还如此严重,又何况那些没有地方可以逃避的情况呢?互相警戒难道不就更加严重,然后才可以吗?而且俗语有这种说法:“在光天化日之下得了罪,有什么地方可以逃避呢?”回答是:“没有地方可以逃避。”上天不会对山林深谷幽暗无人的地方有所忽视,他明晰的目光一定会看得见。然而天下的士君子对于天,却疏忽地不知道以此相互警戒。这就是我藉以知道天下的士君子知道小道理而不知道大道理的原因。  既然如此,那么上天也喜爱什么厌恶什么呢?上天爱好义而憎恶不义。既然如此,那么率领天下的百姓,用以去做合乎义的事,这就是我们在做上天所爱好的事了。我们做上天所喜欢的事,那么上天就会做我们所喜欢的事。那么我们又爱好什么、憎恶什么呢?我们喜欢福禄而厌恶祸患,如果我们不做上天所喜欢的事,那么就是我们率领天下的百姓,陷身于祸患灾殃中去了。那么怎么知道上天喜爱义而憎恶不义呢?回答说:天下之事,有义的就生存,无义的就死亡;有义的就富有,无义的就贫穷;有义的就治理,无义的就混乱。既然如此,那么上天喜欢人类孳生而讨厌他们死亡,喜欢人类富有而讨厌他们贫穷,喜欢人类治理而讨厌他们混乱。这就是我所以知道上天爱好义而憎恶不义的原因。  并且义是用来匡正人的。不能从下正上,必须从上正下。所以老百姓竭  力做事,不能擅自恣意去做,有士去匡正他们;士竭力做事,不得擅自恣意去做,有将军、大夫匡正他们;将军、大夫竭力做事,不得擅自恣意去做,有三公、诸侯去匡正他们;三公、诸侯竭力听政治国,不得擅自恣意去做,有天子匡正他们;天子不得擅自恣意去治政,有上天匡正他。天子向三公、诸侯、士、庶人施政,天下的士君子固然明白地知道;上天向天子施政,天下的百姓却未能清楚地知道。所以从前三代的圣君禹、汤、周文王、周武王,想把上天向天子施政的事,明白地劝告天下的百姓,所以无不喂牛羊、养猪狗,洁净地预备酒醴粢盛,用来祭祀上帝鬼神而向上天求得福祥。我不曾听到上天向天子祈求福祥的。这就是我所以知道上天向天子发号施政的原因。  所以说天子是天下极尊贵的人,天下极富有的人。所以想要贵富的人,对天意就不可不顺从。顺从天意的人,同时都相爱,交互都得利,必定会得到赏赐;违反天意的人,分别都相恶,交互都残害,必定会得到惩罚。既然这样,那么谁顺从天意而得到赏赐呢?谁违反天意而得到惩罚呢?墨子说道:“从前三代圣王禹、汤、文王、武王,这些是顺从天意而得到赏赐的;从前三代的暴王桀、纣、幽王、厉王,这些是违反天意而得到惩罚的。”既然如此,那么禹、汤、文王、武王得到赏赐是因为什么呢?墨子说:“他们所做的事,上尊天,中敬奉鬼,下爱人民。所以天意说:‘这就是对我所爱的,他们兼而爱之;对我所利的,他们兼而利之。爱人的事,这最为广泛;利人的事,这最为厚重。"所以使他们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子子孙孙不绝,相传而称颂他们的美德,教化遍施于天下,到现在还受人称道,称他为圣王。”既然如此,那么桀、纣、幽王、厉王得到惩罚又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道:“他们所做的事,对上辱骂上天,于中辱骂鬼神,对下残害人民。所以天意说:‘这是对我所爱的,他们分别憎恶之,对我所利的,他们交相残害之。所谓憎恶人,以此为最广;所谓残害人,以此为最重。"所以使他们不得寿终,不能终身。人们至今还在毁骂他,称他们为暴王。”  既然如此,那么怎么知道上天爱护天下的百姓呢?因为他对百姓能全部明察。怎么知道他对百姓全都明察呢?因为他能全部抚养。怎么知道他全部抚养呢?因为他全都供给食物。怎么知道他全都供给食物呢?因为四海之内,凡是吃谷物的人,无不喂牛羊,养猪狗,洁净地做好粢盛酒醴,用来祭祀上帝鬼神。天拥有下民,怎么会不喜爱他们呢?而且我曾说过,杀了一个无辜的人,必遭到一桩灾祸。杀无辜之人的是谁呢?是人。给这人灾祸的是谁呢?是天。如果认为天不爱天下的百姓,那么为什么人与人相杀害,天为什么要降给他灾害呢?这是我所以知道天爱护天下百姓的缘故。  顺从天意的,就是仁义政治;违反天意的,就是暴力政治。那么义政应怎么做呢?墨子说:“居于大国地位的不攻打小国,居于大家族地位的不掠夺小家族,强者不强迫弱者,贵人不傲视贱人,狡诈的不欺压愚笨的。这就必然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做到这三利,就会无所不利。所以将天下最好的名声加给他,称他们为圣王。而力政则与此不同:他们言论不是这样,行动跟这相反,犹如背道而驰。居于大国地位的攻伐小国,居于大家族地位掠夺小家族,强者强迫弱者,贵者傲视贱者,狡诈的欺压愚笨的。这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三者不利,就没有什么利了。所以将天下最坏的名声加给他,称之为暴王。”  墨子说道:“我们有了上天的意志,就好象制车轮的有了圆规,木匠有了方尺。轮人和木匠拿着他们的规和尺来量度天下的方和圆,说:‘符合二  者的就是对的,不符合的就是错的。"现在天下的士君子的书籍多得载不完,言语多得不能尽计,对上游说诸侯,对下游说有名之士,但他们对于仁义,则相差很远。怎么知道呢?回答说:我得到天下的明法来衡量他们。
2023-07-24 23:32:561

周恩来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本剧讲述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23-07-24 23:33:021

庄子的《山木》原文和译文

《山木》原文:原文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山木》译文: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2023-07-24 23:33:071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为中华之振兴而读书
2023-07-24 23:33:241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什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这句话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扩展资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启示我们:“一个人从小就要培养远大的志向,才是今后成才的关键”。那么,我们今天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奋进的新时代,更要增强民族使命感,接过先辈的旗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任重道远。
2023-07-24 23:33:59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什么意思?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意思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发奋读书,努力成为国之栋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自周恩来总理,这是他年少时期立下的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扩展资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23-07-24 23:34:141

急急急!!解释下“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地老”

这个可以理解为古人的婚姻观,讲如何才能有幸福美满的婚姻。择偶如果以利为目的,当无利可图时就有问题了。择偶如果贪图对方的权势,权势往往不能长久,这时就要分崩离析。择偶如果贪图对方的美色,美色也不能常保,这时就要另觅新欢。以这样的存心择偶当然不能长久也不会幸福。唯有重情义,重道义,遵守道德的婚姻才会长久,才会幸福美满,所谓天荒而地老。
2023-07-24 23:34:16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意思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发奋读书,努力成为国之栋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自周恩来总理,这是他年少时期立下的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扩展资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23-07-24 23:34:281

《庄子》:天下原文译文

【 #能力训练# 导语】《天下》的主旨既是《庄子》一书的导言,又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下面是 无 分享的《庄子》:天下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天下》   【题解】   《天下》以篇首二字名篇。“天下”指中国的社会。《天下》的主旨既是《庄子》一书的导言,又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   在“天下之治方木者多矣”段中,提出学术问题有道术和方术之分。道术是普遍的学问,只有天人、圣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学术则是具体的各家各派的学问,这种学问都是各执一偏的片面的学问。在“其明而有数度者”段中,阐述了庄子对儒家学派的看法,认为儒家主要是明传《诗》、《书》、《礼》、《易》、《春秋》的。在“不侈于后世”段中,说明了墨子、禽滑厘的墨家学派的学说。对墨家的非乐、节用、兼爱、节葬以及后期墨者的墨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赞同。因为墨家的这些思想与庄子的轻物思想有一致之处。在“不受世俗牵累”段中,介绍了宋钘、尹文的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的白心的观点。在“公而不党”段中,着重介绍了彭蒙、田骈、慎到的思想。在“以本为精”段中,介绍了关尹、老聃的思想。充分地肯定了他们的道的观点和谦下的处世态度,称他们是古之博大真人。在“惠施多方”段中,叙述了“历物十事”和名家的二十一事的命题,反对了名家的诡辩。庄子在书中虽然也吸收了一些诸如方生方死的对立转化观点,但总体上他是与惠施的观点相反的。  【原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顺。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闇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銒、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图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于物,以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奚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豪桀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田骈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师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风囗窢然,恶可而言。”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魭断。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概乎皆尝有闻者也。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虽未至于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环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卵有毛。鸡有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蹍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弱于德,强于物,其涂袄矣。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译文】   天下搞学术的人很多,都认为自己的学问达到了顶峰。古代所谓的道述,究意在哪里?回答说:“无所不在。”问:“神由何而降?明从何而生?”回答说:“神圣自有其由来,王业自有其成因,都渊源于一。”   不离根本,称为天人。不离精纯,称为神人。不离本真,称为至人。以天为宰,以德为根本,以道为门径,能够预示变化,称为圣人。以仁布施恩惠,以义作为道理,以礼规范行为,以乐调和性情,温和慈爱,称为君子。以法律为尺度,以名号为标志,以比较为验证,以考核来判断,等级之数像一二三四那样明白,百官以此为序列,以职事为常务,以衣食为主旨,生产储藏,关心老弱孤寡,使其皆有所意养,这是养民的常理。   古代的圣人是很完备的啊!合于神明,效法自然,养育万物,泽及百姓,以天道为根本,以法度为末节,六合通达而四时顺畅,无论小大精粗,其作用无所不在。古时候的道术和法规制度,很多还保存在传世的史书中。保存《诗》《书》《礼》《乐》中的,邹鲁一带的学者和缙绅先生们大都知晓。《诗》用来表达志,《书》用来记载事情,《礼》用来规范行为。《乐》用来调和,《易》用来说明阴阳,《春秋》用来正名分。其散布于天下百设立于中国的,百家之学还常常引用它。   天下大乱,贤王不显,道德分岐,天下人多各得一孔之见而自我欣赏。譬如耳目鼻口,它们各有其功能,但却不能互相通用。犹如百家众技,各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如此,但不完备和全面,都是孤陋寡闻的人。割裂天地的完美,离析万物之理,把古人完美的道德弄得支离破碎,很少能具备天地的完美,相称于神明之容。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抑郁而不发挥,天下的人各尽所欲而自为方术。可悲啊!百家各行其道而不回头,必定不能相合。后世的学者,不幸不能见到天地的纯真和古人的全貌,道术将被天下所割裂!   不以奢侈影响后世,不糜费万物,不炫耀礼法,用规矩自我勉励,以应付社会的危难,这是古代道术的内涵之一。墨翟、禽滑厘对这种道术很喜欢,但他们实行得太过分,局限性太大。提倡非乐,主张节用,生不作乐,死不眼丧。墨子倡导博爱兼利而反对战争,主张和睦相处;又好学而渊博,不立异,不与先王相同,毁弃古代的礼乐。   黄帝有《大韶》之乐,尧有《大章》之乐,禹有《大夏》之乐,汤有《大蓡》之乐,文王有《辟雍》武王、周公作《武》乐。古代的丧礼,贵贱有仪法,上下有等级,天子的棺椁七层,诸候五层,大夫三层,士两层。现在墨子独自主张生不歌乐,死不服丧,只用3寸厚的桐木棺而没有椁,作为标准。以此来教导人,恐怕不是爱人之道;自己去实行,实在是不爱惜自己。墨子的学说尽管是成立的,然而应该歌唱而不歌唱,应该哭泣而不哭泣,应该作乐而不作乐,这合乎人情常理吗?生前辛勤劳苦,实行起来简单薄葬,这种主张太苛刻了。使人忧劳,使人悲苦,实行起来是很困难的,恐怕不能够成为圣人之道,违反了天下人的心愿,天下人是不堪忍受的。墨子虽然独自能够做到,但对天下的人却无可奈何!背离了天下的人,也就远离了王道。   墨子称道说:“从前禹治理洪水,疏异江河而沟通四夷九州,大川300,支流3000,小河无数。禹亲自持筐操铲劳作,汇合天下的河川,辛苦得连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风里来雨里去,终于安定了天下。禹是大圣人,为了天下还如此劳苦。”从而使后世的墨者,多用兽皮粗布为衣,穿着木屐草鞋,白天黑夜都不休息,以自苦为准则,并说:“不能这样,就不是禹之道,不足以称为墨者。”   墨翟、禽滑厘的用意是很好的,具体做法却太过分。这将使后世的墨者,以极端劳苦的方式互相竞进。这种做法乱国有余,治国不足。尽管如此,墨子还是真心爱天下的,这样的人实在是难以求得,即使辛苦得形容枯槁也不舍弃自己的主张,真是有才之士啊!   不为世俗牵累,不用外物矫饰,不苛求于人,不与众人发生矛盾,希望天下安宁使人民活命,生活上以饱暖为满足,以此来表白心愿,这是古代道术的内涵之一。宋鈃、尹文对这种道术很喜欢,制作了形状像华山一样的帽子以表示上下均平主张,应接万物以不带偏见为先;谈论内心的思维,称之为心理活动,以柔和的态度投合别人的喜欢,以调和天下,希望树立上述主张作为行动的主导思想。受到欺侮不以为耻辱,调解人民的争斗,禁止攻伐平息干戈,将天下从战火中拯救出来。用这种主张周行天下,但他们仍然不停地对劝说,所以说人们都讨厌而他们还是硬要宣扬自己的主张。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替别人考虑得太多,为自己打算得太少,说:“我们只想要5升米的饭就够了。”不仅先生们吃不饱,弟子们也常常处在饥饿之中,但他们仍然不忘天下,日夜不休,说:“君子不苛刻计较,不使自身被外物所利用。”认为对天下没有益处的,与其提示它不如禁止它。以禁攻息兵为外在活动,以清心寡欲为内在修养,无论从大的方面说还是从细微的方面说,他们的所为也就到些为止了。   公正而不阿党,平易而无偏私,排除主观的先入之见,随物变化而不三心二意,没有顾虑,不求智谋,对万物毫无选择地随顺,和它一起变化,这是古代道术的内涵之一。彭蒙、田骈、慎到对这种道术很喜欢,以齐同万物为首要,说:“天能覆盖万物却不能承载,地能承载万物却不能覆盖,大道能包容万物却不能分辨。”知道万物都有所能,有所不能,所以说:“选择则不普遍,教导则有所不及,大道则无所遗漏。”   所以慎到抛弃智慧去除己见而随任于不得已,听任于物作为道理,他说:“强求知其所不知,就会为知所迫而受到损伤。”随便任用人,而讥笑天下推崇贤人;放任不羁不拘形迹,而非议天下的大圣。刑罚之轻重,随着事态的发展而相应地变化,抛弃了是非,才可以免于刑罚。不依赖智巧谋虑,不瞻前顾后,巍然独立。推动而往前走,拖拉而向后退,像飘风的往返,像羽毛的飞旋,像磨石的转动,完美而无错,动静适度而无过失,未曾有罪。这是什么原因,没有知觉的东西,就不会有标榜自己的忧患,不会有运用智谋的牵累,动静合于自然之理,所以终生不会受到毁誉。所以说:“达到像没有知觉的东西就行了,不需要圣贤,土块不会失于道。”豪杰们相互嘲笑他说:“慎到的道对活人没有用而只适用于死人,实在怪异。”   田骈也是这样,受学于彭蒙,得到不言之教。彭蒙的老师说:“古时候得道的人,达到了无所谓是非的境界。他们的道术像风吹过一样迅速,怎么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呢?”常常违反人意,不受人们所尊敬,仍不免于随物变化。他们所说的道并不是直正的道。然而,他们都还大概地听闻过一点道。   以无形无为的道为精微,以有形有为的物为粗鄙,以积蓄为不足,恬谈地独自与神明共处,这是古代道术的内涵之一。关尹、老聃对这种道术很喜欢,主张建立在常无与常有的基础上,以太一为核心,以柔弱谦下为外表,以空虚不毁伤万物为实质。   关尹说:“自己不存私意,有形之物各自彰显。动如流水,静如平镜,反应如回响。忽然如无有,寂静如清虚。相同则和谐,有得则有失。未曾争先而常常随顺别人。”   老聃说:“知道雄强,持守雌柔,愿成为天下的沟壑;知道明亮,持守暗昧,愿成为天下的山谷。”人人都争先,独自甘愿居后,说承受天下的垢辱;人人都务实,独自甘愿守虚,不使敛藏所以有余,多如高山堆积。他立身行事,从容不迫,无为而嘲笑机巧;人人都求福,独自甘愿委曲求全,说姑且免于受罪。以深藏为根本,以俭约为纲纪,说坚硬的易于毁坏,锐利的易于挫折。常常宽容待物,从不侵削别人,可以说达到了顶点。   关尹、老聃啊!真是古代的博大真人!   寂寞无形,变化无常,死死生生,与天地并存,与神明同往!茫然何往,忽然何去,包罗万物,不知归属,这是古代道术的内涵之一。庄子对这种道术很喜欢,以虚远不可捉模的理论,广大不可测度的言论,不着边际的言辞,放纵而不拘执,不持一端之见。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庄重的话,以危言肆意推衍,以重言体现真实,以寓言阐发道理。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拘泥于是非,与世俗相处。他的书虽然奇伟却宛转随和,言辞虽然变化多端却奇异可观。他内心充实而思想奔放,上与造物者同游,下与忘却死生不分终始的人为友。他论述道的根本,博大而通达,深广而畅达;他论述道的宗旨,和谐妥贴而上达天意。然而,他对于事物变化的反应和解释,没有止境,不离于道,茫然暗昧,未能穷尽。   惠施的学问广博,他的书多达五车,道术杂乱无章,言辞多有不当。他分析事物之一,说:“大到极点而没有边际的,称为‘大一";小到极点而没有内核的,称为‘小一"。没有厚度,不可累积,但能扩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太阳刚刚正中的时候就偏斜,万物刚刚生出就向死亡转化。大同和小同相差异,这叫‘小同异";万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异,这叫‘大同异"。南方既没有穷尽也有穷尽,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已来到。连环可以解开。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国之北越国之南。泛爱万物,天地合为一体。”   惠施认为这些是大道理,炫耀于天下而引导辩士,天下的辩士也乐于和他辩论。鸡蛋有毛;鸡有三只脚;郢都包有天下;犬可以变为羊;马有卵;青蛙有尾巴;火不热;山有口;车轮不着地;眼睛看不见东西;物指的概念不相称,相称也没有止境;龟比蛇长;矩不方,规划出的不圆;凿孔不能围住榫头;飞鸟的影子未曾移动;疾飞的箭头有不走也有不停的时候;狗不是犬;黄马、骊牛是三个;白狗是黑的;孤驹不曾有母;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掉一半,永远也截不完。辩士们用这些辩题与惠施相辩论,终身无穷。   桓团、公孙龙这些好辩之徒,迷惑人心,改变人意,能够用口舌战胜人,却不能服人之心,这是辩者的局限。惠旆每天靠他的智慧与人辩论,专门和天下的辩士一起制造怪异之说,这就是他们的根本。   然而惠施口若悬河,自认为最能干,说天地果真就伟大吗!惠施有雄心而没有道术。南方有个名叫黄缭的怪异之人,问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风雨雷霆是怎么回事。惠施毫不推辞地接受提问,不加思索地应对,广泛解说天地万物,滔滔不绝,没完没了,还嫌说得太少,又增加了一些怪异的说法。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说成是真实的,想通过辩赢别人而获取名声,所以与众不合。轻视道德修养,努力追逐外物,他走的是歪门邪道。从天地之道来看惠施的才能,他就像一只蚊虫那样徒劳。对于万物有什么用处!做为一家之说还可以,如果能进一步奠崇大道,那就差不多了!惠施不安于道,分散心思于万物而乐上不疲,终于以善辩出名。可惜啊!惠施的才能,放荡而不行于正道,追逐万物而不知回头,这就像用声音去追逐回响,用形体和影子况走一样。可悲啊!
2023-07-24 23:34:311

怎样理解“天下攘攘,皆为利”?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它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如生命长短;也是一个空间概念,如生活环境。既是一个物质概念,如衣食住行;又是一个精神概念,如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每个人在有生之年都应有所追求,也都会有所追求。除了理想、信念之外,在物质上最大的追求莫过于“利”字。世间的人,尽管奋斗的目标不同,但都逃不脱名利二字。正如古人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即使是出家人,也必须“衣食住行”四事具足,才能安心修道。更何况凡夫,都是血肉之躯。人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是一场利益关系,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恩格斯也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所表现出来。”追求利益并不是坏事。正确的追名逐利,有助于开发人智,推动社会前进。但超出道德规范和法纪约束,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则无异于自我毁灭。即便是正当的追求,也要给自己画一条恰当的底线,选择一个合适的、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位和目标,而不应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追求。一些人成功是因为他们在追求利益时能够给自己画上那一道恰当的底线,选择合适自己的方位和目标;相反,那些在追求利益的途中败下阵来的人,正是因为过高地估计自己,追求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现代生活有太多物质需要我们去追求,占据了我们绝大多数时间,使我们常常沉浸于世俗的计较中。每天都被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充塞着,毫无意义又满满当当,已难有闲暇去思索那些看起来与生计名利离得较远的东西,也来不及站在生命之外冷静地审视人生的意义。人生几乎变成了金钱名利的附庸。人们都在追求,一般人追求最多或最集中的是金钱,有条件的人可能追求地位,但金钱是不可缺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物与欲总是连在一起,虽然“利”字当先的价值标准是近些年的事,但它由来已久。人之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是因为我们有很强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欲望,如果没有这些欲望,人就不会再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即使已经存在,也会很快灭亡。这种欲望的产生原因,是由于在自然界物竞天择的作用下,生存能力较弱的不断消亡。在人类几十万年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只留下了生存能力和欲望很强的人。人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欲望的本质就是利益,各种欲望是利益的表现,强烈的欲望表明人实现利益的强度。如人的食欲是为了不被饿死,保障人能活着,这体现了人的根本利益——生存利益。又如人的生育及培育子女欲望,是保障人能繁衍下去,不因为自身的死亡而使人类消亡,这体现了人的另一个根本利益——繁衍利益,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传宗接代。人们常说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其实就是追求最大利益。占有最大利益,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需要。凡是能够占有最大利益的事,必是人们所追求的事;凡是人们所追求的事,必是能够占有最大利益的事。谁都希望自己是世界上最大利益的占有者,谁都希望自己占有的利益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大。人的一切理想、梦想、幻想、欲望,都是人所追求的最大利益。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中你要如何自处呢?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生怕自己会吃一点儿亏。人有时候还真的是太自私了,不懂得为别人考虑,但等到你为别人考虑的时候却发现有时候别人根本不领情,人就是这样的奇怪。在任何人的心中,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到第一位,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任何人都不会放弃占有最大利益的任何机会,只要能够想到,就一定会试图占有。人对利益的需要是永无止境的,总是不断期望占有更大价值的物,不断占有更大的利益。在一切谈判活动中,谈判双方讨价还价,互不相让,都是为了使自己占有的利益大于对方占有的利益。占有最大利益,是一切谈判活动的宗旨。如果双方谁也无法使自己占有的利益大于对方,那么“谁也不能占有大于自己的利益”便会成为双方共同的选择。这是双方在占有力允许的范围内能够占有的相对最大利益。占有最大利益是人的本能,是生存竞争的需要。在很多时候,物的数量是有限的,只能满足一个人或少数人的需要。人只有不懈努力占有最大利益,才可能在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小张和小李同时去一家公司应聘人事经理的职位,公司老总见他们各方面条件都旗鼓相当,一时难以取舍,于是决定将他俩一起留下来试用三天,然后再从中录用一个。试用第一天,老总就下达了任务,让他们同时到人才市场设点,招聘一名人事主管,谁先完成任务就录用谁。招聘那天,小张面试考核了许多前来应聘的求职者。但这些人要么学历太低,要么有学历无能力。抱着宁缺勿滥的心态,他一个也没录用,无功而返。小李则很快就录用了一个。令小张吃惊的是,被录用者竟是他淘汰过的,没想到这个人在小李的招聘点获得了成功。他大惑不解,便问小李为什么会录用这样的平庸之材?小李高深莫测地笑了笑,道出一番惊人之语:“如果招用的人比我强,虽然对公司有好处,但对我而言则是一个威胁,因为他时时都有取代甚至超越我的可能;但若录用一个比我差的人,我就可以稳坐现职位而无后顾之忧了……”听了小李的一番话,小张暗暗惊叹他的精明,心想这个职位已非他莫属了。回到公司,小李将他招来的人介绍给了老总。小张则抱歉地告诉老总,因为没有合适人选,所以只好空手而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被录取的人竟是小张而非小李!同时,小李所招聘的那个人也被舍弃了。入职那天,老总和小张谈了一番话。老总说:“作为人事经理,如果你总是招聘比你差的职员,那么公司的发展道路将会越来越难,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最后成为‘侏儒"企业。如果你能录用比你强的人,我们的公司才能迅速发展壮大……”正确的利益观使小张获取了老总的信任,最终坐上了人事经理这个职位。然而谁又能说小李不是为利益考虑呢?他之所以招聘“庸才”,也正是“利益”将其左右,不同的是,他的利益观不同而已。从占有欲的角度讲,人人都梦想占有绝对最大利益,人人都是独裁者,人人都是贪得无厌者。成为最有权的人、最有钱的人、最漂亮的人、最聪明的人、最著名的人、永垂不朽的人——不知有多少人做过这样的梦。在一些地方,网吧老板竟然派出专车接送放学的中学生上网。一些大型的商场、超市用专车接送顾客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向来无利不起早的商业经营者为何在中学生面前表现得如此热情呢?则是竞争压力使然,更重要的原因却是,按照文化部相关规定,网吧与学校之间是有一定地理间距的,这本是对自制力较差的学生的一种保护措施,可到了网吧经营者那儿,却被“巧妙”地嫁接成了一种诱惑性、“感恩”式服务。它不仅给学生们提供了最到位的方便。更关键的是,它在学生们心中产生了一种潜性误导:原来人家是如此看重、礼遇、尊重我们这些未成年人,我们并不只是偷偷摸摸的网瘾解馋者,与成年人一样,是消费者,是上帝!可想而知,学生们将会用一种怎样的心态和消费热情来“报答”网吧经营者的“知遇之恩”。面对这些在商业利益面前不择手段、不择方式的创意者们,人们该作何叹?如果不是为了一个“利”字,网吧老板怎么可能会甘心白白地浪费金钱来接送中学生上网?网吧老板也是一个商人,自然是无“利”不往的。无论怎样做,都逃脱不了一个“利”字。我们不妨来看一些社会中冲突相争的事件,绝大多数都是为利益而起的,或是为金钱,或是为产业,或是为地盘,或是为势力,或是为尊荣,或是为名誉。人和人之间如果没有了利害的冲突,就会谦恭和气相处。但是一旦产生了利害的冲突,便谁也不甘心受损失,轻则争吵,重则斗殴,涉讼法庭,喋血疆场,什么惨剧都演得出来。无论是同学、同事、邻舍、朋友,就连一家里的骨肉手足中间,谁也不肯容别人侵犯自己的利益。所以,社会中的纠纷冲突才始终没有停息。利益包括的东西很多,可以是实实在在的金钱,也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可以清清楚楚感受到的权力。金钱对于人生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人们说过: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只是,这些钱应该从哪里来?世人总是忙忙碌碌,他们做不止一份的工作,他们很坦率地说:我希望赚多一些钱,因为我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也希望能够有一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追求利益,那我们的生活质量如何提高?所以我们需要名利,我们需要利益来满足我们各方面的需要。无论努力的结果是成是败,总之,都会为利益而搏上一搏。
2023-07-24 23:32:33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是疑惑中华不振,第三件是目睹国人备受欺辱的事实。课文主要内容:描写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志向。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2023-07-24 23:32:33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出自周总理的名言,被后世的我们不断地传颂。要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相对而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扩展资料:保持高效率学习的方法:1、保证良好的睡眠,不要熬夜,定时就寝。坚持午睡。2、学习时要全神贯注。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3、坚持体育锻炼。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发挥。因而,再繁忙的学习,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4、学习要主动。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5、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学融洽相处。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6、注意整理。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学生查阅某本书时,东找西翻,不见踪影。时间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寻找中逝去。我认为,没有条理的学生不会学得很好。
2023-07-24 23:32:172

文言文翻译: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为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半。

天下的事情无所作为的人成功的特别少,有所作为却又贪图其中利益的人成功的概率只有一半,被别人激发、被别人逼迫而能成功的人只有一半。
2023-07-24 23:31:502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2023-07-24 23:31:4311

"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呢???

“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程颢{《语录》十一}
2023-07-24 23:31:402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连词 问题页 <知道【待解决】文言文中”而”的用法50分”天下之事以利而合着,亦必以利而离”中”而”是什么用法?另外,我总是分不清”顺承”与”表修饰”这两种用法,请问怎样区分?高分悬赏,请帮忙解答,谢谢!问题补充:上半句最后一字为”者”离问题结束还有13 天 21 小时兰山剑客9-14 21:27【我来回答】连词 表修饰。弄懂句子的意思,应该就不难区分“而”字的用法。表示顺成的一般是两个动作。前后词性一致。一般可翻译成“然后”例如:1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太阳出来了,然后林中的雾就散开了。出和开都是动词)2余闻而愈悲。(我听了更加悲伤。闻和悲都是动词)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欲还和发算两个动作。)再看回这一句: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而”字的前面一个是名词“利”,后面是一个动词“合”,“因为利益”只能算作一个状语不算一个动作,和后面的动词“合”词性不一致。所以肯定不是表示顺承。表示修饰的一般可以翻译成“地”,或不翻译。再比如: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同理,我曾经终日地思考,不如片刻所学到的。“而”字的后面是一个动词“思”,而前面是一个时间状语“终日”
2023-07-24 23:31:291

艺术特色

一、叙事述言,字字精绝 《左传》作为长于叙事的优秀历史散文著作,尤其擅长记述极为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晋楚城濮之战、晋楚邲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秦晋崤之战和齐晋鞍之战)而“能将其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梁启超《中国历史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读<左传>法之二》)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向来结好的晋秦两国合围郑国,而在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而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过楚国,因而结怨于晋,并且当年公子重耳出亡过郑时,郑国也没有以相应的礼遇来接待他。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而文章开篇即以25个字涵盖了交战双方,交战原因及战争形势等诸多信息。如“晋侯秦伯围郑”(战争双方),“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交战原因)“晋军函陵,秦军泛南”。(当下战争形势)由此观之,我们可以发现开篇25个字是一字千钧,字字精绝。 紧接着情节的发展,乃至高潮并没有直叙战争,唯一一个关于主人公行为动作的描写只用了4个字“夜缒而出”,这不仅点出了当时的时间——夜晚,而且一个“缒”字点出了当时郑国的形势之危机。因为郑国是不敢轻易打开城门的,只能选择晚上缒其使臣而下。然后文章将重点都放在了人物的说辞之上,在烛之武“夜缒而出”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国君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的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等等,本章都并未提到一字,而是集中通过语言来塑造烛之武这一形象的,从而做到了繁而不杂,有始有终,“故不待言处妙尤在无字句中。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着急之,喜怒曲直莫不逼肖,笔有画工”(《读<左传>卮言》)所以,文章集中通过语言来展现了中心人物的性格特征,论辩技巧,整个事件以及从侧面映衬出了文中未言之人物、场面、事件等,从而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无声之处胜有声。 再如“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早上被秦穆公派兵护送至晋国复位,而晚上就开始修筑了防御工事来谨防秦国,并且许以秦国的焦瑕两地也没有了着落。这些复杂而难以言明的形势,文中竟以一言以蔽之,更加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晋国的忘恩失信,秦国的无奈徒劳。所以,我们从叙事述言中不得不惊叹于它的简约和凝练。 二、论辩雄辞,破中有立 我们若再从烛之武论辩的言辞中看,也不难发现其论辩技巧,且看其论辩内容,论证角度的转变。烛之武首先从秦国角度入手,先要“打破”的是秦国亡郑的想法。他要用委婉的语言告诉秦国不要怎么做?“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首先,对于秦国而言劳师千里围郑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这一点秦君也是知道的。再者,若亡郑则晋势厚而秦势薄,这更是秦穆公所不愿见到的。我们知道所谓“春秋无义战”,国与国之间,国家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而这种亡郑危秦之势经烛之武一提醒,穆公是不会不深思熟虑的。紧接着,烛之武变换角度“破中有立”,不仅告诉穆公不要怎么做,而且又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告诉他们此时应该怎么做?“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此时他劝秦穆公舍弃攻郑而与郑联盟,并且也真切地点出了这种存郑益秦的做法是非常值得考虑的。再接着,烛之武又转换角度直言晋国“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此时,烛之武已自然而巧妙地将矛盾转化,矛头直指晋国,点出了晋国的本质特点是言而无信的,并且这一点您秦穆公也是深有体会的。行文到此,如果说秦穆公已基本打消了围郑这一种军事行动的话,那么烛之武的又一次延伸论断,再陈厉害则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穆公退兵的决心,并且还有意外收获——秦并派三将戍郑而还。“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因为春秋本无义战,争霸之心国皆有之,强晋不仅无信而且还无厌。东封郑后很有可能肆其西封,这样必然会危及到秦国利益。那么理所当然,当烛之武言及“唯君图之”时,作为杰出政治家的秦穆公听到此处不会没有其政治敏感而不深思熟虑的。由此可见,烛之武的论辩是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的,从地理形势角度,首言亡郑危秦,次言存郑益秦,从历史角度再言晋而无信,进一步又说晋贪无厌,最后点出阙秦必利晋,仔细思辨其逻辑性是相当强的,所以才能构成了严密的论证结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另外,在论辩的技巧上本文也是颇值得玩味的。首先烛之武在说服秦穆公的过程中先进行了科学的角色定位。论辩中他处处站在秦国的角度去替秦国考虑。这就让处于优势地位的秦穆公非常乐于接受,接着烛之武准确把握并抓住了秦穆公的心理及性格特点来展开辩论。因为他深知穆公是何许人也?(杰出的政治家,也有称霸之心)更知道他此时心里所想,穆公是深知“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所以“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其厉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吕祖谦《东来左传博议》)我们知道,向来结好的晋秦两国相交由来已久,相厚亦为时不短。那么秦穆公却“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由此我们也不得不叹服精于论辩的烛之武对秦穆公心理了解之深,其心理学家的素质在论辩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地彰显。所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秦穆必亦翻然从之矣!”(吕祖谦《东来左传博议》)再接着,烛之武则巧妙利用了秦晋间的矛盾来瓦解他们的同盟,精辟地点出了秦晋二强厚此则必薄彼的客观态势,从而更加坚定了秦穆公退兵的决心。 三、黄河九曲,波澜起伏 此篇的情节虽然十分简单,但从整篇的叙事来看却给人以一波三折,生动活泼之感。首先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这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此一波澜也。紧接着,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又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此时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地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此时烛之武却因其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这样一来,本来出场的救星而又使郑国的希望趋于渺茫,此二波澜也。接着,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等大家一口气读到了“秦伯说”,整个烛之武退秦军的过程方才宣告成功。我们也为烛之武和郑国松了一口气,秦国不但退兵了,并且还派兵戍卫郑国。然而再往下读时又会使你刚刚平静的心情顿时紧张起来,文末言“子犯请击之”,由于秦国弃晋盟郑,晋国大将子犯建议袭击秦军,顿时秦晋的关系似乎又紧张起来,一场战争好像难以避免,最后还是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方才平息了一场虚惊,此可谓三波澜也。细观此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全篇仅二百多字却写得一波三折,生动形象,我们不得不惊叹它的艺术魅力。 四、结构严整,层次井然。 常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观此篇亦是如此,虽其短小,但情节结构安排却一丝不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具是层次分明,井然有序。文章首句从“晋侯、秦伯围郑”至“秦军凡南”为开端部分,点明了秦晋围郑及其原因。紧接着,“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至“许之”烛之武的出场为文章的发展阶段,简述了烛之武的先“辞”后“许”,从一个侧面更加衬托了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及爱国形象。再接着从“夜缒而出”至“乃还”则是整篇文章的高潮部分,它详尽叙述了烛之武说服秦君的论辩过程。其临危不惧、大智大勇、抓住心理、巧用矛盾,硬是凭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得秦师“乃还”。最后,从“子犯请击之”至“一去之”乃是文章结局。不仅点明了连晋军也“亦去之”,而且百忙之中还不忘让晋文公平息一场虚惊,真可谓大家手笔。 细观此篇,我们会发现写作特点上又有许多技巧,如文章在叙述故事时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也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客观形势。“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也就为后文的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真可谓匠心独用。 综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无论其叙事述言,论断辞辩,还是其情节设置,结构安排都做到了文懿貌美而生气盎然,集中体现了《左传》的诸多艺术特色,难怪朱彝尊先生读后而言:“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卷一六九引) 追问: 能否帮忙筛选八百字重点直抄?谢谢了... 追问: 能否帮忙筛选八百字重点直抄?谢谢了... #^_^# 回答: 老大,你自己选重点抄一下都不行呀,况且这里应该也没八百字吧
2023-07-24 23:31:22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崛起是什么意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意思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这句话被编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主题、继续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务,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名人名言1、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培根2、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 —— 培根"3、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 赫尔岑4、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 爱迪生5、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 李苦禅6、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 罗曼·罗兰7、真正的读书使瞌睡者醒来,给未定目标者选择适当的目标。正当的书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误入歧途。 —— 卡耐基8、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 培根
2023-07-24 23:31:221

秦穆公退兵 观点是什么

观点很明确
2023-07-24 23:31:086

有志者当效此生,此生指的是什么生?

在“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此生”指的是周恩来。“有志者”的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效”是效仿、学习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魏校长称赞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向班里其他同学说的话。句子出自余心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扩展资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2023-07-24 23:30:521

如何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意思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怎么理解魏校长这句话?
2023-07-24 23:3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