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自哪里? 含义?

2023-07-23 12:29:58
TAG: 含义
拌三丝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唐太宗鉴于隋亡于虐民的教训,把 "存百姓"当作"为君之道"的先决条件,同时又把 "存百姓"跟帝王"正其身"相联系.他的思路是很 明确的: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取决于百姓的能否生存, 百姓的存亡取决于君主自身能否克己寡欲.他把国治, 民存,君贤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反复强调民存取决于君贤.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意思是说,人们用铜镜照自己,可以看到穿戴 是否整齐;用历史做借鉴,可以知道历代兴衰和更替 的原因;看别人的成功和失败,可以汲取经验和教训. 正因为唐太宗能纳谏,大臣们都敢于直言进谏,所以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 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闇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贞观政要》

阿啵呲嘚

我们都知道魏征 ,刚直不阿,特别敢于、善于向唐太宗提出建议、意见甚至批评,改变皇帝一些错误的想法、做法。许多时候他一点也不给唐太宗留面子,搞得唐太宗很生气,大光其火。即便如此,魏征也不害怕,连脸色都不带变的,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见魏征这样,唐太宗也往往没了脾气,事后也就慢慢消了气。

有一次,大概魏征实在把唐太宗气坏了,唐太宗罢朝归来,回到后宫,仍然怒气冲冲。一边生气一边大骂:"哪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太宗的长孙皇后问他:"这是谁又气着你了?"太宗回答说:"魏征这家伙,常常在朝廷之上当着众人的面跟我争论,真是可气。"长孙皇后默默退下,随即换上正式、整齐的朝服,站在庭院中。太宗惊问其故。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天子贤明,大臣才能忠心正直。如今有魏征这样忠直的臣子,这不正好证明陛下是贤明之主么?我岂可不为陛下庆贺呢?"太宗一听,心中高兴得不得了。

魏征多数时候是有话直说,丝毫不给皇帝留情面,可也有十分巧妙、机智进谏的时候。比如,长孙皇后去世后,埋葬在昭陵。唐太宗非常怀念她,就在皇家园林中造了一个高台可以方便地瞻望昭陵。一天,他带着魏征一起上高台去望昭陵。魏征反复看了半天说:"臣老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哪。"太宗指着昭陵给他看。魏征说:"这不是昭陵吗?"太宗说:"是呀。"魏征说:"唉,我还以为陛下让我望献陵呢。昭陵我早看见了。"唐太宗听了,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随后就把这个高台拆掉了。魏征是用这种委婉的方法谏劝太宗,不应把夫妻之情置于父子之情之上,怀念妻子更应该怀念父亲。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对他追思不已。有一次上朝,太宗感叹地对侍臣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衰;用人做镜子,可以了解得失。我用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呀!"可见唐太宗对魏征深厚的怀念之情。

从魏征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劝谏的时候刚正不阿,敢于直面皇帝的过失,不惜冒着丢掉生命的危险也要改正皇帝的恶习,一国之君心底不正,那么天下还有谁的心底是正直的那,由此可见魏征有一种为国为民的情怀。

陶小凡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唐太宗鉴于隋亡于虐民的教训,把

"存百姓"当作"为君之道"的先决条件,同时又把

"存百姓"跟帝王"正其身"相联系.他的思路是很

明确的: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取决于百姓的能否生存,

百姓的存亡取决于君主自身能否克己寡欲.他把国治,

民存,君贤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反复强调民存取决

于君贤.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意思是说,人们用铜镜照自己,可以看到穿戴

是否整齐;用历史做借鉴,可以知道历代兴衰和更替

的原因;看别人的成功和失败,可以汲取经验和教训.

正因为唐太宗能纳谏,大臣们都敢于直言进谏,所以

他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经济繁荣.

九万里风9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是魏征劝谏唐太宗李世民的话。

它的意思是:把铜当作镜子,可以检查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齐;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朝代是怎样更替的;把别人的话当作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魏征想通过这几句话来劝诫唐太宗广听忠臣建议,把国家治理的更加繁荣昌盛,因为皇帝一个人治理一个国家不可能面面俱到,多听听臣下的看法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刚愎自用,很容易导致一个国家的灭亡,而李世民也确实做到了听臣下规劝这一点,开创了大唐盛世。

肖振

这是唐贞观十七年,在谏臣魏征病逝后,唐太宗说的话,原句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大意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FinCloud

2019-09-01聊聊

这是唐贞观十七年,在谏臣魏征病逝后,唐太宗说的话,原句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大意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这说明了魏征在唐太宗执政期间起到的重大作用。

这句话直至今日仍然起到警醒我们的作用,提醒我们应该时刻以他人为鉴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凡尘

这是唐贞观十七年,在谏臣魏征病逝后,唐太宗说的话,原句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大意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这说明了魏征在唐太宗执政期间起到的重大作用。

这句话直至今日仍然起到警醒我们的作用,提醒我们应该时刻以他人为鉴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苏州马小云

唐太宗说的,意思狠明显。开头那句就不用解释了,对着镜子可以整理服饰穿戴;中间那句是参照历史可以总结出事物兴衰更替的规律,因为我们现在的狠多事其实之前都有发生过,从中可以得到经验教训;最后句说拿自己和别人对比,可以看到自己的成功和不足处。总之,这几句话告诫人们:端正态度,注意对比和反省。

豆豆staR

出自唐太宗,说的是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含义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北营

这是出自,唐朝宰相魏征之言,他是向皇帝谏言,皇帝才说出来,随可载舟,也可覆舟

铁血嘟嘟

大意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全诗

意思是: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翻译: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有个流传甚广的笑话:农场主抓住了一头猪,猪大声哀嚎,奋力挣扎,绵羊和奶牛看不顺眼,批评猪说,我们经常被抓,不像你这样大惊小怪。猪回答说,他们只要剪你的毛,挤你的奶,可是却要吃我的肉呢。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明显,绵羊和奶牛不能站在猪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所以它们永远无法了解猪的痛苦。所以我们要了解别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能设身处地,才能同情,才能宽容。扩展资料: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许过失的时候对他直言不讳。他常常提醒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时,他们同样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地治理国家。有一次魏征激烈进谏,把唐太宗气得半死。太宗皇帝气冲冲地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见他怒发冲冠暴躁如雷,心里思索——谁能令堂堂天子发怒到如此地步还不被立即处斩?只有魏征办得到。于是长孙皇后去换了套端庄华丽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来诚挚地恭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见长孙皇后这番举动,莫名其妙。长孙皇后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如此,吾明主耳!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以有很大的影响,假如这个时候皇后进几句谗言,“贞观之治”可能就会改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023-07-21 16:36:40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出处

1、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这句话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2、“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也有人说和“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一样。 3、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2023-07-21 16:36:53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虚心受教,像别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别人的缺点。
2023-07-21 16:37:023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以看到自己的得失。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原句为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2023-07-21 16:37:212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哪里

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译文:译文:唐太宗叹息说:“把铜作为镜子,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朝以来,存亡兴替;把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本身的得失,我曾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的过错。如今魏征已经死了,我丢失了一面镜啊。”扩展资料:“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更多的是强调唐太宗的主动性,更多的是强调本人的主观能动性,而非强调人的被动性。以铜为鉴而正衣冠,是人去照镜子,而非镜子来照我;以史为鉴而知兴替,是人去学习历史,而非历史知识主动找人。同样道理,同样逻辑,以人为鉴而明得失,是人主动地去“以人为鉴”,主动地去明得失。前面二点是讲主动性,是讲自觉,“以人为鉴”当然更多地是强调主动性、自觉性了。总体而言,唐太宗所强调的,更多的指向内省,更多的指向“明心见性”,更多的指向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之仁”,更多的指向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更多地指向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更多的指向孟子的“反求诸己”,更多的指向朱熹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023-07-21 16:37:29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意思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023-07-21 16:37:419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意思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什么意思

“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吸取别人的教训,可防止错误。 这句话出自五代 ·刘昫 《旧唐书 ·魏徵传》: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意思是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做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道理; 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我们通常所主张的换位思考,只停留在想象、假设的层面,所获得的印象自然也是浮浅的。 要了解别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设身处地,才能同情,才能宽容。
2023-07-21 16:38:21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什么意思

不知道啦!!!!!
2023-07-21 16:38:295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意思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意思简述

1、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2、出处 《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2023-07-21 16:39:12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是什么意思?

释义: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出处:《旧唐书·魏徵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扩展资料相关故事:唐代魏征固然是敢于死谏的忠直大臣,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个不能明辨是非的昏君,那魏征就可能脑袋落地了。一次,魏征问唐太宗:“隆下,听说您准备出巡,车马都已备好,为什么又取消了呢?”唐太宗说:“想到你会批评我的奢侈、张扬,就不去了。”君臣二人哈哈一笑,相视而去。魏征是巨鹿人,出身低微,做过道士,早年参加过瓦岗军,归唐后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属官,为太子做事。见太宗与太子暗中倾轧,争做帝位继承人,他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李世民,以便铲除政敌,顺利登上皇位,可以说是李世民的仇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把魏征召来责问他:“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魏征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在场的人看到魏征态度这样固执,都以为他必死无疑。但唐太宗被魏征对李建成的忠诚所打动,赞赏魏征为人刚直。他从魏征这种至死不悔的态度中,看到魏征有经国之才,并能忠诚奉国,所以不仅没有惩罚他,反而厚加礼遇,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还多次召他进入寝宫,询问治国的得失。魏征颇具治国的才能,性格又刚正不阿,没有什么能使他退缩。唐太宗常常把魏征引到卧室内,就一些重大问题向他征询得失,鼓励他犯颜直谏,并把他比作明得失的“镜子”。贞观三年,魏征升官到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对国家的治理多有大的裨益。太宗曾对魏征说:“你所劝谏我的,前后共二百多件事,都很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能这样?你的罪比射中齐桓公带钩的管仲还大,我对你的信任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太宗(李世民)
2023-07-21 16:40:37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2023-07-21 16:40:518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何解?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
2023-07-21 16:41:342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什么的评价

这是唐太宗称赞魏征的。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也是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兴旺,绝对是多人的付出,多人的参与才可成。我们明白这一点,在人生当中成就的一些事,一定要把功劳回馈给所有的人,一定是众志才可以成城。所以,唐太宗不止有魏征,还有身旁皇后,这么多贤德之人的辅助。后来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前都是铜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这些大臣对他的信任。
2023-07-21 16:41:56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自哪里? 含义?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唐太宗鉴于隋亡于虐民的教训,把 "存百姓"当作"为君之道"的先决条件,同时又把 "存百姓"跟帝王"正其身"相联系.他的思路是很 明确的: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取决于百姓的能否生存, 百姓的存亡取决于君主自身能否克己寡欲.他把国治, 民存,君贤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反复强调民存取决 于君贤.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意思是说,人们用铜镜照自己,可以看到穿戴 是否整齐;用历史做借鉴,可以知道历代兴衰和更替 的原因;看别人的成功和失败,可以汲取经验和教训. 正因为唐太宗能纳谏,大臣们都敢于直言进谏,所以 他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经济繁荣.
2023-07-21 16:42:06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故事.急啊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译文] 以人做镜子,可以明白得失的道理.   [出典] 《新唐书》   原文:   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子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译文]   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往来不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徵灵车痛哭,非常悲哀.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   注:可直接参考译文
2023-07-21 16:42:18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完整的句子是什么?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2023-07-21 16:42:251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旧唐书·魏徵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现在也有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一样。 简单点说就是: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
2023-07-21 16:42:334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从而看出历史的兴衰;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出自欧阳修、宋祁等人编写的《新唐书·列传·卷二十二·魏徵》: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2023-07-21 16:43:093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的理解

这是一句古训,原话是“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是非……”翻译为现代汉语:用镜子(古代的铜镜)照照自己,可以端正衣冠佩饰;以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借鉴,可以认知朝代兴替的原因;以别人的经验教训为借鉴,可以明白自己言谈举止、所作所为的对错(正确或错误)。注:句中的“鉴”,原意是古代的铜镜,引申为对照、借鉴的意思。
2023-07-21 16:43:401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后一句

--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代名臣魏征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以至于魏征去世后唐太宗痛泣:“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视正直的魏征为自己为人处事的一面明镜,令唐太宗留下了千古明君的美名,成就了魏征一代“良臣”的美誉,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繁华的“贞观之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亦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广为传颂的千古佳话!
2023-07-21 16:43:52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铜为镜子(在没有玻璃镜子的时候,古人梳妆都用铜镜)可以看穿戴好了没有.整理服装;以古史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王朝得失兴替的原因;以忠贞进谏的人为镜子,可以认识到自身的正确和错误.主要是唐太宗表达对魏征的肯定和对失去他后的惋惜.
2023-07-21 16:44:091

文言文翻译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试译如下:把铜当做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齐,把古史当做镜子,可以看到历史兴替演变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把人当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所作所为的得失。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7-21 16:44:21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意思: 用铜来做镜子,可以用来做穿衣镜. 用历史来做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和王朝的变换. 用人来做镜子,可只知道自己的优缺得失 告诉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的分析
2023-07-21 16:44:361

以人为镜可以得名师是对谁的评价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魏徵的评价。该句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 。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治河北省晋州市鼓城村)。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早年跟随魏公李密,参加瓦岗起义,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贞观元年(627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迁侍中、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迁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2023-07-21 16:45:02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谁说的?

意思为: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此句出自李世民,出处:《旧唐书·魏徵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扩展资料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魏徵却对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郑颋对魏徵的话不以为然,说这是老生常谈的。魏徵说了一句:“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拂袖离去。
2023-07-21 16:45:34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何意思?

意思是: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详解如下:一、原文郑文贞公魏徵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 ,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魏徵没,朕亡一镜矣!”二、译文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往来不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裴氏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徵灵车痛哭,非常悲哀。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三、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三任监修之外,参预纂修工作的,先后总计9人。他们是:张昭远、贾纬、赵熙、王伸、吕琦、尹拙、崔棁、郑受益、李为先(一作光)。其中,张昭远始终具体负责其事,用力最勤。贾纬受诏不久即去职守丧,书成前一年起复,主要贡献是其《唐年补遗录》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难得史料。二、作品赏析尽管《旧唐书》存在着缺陷,但其同时也具有了不可抹杀的价值。它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重视。比如对唐顺宗朝王叔文集团当政时期的政治改革措施记载比较具体。唐穆宗以后的本纪,虽然内容芜杂,但也记载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如在《懿宗本纪》、《僖宗本纪》里较详细地记载了宠勋起义、黄巢起义的情况。昭宗、哀帝本纪则较详细地记载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情况。因为《旧唐书》记事详细明确,所以司马光着《资治通鉴》的《唐纪》部分,大抵采用《旧唐书》。三、作者简介刘昫(公元887—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属河北雄县)人,五代时期历史学家,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其是二十四史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太宗论“三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旧唐书
2023-07-21 16:45:54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什么的评价

这是唐太宗称赞魏征的。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也是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兴旺,绝对是多人的付出,多人的参与才可成。我们明白这一点,在人生当中成就的一些事,一定要把功劳回馈给所有的人,一定是众志才可以成城。所以,唐太宗不止有魏征,还有身旁皇后,这么多贤德之人的辅助。后来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前都是铜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这些大臣对他的信任。
2023-07-21 16:46:14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什么意思

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这句话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提到劝诫,我们一定会想到哪个大臣?唐朝的魏征。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也有人说和“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一样。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2023-07-21 16:46:211

唐朝皇帝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说明李世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认识自我的途径,所给的四个选项本身都是正确的认识自我的途径,因而本题的关键点在于把握题干中所给的名言,“以人为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强调的都是通过他人了解自己这一途径,因而C选项是正确答案。点评:本题以名言入题,体现了思想品德的人文性特征,有利于学生结合相关内容理解教材基础知识,深化对教材的理解,本题一定要仔细审题,把握背景材料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准确作答。
2023-07-21 16:46:27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意思是说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
2023-07-21 16:46:373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以历史为参照,可以知道世代的兴衰;以铜镜为参照,可以端正人的衣冠;以人为参照,可以知道自己的过错与正确。
2023-07-21 16:46:463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的人是指什么唐代宗把他当作明镜

唐太宗李世民
2023-07-21 16:46:543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道理是什么

通过镜子,我们自然可以整理自己的的衣冠,外表的美通过镜子的帮助就可以自我调整和修饰.但是人生的得与失并不想外貌一样可以直接在镜子中反应出来,而是只有通过与别人相处才能知道的.例如,所谓“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对自己来说当然是损失,但是对别人来说却是获得,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积极可取的,随意我们对它赋予了神圣的道德意义,这是后半句的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就是说,人往往最难认识的人就是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许多时候外貌只有通过别人才能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只有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帮助自己准确的评价自己……
2023-07-21 16:47:04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意思是什么?

以品德高尚的人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出处】《旧唐书·魏徵传》【解释】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典故】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过失的时候,都对他直言不讳,他也常常提醒唐太宗,"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他同样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战战兢兢治理国家。有一次魏征进谏的很激烈,把唐太宗气得半死,然后气冲冲就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会须杀此田舍翁",就这样气冲冲走回他的寝宫。他的皇后就看到了,看到他气得半死,皇后心里想只有谁可以办得到?只有魏征办得到。皇后马上就去换了非常端庄的衣服,很正式的衣服,换好以后就走到唐太宗面前,就跟他跪下来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对皇后这个举动觉得莫名其妙。然后皇后就说: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现,明君圣主出现才有臣子敢这样直言不讳。结果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那我是明主!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有很大的影响,假如这个时候皇后又进了魏征几句谗言,"贞观之治"可能就改写了。
2023-07-21 16:47:252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怎么解释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吸取别人的教训,可防止错误。出自汉代刘_《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吸取别人的教训,可防止错误。”扩展资料:一、以人为镜网上有个流传甚广的笑话:农场主抓住了一头猪,猪大声哀嚎,奋力挣扎,绵羊和奶牛看不顺眼,批评猪说,我们经常被抓,不像你这样大惊小怪。猪回答说,他们只要剪你的毛,挤你的奶,可是却要吃我的肉呢。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明显,绵羊和奶牛不能站在猪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所以它们永远无法了解猪的痛苦。所以我们要了解别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能设身处地,才能同情,才能宽容。二、可以明得失曾有一期《变形记》讲述了两位少年的故事:一位少年生活在繁华的西安都市,家庭条件优渥,却颓废消沉,终日沉迷网络;另一位少年生活在贫瘠的贵州山村,父母务农,他一人在家操持繁重家务。在湖南卫视的安排下,两位少年交换角色生活。这一段互换的生活经历,其意义两点:一,使人跳出原有的生活圈子,以另一种眼光,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观照自己,对原来的自己更加冷静客观地评价;二,使人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因此有更宽阔的视野与更丰富的参照系统,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事实也的确如此。贵州农家少年走出大山,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了解到山外更广阔的天地,从而对人生有了更高远的追求,收获尤大。那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西安都市少年,终于懂得生活艰难,尽管此后他的成长仍会充满矛盾与挣扎,但他至少不再满足于那方狭小虚幻的网络世界。这一段经历,终会成为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023-07-21 16:47:49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下一句是什么?

意思是: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翻译: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有个流传甚广的笑话:农场主抓住了一头猪,猪大声哀嚎,奋力挣扎,绵羊和奶牛看不顺眼,批评猪说,我们经常被抓,不像你这样大惊小怪。猪回答说,他们只要剪你的毛,挤你的奶,可是却要吃我的肉呢。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明显,绵羊和奶牛不能站在猪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所以它们永远无法了解猪的痛苦。所以我们要了解别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能设身处地,才能同情,才能宽容。扩展资料: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许过失的时候对他直言不讳。他常常提醒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时,他们同样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地治理国家。有一次魏征激烈进谏,把唐太宗气得半死。太宗皇帝气冲冲地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见他怒发冲冠暴躁如雷,心里思索——谁能令堂堂天子发怒到如此地步还不被立即处斩?只有魏征办得到。于是长孙皇后去换了套端庄华丽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来诚挚地恭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见长孙皇后这番举动,莫名其妙。长孙皇后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如此,吾明主耳!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以有很大的影响,假如这个时候皇后进几句谗言,“贞观之治”可能就会改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023-07-21 16:47:56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翻译: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有个流传甚广的笑话:农场主抓住了一头猪,猪大声哀嚎,奋力挣扎,绵羊和奶牛看不顺眼,批评猪说,我们经常被抓,不像你这样大惊小怪。猪回答说,他们只要剪你的毛,挤你的奶,可是却要吃我的肉呢。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明显,绵羊和奶牛不能站在猪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所以它们永远无法了解猪的痛苦。所以我们要了解别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能设身处地,才能同情,才能宽容。扩展资料: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许过失的时候对他直言不讳。他常常提醒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时,他们同样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地治理国家。有一次魏征激烈进谏,把唐太宗气得半死。太宗皇帝气冲冲地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见他怒发冲冠暴躁如雷,心里思索——谁能令堂堂天子发怒到如此地步还不被立即处斩?只有魏征办得到。于是长孙皇后去换了套端庄华丽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来诚挚地恭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见长孙皇后这番举动,莫名其妙。长孙皇后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如此,吾明主耳!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以有很大的影响,假如这个时候皇后进几句谗言,“贞观之治”可能就会改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023-07-21 16:48:19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文言文

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吸取别人的教训,可防止错误。 出自汉代刘昫《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吸取别人的教训,可防止错误。” 扩展资料: 一、以人为镜 网上有个流传甚广的笑话:农场主抓住了一头猪,猪大声哀嚎,奋力挣扎,绵羊和奶牛看不顺眼,批评猪说,我们经常被抓,不像你这样大惊小怪。猪回答说,他们只要剪你的毛,挤你的奶,可是却要吃我的肉呢。 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明显,绵羊和奶牛不能站在猪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所以它们永远无法了解猪的痛苦。所以我们要了解别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能设身处地,才能同情,才能宽容。 二、可以明得失 曾有一期《变形记》讲述了两位少年的故事:一位少年生活在繁华的西安都市,家庭条件优渥,却颓废消沉,终日沉迷网络;另一位少年生活在贫瘠的贵州山村,父母务农,他一人在家操持繁重家务。在湖南卫视的安排下,两位少年交换角色生活。 这一段互换的生活经历,其意义两点:一,使人跳出原有的生活圈子,以另一种眼光,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观照自己,对原来的自己更加冷静客观地评价;二,使人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因此有更宽阔的视野与更丰富的参照系统,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事实也的确如此。贵州农家少年走出大山,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了解到山外更广阔的天地,从而对人生有了更高远的追求,收获尤大。 那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西安都市少年,终于懂得生活艰难,尽管此后他的成长仍会充满矛盾与挣扎,但他至少不再满足于那方狭小虚幻的网络世界。这一段经历,终会成为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2023-07-21 16:48:37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什么意思

  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这句话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提到劝诫,我们一定会想到哪个大臣?唐朝的魏征。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也有人说和“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一样。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2023-07-21 16:48:45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意思

以人为镜的解释把 别人 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语本《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语曰:‘ 君子 不镜於水而镜於人。镜於水,见面之容;镜於人,则知吉与凶。"”《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参见 “ 以人为鉴 ”。 词语分解 以的解释 以 ǐ 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 以身作则 。 以邻为壑 。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于(指时日):“子 镜的解释 镜 (镜) ì 用来 映照 形象的器具:镜子(亦指“眼镜”)。镜台。镜匣。镜奁。铜镜。穿衣镜。 利用 光学原理制造的各种器具,上面的镜片一般用玻璃制成:镜头。镜片。眼镜。胃镜。凸镜。凹镜。三 棱镜 。望远镜。
2023-07-21 16:48:52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意思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意思简述

1、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2、出处 《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2023-07-21 16:48:58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是什么意思?

额额额额额额额额eu2006e呃呃呃呃呃呃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
2023-07-21 16:49:259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如下:把铜当作镜子,可以整理自己的衣服和穿戴;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盛和替换的原因;把别人当作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得体和缺失(不当)。延伸意思就是要学会利用外界事物作为参照物,修身完善自己,从而提升自己。前两段很好理解,第三段意思就是通过别人眼中、口中的自己,从而更为全面的了解自己。唐代皇帝李世民,有个手下叫魏征,就喜欢天天找李世民汇报工作,在汇报工作的同时,也会说李世民哪些方面处理的不妥或者错误,所以,李世民就把魏征当作自己的镜子一样来完善自己。但事实上如何呢?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如果有人天天来说你的不是,你绝对会脑袋抓狂,如果还是公众场合,估计气的发麻。所以说,这句话没毛病,但要学会与时俱进,也要选择场合。
2023-07-21 16:50:22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意思

题库内容:以人为镜的解释把 别人 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语本《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语曰:‘ 君子 不镜於水而镜於人。镜於水,见面之容;镜於人,则知吉与凶。"”《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参见 “ 以人为鉴 ”。 词语分解 以的解释 以 ǐ 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 以身作则 。 以邻为壑 。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于(指时日):“子 镜的解释 镜 (镜) ì 用来 映照 形象的器具:镜子(亦指“眼镜”)。镜台。镜匣。镜奁。铜镜。穿衣镜。 利用 光学原理制造的各种器具,上面的镜片一般用玻璃制成:镜头。镜片。眼镜。胃镜。凸镜。凹镜。三 棱镜 。望远镜。
2023-07-21 16:50:441

唐太宗的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是什么意思

把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大家知道了吗?
2023-07-21 16:50:5314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什么意思

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这句话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提到劝诫,我们一定会想到哪个大臣?唐朝的魏征。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也有人说和“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一样。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2023-07-21 16:51:26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2、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2023-07-21 16:51:33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出处是哪里?

意思是: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翻译: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有个流传甚广的笑话:农场主抓住了一头猪,猪大声哀嚎,奋力挣扎,绵羊和奶牛看不顺眼,批评猪说,我们经常被抓,不像你这样大惊小怪。猪回答说,他们只要剪你的毛,挤你的奶,可是却要吃我的肉呢。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明显,绵羊和奶牛不能站在猪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所以它们永远无法了解猪的痛苦。所以我们要了解别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能设身处地,才能同情,才能宽容。扩展资料: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许过失的时候对他直言不讳。他常常提醒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时,他们同样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地治理国家。有一次魏征激烈进谏,把唐太宗气得半死。太宗皇帝气冲冲地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见他怒发冲冠暴躁如雷,心里思索——谁能令堂堂天子发怒到如此地步还不被立即处斩?只有魏征办得到。于是长孙皇后去换了套端庄华丽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来诚挚地恭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见长孙皇后这番举动,莫名其妙。长孙皇后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如此,吾明主耳!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以有很大的影响,假如这个时候皇后进几句谗言,“贞观之治”可能就会改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023-07-21 16:51:56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以人为镜的解释把 别人 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语本《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语曰:‘ 君子 不镜於水而镜於人。镜於水,见面之容;镜於人,则知吉与凶。"”《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参见 “ 以人为鉴 ”。 词语分解 以的解释 以 ǐ 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 以身作则 。 以邻为壑 。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于(指时日):“子 镜的解释 镜 (镜) ì 用来 映照 形象的器具:镜子(亦指“眼镜”)。镜台。镜匣。镜奁。铜镜。穿衣镜。 利用 光学原理制造的各种器具,上面的镜片一般用玻璃制成:镜头。镜片。眼镜。胃镜。凸镜。凹镜。三 棱镜 。望远镜。
2023-07-21 16:52:121

谁写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智”

《旧唐书·魏徵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现在也有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一样.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
2023-07-21 16:5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