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辉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 处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孔子箴言
学习类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言行类敏于事而慎于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讷于言而敏于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德类德不孤,必有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敬鬼神而远之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治国类民无信不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君子成人之美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当仁不让于师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学习类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言行类 敏于事而慎于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讷于言而敏于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德类 德不孤,必有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敬鬼神而远之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治国类 民无信不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君子成人之美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当仁不让于师
道不同,不相为谋
展开 编辑本段学习类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编辑本段言行类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型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 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编辑本段道德类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编辑本段治国类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 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新解》)
CarieVinne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余非生而知之者
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meira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FinCloud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全句是什么?
君子坦荡荡,小人防酒杀2023-07-22 19:14:561
子曰:“君子坦荡荡,下句是什么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下句是什么
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语出孔子的《论语·述而》.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译文: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解读: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其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曾子经常反思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2023-07-22 19:15:431
君子坦荡荡,后面一句是什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023-07-22 19:15:514
谁知道论语中君子坦荡荡的下一句?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又名: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出自《论语·述而》) 坦荡荡:坦,平坦。荡荡,宽广的样子。戚戚:忧愁的样子 。 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局促忧愁。”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情,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现代解释: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疾,夫何忧何惧?”意思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局促忧愁。君子不忧愁,不畏惧,自己问心无愧,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呢?孔子还非常厌恶怨天尤人的情绪,他说:“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不怨天,天尤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说,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不能产生怨气,要开朗积极乐观。就是生活困难,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2023-07-22 19:16:01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哪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可以翻译成: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气安定;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真君子都有着旷达的心胸,他们不拘泥于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能够无愧于心,始终坦坦荡荡。但小人则多以私利为重,经常患得患失,心胸狭隘,故时常忧愁烦恼。这便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扩展资料: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选自《庄子·山木》。醴(lǐ):甜酒。君子之交,源于互相宽怀的理解。在这理解中, 互相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所以在常人看来,就像白水一样的淡。君子之间的交情,并不因利益驱使而怎样,小人之间的交往,却多因利益驱使,利益过后,人与人如过眼云烟。君子之间,不因无利益不互相关心,小人之间,却多因利益关系而互相勾结。2023-07-22 19:16:091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的全句是????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出自《论语·述而篇》,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在述而篇的三十八章中排列第三十七章。全句是: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023-07-22 19:16:242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全句是什么
全句是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qīqī)。语出《论语u2022述而》注释荡:清除,洗涤。 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戚:在古代的意思形声。从戉,从尗,尗亦声。戉(yuè),斧子。第一个戚是指的斧子,第二个戚是指的斧别人,攻击别人,小人不是修自身的,是修别人的。 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2023-07-22 19:16:451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意思?
语出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戚戚”意思是忧愁的样子。这句话翻译过来意思就是: 君子的心胸平坦宽广,光风霁月; 小人的心胸狭窄不平,常怀忧愁/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是孔子关于君子形象的一个著名的描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坦荡、心底宽广,而小人却经常忧心忡忡。即“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这里作为君子对比的是“小人”,这里说的小人并不是指坏人,而是有些缺陷的普通人。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请教如何去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不大明白,接着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称作君子了吗?”孔子的回答是:“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就是说,如果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当然,君子坦荡荡,不仅是一个行为端正的问题,同时也来自于人的内在品德。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麽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2023-07-22 19:17:051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哪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汉语拼音】jūn zǐ tǎn dàng dàng ,xiǎo rén cháng qī qī 。注意:长读“cháng”,不能读“zhǎng”。【译文】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注释】荡:清除,洗涤。坦荡:形容率真无杂念,心神安宁的样子。孔子像孔子像(2张)戚:在古代的意思形声。从戉,从尗,尗亦声。戉(yuè),斧子。戚戚:形容不断用斧子砍伐的声音。【评析】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坦荡之人不为事扰,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于事,瞻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变坏于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编撰。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2023-07-22 19:17:33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意思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述而篇》。这是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修养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然而越是熟悉的东西,越不见得真正的理解,或者说是对其含义的解读都是似是而非的。君子“坦”的含义就是,心胸坦荡,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对得失不怎么计较,就是“坦荡荡”。“坦荡荡”的价值观念,内涵人生修为上的人格情趣和精神底蕴,意味着做一个堂堂正正之人有着什么样的价值坚守和心灵体验。人生义利、公私和得失上的一念之择、一念之差,决定了我们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影响着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体验。相反小人因为心胸狭隘甚至阴暗,所以不仅斤斤计较,甚至还常想着算计别人,所以经常是患得患失,牢骚满腹,只能终日“长戚戚”。2023-07-22 19:18:181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可以翻译成: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气安定;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真君子都有着旷达的心胸,他们不拘泥于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能够无愧于心,始终坦坦荡荡。但小人则多以私利为重,经常患得患失,心胸狭隘,故时常忧愁烦恼。这便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扩展资料: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选自《庄子·山木》。醴(lǐ):甜酒。君子之交,源于互相宽怀的理解。在这理解中, 互相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所以在常人看来,就像白水一样的淡。君子之间的交情,并不因利益驱使而怎样,小人之间的交往,却多因利益驱使,利益过后,人与人如过眼云烟。君子之间,不因无利益不互相关心,小人之间,却多因利益关系而互相勾结。2023-07-22 19:18:391
论语中孔子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吗?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汉语拼音】jūn zǐ tǎn dàng dàng ,xiǎo rén cháng qī qī 。注意:长读“cháng”,不能读“zhǎng”。【译文】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注释】荡:清除,洗涤。坦荡:形容率真无杂念,心神安宁的样子。孔子像孔子像(2张)戚:在古代的意思形声。从戉,从尗,尗亦声。戉(yuè),斧子。戚戚:形容不断用斧子砍伐的声音。【评析】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坦荡之人不为事扰,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于事,瞻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变坏于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编撰。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2023-07-22 19:19:10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其中长戚戚何解?
出自论语7·37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注释】(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评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2023-07-22 19:19:17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什么意思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2023-07-22 19:19:2513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处?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可以翻译成: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气安定;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真君子都有着旷达的心胸,他们不拘泥于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能够无愧于心,始终坦坦荡荡。但小人则多以私利为重,经常患得患失,心胸狭隘,故时常忧愁烦恼。这便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扩展资料: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选自《庄子·山木》。醴(lǐ):甜酒。君子之交,源于互相宽怀的理解。在这理解中, 互相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所以在常人看来,就像白水一样的淡。君子之间的交情,并不因利益驱使而怎样,小人之间的交往,却多因利益驱使,利益过后,人与人如过眼云烟。君子之间,不因无利益不互相关心,小人之间,却多因利益关系而互相勾结。2023-07-22 19:20:36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什么意思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汉语拼音】jūn zǐ tǎn dàng dàng ,xiǎo rén cháng qī qī 。注意:长读“cháng”,不能读“zhǎng”。【译文】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注释】荡:清除,洗涤。坦荡:形容率真无杂念,心神安宁的样子。戚:在古代的意思形声。从戉,从尗,尗亦声。戉(yuè),斧子。戚戚:形容不断用斧子砍伐的声音。【评析】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坦荡之人不为事扰不为事忧,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于事瞻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变坏于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编撰。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2023-07-22 19:20:511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全句是什么?
全句是: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出自:《论语·述而篇》原文选段: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_。"”子曰:“丘之祷久矣。”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释义: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扩展资料主题思想: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人物成就影响: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认为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2023-07-22 19:21:14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意思
小人 cháng qī qī2023-07-22 19:21:413
君子坦荡荡的下一句
1、君子坦荡荡下一句:小人长戚戚。 2、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述而》 3、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5、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评析: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当以修身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块海绵一样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难,阻力,障碍。这就是君子之道了。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纳的力越强,修持的境界也越强。2023-07-22 19:21:53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下一句
最早出自《论语 · 述而第七》 没有下一句 1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光明正大,因此坦然自在;小人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所以常怀忧惧。」2023-07-22 19:22:02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意思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释义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出自《论语》,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君子心胸宽广坦荡,而小人则时常陷入忧思之中。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这里的君子自然是指品德高尚之人,但这里的小人却不是我们现代常说的“卑鄙小人”中的那个小人,这个“小人”和君子相对,其实指的是没有那么高尚的品德修养的普通人。2023-07-22 19:22:091
到底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还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我个人觉得是第二个,别问我理由2023-07-22 19:23:00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怎么造句?
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2023-07-22 19:23:151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的全句是????
楼上正解2023-07-22 19:23:303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威威 什么意思
君子可交小人要防2023-07-22 19:23:437
“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可以翻译成: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气安定;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真君子都有着旷达的心胸,他们不拘泥于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能够无愧于心,始终坦坦荡荡。但小人则多以私利为重,经常患得患失,心胸狭隘,故时常忧愁烦恼。这便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扩展资料: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选自《庄子·山木》。醴(lǐ):甜酒。君子之交,源于互相宽怀的理解。在这理解中, 互相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所以在常人看来,就像白水一样的淡。君子之间的交情,并不因利益驱使而怎样,小人之间的交往,却多因利益驱使,利益过后,人与人如过眼云烟。君子之间,不因无利益不互相关心,小人之间,却多因利益关系而互相勾结。2023-07-22 19:24:231
君子坦荡荡。这句的后一句是什么
小人长戚戚…2023-07-22 19:24:376
小人常威威君子坦荡荡的意思
“小人常威威,君子坦荡荡”应该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荡:清除,洗涤。坦荡:形容率真无杂念,心神安宁的样子。出处:1、《论语·述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后汉书·卷二·显完孝明帝纪》:素性顽鄙,临事益惧,故“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集注》: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意思是:君子按照天地的规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适安宁。小人则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忧虑算计。可以看出君子是修自身的,通过自然的规律去约束要求自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小人因不修自己,而是向外求名逐利,不断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坦荡之人不为事扰,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于事,瞻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变坏于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2023-07-22 19:24:521
"君子坦荡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可以翻译成: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气安定;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真君子都有着旷达的心胸,他们不拘泥于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能够无愧于心,始终坦坦荡荡。但小人则多以私利为重,经常患得患失,心胸狭隘,故时常忧愁烦恼。这便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扩展资料: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选自《庄子·山木》。醴(lǐ):甜酒。君子之交,源于互相宽怀的理解。在这理解中, 互相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所以在常人看来,就像白水一样的淡。君子之间的交情,并不因利益驱使而怎样,小人之间的交往,却多因利益驱使,利益过后,人与人如过眼云烟。君子之间,不因无利益不互相关心,小人之间,却多因利益关系而互相勾结。2023-07-22 19:24:581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什么意思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2023-07-22 19:25:123
谁能告诉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白话文翻译?歪门邪道的东西别来说。
解释众多~凭己而论~2023-07-22 19:25:3212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全文是什么?
《论语》述而篇第七全文http://zhihai.heshang.net/Article/foshuku/wxdj/200504/10729.html【原文】7·37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注释】(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评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2023-07-22 19:25:543
君子坦荡荡下一句是什么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2023-07-22 19:26:03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什么意思
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像 【译文】 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注释】 荡:清除,洗涤。坦荡:形容率真无杂念,心神安宁的样子。 戚:在古代的意思形声。从戉,从尗,尗亦声。戉(yuè),斧子。戚戚:形容不断用斧子砍伐的声音。 【评析】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坦荡之人不为事扰不为事忧,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于事瞻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变坏于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编撰。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2023-07-22 19:26:121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出自何处?
《论语》述而篇第七全文 http://zhihai.heshang.net/Article/foshuku/wxdj/200504/10729.html 【原文】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注释】 (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评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希望采纳2023-07-22 19:26:211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君子胸怀坦荡、心底宽广,而小人却经常忧心忡忡。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2023-07-22 19:26:292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全句是什么?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qīqī)。 释义:君子和小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君子的胸怀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无怨无悔;如春风吹拂,象秋月挥洒,看山河大地阳光明媚。而小人却愁肠百结,怨天尤人,心胸狭窄,猜疑嫉妒,视人生如坟场地狱。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中的这句话并不难理解,似乎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地方,因而读过去很容易被忘掉。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加,人们可能会对这个简单的道理有着越来越多的体验。这体验是简单的、迟缓的、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然而又是挥之不去、与日俱增的?? 我们知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许许多多关于君子的格言,可是世间的君子却不见增多,反倒愈发罕见起来。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改变一种提问方式:作一名君子究竟能够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曾思考并观察了很长时间。其结果是:用当前势利的眼光看,什么好处也没有!如果我们一定要找出某种好处的话,那便只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而已。这,大概也便是孔子当年的体验吧。 君子胸襟开阔、心地纯洁,因而坦坦荡荡;小人营营苟苟、患得患失,因而悲悲戚戚。老百姓们有句俗话,叫做“自己没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因此,作个君子也许什么好处也没有,但却求个踏实。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小人得志的现象是常有的:靠溜须拍马而当官、靠坑蒙拐骗而发财的大有人在。倘若以外在的得失相比较,作个君子还真不合算呢!可是,那些当了官、发了财的小人们难道就真的幸福吗?倒也未必。今天要“打假”,那些制造假冒伪劣的人能不心虚么?明天要“反贪”,那些专搞贪污腐化的人能不害怕么?别看那些人早上围着轮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一年挥霍几十万,可未必能睡个踏实觉。 也许有人会说,这年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你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当不成小人才当君子!对此,我不得不申辩两句:首先,我并没有自诩为君子,只是根据自己的观察老实地告诉大家,当君子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好处,只不过求个心安而已。其次,我并没有鼓动人们都去当君子,只是提醒大家别忘了那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要是真的不信,不防也当回小人试试,但愿别应了孔夫子的名言。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而最令他满意的,既不是处事果断的仲由,也不是多才多艺的冉求,而是品德高尚的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带有禁欲主义色彩的“孔颜乐处”或许并不值得过分地提倡,然而颜回所能达到的境界却又是令人崇敬并令人深思的。 凭心而论,我们大多数人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君子,也不是彻头彻尾的小人,而常常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正因如此,我们才既有“坦荡荡”的襟怀,又有“常戚戚”的体验,并经过日久天长而真正悟出究竟哪种状态更本真、更幸福、更有意义2023-07-22 19:26:37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哪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可以翻译成: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气安定;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真君子都有着旷达的心胸,他们不拘泥于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能够无愧于心,始终坦坦荡荡。但小人则多以私利为重,经常患得患失,心胸狭隘,故时常忧愁烦恼。这便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扩展资料: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选自《庄子·山木》。醴(lǐ):甜酒。君子之交,源于互相宽怀的理解。在这理解中, 互相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所以在常人看来,就像白水一样的淡。君子之间的交情,并不因利益驱使而怎样,小人之间的交往,却多因利益驱使,利益过后,人与人如过眼云烟。君子之间,不因无利益不互相关心,小人之间,却多因利益关系而互相勾结。2023-07-22 19:26:56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哪里?求原文!
语出《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2023-07-22 19:27:104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什么意思
孔子名言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语出《论语·述而》 翻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请采纳~2023-07-22 19:27:242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 戚戚后面几句是什么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平也。荡荡,宽广貌。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程子曰:“君子坦荡荡,心广体胖。”2023-07-22 19:27:40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威威的意思是什么?
不不服客服测了解决了德芙发图额额不服level的来了哭了克拉克可他 卡特兰了可疼了绝了路科技打恶露2023-07-22 19:27:496
"现在,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汉语 "翻译成英语,得用到at present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ople in the world learning Chinese at present2023-07-22 19:20:361
回答下列问题:①CH2=CH-CH=CH2键线式______ ②羟基(-OH)的电子式______③的结构简式______④芳香
①CH2=CH-CH=CH2键线式中每个拐点为一个C原子,每个C能形成4个共价键,所以键线式为:,故答案为:; ②氧原子与氢原子通过一对共用电子对连接,羟基中的氧原子含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③根据键线式中每个拐点为一个C原子,每个C能形成4个共价键,每个O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每个H原子形成1个共价键,所以其结构简式为:CH2=CH(CH3)COOCH3,故答案为:CH2=CH(CH3)COOCH3;④该烃的中间两个碳原子上没有氢,其余每一个碳原子均和三个碳原子成键,剩余的一个键是和氢原子成键,所以该烃的分子式为C10H8,故答案为:C10H8.2023-07-22 19:20:431
present是什么意思
礼物2023-07-22 19:20:445
什么是Present
礼物,在场,出席,现在 展示 呈现2023-07-22 19:21:182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或名称正确的是( )A.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B.羟基的电子式:C.丙烷分子的比例
A.次氯酸的电子式为:,将共用电子对用短线表示即为次氯酸的结构式,所以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O-Cl,故A错误;B.羟基中氧原子最外层为7个电子,羟基正确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C.为丙烷的球棍模型,丙烷的比例模型为:,故C错误;D.根据碳原子、氮原子的成键特点可知,CH3N中存在一个碳氮双键、2个碳氢键和1个氮氢键,其结构式为:,故D正确;故选D.2023-07-22 19:20:281
- 用一般现在时例句:Idon"tneedthedictionaryatpresent.我现在不需要这本字典。AtpresentIdonothaveinformationonthemeetingyouaskedabout.至于是否有你提到的会见,我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消息。亲,请问你满意我的回答么?如果满意还请给个采纳!或者你还可以继续问我哦!提前祝你新年快乐!2023-07-22 19:20:261
-OH电子式
.. .O:H .. 凑合看吧,羟基不带电,你看,这外面共有7个电子,加上氧的内层有2个电子,共9个电子,而氧与氢的质子数之和也为9,所以其不带电.2023-07-22 19:20:131
下列官能团的电子式正确的是( )A.甲基B.羟基O:HC.醛基D.羧
A.甲基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B.羟基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C.醛基电子式为,故C正确;D.羧基电子式为,故D错误;故选:C.2023-07-22 19:19: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