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ra
-
【原文】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 太宰问子贡:“老师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要他多才多艺。”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贵族会有这么多技艺吗?不会有的。”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人可作为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原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译文】 孔子说:“管理国家要以身做则。如同北极星,安然不动而众星绕之。” 813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处;与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谗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处。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戒: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女色;年壮时,血气正旺盛,要戒争斗;年老时,血气已衰落,要戒贪婪。”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总是胸怀宽广,小人总是忧愁悲伤。"
【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孔子说:"工人要做好工,必先磨好工具。生活在那里,就要追随那里的品德高尚的领导,结交那里的仁义之士。"
【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不知道快要变老了等等?"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
【原文】“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译文】“曾点,你怎样?”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说说有什么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违规。"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苏萦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现实‘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8.子贡问曰:“有一言可终身行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到:“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1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
北有云溪
-
论语十则
编辑本段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编辑本段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编辑本段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编辑本段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编辑本段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编辑本段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编辑本段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编辑本段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
编辑本段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编辑本段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Ntou123
-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知识点:“说”通“悦” 意思:快乐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凡尘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能领悟到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作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学习但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但不学习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的东西你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啊。”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死了之后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10.子贡问曰:“有一言可终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它的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翻译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2023-07-21 01:06:151
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什么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什么意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023-07-21 01:06:2411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不刚强勇毅,因为他的责任很重,路程又很遥远。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段话的背景是,孔子在回答曾子关于什么是“士”的问题时,强调了有抱负的人必须具备刚强、坚韧、决断、勇敢等品质,因为这样的人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而路程又非常遥远。在这里,“弘”表示刚强、坚韧,“毅”表示决断、勇敢,“任重”表示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道远”表示路程遥远。总之,这句话意味着有抱负的人必须要有坚韧、勇敢、决断等品质,才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实现远大的目标。2023-07-21 01:06:554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什么意思
额,这是孔子弟子曾子说的2023-07-21 01:08:2514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是2023-07-21 01:09:089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出处: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扩展资料:《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这一则讲的是修身做人,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2023-07-21 01:09:51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翻译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原文及翻译
1、完整的原文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翻译意思是: 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吗?2023-07-21 01:10:10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意思。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士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十分遥远。把实现“仁”看做是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弘毅:弘,弘大。毅,刚强。不是志向宏大刚毅的人,不足以承担重任,不能坚持行万里路。仁以为己任:即是“以仁为己任”,仁是含义很广的道德范畴。仁以为己任,就是把仁义道德当做自己的责任和追求。死而后已:一息尚存,此志不懈。2023-07-21 01:10:22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翻译句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译为: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老师发的史记译文如是写道)2023-07-21 01:10:55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章》中曾子说的一句话。原文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泰伯篇介绍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处断句存在争议,还有一说法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023-07-21 01:11:21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什么意思
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而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止,这个历程不是很遥远吗?2023-07-21 01:11:429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 请翻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如下: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这些人有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要吗?死了才停下,路途不也很遥远吗?”2023-07-21 01:12:15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翻译成现代语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2023-07-21 01:12:25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的翻译
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u2002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2023-07-21 01:12:3314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译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意思是:曾子说:有抱负、地位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这些人有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要吗?死了才停息,路途不也很遥远吗?2023-07-21 01:13:071
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英语翻译?
以下是整句话完整的翻译: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An educated gentleman cannot but be resolute and broad-minded,for he has taken up a heavy responsibility and a long course.〗Is it not a heavy responsibility,which is to practice benevolence?Is it not a long course,which will end only with his death?2023-07-21 01:13:151
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的意思
士:不仅仅指有地位或有修养的人或读书人。而是指一个有责任的人。这个有责任的人可以是各个阶层的,只要能承担敢担当,就可以称之为“士”。全文请参见之前回答。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意思 浏览次数:1222次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10-12-12 14:39 | 提问者:451582617 | 检举 最佳答案 最佳答案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简单翻译: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分享给你的朋友吧:i贴吧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豆瓣 MSN 对我有帮助24回答时间:2010-12-12 14:29 | 我来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同意白菜 | 三级采纳率:15% 擅长领域: 诗歌 足球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2023-07-21 01:13:22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哪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语出《论语.泰伯》,原文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的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甘休,不是很遥远吗?要担负这样的使命,没有坚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 “士”是对读书人的统称,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着有《大学》和《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他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胸宽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人。试想一个懦弱无刚的人怎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沉重而久远,这是由心中怀着坚强意志的读书人实践仁道理想决定的。孔子所讲的仁道,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别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救世救人的责任。而曾子在进行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所以我也经常对年轻的学生们讲: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必须要有“弘毅”。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就是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曾子的这两句名言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的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换一种表述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所为了。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极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博大的胸怀与这样高远的志向,都是源自于孔子的《论语》和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023-07-21 01:13:291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一、译文1、孔子说:“定期学习复习不是一种乐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认识)我,但我不怨恨(生气),也不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很多次。你有没有尽力为别人?你对朋友诚实吗?你复习了老师教的知识吗?”3、孔子说:“回顾你所学的知识,你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经验。因此,你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5、孔子说:“中宇,让我来教你对知识和无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6、孔子说:“当你看到一个既有能力又有美德的人,你就想和他一样好;当你看到一个不道德的人,你就要反省自己,看看你是否有和他一样的缺点。”7、孔子说:“当几个人聚在一起时,一定有值得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如果你发现你和他们有同样的弱点,你应该及时纠正他们。8、曾子说:“有雄心壮志的人必须坚强勇敢,因为他们有伟大的责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把促进“仁爱”视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要吗?难道这场斗争直到死都没有停止吗?它离我们很远吗?9、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枯萎的。”10、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崇拜?”孔子说:“这可能是宽恕!”不要把你不想做的事强加给别人。”二、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2023-07-21 01:14:401
《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不宜远乎?”怎么翻译?
Had said, "can not Hong-Yi Shi, a long way to go. Jen thought, not also pushes heavy?, not well?2023-07-21 01:14:553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什么意思
曾子认为,身为士,是负有弘扬仁道的责任的,这个责任重大,而且是终身的任务,所以品格要弘大要坚毅,才能担负得起。2023-07-21 01:15:082
《论语》十则的翻译(不要教材书上的,要自己翻译!)
你确定要我自己翻译……???那我不客气了1.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快乐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的?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的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的呢?”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对精神上造成有害。”5.孔子说:“仲有,教给你怎样对待知道与不知道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身有没有跟他相似的问题、毛病。”7.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绝对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有点学习,她们不好的地方要改正。”8.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肩负重任,把仁爱当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重大的吗?到死为止,不也是遥远的吗?”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然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2023-07-21 01:15:324
论语全文,带注释,翻译,赏析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2023-07-21 01:15:44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翻译句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就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2023-07-21 01:16:043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易重乎?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2023-07-21 01:16:11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意思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仁爱看做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大吗?死了以后才罢休,不也是很遥远吗?2023-07-21 01:16:191
冯妇搏虎 古文翻译
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百姓都认为先生您会再次劝齐王打开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您不会再这样做了吧?”先前齐国曾经闹饥荒,孟子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贫穷的灾民。到这次又闹饥荒,所以陈臻这样询问孟子说,齐国百姓盼望孟子再次劝齐王发放棠粮。但是陈臻自己也说恐怕不行了。孟子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成了善人,(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抵抗,没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都跑过去迎接他。冯妇就又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要去打虎)。大家都感到很高兴,这种行为却被有见识的士人们讥笑了。”2023-07-21 01:16:279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原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解释
1、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3、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2023-07-21 01:16:56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语出《论语·泰伯》,是曾子说的一句话,上下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止,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2023-07-21 01:17:153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2023-07-21 01:17:3211
古文翻译: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2023-07-21 01:18:05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翻译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原文及翻译
1、完整的原文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翻译意思是: 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吗?2023-07-21 01:18:121
翻译下列句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而路程遥远。2023-07-21 01:18:20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翻译成现代语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2023-07-21 01:18:291
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英语翻译?
以下是整句话完整的翻译: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An educated gentleman cannot but be resolute and broad-minded,for he has taken up a heavy responsibility and a long course.〗Is it not a heavy responsibility,which is to practice benevolence?Is it not a long course,which will end only with his death?2023-07-21 01:18:36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意思是:曾子说:有抱负、地位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这些人有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要吗?死了才停息,路途不也很遥远吗?2023-07-21 01:18:55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2023-07-21 01:19:063
士不可以不弘毅 毅什么意思
勇毅2023-07-21 01:19:414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意思是:曾子说:有抱负、地位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这些人有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要吗?死了才停息,路途不也很遥远吗?2023-07-21 01:19:481
论语原文及翻译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翻译: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8、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翻译: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9、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翻译: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扩展资料:《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参考资料: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百度百科2023-07-21 01:19:59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的翻译
意思是:曾子说:有抱负、地位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这些人有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要吗?死了才停息,路途不也很遥远吗?2023-07-21 01:20:34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含意义
很简单,白话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2023-07-21 01:20:434
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英语翻译??
The gentleman may not not great resolute, is shoulder heavy responsibilities2023-07-21 01:20:53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哪一章的内容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语出《论语.泰伯》,原文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的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甘休,不是很遥远吗?要担负这样的使命,没有坚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 “士”是对读书人的统称,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着有《大学》和《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他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胸宽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人。试想一个懦弱无刚的人怎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沉重而久远,这是由心中怀着坚强意志的读书人实践仁道理想决定的。孔子所讲的仁道,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别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救世救人的责任。而曾子在进行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所以我也经常对年轻的学生们讲: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必须要有“弘毅”。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就是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曾子的这两句名言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的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换一种表述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所为了。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极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博大的胸怀与这样高远的志向,都是源自于孔子的《论语》和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023-07-21 01:21:11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感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简单翻译: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2023-07-21 01:21:182
“君子坦荡荡,下句是什么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023-07-21 01:21:332
曾子曰:"士不可弘毅......全句话什么意思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简单翻译: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2023-07-21 01:21:438
论语 论学十则翻译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怎样翻译啊?一定要是论学十则的!拜托各位知识分子拉! 解析: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2023-07-21 01:22:04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告诉我们做人要怎么样?
”语出《论语.泰伯》,原文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的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甘休,不是很遥远吗?要担负这样的使命,没有坚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 “士”是对读书人的统称,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着有《大学》和《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他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胸宽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人。试想一个懦弱无刚的人怎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沉重而久远,这是由心中怀着坚强意志的读书人实践仁道理想决定的。孔子所讲的仁道,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别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救世救人的责任。而曾子在进行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所以我也经常对年轻的学生们讲: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必须要有“弘毅”。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就是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曾子的这两句名言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的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换一种表述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所为了。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极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023-07-21 01:22:13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感受
蝙蝠计算机覅按键开关 拉开多个2023-07-21 01:2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