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迁
-
最标准的各种纸张尺寸,比如A0A1A2A3A4的各种尺寸都有记录。
A0=1189*841
A1=841*594
A2=594*420
A3=420*297
A4=297*210
单位是毫米
国家规定的开本尺寸是采用的国际标准系列,现已定入国家行业标准GB/T 1999内在全国执行。书刊本册现行开本尺寸主要是A系列规格,有以下几种:
A4(16k)297mm×210mm;
A5(32k)210mm× 148mm;
A6(64k)144mm×105mm;
A3(8k)420mm×297mm;
注意:其中A3(8k)尺寸尚未定入,但普遍用。
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说的A4复印纸,8K纸就是指这些尺寸,即A4纸(16K纸)的尺寸为:297mm×210mm,32K笔记本(A5笔记本)规格为:21cm × 14.8cm。
纸张尺寸介绍:
a2纸的尺寸(大4开) 594mm×420mm
a3纸尺寸(大8开) 420mm×297mm
a4纸尺寸(大16开) 297mm×210mm
b4纸尺寸(16开)
b5纸的尺寸(32开)
8开纸尺寸
纸张按种类可分为新闻纸、凸版印刷纸、胶版纸、有光铜版纸、哑粉纸、字典纸、地图纸、凹版印刷纸、周报纸、画报纸、白板纸、书面纸、特种纸等。
普通纸张按克重可分为60gsm、80gsm、100gsm、105gsm、120gsm、157gsm、200gsm、250gsm、300gsm、350gsm、400gsm。
8开就是8开的,尺寸是390X270mm,要是word里面没有,那就自行设定。
全开,载成8张,你量一下.
纸张的规格是指纸张制成后,经过修整切边,裁成一定的尺寸。过去是以多少"开"(例如8开或16开等)来表示纸张的大小,现在我采用国际标准,规定以A0、A1、A2、B1、B2......等标记来表示纸张的幅面规格。标准规定纸张的幅宽(以X表示)和长度(以Y表示)的比例关系为X:Y=1:n 。
按照纸张幅面的基本面积,把幅面规格分为A系列、B系列和C系列,幅面规格为A0的幅面尺寸为841mm?189mm,幅面面积为1平方米;B0的幅面尺寸为1000mm?414mm,幅面面积为2.5平方米;C0的幅面尺寸为917mm?279mm,幅面面积为2.25平方米;复印纸的幅面规格只采用A系列和B系列。
若将A0纸张沿长度方式对开成两等分,便成为A1规格,将A1纸张沿长度方向对开,便成为A2规格,如此对开至A8规格;B8纸张亦按此法对开至B8规格。A0~A8和B0~B8的幅面尺寸见下表所列。其中A3、A4、A5、A6和B4、B5、B6等7种幅面规格为复印纸常用的规格。
- 再也不做站长了
-
16.5*23.5是16开纸。
a4尺寸是多少厘米长宽?
A4纸的尺寸是21*29.7cm(210mm×297mm)。A4纸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16定义的,ISO 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A4纸是最常用到的纸张尺寸。A组纸张尺寸的长宽比都是√2:1,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A0定义成面积为一平方米,长宽比为√2:1的纸张。接下来的A1、A2、A3……等纸张尺寸,都是定义成将编号少一号的纸张沿着长边对折,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B组纸张尺寸是编号相同与编号少一号的A组纸张的几何平均。打印机普及以前多采用B组纸张。C组纸张尺寸主要使用于信封。2023-07-17 16:55:471
a4纸多大尺寸?
A4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16定义的,规格为21*29.7cm(210mm×297mm),又称16开,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这个标准最初是被德意志帝国在1922年纳入DIN(编号是DIN 476),虽然其中一些格式法国在同一时期也自行研发出来,不过之后就被遗忘了。ISO 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C组纸张尺寸主要使用于信封。A组纸张尺寸的长宽比都是√2:1,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A0定义成面积为一平方米,长宽比为√2:1的纸张。接下来的A1、A2、A3……等纸张尺寸,都是定义成将编号少一号的纸张沿着长边对折,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B组纸张尺寸是编号相同与编号少一号的A组纸张的几何平均。C组纸张尺寸主要使用于信封。扩展资料A4纸是210mm×297mm的由来。A4纸尺寸来由原因一:一张长为2,宽为X的矩形,对折之后长宽分别是X和1,那么为了保证相似,就要求1:X=X:2。得到的比例为。然而297除以210,得到的是1.414,接近于,而这个比例正是一张纸对折之后和原来的纸型相似的比例。如果不是这样的比例,比如4:3,那我们就会发现对折后,纸的形状失真,变成3:2了。原因二:其实满足这个比例,可以有其他数值,如282mm×200mm,或者其他大小。然而210mm×297mm这个数值与A4的4有关,由于A0纸的大小为841mm×1189mm,A4纸就是A0纸折叠4次的大小。所以A4纸的尺寸就是210mm×297mm。2023-07-17 16:56:191
A4纸长和宽是多少厘米?
长29.7釐米,宽21釐米2023-07-17 16:56:3510
a4纸尺寸是多少厘米
A4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16定义的,其规格为210mm×297mm。它是最常用到的纸张尺寸,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ISO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其中,C组纸张尺寸主要适用于信封。A4纸规格的由来是:一张长为2,宽为X的矩形,对折之后长宽分别是X和1,那么为了保证相似,就要求1:X=X:2。得到的比例为根号2。然而297除以210,得到的是1.414,接近于根号2,而这个比例正是一张纸对折之后和原来的纸型相似的比例。所以A4纸的尺寸就是210mm×297mm。2023-07-17 16:57:221
一般a4纸长宽多少厘米
A4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16定义的,其规格为210mm×297mm。它是最常用到的纸张尺寸,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ISO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其中,C组纸张尺寸主要适用于信封。A4纸规格的由来是:一张长为2,宽为X的矩形,对折之后长宽分别是X和1,那么为了保证相似,就要求1:X=X:2。得到的比例为根号2。然而297除以210,得到的是1.414,接近于根号2,而这个比例正是一张纸对折之后和原来的纸型相似的比例。所以A4纸的尺寸就是210mm×297mm。2023-07-17 16:57:501
a4纸尺寸是多少寸
a4纸尺寸是21*29.7cm(210mm×297mm),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16定义的,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ISO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A组纸张尺寸的长宽比都是√2:1,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A0定义成面积为一平方米,长宽比为√2:1的纸张。接下来的A1、A2、A3……等纸张尺寸,都是定义成将编号少一号的纸张沿着长边对折,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B组纸张尺寸是编号相同与编号少一号的A组纸张的几何平均。打印机普及以前多采用B组纸张。C组纸张尺寸主要使用于信封。2023-07-17 16:58:101
a4纸是多大的啊
A3纸指的是国际通用标准A3规格的纸张,其大小为297mm×420mm,A4纸的尺寸是210毫米×297毫米。A3纸是A4纸的2倍。国家规定的开本尺寸是采用的国际标准系列,现已定入国家行业标准GB/T 1999内在全国执行。书刊本册现行开本尺寸主要是A系列规格,有以下几种:A4(16k)297mm×210mm;A5(32k)210mm× 148mm;A6(64k)144mm×105mm;A3(8k)420mm×297mm;注意:其中A3(8k)尺寸尚未定入,但普遍用。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说的A4复印纸,8K纸就是指这些尺寸,即A4纸(16K纸)的尺寸为:297mm×210mm,32K笔记本(A5笔记本)规格为:21cm × 14.8cm。扩展资料:分类:按照纸张幅面的基本面积,把幅面规格分为A系列、B系列和C系列,幅面规格为A0的幅面尺寸为841毫米×1189毫米,幅面面积为1平方米;B0的幅面尺寸为1000毫米×1414毫米,幅面面积为1.5平方米;C0的幅面尺寸为917毫米×1279毫米,幅面面积为1.25平方米;复印纸的幅面规格只采用A系列和B系列。若将A0纸张沿长度方式对开成两等分,便成为A1规格,将A1纸张沿长度方向对开,便成为A2规格,如此对开至A8规格;B8纸张亦按此法对开至B8规格A0~A8和B0~B8的幅面尺寸见下表所列。其中A3、A4、A5、A6和B4、B5、B6 7种幅面规格为复印纸常用的规格。参考资料:百度百科-A3纸2023-07-17 16:58:211
a4纸尺寸是多少厘米?多少像素?
设定的分辨率是72像素/英寸时,A4纸的尺寸的图像的像素是595×842。设定的分辨率是150像素/英寸时,A4纸的尺寸的图像的像素是1240×1754。设定的分辨率是300像素/英寸时,A4纸的尺寸的图像的像素是2479×3508。A组纸张尺寸的长宽比都是√2:1,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A0定义成面积为一平方米,长宽比为√2:1的纸张。接下来的A1、A2、A3……等纸张尺寸,都是定义成将编号少一号的纸张沿着长边对折,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B组纸张尺寸是编号相同与编号少一号的A组纸张的几何平均。打印机普及以前多采用B组纸张。C组纸张尺寸主要使用于信封。2023-07-17 16:59:001
a四纸的尺寸是多少
210mm×297mm。4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16定义的,规格为21*29.7cm(210mm×297mm),其实满足这个比例,可以有其他数值,如282mm×200mm,或者其他大小。然而210mm×297mm这个数值与A4的4有关,由于A0纸的大小为841mm×1189mm,A4纸就是A0纸折叠4次的大小。所以A4纸的尺寸就是210mm×297mm。纸张开本按照尺寸的大小,通常分三种类型:大型开本、中型开本和小型开本。以787×1092的纸来说,12开以上为大型开本,16~36开为中型开本,40开以下为小型开本,但以文字为主的书籍一般为中型开本。开本形状除6开、12开、20开、24开、40开近似正方形外,其余均为比例不等的长方形,分别适用于性质和用途不同的各类书籍。2023-07-17 16:59:141
A4纸的尺寸是多少?
A4纸的尺寸是210mm×297mm。当设定的分辨率是72像素/英寸时,A4纸的尺寸的图像的像素是595×842。设定的分辨率是150像素/英寸时,A4纸的尺寸的图像的像素是1240×1754。设定的分辨率是300像素/英寸时,A4纸的尺寸的图像的像素是2479×3508。扩展资料A4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16定义的,规格为21*29.7cm(210mm×297mm),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A组纸张尺寸的长宽比都是√2:1,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A0定义成面积为一平方米,长宽比为√2:1的纸张。接下来的A1、A2、A3……等纸张尺寸,都是定义成将编号少一号的纸张沿着长边对折,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参考资料A4纸_百度百科2023-07-17 16:59:361
A4纸的印刷尺寸是多少?
A4纸的印刷尺寸:210mm*285mm,因为印刷的时候要考虑留印刷机的咬口,印刷机要利用咬纸牙把纸张咬住,不然纸张进不去,咬住的部分最少要有8mm,这部分是印不到的,所以A4成品尺寸是210mm*285mm。扩展资料A4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16定义的,规格为21*29.7cm(210mm×297mm),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这个标准最初是被魏玛共和国在1922年纳入DIN(编号是DIN 476),虽然其中一些格式法国在同一时期也自行研发出来,不过之后就被遗忘了。ISO 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C组纸张尺寸主要使用于信封。A4规格:21*29.7cm(并非16开),一般纸张都是846*1194的纸分切的,一张这个尺寸纸分切16张,故称之为16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A4纸2023-07-17 16:59:501
a四纸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
A4纸的长是29.7厘米,宽是21厘米。A组纸张尺寸的长宽比都是√2:1,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A0定义成面积为一平方米,长宽比为√2:1的纸张。3、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ISO 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C组纸张尺寸主要使用于信封。常见纸张大小:1、A1:594mm×840mm2、A2:420×594mm3、A3:297×420mm4、A4:210×297mm5、A5:148×210mm6、A6:105*148mm7、B1:706×1000mm8、B2:500×706mm9、B3:353×500mm10、B4:250×353mm11、B5:176×250mm2023-07-17 17:00:031
a4纸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
a4纸的长为29.7厘米,宽为21厘米,即规格为297mm×210mm。a4纸的尺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16定义的,a系列的纸张长宽比为根号二比1,尺寸均以整数为准,如果有小数则会舍入计算。 a0纸张的尺寸和规格是a系纸张的基础,其宽长分别为 841 毫米和 1189 毫米。 如果将a0纸张的长边对切为二,就可以得到两张a1纸张,宽长均为 594 毫米和841 毫米,按照此方式依次对切,就能得到a2、a3、a4、a5等纸张的尺寸和规格。 ISO 216除了定义了a型纸张以外,还定义了b型和c型纸张的尺寸,其中,c型纸张主要应用于信封之中。2023-07-17 17:00:291
890毫米×1240毫米和a4纸相比哪个大
A4的尺寸210mm乘以297mm2023-07-17 17:00:383
a4纸尺寸是多少厘米
a4纸的长是29.7厘米,宽是21厘米。a4纸尺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16定义的,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ISO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a4纸是什么尺寸a4纸属于A组纸张,它的尺寸长宽比是√2:1.具体大小为297*210毫米。a4纸按切法算,是以a1纸作为全开纸的8开,并非16开。a4的两倍尺寸为a3.根据ISO216定义,纸张的厚度会按照每平米具体的克数来进行划分,分别有60g、70g、75g、80g、85g、90g、100g、120g等。2023-07-17 17:01:131
A4纸尺寸和规格
A2纸尺寸:420mm×594mm;A3纸尺寸:420mm×297mm;A4纸尺寸:210mm×297mm;A5纸尺寸:210mm×148mm。我国采用国际标准,规定以A0、A1、A2、B1、B2、A4、A5等标记来表示纸张的幅面规格。A4规格的纸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一般广泛运用于试卷方面。扩展资料A4纸的像素和分辨率根据A4纸尺寸是210毫米×297毫米,而1英寸=2.54厘米,可以得出当分辨率是多少像素时,得出A4纸大小尺寸为多少毫米。较常用到的规格尺寸:当分辨率是72像素/英寸时,A4纸像素长宽分别是842×595;当分辨率是120像素/英寸时,A4纸像素长宽分别是2105×1487;当分辨率是150像素/英寸时,A4纸像素长宽分别是1754×1240;当分辨率是300像素/英寸时,A4纸像素长宽分别是3508×247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印纸2023-07-17 17:01:201
a4纸尺寸是多少厘米
宽21厘米,…2023-07-17 17:02:122
请问A4纸的尺寸是多少?
210*297mm 也就是21厘米宽,29.7厘米宽2023-07-17 17:02:562
七分之五是几个十四分之一,是二十个几分之一?
七分之五是几个十四分之一,是二十个几分之一? 10 28 七分之五加四分之一加十四分之九 5/7+1/4+9/14 20/28+7/28+18/28 (20+7+18)/28 45/28 七分之五加四分之一减十四分之九 5/7+1/4-9/14 =(10/14-9/14)+1/4 =1/14+1/4 =2/28+7/28 =9/28 希望能帮到你! 七分之五加十四分之一等于 七分之五加十四分之一等于十四分之十一 14加七分之五是,14减七分之五是,十分之一乘6是,六×八分之一是,14乘七分之五是,四分之一乘10是,急 14+7分之5=14又7分之5,14-7分之5=13又7分之2,10分之1*6=5分之3,6*8分之1=4分之34 14*7分之5=10,4分之1*10=2分之5 九分之四+六分之一=?七分之二+六分之五+七分之五=?三分之一-十二分之一-二十四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 九分之四+六分之一=33/54 七分之二+六分之五+七分之五=11/6 三分之一-十二分之一-二十四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3/16 七分之五加四分之一加十四分之九,要过程。 45/28 七分之二加七分之五乘以五分之一减十四分之一这个脱式怎么列? 2/7+5/7x1/5+1/14 =2/7+1/7+1/14 =3/7+1/14 =6/14+1/14 =7/14 =1/2 十七分之十三减(十七分之五加三十四分之一) 解:依题意得算式, 17分之13-(17分之5+34分之1) =17分之13-17分之5-34分之1 =17分之8-34分之1 =34分之16-34分之1 =34分之15 即17分之13-(17分之5+34分之1)=34分之152023-07-17 17:02:421
凡事留有余地,做人要留退路(上)
做人难,难做人。很多时候,不仅要给别人留有余地,还要给自己铺个台阶。如果不具备一点“心机”,做人就会陷入死胡同,既没有退路,也没有出路,只能阻在死路上,哀叹绝路。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俗话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刘禹锡的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出了多少兴衰荣辱,朝代更替。人在鼎盛之时就好比沸腾的开水,如果不迅速降温,没过多久便会蒸发得无影无踪。懂得“釜底抽薪而止沸”之人,才能避开即将到来的杀身之祸,才是真正人杰中的人杰。 清末名相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而达到事业顶峰之时,深知权高震主、盛极必衰的道理,因而迅速果断地采取示弱之举,避免了一场即将到来的权力之争,甚至有可能招来的杀身之祸,实为明智之举,这等“心机”和远见,值得后人研究和效仿。 攻克天京,这是曾国藩率湘军出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两人的声望如日中天,达到了极盛。清政府便对这些“栉风沐雨,艰苦备尝”的功臣们进行了赏赐。曾国藩被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曾国荃被赏加太子少保衔,赐封一等伯爵,并赏戴双眼花翎。对于如此隆重的封赏,曾国藩十分感激:“我朝酬庸之典,以此次最隆,愧悚战兢,何以报称。” 然而这一切,仅仅是加给曾国藩兄弟二人表面上的荣耀。暗地里,曾国藩兄弟二人所面临的是无数汹涌的“漩涡”,这些漩涡的产生的能量足以将其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天京被攻克以后,曾国藩已非昔日京城中手无一兵一卒的兵部侍郎,他的门生故吏已遍及于东南各地,上至巡抚,下至提督。同时,曾国荃手里亦掌握着“精悍”的5万湘军,这无疑给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天京陷落后,清政府最大的忧患,已不再是太平天国的余部,而是兵权愈来愈大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和以湘军为中心的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军事力量。这就要求清政府必须从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这一总体战略出发,而这一特殊的政治需求决定了曾国藩在成功之后逃脱不了被夺权的命运。 在天京陷落以后,清政府即已开始着手限制曾国藩势力的膨胀。清政府利用湘军内部固有的矛盾,迅速提拔和扶植曾国藩手下的将领,他们的地位迅速提高,以至于与曾国藩地位不相上下。当左宗棠的左系湘军与沈葆桢结成同盟,并脱离曾国藩,向其发起挑战时,清政府则大加利用,暗中支持左、沈与曾国藩分庭抗礼,从内部瓦解曾国藩的势力。而对于曾国荃则竭力进行压制,不让其有抬头的机会,虽已升任浙江巡抚,却以尚未赴任为借口,不允许其单折奏事。 面对大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之势的曾国藩,如何摆脱眼前的困境,确实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其实,在天京陷落前的一段时期里,曾国藩就已经对大功告成后如何收场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当天京陷落以后,面对朝廷的猜忌和随之而来的种种为难之举,曾国藩早已洞若观火,并有了思想准备。要想善其末路,必须自剪羽翼。 曾国藩时常提醒自己要注意“富贵常蹈危”这一残酷的 历史 教训,他十分清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封建统治术,因此只有推美让功,才能持盈保泰。当曾国藩从安庆赶至江宁的时候,“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已完全成熟。 曾国藩到达南京以后,七月初四“定议裁撤湘勇”,在七月初七的奏折中,向清廷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拟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 在裁撤湘军的同时,也奏请曾国荃因病开缺,回籍调养。曾国荃攻陷天京的所作所为,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同时,清政府对他也最为担心,惟恐他登高一呼,从者云集,所以既想让他早离军营而又不让其赴浙江巡抚任。无奈,曾国藩只好以其病情严重,开浙江巡抚缺,回乡调理,很快清政府便批准了曾国藩所奏,并赏给曾国荃人参六两,以示慰藉。而曾国荃对此却大惑不解,但曾国藩却深知其中利害关系,极力劝说。 随后,曾国荃返回家乡,怨气难消,以致大病一场。从此,辞谢一切所任,直至同治五年春,清政府命其任湖北巡抚,他才前往上任。曾氏以退为进、以退护官的为官之谋,令后人不由不为之叹服。裁撤湘军,是曾国藩谋事在先,“盛时常作衰时想”的一个典型事件。 曾国藩一贯主张“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也”。 人的职位越高、功名越大,越容易颐指气使、得意忘形,而此时遭来的怨愤和嫉讳也越多。曾国藩之所以受到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伟人、名人的崇拜,成为封建时代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与他善收晚场有很大关系。 曾国藩曾宽慰、告诫弟弟说:我们现在处于极好之时,家事有我一个人担当,你们就一心一意做个光明磊落、鬼服神钦的人。待到名声既出,信义既出,即使随便答言,也会无事不成。所以不必贪财,不必占便宜。 可见,曾国藩是把名誉和贪婪相联系的,贪婪的人,恶名加身;大度的人,清誉在外。一旦名声远扬,就可以不拘小节了。曾国藩的见识可谓高拔,甚至可以说有点狡猾,他把好名声看成人的立身之本,本应正,源要清,不可本末倒置。 曾国藩对家族的名望和声誉十分看重,为了保持这个家庭的名望和声誉,他可以说是做到了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常言道,树大招风。由于家大业大势大,兄弟几人都在朝廷做大官,于是乎外面就有不少关于他们兄弟的传闻。 曾国藩就不止一次地听说过对他们兄弟恶行的指责,他听了以后,不想秘而不宣,而是一一转告各位兄弟;或者直接责备,或者委婉相劝,希望他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正是由于曾国藩的深谋远虑和殚精竭虑,才保住了曾氏家族获得的巨大荣誉和政治资产。在曾国藩攻克天京后,其个人声望和军事实力都达到顶峰,他的不少部下都暗示曾国藩举兵起事,以恢复汉族江山,对此曾国藩婉言谢绝,并以一幅“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对联来表明心迹。 曾国藩一生深谙为官处世之道,尤其是在达到顶峰之后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自剪羽翼助其渡过“生死玄关”,在封建末期落得了“圣相”的美誉,历来被后人所称道。 凡事留有余地,退一步绝无坏处 大千世界,最难测的便是人心,某些人貌视正人君子,平时总是嬉皮笑脸,但下起手来比谁都狠,比谁都黑。对于这种背后捅刀子的小人,下策为躲,三十六计“躲”为上计;中策为制,假手他人,将其制服;上策为除,阴谋阳谋,除去为上谋。 《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原计曰:“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今译为,全军退却,避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敌,这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走,表面看来是退,实际是最高的战法,它具有切实的实用性,令人有“与其卖弄小聪明,倒不如退为佳”的感觉。 走的计策,在做人做事上,则有“随退随进”一说。随退随进,不是懦弱的象征,而是有“心机”的表现。苏东坡《与程秀才书》中讲到:“我将自己整个人都交付给了老天爷,听其运转,顺流而行,遇到低洼就停止,这样不管是行,还是止,都没有什么不好的了。”苏东坡主张,人应当顺天意,进退不强求。这就像大自然有阴晴,月亮有圆缺,季节有冬夏,天气有冷暖。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人生难得一帆风顺。 庄子曾讲,穷通皆乐;苏轼则言,进退自如。无论是庄子的穷通,还是东坡的进退,同指一种做事的策略。穷通是指人实际的境况遭遇,进退是指人主观的态度和行动。庄子认为,凡事顺应自然,不去强求,才能过着自由安乐的生活。苏轼认为,人只有安于时代的潮流,应用自然法则,才能进退自如,穷通皆乐。如此看来,进退即是做人的大道理、大智慧。 我们常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曾顽固不化,蔑视蔺相如,到最后,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庄公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 春光虽好,但总有尽时。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高潮和低潮。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就像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坏牌的开始。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做人的真谛就在于此,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止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做人交友的处世之道。 好处不要自己占绝 一个人做事千万别做绝,好处全部得尽,这样的话你得势时虽然做到了初一,但等你失势时人家就会做到十五,到头来自己说不定就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所以有好处时一定要分人一杯羹,这叫“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清朝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一生纵横官场与商场,黑白两道,上下通吃,做人真正地做到了“人精”的地步,他做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便是“利益均沾,资源共享”。这才成就了他一段“不朽”的传奇。 胡雪岩做生意,永远会把人缘放在第一位,“人缘”,对内指员工对企业忠心耿耿,一心不二;对外指同行的相互扶持、相互体贴。 胡雪岩对于金钱的看法有他独到见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与他人分一杯羹,好处共享。 有一次,胡雪岩打听到一个消息说外面运进了一批先进、精良的军火。消息马上得到进一步的确定,胡雪岩知道这又是一笔好生意,做成一定大有赚头。他立即找外商联系,凭借他老道的经验,高明的手腕,以及他在军火界的信誉和声望,胡雪岩很快就把这批军火生意搞定。 正当春风得意之时,他听商界的朋友说,有人在指责他做生意不仁道。原来外商已准备把这批军火以低于胡雪岩出的价格,卖给军火界的另一位同行,只是在那位同行还没有付款取货时,就又被胡雪岩以较高的价格买走了,使那位同行丧失了赚钱的好机会。 胡雪岩听说这事后,对自己的贸然行事感到惭愧。他随即找来那位同行,商量如何处理这事。那位同行知道胡雪岩在军火界的影响,怕胡雪岩在以后的生意中与自己为难,所以就不好开列条件,只好推说这笔生意既然让胡老板做成了就算了,只希望以后留碗饭给他们吃。 事情似乎就可以这么轻易地解决了,但胡雪岩却不然,他主动要求那位同行把这批军火“卖”给他,同样以外商的价格,这样那位同行就吃个差价,而不需出钱,更不用担风险。事情一谈妥,胡雪岩马上把差价补贴给了那位同行。那位同行甚为佩服胡雪岩的商业道德。 如此协商一举三得,胡雪岩照样做成了这笔好买卖;没有得罪那位同行;博得了那位同行衷心的好感,在同行中声誉更加高了。这种通达的手腕和高超的做人“心机”日益巩固着他在商界的地位,成为了他在商界纵横驰骋的法宝。 不趁人之危抢人饭碗是胡雪岩圆融的处事方式的具体体现。他一直恪守这一准则,使得他在商界中获得了极好的名声。 胡雪岩在外经商多时,尽管自己不愿意做官,但和场面上人物来往身上没有功名,显得身份低微,才买了个顶戴,后来王有龄身兼三大职务,顾不了杭州城里的海运局,正好胡雪岩捐官成功,王有龄就说要委任胡雪岩为海运局委员,等于王有龄在海运局的代理人。 对此,胡雪岩以为不可。他的道理也很简单,但一般人就是办不到,其中关键,在于胡雪岩会退一步为别人着想。胡雪岩直告王有龄,海运局里有个周委员,资格老、辈分早,如果王有龄卸任,应由周委员替代才是,如果贸然让胡雪岩坐上这个位子,等于抢了周委员应得的好处。反正周委员已经被他收服,如果由周某代理当家,凡事还是会与胡雪岩商量,等于还是胡雪岩幕后代理。既然如此,就应该把代理职位赏给周委员。 这样一来,胡雪岩避免了将周委员的好处抢去,也避免为自己将来树立一个潜在的敌人。所以说,他的“舍”实在是极有眼光、有远见的。 利用同样的观念,胡雪岩还曾帮助了王有龄一次。王有龄官场得意,身兼湖州府知府、乌程县知县、海运局坐办三职,王有龄在四月下旬接到任官派令,身边左右人等无不劝他,速速赶在五月一日接任视事。之所以有这等建议,理由很简单:尽早上任,尽早搂到端午节“节敬”。 清代吏制昏暗,红包回扣、孝敬贿赂乃是公然为之,蔚为风气。风气所及,冬天有“炭敬”,夏天有“冰敬”,一年三节另外还有额外的收入,称为“节敬”。浙江省本来就是江南膏腴之地,而湖州府更是膏腴中的膏腴,各种孝敬自然不在少数,王有龄四月下旬获派为湖州知府,左右手下各路聪明才智之士无不劝他赶快上路,赶在五月一日交接。如此一来,刚上任就能大搂“节敬”。 王有龄就此询问胡雪岩的意见,胡雪岩却说:“银钱有用完的一天,朋友交情却是得罪了就没得救!”他劝王有龄等到端午节之后,再走马上任。 胡雪岩之所以这样建议是有多方面考虑的,王有龄不是湖州第一任知府,在他之前还有前任,别人在湖州府知府衙门混了那么久,就指望着端午节敬,王有龄名正言顺可以抢在头里接事,抢前任的节敬,当然名正言顺。可是,这么一来,无形中就和前任结下梁子,眼前当然没事,但保不准什么日后时候就会发作。要是将来在要命关键时刻发作,墙倒众人推,落井猛石下,那可就划不来了。 胡雪岩深深明白,好处自己不能占绝,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吃干抹净,一定要为对方着想,有好处时分给对方一杯羹,这样才会不结下怨仇,等你失势时别人落井下石。胡雪岩精通做人的“心机”,数次避开可能出现的陷阱,不愧是一代经商奇才,值得有心人为之效仿。 为人宽厚 小事化了 得饶人处且饶人。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本无大的利害冲突。“不饶人”可以把小事变成大事,这样会增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做人要学会宽容厚道。 做人有宽容之心是品质高尚的表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见到别人做了不好的事,却要替他掩藏几分,这似乎就与人们惯用的处世原则相抵触了。而明人吕坤还认为这样浑厚地待人,可以使自己胸怀宽阔。有人自然怀疑吕坤可是一点错也没有,这是做人的一种大智慧,古人曾多次运用。 古代南宋有一个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园,种有萝卜。这天,沈道虔从外面回家,发现有一个人正在偷他家的萝卜,他赶紧回避开,等那人偷够了走后他才出来。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后的竹笋,沈道虔便让人去对拔竹笋的人说:“这笋留着,可以长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会送你更好的。”他让人买了大笋去送给那人,那人羞惭地没有接受。沈道虔就让人把大笋直接送到了那人家里。沈道虔家贫,常带着家中小孩去田里拾麦穗。偶尔遇上其他拾麦穗的人相互争抢麦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给争抢的人,争抢的人非常惭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节素以仁厚著称乡里。一次,邻居家的猪跑丢了,而此猪与曹节家里的猪长得一样。邻居就找到曹家,说那是他家的猪。曹节也不与他争,就把猪给了邻居。后来邻居家的猪找到了,知道搞错了,就把曹节家的猪送回来了,连连道歉,曹节也只笑笑,并不责怪邻居。 这两则故事里的古人,都为“别人不好处”掩藏了几分。沈道虔和曹节表面看来,无是无非,甚至显得窝囊懦弱。但实际上,却显出了他们宽大厚道的为人。偷萝卜拔笋争麦穗,是不好的行为,但也是人穷家贫的无奈,何必深责?替他掩藏几分,反倒能使他自惭改过。邻居错认猪,尽管有自私一面,但失猪对一般人家也毕竟是大损失,情急之下错认,也可以理解。古人一心为他人着想,宁可自己吃亏,正是胸襟宽阔、与人为善的体现。 需要明确的是,吕坤所说的“掩藏别人不好处”,是掩藏“别人”--我们的邻居、同事、朋友的一般过错,特别是针对我们自己所犯的过错,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决不是包庇犯罪之类的事,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对同志的一般“不好处”不采取粗鲁方法来公开揭穿打击,而是厚道待人,是要让其自己惭愧反省,否则,就有可能伤害同志的自尊心,甚至使事情恶化。这方面是有教训的。“文革”中,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对许多同志的一般过错,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是什么过错,无限上纲,深揭狠批,结果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想起来令人痛心。“文革”摧残了人的美德,至今还留下后遗症,又纠合着市场经济 社会 的一些弊病,使许多人变得冷漠、自私、尖刻不容人,相互间缺少了信任和友善,只剩下利益关系。 没有根据,就随便猜疑他人的不好,这不是说明我们缺乏对他人的最基本的信任,缺乏仁爱浑厚与人为善的宽大胸怀吗? 做人原本是很简单的事情,互相猜疑、猜忌把原本简单明了的问题变得复杂,而稍有一点,宽厚之心就可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又何乐不为? 冤家宜解不宜结 人与人之间,或许会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请记住:敌意是一点一点增加的,也可以一点一点削弱。中国有句老话:冤仇宜解不宜结。同在一个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还是少结冤家方为做人成熟。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过节儿,有“心机”的人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化解敌意也需要技巧。 “如何化敌为友”,在办公室的战场上是一门高深学问。 同事曾经与你为一个职位争得头崩额裂,不过,今天你俩已分别为不同部门的主管,虽然没有直接接触,但将来的情况又有谁晓得?所以你应该为将来铺好路。 如果你无缘无故去邀约对方或送礼给他,太突兀,也太自贬身价了,应该伺机而动才好。例如,从人事部探知他的出生日期,在公司发动一个小型生日会,主动集资送礼物给他……记着,没有人能抗拒好意的。 要是对方擢升新职,这就是最佳的时机了,写一张贺卡,衷心送出你的祝福吧,如果其他同事替他搞庆祝会,你无论多忙碌,也要抽空参加,否则就私下请对方吃一顿午餐吧,恭贺之余,不妨多谈大家在工作方面的喜与乐,对过往的不愉快事件绝口不提,拉近双方距离。 记着,这些亲善工作必须提前抓紧机会去做,否则到了你与他有直接麻烦才行动,就太迟了,也只会予人“市侩”之感。 你本着默默耕耘、尽忠职守的原则做事,可是公司里的同事有了变化,旧同事已另谋高就,新同事愈来愈多,竟与他们有格格不入之感。因为你一直以来不太注视周遭的人事变化,没有刻意与他们熟络所致。 补救的方法不困难,拣一个特别日子(目的只是师出有名),例如顺利完成一个计划或你的生日,做东请同事吃一顿。这一顿意义重大,别忘记以下任务:乘机多了解每一位同事的背景,包括公与私,这对你有莫大好处,方便日后工作。 凭着熟络一点,加入他们的午饭圈,当然不必天天如是,这样既太突兀,也对你未必太适合,安排一个星期两天就够了,目的是保持一定的联系,同时可获取公司里一定的情报。除了午饭,下班后去 娱乐 一番也是好主意,远离了办公室,所有人都会放轻松,谈起话来也随便得多,更易熟络。 此外,公事方面,无论多熟稔,还应公事公办,但自己有空,不妨多向同事伸出援手,主动一点是必须的! 人是感情的动物,在愉快的气氛下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不妨多关心别人,体贴别人,增加亲切感,做起事来就更好办。由今天起,努力做个受欢迎的同事吧!成功的你,将来获升迁的机会也相继大增! 笑容是最犀利的武器。当你托同事把文件做妥,说声“麻烦你”,加一个笑容,他会被你的友善感染,特别努力;或者同事把做好的计划书交给你,别忘记谢谢他和微笑一下,这不但是礼貌,亦是感谢的表示。任何人都喜欢得到赞美。说一些别人爱听的话,只要不是谎话,便不算埋没良心。切莫对同事大叫大嚷,这不但不礼貌、不友善,还表示你缺乏信心。 即使你遇上难解的死结,情绪低落极了,更需要微笑,抛开烦恼,跟同事们谈笑,借此把恶劣心情冲淡,使精神集中于工作。 不要自扫门前雪,若同事需要你的帮忙,不应吝啬,尽力而为吧,即使不会立刻获得回报,但你的投资是不会白费的,起码他会认为你是大好人。 如果你做错了事,且影响到别人,快道歉!勇于认错的人并不多,这样做自然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还有,处处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人的心态,再给予支持,没有人会不喜欢你的。 你与某同事在某事上持不同意见,又互不相让,以致言语上有冲突,你自问是过分坦白累事。而你最失败的一点是,曾列出了过去三个月来,这位同事做过的所有错事。如今,你感到后悔不已,希望把坏情况扭转,并愿意向对方道歉,可是,同事似乎仍处于极度失望和苦恼当中,教你歉咎更深。 其实,最佳和最有效的策略是,向他简单地道歉:“对不起,我实在有点过分,我保证不会有下一次。” 要是你重提旧事,企图狡辩些什么,只会惹来另一次 冲突,同时,显得你缺乏诚意,人家日后再也不会相信你了。记着,你的目标是将事情软化下来,与同事化敌为友。所以,最好静待对方心情好转或平和些时,正式提出道歉。 所谓冤家路窄,你的死对头,或者曾经结怨者,被调派到你的部门来,且和你工作关系密切。事实既然摆在眼前,你必须好好处理之。 要你忘记怨恨,是不可能之事。但有几项原则,是有必要遵守的。 首先,无论哪一次结怨,谁是谁非,也不要介入工作的讨论范围里,从此只字不提,以免双方公私不分。要是对方先触着疮疤,请平心静气,紧盯着他道:“我不会记着过去不愉快之事,尤其是在工作时间内,避免影响自己情绪。” 摆出大公无私之态。或许你过往与拍档工作,一切讲默契、讲信赖,但对这位新同事,就必须事事讲清楚,以免有所误解,导致不愉快事件,或心病愈重。例如交代一件任务,必须清楚指出任务的目标、完成日期和报告书的规划等等,切莫想当然。 总之,你要抱着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准则来对待一切人和事,没有人会拒诚恳于千里之外。 完2023-07-17 17:02:491
24比7分之4的比值是多少?
你好,结果是 422023-07-17 17:02:573
各位大师,可以帮我看下我本人今生的命运怎样吗?可以赚钱发财之运?
牛年是虎的旺年,别惹桃花2023-07-17 17:02:593
求官败风俗文言文
1. 求孙休的文言文原文,那篇文章就是讲了孙休登帝位后大赦天下,兴 出自《三国志吴书三 三嗣主纪》,这是孙休除掉孙綝真正掌权后所下的两道诏书,内容分别鼓励教育和农桑,原文为: 诏曰:“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自建兴以来,时事多故,吏民颇以目前趋务,去本就末,不循古道。夫所尚不惇,则伤化败俗。其案古置学官,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其宠禄,科见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业。一岁课试,差其品第,加以位赏。使见之者乐其荣,闻之者羡其誉。以敦王化,以隆风俗。” 二年春正月,震电。三月,备九卿官,诏曰:“朕以不德,讬于王公之上,夙夜战战,忘寝与食。今欲偃武修文,以崇大化。推此之道,当由士民之赡,必须农桑。管子有言:‘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一夫不耕,有受其饥,一妇不织,有受其寒;饥寒并至而民不为非者,未之有也。自顷年已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多违此业,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良田渐废,见谷日少,欲求大定,岂可得哉?亦由租入过重,农人利薄,使之然乎!今欲广开田业,轻其赋税,差科强羸,课其田亩,务令优均,官私得所,使家给户赡,足相供养,则爱身重命,不犯科法,然后刑罚不用,风俗可整。以群僚之忠贤,若尽心於时,虽太古盛化,未可卒致,汉文升平,庶几可及。及之则臣主俱荣,不及则损削侵辱,何可从容俯仰而已?诸卿尚书,可共咨度,务取便佳。田桑已至,不可后时。事定施行,称朕意焉。” 2. 《事先败而后成》文言文翻译 是古时黔中之地,怎么撑得住即将倒塌的大屋子呢?英雄好汉夸耀自己的胆识本领,说一丸泥团可以封得住函谷关。 做事先失败,后来才得以成功,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情将要成功。 争端凭空而起,而产生了意外纠纷黄帝划分了中国的疆域,称为不毛之地。肥沃丰饶的田地,叫做膏腴之田,又称为尾闾,如金铸成的城,如汤沸热的池,只差最后一点点、洛二水同时枯竭,是嫌它失时,泰山像砺石与天共存。 皇帝居住的都城称为京师、湘阴的青草湖、润州的丹阳湖;东鲁、西鲁就是山东。 拿涌出的泉水来充饥、广西。 河南位于中原的中心位置,所以又称为中州;长安为陕西首府,古代是秦国的辖地,做学问而有了成就,则可用诞登道岸来形容、巴陵的洞庭湖、苏州的太湖,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 四川就是西蜀,云南汉朝时建置滇池;贵州地处南蛮所以叫做荒服,就好像只用一根大木;自负豪气的人叫做湖海之士。 一个人只会寻问屋舍讲求田亩,那就表示胸无大志。得到某物却一无所用,比喻人的见识太浅;精卫的衔石填海,是指做事徒劳无功,拍着土壤引吭高歌;西周时的百姓朴实讲仁义,都能互相谦让耕地;南京就是建业,别名又叫金陵,是说辞去官职以求轻松悠闲,由此可见他清高的节操可以风世,旅居在外的人,称自己的故乡为梓里。 蓬莱和弱水路途遥远艰险,只有神仙才能飞渡到那里,十洲和三岛山高路远,只有虔诚修养的仙人才能居住在那里,就说像受到河水一样的滋润。 没有责任牵绊的人叫做江湖散人,当二水合流后,依然清浊分明,化远为近的方法。 势单力孤难以完成大事业,是帝王分封功臣时的誓盟之辞、山西的旧名;管理火的神称为祝融又叫回禄,太守清廉爱民,越王石才会显现于世。 风俗淳朴的乡里称为仁里,风俗恶劣的地方叫做互乡;孝顺父母的曾子,不愿进入里名叫胜母的地方是恨它不孝;主张非乐的墨子,车子走到名叫朝歌的城邑时,泾水和渭水有清有浊,东粤、西粤即为广东。 金城汤池形容城墙和护城河坚固、牢不可破,好像平地生了风波。有自己的主张能担当大任,遇事毫不动摇者,可称为中流砥柱。 黑子和弹丸都是形容很小的地域,废除自古以来的井田制度,就掉头而返。 浙江从前称为武林,本是越王的故国;豫章,放在一起也能分辨得出来,就如同获得长不出农作物的石头地、中岳嵩山,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高山。 饶州的鄱阳湖。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河清海晏是天下太平的征兆;能够掀天揭地做大事业的人,才能称为有才能的奇人,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 天地间的山川河脉虽然不曾更改,也觉得很快乐,是赞美人安贫乐道,自古以来它们的称呼却各有不同。 北京古时称幽州或称燕国,别名又叫金台。 海神的名字叫海若,海眼是海下泄水的洞孔,开阡陌奖军功。夏桀暴虐无道。 福建一省古时统称七闽,湖广地方旧名叫做三楚;秦始皇时有挥鞭驱赶石头造桥的奇术。 尧帝时洪水为患九年,商汤时有七年的大旱天灾。 商鞅没有仁德。 希望得到别人的包容。 费长房通晓收缩土地,半途忽然停止了。黄河像衣带万古流长;咽喉和右臂都是身体上重要的部位,说如同大海能涵容得下;感谢他的恩泽。 尧帝时黎民百姓都能怡然自得,以示惩戒。 路上不捡拾他人的失物,隐居在家不肯出来做官;情愿在清静的东山高枕无忧,渑水苦味,淄水和渑水的味道不同。 淄水和渑水都位于山东境内,淄水甘甜。 土壤贫瘠,地面长不出五谷草木的,祝他永久存在,并誓立永久和好的盟书。 跋涉是说行路非常艰难,康庄大道是说道路极为平坦宽广,上天便使伊。 掌管河水的神称为冯夷又叫做阳侯、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吴皋都是旧时江西的称呼,就称为“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拿瓠瓢来测量海水。 圣人降临世间,黄河的水也会呈现清澈。 3. 关于古代风俗的古文 一、宋 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 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在**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 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 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 』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 明代黎淳有《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 **的发明,本是为和平生活用的,后来用于战争,乃是人类的不幸;用于侵略战争,更是人类的大不幸。 二、宋 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 *** 原属宫廷,是为官妓; 『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 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 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 *** ,顾倩只应』。一年之内,难得休息。 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三、明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 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 《清波杂志》载:『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 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四、唐 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 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 此俗传至唐宋 ,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 ,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 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 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五、晋 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 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 』 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 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 』 五辛盘又称春盘。 《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 』 《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 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六、唐 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 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成为元宵诗经典之作。 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 『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七、宋 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 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云云。 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 八、明 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 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 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九、唐 送穷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 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 西汉扬雄有《逐贫赋》。 据《金谷园记》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衣食糜。 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之。宫中号曰穷子。 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 4. 用现代文翻译:文言文< >之 “我洪州人也,将与北都求官 原文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死不救,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洪州牒来,而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译文 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有书生游学住在宋州。当时李勉年少穷困,和一个书生住在同一个店里。没过多长时间,书生患了病,无法医治而死,书生临死告诉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将到北都(今太原)谋求官职,在这里得病将要死了,这是命啊。”并从口袋里两百两金子给李勉,说:“我的家丁仆人,没有知道这个的,您为我处理后事,余下的钱送给你了。”李勉答应他为他办后事,剩下的金子秘密放在墓里和书生一同埋葬了。几年以后,李勉做了开封县尉。书生的兄弟带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沿路打听书生的行路、住宿,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为书生主持的丧事,专门到开封面见他,诘问金子的下落。李勉向上级请假到了墓地,挖出金子交给了他们。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训俭示康(节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 答案:1.A;2.C;3.D;4.D;解析:(1) 速,招致 (2) (应为戌) (3) (①为正面例子,②文中只讲奢豪,文中未涉及其败) (4) (人莫之非,即人莫非之,人们不指责批评他,并等于认为他可以豪侈) (5) 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在高位的人即使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颓弊:败坏。 虽:即使。忍:忍心。 句子顺畅,注意反问问句式。以上各点各一分。) 君子少贪欲,就不会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役:役使;被动句式;条件关系复句;以上各点各一分。) 不只是你自身应当实行(节俭),(还)应当以(节俭)来教诲你的子孙。(徒:只;身;自身,亲身;服行:实行;以上各点各一分。) 附文言文译文: 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作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 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 (那时)会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 (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 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是少贪欲。 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 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移就会多贪欲。 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作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定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古时候正考父用稀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而)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季文子(前后)辅佐三位国君(他的)小妻子 *** 丝绸,马不喂小米,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 管仲(使用)刻有花纹的食具、红色的帽带,(住宅有)上边刻着山岳的斗拱,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的短柱(生活奢侈华),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见识不高。公孙文子(在家里)宴请卫灵公,史鯄知道他(一定将要)遭到灾祸,(果然)到了(文子去世,文子的儿子)公孙戌(时),(公孙戌就)因为富裕招罪,出国逃亡。 何曾一天吃喝(要花)一万(个)铜钱,到了孙子(这一代就)因为傲慢奢侈而家人死光。石崇以奢侈浪费来向人夸耀,终于因此而死在刑场上。 近年寇莱公的豪华奢侈,在当代人中堪称第一,但是因为(他的)功业大,所以人们不批评他。(可是他的)子孙习染他的家风,(也豪华奢侈),现在多数穷困。 其他因为节俭而立下(好)名声,因为奢侈而自招失败的事例(还很)多,不能统统列举。(上面)姑且举几个用来教诲你。 你不但本身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以(节俭)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生活)作风习俗。 6. 求文言文翻译 原文出自《二十四史·晋书·王隐传》中的内容,即: 原文内容: 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人也。世寒素。父铨,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未就而卒。隐以儒素自守,不交势援,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 建兴中,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雅相知重。纳好博弈,每谏止之。纳曰:“聊用忘忧耳。”隐曰:“盖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故否泰不穷也。当今晋未有书,天下大乱,旧事荡灭,非凡才所能立。君少长五都,游宦四方,华夷成败皆在耳目,何不述而裁之!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行于世,便为没而不朽。当其同时,人岂少哉?而了无闻,皆由无所述作也。故君子疾没世而无闻,《易》称自强不息,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何必博弈而后忘忧哉”纳喟然叹曰:“非不悦子道,力不足也。”乃上疏荐隐。元帝以草创务殷,未遑史官,遂寝不报。 太兴初,典章稍备,乃召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令撰晋史。豫平王敦功,赐爵平陵乡侯。时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访于隐,并借隐所著书窃写之,所闻渐广。是后更疾隐,形于言色。预既豪族,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斥隐,竟以谤免,黜归于家。贫无资用,书遂不就,乃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纸笔,书乃得成,诣阙上之。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撰;文体混漫义不可解者,隐之作也。年七十余,卒于家。 原文大意: 王隐字处叔,是陈郡陈人。世代贫寒。父亲王铨是历阳令,从小好学,有著述之志,常暗自记录晋代时的事以及功臣事迹,没有完成就去世。王隐以儒家的品德而自守,不交结权贵作靠山,博学多闻,继承了父亲的遗业,对西都旧事作了很多详尽的探究。 建兴年间,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对他很器重。祖纳喜欢下棋,王隐常常劝阻他。祖纳说:“姑且用来解忧罢了。”王隐说:“古人碰上好时代,就以功业来实现自己的志向;没有碰上好时代,就用言论来发挥自己的才学,所以不管世道是盛是衰都不困顿。现今晋没有史书,天下大乱,旧事都散失了,史书不是普通人所编纂得了的。您从小生长在五都,在四方游历为官,华夷成败各种事情都有所见闻,为什么不记述下来并加以剪裁呢?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还能流行于世,死而不朽。与他们同时代的,人才难道还少吗?却都默默无闻,就是因为没有著述呀。所以君子讨厌到死时还默默无闻,《易》提倡自强不息,何况国史能知道得失的踪迹,何必要用下棋来解忧呢?”祖纳叹息说:“不是我认为你的道理不对,而是我的能力不够。”于是上疏推荐王隐。元帝认为创立基业事务繁多,还顾不上史官的事,就搁置起来未作答复。 太兴初年,法令制度逐渐完备,就召王隐及郭璞同任著作郞,让他们编纂晋史。参预平定王敦有功,赐爵平陵乡侯。当时著作郞虞预私自编撰《晋书》,可是他生长于东南,不了解中原之事,多次拜访王隐,并借了王隐着的书私下抄录,见闻渐渐广泛。此后又忌恨王隐,表现在言谈脸色上。虞预出身豪门,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排斥王隐,王隐最终因被诽谤而免官,黜退回家。家贫没有财力物力,不能撰书,就去武昌依附征西将军庾亮。庾亮给他提供纸笔,书得以写成,到朝廷献上。王隐虽然喜欢著述,可是文笔粗鄙拙劣,错杂纷乱没有条理。他的书中有次序的部分,都是他父亲写的;次序混乱意义不明的部分,是他自己写的。七十多岁时,在家中去世。 7. 求文言文翻译 试译如下: 【原文】钟季玉,饶州乐平人。淳祐七年举进士,调为都大坑冶属,改知万载县。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荐之,迁审计院,改宗正寺簿,又迁枢密院编修,出知建昌军。会有旨江西和籴,季玉至郡才半年,属岁旱,度其经赋不能办,请于朝,和籴得减三之一。迁提举常平,未几,改转运判官,皆不赴。后以江西转运判官强起之。郡大胥以贿败,前使百计护之,季玉卒穷治,投岭表。俄以秘书丞召还,遭前使构谗而封驳之,改都大提点坑冶。北兵渡江,季玉徙寓建阳,兵至,不屈死之。【参考译文】钟季玉是饶州乐平县人。淳祐七年考中进士,调职为都大坑冶属(负责管理冶炼工作),(后)改任万载县知县。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向朝廷)推荐他,升至审计院,(又)改任宗正寺主簿,又升任枢密院编修,(后)出京任职建昌军。恰逢朝廷有旨(派他到)江西议价征粮(和籴: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始于北魏),钟季玉到郡(任职)才半年,正好遇到大旱年成不好,(他)预计郡里的赋税钱粮不能如数置办完成,(于是)向朝廷请求,议价征粮的份额得以减掉了三分之一。转任常平县提举,不久,又改任转运判官,(他)都没有赴任。后来勉强赴任江西转运判官。郡里的乐官(大胥:古代官名。乐官之属。郑玄:“大胥、小胥,皆乐官属也。”)因为行贿事发败露,前任郡使千方百计袒护他,钟季玉最终彻底查办(了他),(判他)流放岭外(岭南)。不久(那位郡使)以秘书丞的身份被征召回京,(于是钟季玉)遭到那位郡使诬陷,但是他封还了皇帝的治罪诏书并加以驳正(封驳: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此制汉时已有,但无专职掌管),最终改任都大提点坑冶。(后来)元兵渡江,钟季玉迁居寄身建阳县,元兵至后,他不屈而死。注:原创翻译,个别词语参考查字典网。2023-07-17 17:03:061
大贪官和珅成功的基础,和他不贪哪几种钱有关联?
不贪百姓的钱,也不贪图国库的钱,他才能够成功。2023-07-17 17:03:143
七分之三和六分之四通分,比大小。 二十四分之一和三十六分之二比大小(都要通分)【补充:下】
依次是二十一分子九小于二十一分子十四,72分子3小于72分子4156分子221小于156分子22846分子25大于46分子24望采纳,给分哦2023-07-17 17:03:522
读书笔记急呀~~~~~~~~~~~~~¥¥
名人传》读书笔记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 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 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 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 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才是真言。《名人传》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 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 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 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简爱》被万众所热爱的,大约是其作者的自尊与平凡??或者说,是夏洛特的自尊与平凡。那是一个灵魂炽热而外表简单的女子。这一形象无疑是不朽的经典。可是与其夫罗切斯特一样,这个形象始终在用一种类似于自傲的口吻言论??他们对于他人的鄙薄,多多少少,曾经使我快慰,现在却令我不安。夏洛特托身于简爱, 这是我所知道的。但我所感觉到的是:她对于高层贵族的鄙薄与一种近乎敌视的态度,有些刻意了。反过来说,我从中读到了自卑的情绪。 简爱是个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女子。开头用了太长的篇幅来叙述她幼时的情景。但是我感觉到的是,在叙述简爱这个人物时,夏洛特不曾将自己离开这个躯壳,所以她也没有用全知角度叙述。如此一来,她所描述的差不多可以认定是她的意见。那么,我在简爱中,看到的是某种情绪化的自卑,而后是近乎于传奇的爱情??惟其传奇性,昭示了某种不真实与幻想性??和最后一个几乎有点硬凑的结尾。她遇到了JOHN RIVERS。虽然前头有笔,但还不是那么自然。夏洛特对于简爱的处理,开头非常真实,中间段非常精彩,但是隐伏着不安,到了结尾,则几乎归于俗套??一个我料到的俗套。最后无疑是皆大欢喜,带一点感伤。她的铺垫和衔接很完美,几感觉不到瑕疵。但是我隐约间感到的是,这是一个人间女子编造的故事。它已经缺少了令我战栗的小说结构??更多的时候,我读到了简爱离开山庄,就没再读下去。如果我是夏洛特,或许我就会在那里结束。因为之后的一切,在我看来,比之于前,是很拙劣的。 水浒传》读书笔记(一)--醉打蒋门神 武松杀死了西门庆,就被发送了孟州充军,又在十字坡结识了张青和孙二娘。但是这些都不够精彩,唯独这集里的武松醉打蒋门神最为精彩。 本集中,武松为了个人的友谊而去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这两点,就知道他有着放任一己的感情。 而他在打蒋门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后把蒋门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这能证明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他在挑逗时还可分成几个细节,三次换酒,之后说让蒋门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饱不让,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里包括蒋门神)。 他在禽了蒋门神之后,又怕他告官,在说要求蒋门神的第三件事时,却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夺回来,所以让他离开孟州,不得在此居住。由此也可以开出武松多么的细心。 《水浒传》读书笔记(二)--沂岭杀四虎 李逵见宋江父子团聚后,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县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亲。 去时,途上遇见李鬼扮成的假李逵威胁,李鬼战败求饶,说他尚有九十岁老母,杀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块杀了。李逵可怜他,便饶了他,而且还给了他一锭银子,让他走了。 我觉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这样的人,所以就让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让李逵把他杀死。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气,二是让那些读者也赞同他,并看完后有一种豪迈气质,似乎自己就是李逵。李逵杀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后来的李逵背着老母过沂岭时杀虎的场景最为精彩。先是去打水,然后发现老母不见了,又发现两只小虎和两条人腿,愤怒之下杀死小虎,公、母虎分别来寻仇都被杀。 只可惜杀了虎,还被人请到家里做客,后又被擒。这让人看完之后,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平,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水浒传》读书笔记(三)--抱怨狮子楼 武松在阳谷县坐了都头,又上京办事。回来时,才知道哥哥武大郎死了,武松心疑便察得实情,去告官,谁知县馆已受贿,无奈下在狮子楼为武大郎报了仇。 其中,让人看得最热血沸腾的就是最后报仇时杀死西门庆的那一段,武大郎虽死,潘金莲和西门庆也得到了她该得到的恶果,而武松为民除害还被发配孟州。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作者在讽刺当时的朝廷昏庸无道。西门庆在这里被作者描写的简直是“臭不可闻”,几乎上谁看完都痛骂他一两句,这能体现作者是多么的会描写人物啊! 《水浒传》读书笔记(四)--卖刀汴京城 杨志盘缠用尽,只得将宝刀卖去,赚些钱投奔他乡谋生。谁知卖刀时,当地泼皮牛二百般凌辱,杨志忍无可忍便杀死牛二,再去报馆。最后被判充军大名府。 最有趣的莫过于杨志卖刀时的情景。先是问谁买刀,牛二来后,让他试刀,牛二百般阻挠和凌辱,最后被杀。这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一些地痞流氓是什么样的。而牛二被杀不仅为书中的老百姓们出气,而且另读者看完也出了口气,这也许就是作者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来写的吧。 《水浒传》读书笔记(五)--题诗浔阳楼 宋江到了江洲后,结识了神行太保等人。一天在浔阳楼喝酒,乘着一时酒兴便在墙上题了一首反诗,还留下姓名。最后被黄文炳看到打入死牢。 这件事把宋江写得让读者哭笑不得,不知该怎么说他,本集也没有什么精彩的环节。只是作者能把宋江写到让读者看了说不出宋江什么的境界,真是了不起。只能够说宋江太糊涂,提什么诗罢了。而正是有了这一集,才能更好的衬托出下一集截法场的情景来。用宋江题诗被抓着一段来衬托出后面截法场的情景。的确,用宋江题诗被抓要比用其它的好。一是让你说不出什么,二还可以把他们截法场的理由弄得更充分。所以我觉得这集好。 <读书笔记范文>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读书笔记范文>二 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案):用“隽秀”形容“笔直的”、“如斧削”的“山”尚可,而用“婀娜”来形容就不妥了。“婀娜”是形容姿态柔软而美好,“如斧削”一样笔直的山峰怎么能给人以柔软的感觉呢?可以把“婀娜”改为“挺拔”。 ——《语文短评·顾此失彼》 <读书笔记范文>三 我只想在痛惜之余,说出几点希望 首先当然是希望大家(不限于知识分子,而是一切党员、团员,一切觉悟的青年和觉悟的劳动者)都应该向他们学习,特别是那些至今对知识分子还有某种不信任感、不敢推心置腹的人们,以及那些一味争名夺利,甚至对社会主义祖国至今还三心二意,羡慕资本主义“天堂”的人们,多读读他们的事迹。…… 其次,我想说,希望一切先进分子所在机构中的党组织、每个党员以至每个正直的公民能够更多地更好地关心这些先进的人们。…… 第三,我也想对活着的蒋筑英、罗健夫等同志说几句话。共产党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是随时随地准备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利益,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为了十亿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切。我们不是那种认为一个大学生“不值得”为一个农民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人,那样的人,如果在别的岗位上,当然也不会冒死去抢救一个小学生,或者同一个甚至几个拿着凶器图谋犯罪的歹徒格斗。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但是事情还有另外一方面。我想,蒋筑英和罗健夫都并不是必然要死(我不懂医,不知道罗健夫同志所患的“低分化恶性淋巴瘤”和蒋筑英同志所患的多种凶险疾病能不能在早期治愈,这里是假定能够)。如果他们还健康地活着,尽管报纸上不会这样大量地表扬他们,但是他们却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多更重大的贡献,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经常提倡自我牺牲,但是我们不是说一个共产党员或先进分子的生命和健康就不重要。生命和健康,这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资本,它们不是属于我们个人而是属于祖国和人民的,对于党员,就是属于党。我们反对借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而损公利私,而贪生怕死,但是有了病,特别是有了严重的病,还是要治,并且要治好。 ——胡乔木:《痛惜之余的愿望》 <读书笔记范文>四 读《命运》有感 前阵子在书城买了本书,叫《滴水藏海》,里边有300个经典的哲理故事。现在我来品味一篇小故事,叫《命运》。 《命运》讲的是连个孩子的命运,一个被高僧占卜为“状元”,另一个为“乞丐”。二十年后,当初的“状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却成了“状元”。 上帝说:“我赋予每个人的天分之占他命运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在于他如何去把握。” 看了这段话,我很受触动。把握,把握命运,多简单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随时都可以改变它的!只要你愿意 回答者:842534917 - 试用期 一级 2-1 16:37 《简爱》(读书笔记) 花了三天多的工夫终于读完了《简爱》,我晓得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进程。这连住的多少日,我多少乎除了吃饭和睡觉,所有工夫都消耗在这原来自边远国家的小说里。但是我还得在埋怨的同时,不得不供认它的出色与迷人。很少见到这样迷人的异国风情。这布满着英国十九世纪趣味的故事里,让我感触了很多。其实我该当早些接触这本书,早就有很多的人介绍它了。惋惜,我具有着一点排外的情愫,一直拖到如今去观赏它,切实有些相见恨晚。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英国人的思维和宗教信奉有点难以适应。不过呢,人间间的真情多数是相通的。每当我读到小简爱由于无亲无端而蒙受虐待和歧视时,心中顿起的可怜之情真让人难忘;每当简爱一次次转危为安让我多么高兴;当她英勇地接受了圣约翰的求婚而保持本人心中的真爱时,多么令鼓励和震撼;特殊在文章最后,她丢弃所有去照应那位怜悯的爱德华时,我的心中欣喜与打动迸发而出。 对于这本小说,我想它最大的胜利之处就是它在很多艺术方面的出色交融。我敢确信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首先,她在描画景色时,是以一个画家的审美角度去鉴赏,以一个画家情味去掌握光和影的调和。读中国的小说很少见到这样细致的景色描写的词汇。该当要感激这本书的译者周令本的深厚的国文功底,使译本文采熠熠,令原著生辉。其次,夏落蒂.波郎特在言语学上的造诣也很深厚,作为一名英国人,作者能够说至少精通三种以上的外国言语。在读这本书的时分,我觉得本人能够经过它感触到整个欧洲的文明气氛。比如说英国人的骄傲感和绅士风味,德国的大国氛围以及法国女性的天生浪漫情味。甚至还读出了英国人那种殖民主义的歧视东方人的心理,比方他们称印度是个野蛮的民族。再次,夏落蒂.波郎特对感情戏的处置上,能够称得上很高明。她的主人公很少是望而生畏,这比拟现实,然而她赋予的恋情总是在默无声息深化到读者的心田里。如此奇妙的感情戏,让我很意外,很惊喜。 《简爱》的作者假如和中国的曹雪芹相比,毫无疑问,后者的文明底蕴要更博深一些。就像中国和英国人拼比历史,中国人能够无愧地说:我比你老的多。曹雪芹毕生所学要比夏落蒂.波郎特要博大的多,究竟中国的文明底蕴要丰盛的多。中肯的说,简爱确实比不上中国的《红楼梦》。无论是人物丰厚还是物致的描画上,《红楼梦》都是更为出色的。然而,《简爱》中也有值得中国人去学习和观赏的地方。比如说,《简爱》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能够说淋漓尽致。这点在很多中国人的文学作品中做的都不够. 读这本书我似乎读了一遍《圣经》,西方人对宗教笃深的感情与热诚的信奉,真很令人钦佩。如今的中国是一个不足信奉的时期。在读《简爱》时分,让我感触到在具有宗教哺育下能力够得到的人情的纯美,在如今的中国这真的很难得。其实,很多圣经里的教诲与中国的孔儒的经典思想是相通互补,而如今国人却常常无视了先人的睿智。比方圣经里劝人从善,劝人宽忍,劝人感恩,与孔老夫子劝国人礼义仁,两者是相同的。在读《简爱》的时分,我经常被圣经里的美妙的思想启迪着,让我联想到中国的现状,心中仿佛收获许多。让我深信,关于中国的儒家文明真的需求重新审阅。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挂念.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几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涯,而且还大胆地控告了封建贵族阶层的无耻和蜕化,指出他们的种种虚假、狡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定解体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层和社会的必定解体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发明和酷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层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捐躯者;所批评和否认的是封建社会的虚假品德和不正当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需谋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憧憬的约束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咱们展示了这场无声的比赛。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恋情故事浓缩了这场比赛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谋求始终不弃。咱们感叹贾、林两人恋情的悲剧的时分,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主要要素:林黛玉的清高的特性,她的特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交融”,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端。2023-07-17 17:03:564
二十四乘七分之二乘七十二分五乘二十一
二十四乘七分之二乘七十二分五乘二十一 =(24×72分之5)×(7分之2×21) =3分之5×6 =102023-07-17 17:04:011
八分之七十二分之三十十五分之九十八分之十一二十五分之二十四,哪个最简分数?
7/8,30/12=5/2,9/15=3/5,11/18,24/25。最简分数是:7/8、11/18、24/252023-07-17 17:04:093
读 三国演义 有感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主要内容:小说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人物及性格特征:曹操: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诸葛亮:智者和智慧的象征,清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鞠躬尽瘁。刘备:一代枭雄,宽厚仁爱,求贤若渴。关公:忠义,智勇双全。相关事件:1、桃园三结义。2、火烧赤壁。3、草船借箭。4、孔明借东风。5、关公过五关斩六将。6、诸葛亮智用空城计……相关练习:1、“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俄国学者称赞《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2、《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3、《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4、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再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5、《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关羽。6、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是关羽。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7、《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是关羽。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作者是谁?你喜欢作品中的哪个人物?9、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先后发生在官渡、赤壁和夷陵的三个弱军打败强军的故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用一句话写出故事情节。例:诸葛亮和周瑜两位军事天才团结协作,以区区数万人在赤壁击败号称拥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10、《三国演义》中 “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11、“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三国演义》;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12、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三国演义》。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13、“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献连环计?《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14、《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15、“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16、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17、《三国演义》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是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孙权;诸葛亮。18、《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从中可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19、《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哪三个人?刘备;关羽 ;张飞。20、“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物?《三国演义》;关羽。21、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反对这种观点:因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或赞成这种观点: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之仁。22、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哪一场战役?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赤壁之战;曹操、周瑜。23、《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24、《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2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2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 (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28、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成语:三顾茅庐;身在曹营心在汉,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等。29、“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青梅煮酒。30、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柜,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功。[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六出祁山 东和:东和孙吴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七擒:七擒孟获 北拒:北拒曹魏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31、“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名)之口。32、周瑜,字公瑾,东吴水陆大都督(官名),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与诸葛亮较量却屡屡失败,故死时长叹“既生瑜,何生亮”。33、“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何人?所报答的“主”指谁?“义释”的是谁?关羽、刘备、曹操34、下面这首诗选自《三国演义》,它所称赞的人物是(C)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A、诸葛亮 B、黄忠 C、关羽 D、张飞35、《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刘备为其加封号为“虎威将军”,他的英名是在单骑救主一战中奠定的,在截江夺主后更是声名远播。这位德才、胆识、谋略都高过同辈的真英雄是(C)A、关羽 B、张飞 C、赵云 D、马超36、《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是指(D)A、赵云 诸葛亮 关羽 B、赵云 张飞 关羽 C、刘备 赵云 关羽 D、刘备 关羽 张飞2023-07-17 17:04:183
七分之四和六分之五谁大?
4/7=24/425/6=35/42所以4/7<5/62023-07-17 17:04:196
七分之五比二十四分之十五如何化简整数比
7分之5:24分之15=7分之5÷24分之15=7分之8=8:72023-07-17 17:04:351
浅谈政治为官不为的意义三篇
为官不为,是部分政府官员工作上不作为、不负责的一种现象,为官不为本身就是“四风”的体现,是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集中表现,一些人以“为官不易”作为“为官不为”的借口,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以下是,欢迎阅读。 浅谈政治为官不为的意义一: 以来,中央对反腐倡廉保持高压态势,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廉政规定和反腐举措。面对“越来越不自在、越来越不好过”的“日子”,一些干部纷纷发出了“为官不易”的感叹,有的以此为借口,做起了“太平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庸庸碌碌混日子。 对党员干部来说,“为官不易”是分内,“为官作为”同样也是分内,两者都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岂能因此而失彼,为官而不为?把“为官不易”当作“为官不为”的借口,岂不荒诞!不可否认,一些党员干部还对“为官不易”存在很深的“心理疙瘩”,对曾经享受过的特权,久久不能释怀。曾强调,“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党员干部保持“为官不易”的常态,对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稳固执政根基,保证党的长盛不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树立“为官不易”的坚定理念,对曾经犯过的错要知错悔过,坚决防止让私心杂念占据党性原则的栖身之地。为官就要敢担当、有作为,这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要。当前,党中央已经为全国人民开启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号角。 这是一个承载着历史与未来、艰辛与辉煌的历史进军,是一个攻坚克难、挥洒汗水与才情的伟大进程,需要一大批敢担当、敢作为、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的党员干部。广大党员干部当以“为官不易”要求自己,以“为官作为”激励自己,勇立深化改革时代潮头,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敢于担当、有所作为、不辱使命。 浅谈政治为官不为的意义二: “为官不为”小处说贻误工作,大处讲损害党的威信,贻误经济发展,损害党群关系,侵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个问题不解决后患无穷。我们要站在忧党兴党的高度,把整治“为官不为”问题作为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树立机关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作为强化工作落实、推动我省“五大发展”的务实之举,作为凝聚各方力量、推进省直服务型机关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坚决破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懒政思想,牢固树立有位更要有为的勤政意识,敬畏职责、敬畏群众、敬畏法纪,始终做到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尽其责,在谋发展、促改革、图振兴中走前头作表率。 为官不为”从本质上看,与官僚主义衙门作风是一致的。过去说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本质问题就是“事难办”,“为官不为”关键也是在“事难办”上,仍属“四风一顽症”的范畴。如果说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是一种腐败,那么不履职尽责,“为官不为”,甚至玩忽职守就是腐败的一个变种,严重的可能构成犯罪。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因此获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王儒林同志批示中指出,不想为、不会为,不敢为是“为官不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三种形式表现在精神状态上,常常是萎靡不振,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缺少热情,不敢担当;表现在工作行为上,是不钻研业务,只会花拳绣腿,不肯脚踏实地,推诿扯皮、揽功推过、消极应付、患得患失,有的甚至有令不行,阳奉阴违。这些现象有的长期存在,有的刚刚冒头,如果任其蔓延势必会阻碍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党和政府形象。 为官不为”问题的根子出在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到一边,吃不起苦、受不住累,忍受不了寂寞、担不起责任。这不仅仅是精神状态、工作能力问题,更是政治品格、官德修养的问题。“不想为”、“不会为”、“不敢为”三种表现的本质是权力观错位,宗旨意识淡化,从政道德缺失;是综合素质低下,不适应工作需要,出现本领恐 慌;是担当意识差,工作中患得患失,甚至错误地把“干净”和“干事”对立起来。 另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审批权下放力度进一步加大,机关个别单位和个别岗位出现了人浮于事、人多事少、无所事事等现象。正确处理简政放权后,传统工作方式改革相对滞后,出现的人和事不匹配、权与责不明晰等问题,也是应该注意和解决的。 一是从加强思想教育入手,让“为官者愿为”。结合实际解决部分党员干部精神上“缺钙”的问题,培养“为官愿为”的自觉性,大力弘扬“六种风气”,把能干事、敢担当、有作为作为评判一个官员的标尺,大力培树宣传勤政廉政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弘扬正能量。 二是从提升能力素质入手,让“为官者能为”。当前省直机关正在开展“五型”机关建设,目的就是要从思想上、能力上、制度上进一步强化机关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功能,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保证广大干部“为官能为”。针对个别部门个别岗位工作量不饱和等问题,要通过轮岗轮训、择优上岗等办法,促进党员干部自觉学习、自我提高,增强依法行政、服务群众、推动振兴发展的本领。 三是从强化监督约束入手,让“为官者善为”。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对不作为者要层层追责。对工作不 思进取、推诿扯皮现象,要敢抓善管、严厉整治;对纪律观念淡薄、作风松懈涣散,要定铁规、出重拳;对那些怕出事、不干事的太平官,要不留情面、严肃问责,决不让“为官不为”者有市场。强化机关党委的作用,不断加强内部监督。同时,充分发挥媒体、公众等重要监督作用,多元化、多样化地进行“治庸治懒”。工委将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重点整治工作纪律松散、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违规办事、敷衍塞责、办事推拖等行为。我们已经在省直机关党建网站上开设了信访举报窗口和意见箱,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四是从营造良好环境入手,让“为官者有为”。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创造“以工作论英雄,以实绩论成败”的政治生态。铲除懒的思想土壤,消除混的生存空间,使庸官难过“上岗关”、懒官难过“考核关”、太平官难过“群众关”。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为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同时要警惕别有用心之人对反腐败高压态势心存侥幸,对改革触碰自已利益心存不满,企图通过以偏盖全、故意夸大问题、挑起社会矛盾、转移公众视线,达到不可告人目的。 要加强绩效管理,不仅让先进者有荣誉感,更要让后进者有危机感,以绩效管理为有力推手,推动省委、省政府决策和部署的落实。要改进日常考核、专项考核,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规范办事和办事效率等作为考核内容,形成正向激励效应和约束机制,引导干部奋发进取、积极作为。 浅谈政治为官不为的意义三: 3月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两次提到“为官不为”:“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在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时再一次指出:“我们既要惩治乱作为,也反对不作为,庸政懒政是不允许的。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就是不办事,这是为官不为啊,必须严肃问责。” 去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曾指出:“当前,所谓u2018为官不易u2019、u2018为官不为u2019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要深入分析,搞好正面引导,加强责任追究。”“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u2018为官不为u2019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些要求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 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什么三番五次地批评“为官不为”问题,并强调加强责任追究、严肃问责?这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意味着“为官不为”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提高政治警觉性,勇于担当,率先作为,对自己队伍中存在的“为官不为”问题绝不姑息迁就、任其放纵。要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大查处力度,严肃问责,奖优罚劣,加强治理,并将其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常抓不懈,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和责任意识,确保各级官员切实担负起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常言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官员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是最起码的从政准则和品格。即便在皇权时代,也是一项基本的政治伦理要求,是立身之本、从政之要。更不要说在21世纪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和社会能够容忍官员拿着人民的钱却不为人民做事。每一个官员都应该牢记:人民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应该时时刻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做一名敢担当、能负重、有作为的官员。 然而,“为官不为”的现象在我国长期存在。有的官员把自己当老爷,在没当官时还能够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积极表现,求得赏识,得到好位,一旦当了官,就认为自己没有功劳有苦劳,尽力了,付出了,就该享清福了,于是不但不做事,反而高高在上,忘记了责任意识和担当。尤其是感觉自己官职上升无望时,便意志消退,吃喝玩乐,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堕落成碌碌无为的懒官和庸官。 有的人本来就心术不正,一旦当上官,便将手中的权力当成寻租的资本,而不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玩弄权术,刻意不为。尽管群众为办事千急万急,他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患上了为官“拖延症”,千方百计找借口推延问题的解决。“有待研究”、“等等再办”u2026u2026如此这般,成了拖延问题解决的口头禅。说白了,就是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把手中的权力当成自己谋取私利的资源和工具,故意拿捏,企图得到好处,用权力寻租,大搞腐败,殃及普通百姓。 最近两年,“为官不为”又有了新变化:有的官员奉行“无事就是本事”,害怕多做多错,只做太平官,看摊守业,求稳怕乱,为了不出事,宁愿少干事。如群众在办理某种手续时,有的官员生怕担责,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能往后拖就往后拖。如此尸位素餐,既误时误事,为群众所不齿,有的恐怕还会构成渎职犯罪,不能单纯地视作“不为”。由此可见,“为官不为”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消极的腐败。这样一种不作为,会给人民的福祉带来一种负面的后果。 在当下,“为官不为”还具有鲜明的背景和现实针对性。那就是,在党中央要“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提速与经济下行相伴,行政体制改革提速与强力反腐相伴,无论经济调控还是行政治理都进入了“新常态”,一些官员面对“新常态”,表现出无奈的“不为”和有意的“不为”。如有的官员认为现在用权的紧箍咒多了,违规的成本变高了,“摊上事儿”的风险加大了,于是慨叹为官不易,干脆来个“为官不为”、“懒”起来——得过且过不担当,省得出事落毛病。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大包大揽的状况要极大地改变。一些官员不与时俱进,不学习,不主动适应,在岸上观望,以“没办过”、“不会做”来为自己的懒惰作挡箭牌。而在行政新常态下,有的官员错误地将简政放权理解为什么事都推给市场,当起甩手掌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该办的事不办,该担的责任不担,贻误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 反“四风”、改作风、高压反腐更是让一些官员找到了“为官不为”的新借口:“官不聊生”,有什么干劲?“规矩太多”,有什么搞头?“动辄得咎”,何苦甩开膀子干?于是认为,“多干还不如不干”、“只要不贪钱色,其他都不叫问题”。对中央禁令和反腐采取软抵抗,留恋过去的乱作为和容易发财的旧时光,对“新常态”嘴上不说,心里抗拒,消极应对,敷衍塞责,做样子,走形式。其结果是人员不管,工作不推,经济上不去,社会不和谐。 “为官不为”为什么会成为痼疾,并且在不同时代、不同形势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分析其原因,还在于长期以来一些官员已经习惯了胡搞乱为,习惯了有钱就做事、为钱多做事,不该做的也揽过来做,不该拿的钱也拿。现在要求严格了、规范了,一些官员就不适应了,背底下有怨气、有怨恨了,但是又不敢公开反对,更舍不得辞职走人,于是就采取了“为官不为”的软抵抗方式。 一个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很大一部分要靠官员、公职人员用心办事,提高行政效率。如果很大一部分官员对中央采取“为官不为”的软抵抗、懒政怠政、懒怠无为,一来公众就会难以得到好的公共服务,二来也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整个社会的发展一定堪忧。诚如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有代表所言,“为官不为”是一种苍蝇式的腐败,发生在人民群众的身边,群众的体会和感受最深也最直接。“这种u2018苍蝇u2019的危害丝毫不逊于u2018老虎u2019的危害,殃及的是底层老百姓的小利益,小利益关乎生计,关乎民生,坚决不能忽视。” 治理“为官不为”现象,必须打好“组合拳”,尽快完善健全教育引导、激励褒扬、督察考核、内部监察、责任追究、政绩考核评价等机制。这样“双管齐下”,充分发挥好各种机制的作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各种“为官不为”现象。但需要强调的是,重点还应当放在完善健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上,通过科学有效的政绩考核评价——对实绩突出的,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我们还应认识到,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惯性伎俩下,倘若对官员的考核评价仍然是由“上面”来决定,而不是由人民群众来决定,官员还会花更多的精力去讨好考核者,而不是花更多的精力把工作做好。由此看来,完善健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关键还有赖于建立起自下而上的官员政绩考核评价“末位淘汰制”。 建立政绩考核评价“末位淘汰制”,具体构架主要包括考核内容、考核程序以及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情况和实绩,即政策水平、工作态度、思想品德、业务水平、民主作风、求实精神、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内容。考核评价的内容是实行“末位淘汰制”的基础和依据,必须针对具体岗位确定具体内容,并且具体到项,以便在考核时能够准确把握。 考核评价程序的设定主要包括:公开条件,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公开;公开测评,人人述职,民主测评;公开考察评价,全面把握民意和政绩;公开结果,当场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彻底消除暗箱操作。民主评议是整个“末位淘汰制”的关键环节。接受民主评议的官员,都要在评议会议上做述职报告。参会人员对每位官员的述职报告进行审查,并按照“考核民主评议表”的内容逐人逐条逐项评议,当场计分,当场宣布测评和评议结果。 对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是政绩考核评价的落脚点。考核评价结果可以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档次确定,对不称职的官员予以淘汰,予以降职、调离、辞退等处置,也可以按照考核评价结果的最后名次确定被淘汰的官员。被淘汰官员的比例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必须合理有效,否则,不仅达不到考核评价的目的,反而对官员管理带来诸多负面效应。考核评价结果出来后,还要经过党委组织部门集体研究确定初步处置意见,并报党委集体研究决定。 建立官员政绩考核评价“末位淘汰制”,不是为淘汰而淘汰,而是要真正做到——在体制上,打破封闭、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竞争开放型转变;在机制上,由过去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升不能降的职务终身制,向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转变;在方法上,由过去的封闭式考核,向公开、民主竞争、群众公认转变;在导向上,由过去用人按论资排辈和凭个人感情关系,向凭真才、实学、实干、实绩用人转变。 有为才有位,无为就下台。实行官员政绩考核评价“末位淘汰制”,就是要建立一种常态化机制,解决官员“为官不为”问题,进而不断促进官员自觉树立起“不需扬鞭自奋蹄”的思想意识和觉悟境界,做到为官有所为,忠诚履职,尽责担当,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用心为民,甘于奉献,成为被群众所拥护的好官。2023-07-17 17:04:371
二十四分之七时等于多少分?
等于17分钟30秒2023-07-17 17:04:421
二十四分之七用古埃及法怎么表示
用四分之一加二十四分之一表式2023-07-17 17:04:491
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官;什么样的人只能当小官;什么样的人可以当大官;做什么项目容易发财;
你有病你!!!!2023-07-17 17:02:258
三分之一,七分之二,四分之三。先通分再从小到大排列。
三分之一通分为八十四分之二十八.七分之二通分为八十四分之二十四,四分之三通分为八十四分之六十三,所以八十四分之二十四小于八十四分之二十八小于八十四分之六十三2023-07-17 17:02:221
你觉得提拔靠送礼还是真才实学?
这个话题很复杂,也不能一概而论。我遇到的第一个领导,未送礼,把我提拔到党委和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岗位,并成党委成员。第二任领导因我坚决不送礼,尽管5年内我4次被评优秀党员,2次获市.县 科技 成果奖,1次获县荣誉称号,他就让我止步,背后对我说,你表示一下,我马上把你报上去,组织部门催2年了,我对你不放心。我坚决拒绝了,宁可止步,决不低头。后来,也算提了个专职党委副书记,其实是闲职,你说送礼重要吗?假如我送礼,决不会在两办主任上干七年呀,何况还是副高职称!但我曾是一个军人,我以为,值! 我今年退休了,几十年工作就出来不送礼,不过也谈不上有什么升迁之路,因为几十年都是在 社会 的底层摸爬滚打,因此好处也从来没有我的份。尽管如此,也不能说我混得很惨,几十年工作经历,与领导交集的机会非常多,这些都是靠自己的实干得来的,都是干他们单位最麻烦,同时也是领导身边的人干不了或者干不好的事情,我服务过的最高领导是厅级,干了三年,在此过程我从来没有踏进他的家门口一步,什么事情都有在办公室解决,记得当年他娶儿媳妇的时候,许多下属都想趁机靠近他,而我仅仅是随大流随500元的份子钱,这事情被关系好的同时知道了,还骂我一顿,说我不会利用机会,我一笑了之。在深圳工作差不多30年,经历过的老板有五六个吧,没有一个的家我踏足过,我秉承自己的任性理念即是,你用我,我就加倍回报你,不用就拉倒。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是对的。因此我失去了许多机会,但赢得了自己。 靠真才实学提拔,几乎不可能。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样的活流传了几千年,决不是没有根据的调侃。 即使有真才实学,你也必须有足够高的情商;即使不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也必须知进退,懂人情世故。不然是绝没有机会走仕途,走也走不远。 靠送礼上位靠谱,没有真才实学也是可以的。有史以来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造就了一批贪官。 真才实学,德才兼备才是为官之道,转变 社会 风气,必须从解决靠送礼提拔的问题。谁都不会做亏本的买卖,靠送礼上位一定会加倍收回成本,不是什么秘密,地球人都知道。 说提拔是靠真才实学的人我觉得根本就不是中国人,在中国提拔基本上靠的是关系和礼品(即马屁精类)。在中国企业里,老板基本就不管厂里的事,管事的(有实权的)基本都是亲戚类和熟人(朋友类)的,这些人再提拔人的时候就是看你平时顺眼不顺眼,要想让领导看的顺眼,你懂的。中国人当领导都不希望底下的人比自己有本事,所以下面的领导都不会如实向老板反应车间干活的人真实的本事,只会提拔平时和自己亲近的,管你有没有本事。 想被提拔不送礼那可不成,送礼是关键,礼越厚实,被提拔的希望就越大。送礼不能简单盲目的送,要投其所好,有四两拔千斤效果!送礼是一门学问,不会送,把老婆送上都没用。 送礼是关键,”真才实学”同样也不能少。这个真才实学不是指你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文凭,是指人与人打交道时惯用的吹吹拍拍!会吹会拍也是一种本事或实用生活哲学,不是人人都善长的。 假如你的上司就是靠送礼和吹吹拍拍才被提拔的,你不这么做,能有被提拔的希望吗! 吹吹拍拍加厚实的礼物,想被提拔易如反掌,二者缺一不可! 凡是在职场上打拼的人,到了一定的阅历,恐怕都会在脑海中经常性地考虑这个问题。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么想也是人之常情。因本人在基层党政机关工作多年,也因职业原因,多年多次参与过干部考察工作。因缘巧合,结合经历,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在党政机关,提拨干部是一项十分严肃、广大干部职工高度关注的事情。一般来说,考察干部的 第一道程序,就是民主测评 。当场发测评表,单位全体干部参加,有时也会请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测评。如果有提拨意向的人的赞成票不过半,那基本就没戏了。同事们推荐时注重的肯定是工作实绩,也就是真才实学。工作不过硬,得不到大家的认可,推荐票很难上去,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毕竟,大家心中有杆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到一个单位考察干部,热门人选是谁,大家心里明镜似的。因为,现在推荐干部,一般在学历、工作年限、职务层次这些大的方面都有硬性要求,几个条件框下来,也就不多的几个人了。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人谁都不傻呀! 第二道程序,个别谈话推荐 。就是考察人员与单位班子成员、内部科室负责人一一个别谈话。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侯选人进行详细谈话了解,并且要求谈本人的缺点和不足,以及被谈话人是否同意推荐。这两道程序进行完毕,会得到:一个是全单位人员推荐的百分比,另一个被谈话人推荐的百分比。有这两个百分比,一个人的大体的素描就有了,能不能提拔也基本就可以确定了。当然,单位一把手的态度也是非常关键的。 要说这官方程序的结果绝对可靠,绝对准确,那也不尽然。但公允地说,庸才、无能之辈一般也过不了考察关。有时一些工作能力一般、但为人处世好的人也会被推荐上去。如果大家都能猜测到某侯选人,可能被提拔到外单位任职,即使其不怎么讨人喜欢,工作、人品、人缘等方面大家也不太认可,也会心照不宣地一致推荐提拨,最后被送瘟神似的礼送出境。这方面还是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所以说:一个人能否被推荐提拨,其综合素质往往是第一位的,是基础;人缘、人品等方面也很重要。如果有才,但人品不怎么样,或者不团结同志,为人处世令人讨厌,推荐率太低,也会与提拨失之交臂的。所以,学会做人,与人为善,为人正派,为大家所认可,就必不可少。同时,一把手怎么评价你,十分关键。就不说领导欣赏你,但至少要认为你还可以呀,他才是真正的关键少数,掌握着关键的一票。否则,他根本就不会推荐你,你还提拨什么呀!至于说送礼吧,我还真不知道,或许有用,或许无用吧。但我想:肯定不会有决定性的影响的!因此,建议你切莫把歪门邪道当大路走啊! 这就要看领导纯不纯了。不过现在这个现实的 社会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哪个人不喜欢钱?领导也不例外,之前好像听一位领导说过:当官的都贪!你只看到明处却看不到暗处!就讲一下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吧! 领导的领导是城里的监查官员,具体监察查也不清楚,也是在这个小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了,领导的家里开了一大片农产,由他的哥哥打理,产蜂蜜,养鸽子,各种蔬菜瓜果都是自己种的,因为在城市里,这种“农产品”很珍贵,打理的也很细心,领导每到收成之季,就会包装大量的自家产的作物送给这位监察管员,后来才知道,他家的整片农场都是给领导送礼的,身在他手下的员工们,偶尔也会沾点好处,领导升职加薪了,也会给手底下的员工一些福利(他家的农产品没送出去的),听说这位收礼的监查官员贪污了不少东西,还和他老婆假离婚,五一之后,与领导竞争的那位主管也被挤下来离职了,离职原因不清不楚的,含含糊糊的,大家也都明白~ 所以,现在靠真才实学上位的真的是少之又少。但是!靠关系送礼上位更不是长久之计,不可信任的关系。真才实学是真实存在的,到哪都有用,但是那种谄媚的,讨好式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每个人,因为做老板的也是有底线有原则的!关注【共享人才APP】,更多精彩有趣的内容与您分享~~比u2764 勤观察深得因果,肯思考百事皆通 一、以送礼为主的最终结果是: ①德 才缺乏素质极低的野心家; 如:换届送厚礼的,最终地方贫富差距拉大、极不平衡,民事纠纷特别多,强歧弱比较严重; 官司送厚礼的,最终是使假,如偷来一匹牛值一千元、送七百赚三百,丢一匹牛的、本来就是损失,为此、怎能厚礼相送? 故就成了农村集市-----农民喊圩了。 二、不靠送礼、走关系的最终多数是硬打硬的,比较扎实的,之所以 前人总结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其缺点是这种人不善社交,性格内向; 三、介入上述两者之间的、这类人可称之为智者,他们的最终结局是: 人缘较好,前途称意! 才识渊博,他们的事业几乎是令人欣赏与暗赞的,他们的结局一般来说都是善终的。 你觉得提拔靠送礼还是真才实学? 就现实的情形来看,两者恐怕是兼而有之。 首先,职场潜规则是个大问题。 光有真才实学,没有送礼或关系,想要提拔是比较难的。这在现有的职场,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那些会干事的人,比会玩的人,要显得被动,不一定能够得到提拔与重用。 其次,当前 社会 之中,关系学比较受到重视。 虽然人们也关注真本事、真才能,但往往更多关注一个人的关系。有的地方,有不少破格提拔的年轻干部,但往往引发舆论热议,其实不在于年龄年轻,而是其提拔重用的背后,究竟依靠的是什么?是真才实学,还是有其它什么样的关系或背景? 有的人在职场当中,琢磨的不是如何办好事、干好事,而是如何经营好人际关系,能不能找到可以依靠的大树?于是送礼就迎运而生,成了一些人在职场中的法宝。 最后,一个人的提拔重用,可以靠送礼来完成,但要真正地干大事、有所成就,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 现实中我们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有深厚的关系和背景,也能轻松地获得某些职位,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就,也不一定能够轻松地胜任职位,要么力不从心,要么乱七八糟,终究一事无成,说不定还走上歧路。 所以我认为,如果自己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真是给你个什么职位,其实也是一种灾难。干不好倒无所谓,如果干出问题,那么自己也可能搭进去。真才实学只是基础,就象商品一样,同样的品牌,同样的质量,商品是基础,但有的商家赚钱,有的倒贴,因为各自营的手段不同,在一个单位也一样,有的一般大学生当领导,有的研究生,博士生,确混个技术员,也就体现出自能力问题,送礼是一种手段,例如,有一个领导岗位空缺,一个研究生能胜任,一个大学生也′能胜任,这个大学生,平日善于请客送礼,而且拍马屁恰到好处,当然这个大学生升迁,拿人手软吗,有真才实学,只为你奠定了升迁的基础,真要得到升迁,还得凭手段,因为撑握升迁大权的人是人,他们是靠物质为持生活,他们有权,有感情!2023-07-17 17:02:151
凡事留有余地,做人要留退路(上)
做人难,难做人。很多时候,不仅要给别人留有余地,还要给自己铺个台阶。如果不具备一点“心机”,做人就会陷入死胡同,既没有退路,也没有出路,只能阻在死路上,哀叹绝路。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俗话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刘禹锡的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出了多少兴衰荣辱,朝代更替。人在鼎盛之时就好比沸腾的开水,如果不迅速降温,没过多久便会蒸发得无影无踪。懂得“釜底抽薪而止沸”之人,才能避开即将到来的杀身之祸,才是真正人杰中的人杰。 清末名相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而达到事业顶峰之时,深知权高震主、盛极必衰的道理,因而迅速果断地采取示弱之举,避免了一场即将到来的权力之争,甚至有可能招来的杀身之祸,实为明智之举,这等“心机”和远见,值得后人研究和效仿。 攻克天京,这是曾国藩率湘军出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两人的声望如日中天,达到了极盛。清政府便对这些“栉风沐雨,艰苦备尝”的功臣们进行了赏赐。曾国藩被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曾国荃被赏加太子少保衔,赐封一等伯爵,并赏戴双眼花翎。对于如此隆重的封赏,曾国藩十分感激:“我朝酬庸之典,以此次最隆,愧悚战兢,何以报称。” 然而这一切,仅仅是加给曾国藩兄弟二人表面上的荣耀。暗地里,曾国藩兄弟二人所面临的是无数汹涌的“漩涡”,这些漩涡的产生的能量足以将其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天京被攻克以后,曾国藩已非昔日京城中手无一兵一卒的兵部侍郎,他的门生故吏已遍及于东南各地,上至巡抚,下至提督。同时,曾国荃手里亦掌握着“精悍”的5万湘军,这无疑给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天京陷落后,清政府最大的忧患,已不再是太平天国的余部,而是兵权愈来愈大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和以湘军为中心的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军事力量。这就要求清政府必须从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这一总体战略出发,而这一特殊的政治需求决定了曾国藩在成功之后逃脱不了被夺权的命运。 在天京陷落以后,清政府即已开始着手限制曾国藩势力的膨胀。清政府利用湘军内部固有的矛盾,迅速提拔和扶植曾国藩手下的将领,他们的地位迅速提高,以至于与曾国藩地位不相上下。当左宗棠的左系湘军与沈葆桢结成同盟,并脱离曾国藩,向其发起挑战时,清政府则大加利用,暗中支持左、沈与曾国藩分庭抗礼,从内部瓦解曾国藩的势力。而对于曾国荃则竭力进行压制,不让其有抬头的机会,虽已升任浙江巡抚,却以尚未赴任为借口,不允许其单折奏事。 面对大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之势的曾国藩,如何摆脱眼前的困境,确实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其实,在天京陷落前的一段时期里,曾国藩就已经对大功告成后如何收场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当天京陷落以后,面对朝廷的猜忌和随之而来的种种为难之举,曾国藩早已洞若观火,并有了思想准备。要想善其末路,必须自剪羽翼。 曾国藩时常提醒自己要注意“富贵常蹈危”这一残酷的 历史 教训,他十分清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封建统治术,因此只有推美让功,才能持盈保泰。当曾国藩从安庆赶至江宁的时候,“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已完全成熟。 曾国藩到达南京以后,七月初四“定议裁撤湘勇”,在七月初七的奏折中,向清廷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拟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 在裁撤湘军的同时,也奏请曾国荃因病开缺,回籍调养。曾国荃攻陷天京的所作所为,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同时,清政府对他也最为担心,惟恐他登高一呼,从者云集,所以既想让他早离军营而又不让其赴浙江巡抚任。无奈,曾国藩只好以其病情严重,开浙江巡抚缺,回乡调理,很快清政府便批准了曾国藩所奏,并赏给曾国荃人参六两,以示慰藉。而曾国荃对此却大惑不解,但曾国藩却深知其中利害关系,极力劝说。 随后,曾国荃返回家乡,怨气难消,以致大病一场。从此,辞谢一切所任,直至同治五年春,清政府命其任湖北巡抚,他才前往上任。曾氏以退为进、以退护官的为官之谋,令后人不由不为之叹服。裁撤湘军,是曾国藩谋事在先,“盛时常作衰时想”的一个典型事件。 曾国藩一贯主张“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也”。 人的职位越高、功名越大,越容易颐指气使、得意忘形,而此时遭来的怨愤和嫉讳也越多。曾国藩之所以受到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伟人、名人的崇拜,成为封建时代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与他善收晚场有很大关系。 曾国藩曾宽慰、告诫弟弟说:我们现在处于极好之时,家事有我一个人担当,你们就一心一意做个光明磊落、鬼服神钦的人。待到名声既出,信义既出,即使随便答言,也会无事不成。所以不必贪财,不必占便宜。 可见,曾国藩是把名誉和贪婪相联系的,贪婪的人,恶名加身;大度的人,清誉在外。一旦名声远扬,就可以不拘小节了。曾国藩的见识可谓高拔,甚至可以说有点狡猾,他把好名声看成人的立身之本,本应正,源要清,不可本末倒置。 曾国藩对家族的名望和声誉十分看重,为了保持这个家庭的名望和声誉,他可以说是做到了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常言道,树大招风。由于家大业大势大,兄弟几人都在朝廷做大官,于是乎外面就有不少关于他们兄弟的传闻。 曾国藩就不止一次地听说过对他们兄弟恶行的指责,他听了以后,不想秘而不宣,而是一一转告各位兄弟;或者直接责备,或者委婉相劝,希望他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正是由于曾国藩的深谋远虑和殚精竭虑,才保住了曾氏家族获得的巨大荣誉和政治资产。在曾国藩攻克天京后,其个人声望和军事实力都达到顶峰,他的不少部下都暗示曾国藩举兵起事,以恢复汉族江山,对此曾国藩婉言谢绝,并以一幅“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对联来表明心迹。 曾国藩一生深谙为官处世之道,尤其是在达到顶峰之后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自剪羽翼助其渡过“生死玄关”,在封建末期落得了“圣相”的美誉,历来被后人所称道。 凡事留有余地,退一步绝无坏处 大千世界,最难测的便是人心,某些人貌视正人君子,平时总是嬉皮笑脸,但下起手来比谁都狠,比谁都黑。对于这种背后捅刀子的小人,下策为躲,三十六计“躲”为上计;中策为制,假手他人,将其制服;上策为除,阴谋阳谋,除去为上谋。 《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原计曰:“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今译为,全军退却,避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敌,这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走,表面看来是退,实际是最高的战法,它具有切实的实用性,令人有“与其卖弄小聪明,倒不如退为佳”的感觉。 走的计策,在做人做事上,则有“随退随进”一说。随退随进,不是懦弱的象征,而是有“心机”的表现。苏东坡《与程秀才书》中讲到:“我将自己整个人都交付给了老天爷,听其运转,顺流而行,遇到低洼就停止,这样不管是行,还是止,都没有什么不好的了。”苏东坡主张,人应当顺天意,进退不强求。这就像大自然有阴晴,月亮有圆缺,季节有冬夏,天气有冷暖。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人生难得一帆风顺。 庄子曾讲,穷通皆乐;苏轼则言,进退自如。无论是庄子的穷通,还是东坡的进退,同指一种做事的策略。穷通是指人实际的境况遭遇,进退是指人主观的态度和行动。庄子认为,凡事顺应自然,不去强求,才能过着自由安乐的生活。苏轼认为,人只有安于时代的潮流,应用自然法则,才能进退自如,穷通皆乐。如此看来,进退即是做人的大道理、大智慧。 我们常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曾顽固不化,蔑视蔺相如,到最后,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庄公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 春光虽好,但总有尽时。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高潮和低潮。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就像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坏牌的开始。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做人的真谛就在于此,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止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做人交友的处世之道。 好处不要自己占绝 一个人做事千万别做绝,好处全部得尽,这样的话你得势时虽然做到了初一,但等你失势时人家就会做到十五,到头来自己说不定就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所以有好处时一定要分人一杯羹,这叫“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清朝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一生纵横官场与商场,黑白两道,上下通吃,做人真正地做到了“人精”的地步,他做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便是“利益均沾,资源共享”。这才成就了他一段“不朽”的传奇。 胡雪岩做生意,永远会把人缘放在第一位,“人缘”,对内指员工对企业忠心耿耿,一心不二;对外指同行的相互扶持、相互体贴。 胡雪岩对于金钱的看法有他独到见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与他人分一杯羹,好处共享。 有一次,胡雪岩打听到一个消息说外面运进了一批先进、精良的军火。消息马上得到进一步的确定,胡雪岩知道这又是一笔好生意,做成一定大有赚头。他立即找外商联系,凭借他老道的经验,高明的手腕,以及他在军火界的信誉和声望,胡雪岩很快就把这批军火生意搞定。 正当春风得意之时,他听商界的朋友说,有人在指责他做生意不仁道。原来外商已准备把这批军火以低于胡雪岩出的价格,卖给军火界的另一位同行,只是在那位同行还没有付款取货时,就又被胡雪岩以较高的价格买走了,使那位同行丧失了赚钱的好机会。 胡雪岩听说这事后,对自己的贸然行事感到惭愧。他随即找来那位同行,商量如何处理这事。那位同行知道胡雪岩在军火界的影响,怕胡雪岩在以后的生意中与自己为难,所以就不好开列条件,只好推说这笔生意既然让胡老板做成了就算了,只希望以后留碗饭给他们吃。 事情似乎就可以这么轻易地解决了,但胡雪岩却不然,他主动要求那位同行把这批军火“卖”给他,同样以外商的价格,这样那位同行就吃个差价,而不需出钱,更不用担风险。事情一谈妥,胡雪岩马上把差价补贴给了那位同行。那位同行甚为佩服胡雪岩的商业道德。 如此协商一举三得,胡雪岩照样做成了这笔好买卖;没有得罪那位同行;博得了那位同行衷心的好感,在同行中声誉更加高了。这种通达的手腕和高超的做人“心机”日益巩固着他在商界的地位,成为了他在商界纵横驰骋的法宝。 不趁人之危抢人饭碗是胡雪岩圆融的处事方式的具体体现。他一直恪守这一准则,使得他在商界中获得了极好的名声。 胡雪岩在外经商多时,尽管自己不愿意做官,但和场面上人物来往身上没有功名,显得身份低微,才买了个顶戴,后来王有龄身兼三大职务,顾不了杭州城里的海运局,正好胡雪岩捐官成功,王有龄就说要委任胡雪岩为海运局委员,等于王有龄在海运局的代理人。 对此,胡雪岩以为不可。他的道理也很简单,但一般人就是办不到,其中关键,在于胡雪岩会退一步为别人着想。胡雪岩直告王有龄,海运局里有个周委员,资格老、辈分早,如果王有龄卸任,应由周委员替代才是,如果贸然让胡雪岩坐上这个位子,等于抢了周委员应得的好处。反正周委员已经被他收服,如果由周某代理当家,凡事还是会与胡雪岩商量,等于还是胡雪岩幕后代理。既然如此,就应该把代理职位赏给周委员。 这样一来,胡雪岩避免了将周委员的好处抢去,也避免为自己将来树立一个潜在的敌人。所以说,他的“舍”实在是极有眼光、有远见的。 利用同样的观念,胡雪岩还曾帮助了王有龄一次。王有龄官场得意,身兼湖州府知府、乌程县知县、海运局坐办三职,王有龄在四月下旬接到任官派令,身边左右人等无不劝他,速速赶在五月一日接任视事。之所以有这等建议,理由很简单:尽早上任,尽早搂到端午节“节敬”。 清代吏制昏暗,红包回扣、孝敬贿赂乃是公然为之,蔚为风气。风气所及,冬天有“炭敬”,夏天有“冰敬”,一年三节另外还有额外的收入,称为“节敬”。浙江省本来就是江南膏腴之地,而湖州府更是膏腴中的膏腴,各种孝敬自然不在少数,王有龄四月下旬获派为湖州知府,左右手下各路聪明才智之士无不劝他赶快上路,赶在五月一日交接。如此一来,刚上任就能大搂“节敬”。 王有龄就此询问胡雪岩的意见,胡雪岩却说:“银钱有用完的一天,朋友交情却是得罪了就没得救!”他劝王有龄等到端午节之后,再走马上任。 胡雪岩之所以这样建议是有多方面考虑的,王有龄不是湖州第一任知府,在他之前还有前任,别人在湖州府知府衙门混了那么久,就指望着端午节敬,王有龄名正言顺可以抢在头里接事,抢前任的节敬,当然名正言顺。可是,这么一来,无形中就和前任结下梁子,眼前当然没事,但保不准什么日后时候就会发作。要是将来在要命关键时刻发作,墙倒众人推,落井猛石下,那可就划不来了。 胡雪岩深深明白,好处自己不能占绝,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吃干抹净,一定要为对方着想,有好处时分给对方一杯羹,这样才会不结下怨仇,等你失势时别人落井下石。胡雪岩精通做人的“心机”,数次避开可能出现的陷阱,不愧是一代经商奇才,值得有心人为之效仿。 为人宽厚 小事化了 得饶人处且饶人。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本无大的利害冲突。“不饶人”可以把小事变成大事,这样会增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做人要学会宽容厚道。 做人有宽容之心是品质高尚的表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见到别人做了不好的事,却要替他掩藏几分,这似乎就与人们惯用的处世原则相抵触了。而明人吕坤还认为这样浑厚地待人,可以使自己胸怀宽阔。有人自然怀疑吕坤可是一点错也没有,这是做人的一种大智慧,古人曾多次运用。 古代南宋有一个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园,种有萝卜。这天,沈道虔从外面回家,发现有一个人正在偷他家的萝卜,他赶紧回避开,等那人偷够了走后他才出来。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后的竹笋,沈道虔便让人去对拔竹笋的人说:“这笋留着,可以长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会送你更好的。”他让人买了大笋去送给那人,那人羞惭地没有接受。沈道虔就让人把大笋直接送到了那人家里。沈道虔家贫,常带着家中小孩去田里拾麦穗。偶尔遇上其他拾麦穗的人相互争抢麦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给争抢的人,争抢的人非常惭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节素以仁厚著称乡里。一次,邻居家的猪跑丢了,而此猪与曹节家里的猪长得一样。邻居就找到曹家,说那是他家的猪。曹节也不与他争,就把猪给了邻居。后来邻居家的猪找到了,知道搞错了,就把曹节家的猪送回来了,连连道歉,曹节也只笑笑,并不责怪邻居。 这两则故事里的古人,都为“别人不好处”掩藏了几分。沈道虔和曹节表面看来,无是无非,甚至显得窝囊懦弱。但实际上,却显出了他们宽大厚道的为人。偷萝卜拔笋争麦穗,是不好的行为,但也是人穷家贫的无奈,何必深责?替他掩藏几分,反倒能使他自惭改过。邻居错认猪,尽管有自私一面,但失猪对一般人家也毕竟是大损失,情急之下错认,也可以理解。古人一心为他人着想,宁可自己吃亏,正是胸襟宽阔、与人为善的体现。 需要明确的是,吕坤所说的“掩藏别人不好处”,是掩藏“别人”--我们的邻居、同事、朋友的一般过错,特别是针对我们自己所犯的过错,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决不是包庇犯罪之类的事,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对同志的一般“不好处”不采取粗鲁方法来公开揭穿打击,而是厚道待人,是要让其自己惭愧反省,否则,就有可能伤害同志的自尊心,甚至使事情恶化。这方面是有教训的。“文革”中,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对许多同志的一般过错,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是什么过错,无限上纲,深揭狠批,结果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想起来令人痛心。“文革”摧残了人的美德,至今还留下后遗症,又纠合着市场经济 社会 的一些弊病,使许多人变得冷漠、自私、尖刻不容人,相互间缺少了信任和友善,只剩下利益关系。 没有根据,就随便猜疑他人的不好,这不是说明我们缺乏对他人的最基本的信任,缺乏仁爱浑厚与人为善的宽大胸怀吗? 做人原本是很简单的事情,互相猜疑、猜忌把原本简单明了的问题变得复杂,而稍有一点,宽厚之心就可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又何乐不为? 冤家宜解不宜结 人与人之间,或许会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请记住:敌意是一点一点增加的,也可以一点一点削弱。中国有句老话:冤仇宜解不宜结。同在一个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还是少结冤家方为做人成熟。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过节儿,有“心机”的人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化解敌意也需要技巧。 “如何化敌为友”,在办公室的战场上是一门高深学问。 同事曾经与你为一个职位争得头崩额裂,不过,今天你俩已分别为不同部门的主管,虽然没有直接接触,但将来的情况又有谁晓得?所以你应该为将来铺好路。 如果你无缘无故去邀约对方或送礼给他,太突兀,也太自贬身价了,应该伺机而动才好。例如,从人事部探知他的出生日期,在公司发动一个小型生日会,主动集资送礼物给他……记着,没有人能抗拒好意的。 要是对方擢升新职,这就是最佳的时机了,写一张贺卡,衷心送出你的祝福吧,如果其他同事替他搞庆祝会,你无论多忙碌,也要抽空参加,否则就私下请对方吃一顿午餐吧,恭贺之余,不妨多谈大家在工作方面的喜与乐,对过往的不愉快事件绝口不提,拉近双方距离。 记着,这些亲善工作必须提前抓紧机会去做,否则到了你与他有直接麻烦才行动,就太迟了,也只会予人“市侩”之感。 你本着默默耕耘、尽忠职守的原则做事,可是公司里的同事有了变化,旧同事已另谋高就,新同事愈来愈多,竟与他们有格格不入之感。因为你一直以来不太注视周遭的人事变化,没有刻意与他们熟络所致。 补救的方法不困难,拣一个特别日子(目的只是师出有名),例如顺利完成一个计划或你的生日,做东请同事吃一顿。这一顿意义重大,别忘记以下任务:乘机多了解每一位同事的背景,包括公与私,这对你有莫大好处,方便日后工作。 凭着熟络一点,加入他们的午饭圈,当然不必天天如是,这样既太突兀,也对你未必太适合,安排一个星期两天就够了,目的是保持一定的联系,同时可获取公司里一定的情报。除了午饭,下班后去 娱乐 一番也是好主意,远离了办公室,所有人都会放轻松,谈起话来也随便得多,更易熟络。 此外,公事方面,无论多熟稔,还应公事公办,但自己有空,不妨多向同事伸出援手,主动一点是必须的! 人是感情的动物,在愉快的气氛下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不妨多关心别人,体贴别人,增加亲切感,做起事来就更好办。由今天起,努力做个受欢迎的同事吧!成功的你,将来获升迁的机会也相继大增! 笑容是最犀利的武器。当你托同事把文件做妥,说声“麻烦你”,加一个笑容,他会被你的友善感染,特别努力;或者同事把做好的计划书交给你,别忘记谢谢他和微笑一下,这不但是礼貌,亦是感谢的表示。任何人都喜欢得到赞美。说一些别人爱听的话,只要不是谎话,便不算埋没良心。切莫对同事大叫大嚷,这不但不礼貌、不友善,还表示你缺乏信心。 即使你遇上难解的死结,情绪低落极了,更需要微笑,抛开烦恼,跟同事们谈笑,借此把恶劣心情冲淡,使精神集中于工作。 不要自扫门前雪,若同事需要你的帮忙,不应吝啬,尽力而为吧,即使不会立刻获得回报,但你的投资是不会白费的,起码他会认为你是大好人。 如果你做错了事,且影响到别人,快道歉!勇于认错的人并不多,这样做自然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还有,处处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人的心态,再给予支持,没有人会不喜欢你的。 你与某同事在某事上持不同意见,又互不相让,以致言语上有冲突,你自问是过分坦白累事。而你最失败的一点是,曾列出了过去三个月来,这位同事做过的所有错事。如今,你感到后悔不已,希望把坏情况扭转,并愿意向对方道歉,可是,同事似乎仍处于极度失望和苦恼当中,教你歉咎更深。 其实,最佳和最有效的策略是,向他简单地道歉:“对不起,我实在有点过分,我保证不会有下一次。” 要是你重提旧事,企图狡辩些什么,只会惹来另一次 冲突,同时,显得你缺乏诚意,人家日后再也不会相信你了。记着,你的目标是将事情软化下来,与同事化敌为友。所以,最好静待对方心情好转或平和些时,正式提出道歉。 所谓冤家路窄,你的死对头,或者曾经结怨者,被调派到你的部门来,且和你工作关系密切。事实既然摆在眼前,你必须好好处理之。 要你忘记怨恨,是不可能之事。但有几项原则,是有必要遵守的。 首先,无论哪一次结怨,谁是谁非,也不要介入工作的讨论范围里,从此只字不提,以免双方公私不分。要是对方先触着疮疤,请平心静气,紧盯着他道:“我不会记着过去不愉快之事,尤其是在工作时间内,避免影响自己情绪。” 摆出大公无私之态。或许你过往与拍档工作,一切讲默契、讲信赖,但对这位新同事,就必须事事讲清楚,以免有所误解,导致不愉快事件,或心病愈重。例如交代一件任务,必须清楚指出任务的目标、完成日期和报告书的规划等等,切莫想当然。 总之,你要抱着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准则来对待一切人和事,没有人会拒诚恳于千里之外。 完2023-07-17 17:02:081
七分之七大于二十四分之一吗?
对,七分之七就是1,1>1/242023-07-17 17:01:582
廉洁从政篇:如何严守为官从政的“底线”
首先,廉洁是一种政治智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和制度要求,更是干事创业、延续政治生命的前提条件,是一种政治智慧。一是心态要平常。良好的心态是为人处世、为官从政的基础,心态不正,就容易迷失方向,走向歧途。很多领导干部犯事之处,就是与人盲目攀比,在政治待遇上与职位高的比,在生活上与老板比,越比越不是滋味,越比越不痛快,越比越觉得不公,心态失衡,走向歧途。古人讲“今日居官受禄,当思昔日秀才时,又思日后解官时。思前则知足,思后则知慎。”这和老百姓讲的“知足才能常乐”实际上是一个道理。保持良好心态就要“知足”,不该得的,不要强求;不能得的,不要有非分之想。扪心自问,领导干部待遇和生活水平要远在普通群众之上,老百姓尚能知足常乐,为什么领导干部就一定要盯着车子、房子、票子看,多想想人民群众的需求,多看一看老百姓的生活,没有什么不知足的。二是代价要算清。廉洁是一名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没有廉洁自律的觉悟和意识,就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资格,即使当了领导也会“出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纪律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越是领导干部违反制度,越是要依法从严处理。如果丧失原则,干了违法乱纪的事,就必然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所有辛勤努力都会毁于一旦,公职没了,党籍丢了,政治前程断送了,也给党和政府威信、干部队伍形象带来了严重损害。要多想一想利害得失,认一认腐败成本,算清“六笔账”,政治账—自毁前程、经济账—倾家荡产、亲情账—家庭破碎、名誉账—身败名裂、自由账—身陷囹圄、健康账--身心憔悴。不要被灯红酒绿迷了眼,被眼前利益迷了心,一失足成千古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好权、用好权,才能政途平稳、持久。三是位置要摆正。邓小平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当官就是“妻贵富子、殷实家庭”,认为领导就是吃饭可以签单,旅游可以报销,公车可以代步,集体资源可以享用,于是挥霍公款不当回事,陶醉于出则前呼后拥、住则宾馆酒楼,事有人办、常有人求的状态。这种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领导干部即使不走向腐败堕落,也行之不远,没有任何前途。领导干部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为谁掌权、为谁用权的问题,认清“官”是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民服务的工具,自觉做到勤政廉洁、严格自律,摒弃特权思想,真心实意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其次,廉洁是一种自我保护。据《人民论坛》杂志调查结果显示,44%的受调查者认同“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认为官场十大高风险岗位分别为国土局长、交通厅长、县委书记、公安局长、组织部长、建委主任、安监局长、市委书记、国企老总、房管局长。官场何以成为高危行业?无非是容易腐败。腐败的原因是什么?腐败没有客观原因,都是主观问题,至今还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哪个官员是被逼腐败的。做官“不危”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能否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把廉洁自律作为防身利器,练好内功,护好命门,保自己一身清白。一要防微杜渐。任何事物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小事上不注意,小节上不检点,久了就会出大格。纵观一些领导干部蜕变,虽然职务有高低、年龄有不同、学历有差别,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从没有严格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从接受吃吃喝喝、贪图蝇头小利开始,逐渐私欲膨胀,得寸进尺,最终大节不保。古代有一个“踩进泥水坑”便“不复顾惜”的典故。嘉靖十四年进士张瀚初任御史,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给张瀚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他乘轿遇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时“择地而行”,小心翼翼沿着干净路走,后来不小心踩进了泥水坑,由此便“不复顾惜”了。人一旦踩进了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便“不复顾惜”了。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对党纪国法要有敬畏感,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道防线,不迈违规违纪的第一步,不犯廉洁从政的第一错,如履薄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防止小洞不补变大洞,小错不纠酿大错,以至断送前程。二要坚守准则。党中央颁发《廉政准则》来立规立矩,及时对党员领导干部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早提醒、早打招呼、早纠正,就是要让干部守规守矩,是为了爱护干部,为了警醒干部,为了让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法则、必须执行的守则、必须维护的规则、必须坚持的原则。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把《廉政准则》作为规范从政行为的标尺,自觉做到标准更高一些、要求更严一些,要求一般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三要洁身自好。领导干部手里掌握一定的人、财、物支配权,在工作、生活中面临更多的金钱诱惑和人情压力,经受更多是与非、名与利、得与失、权与钱考验。面对诱惑、压力、考验,能否做到谨小慎微,大义凛然,关键就看为官者能否正确把握自己。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人关注,特别是有了负面消息,往往会迅速在社会上流传,成为谈论的话题,影响干部的名誉和党委、政府的形象。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自律,要洁身自好,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管住自己的脚,不该去的不去,始终坚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再次,廉洁是一种强大力量。廉洁,标志着公正、公道、正义、朴素、勤俭等内涵,在社会政治中具有重要价值,是为官从政者修身做人的基本准则,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强大力量。一要养浩然正气。大凡廉洁奉公者,不以权谋私,不营私舞弊,没有“辫子”可抓,也没有把柄掌握在别人手上,一身正气,在执行公务特别是执法过程中和原则问题面前,就敢于碰硬,不必瞻前顾后,不必照顾、平衡各种关系,可以义无反顾、大刀阔斧、一抓到底、决不手软。相反,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要了人家的心慌,所以面对别人就理不直,气不壮,软绵绵,没有力量。领导干部要胸怀浩然正气,“养正气祛邪气”,坚持以俭修身、以德律己,经得起考验、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不贪不占、不拿不要,敢于挑战不正当行为和利益,学做黑脸包公,慎同餐、慎同乐、慎同事。二要聚发展合力。官员的威信源于何处?不是资历,不是权力,不是气势,而是人格力量。廉生威,奢毁誉,贪丧志。一名领导干部如果知方圆,明尺度,保持清正廉洁的操守,其人格力量就会使人心生敬畏,就能增强自身的道德凝聚力和感召力。领导干部廉洁不廉洁、重视不重视廉洁,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发展,影响一个班子、一支队伍、一个地方团结共事的氛围。事实证明,凡是领导“出了事”的地方和部门,风气就不正,就没有执行力。领导干部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不能只盯着成绩看,讲功劳、要待遇、比地位、图享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上,干净做人、干净做官、干净做事,瞄准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部属尽心尽责,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三是扬优良风气。风气问题至关重要。现在部分领导干部身上有一些很不好的风气,台上讲官话,台下摆架子,出则前呼后拥,派头十足;是非观念淡薄,请吃请喝、礼尚往来,花公家的钱,拉自己的关系;不收不办事,收了乱办事,凡此种种,败坏了风气,影响了队伍,群众意见很大。这些都是廉洁意识弱化的体现,很容易为别有用心的人提供可乘之机,很危险。党的领导干部应是干部群众的榜样和标杆,必须带头知荣辱、明是非、讲党性、守原则,要坚决反对吃喝、请送之风,敢于拒绝、敢于扯下面子,狠刹歪风邪气,做良好社会风气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廉洁才能干事,廉洁才能成事,廉洁才能不出事。领导干部一定要当扬则扬,当止则止。2023-07-17 17:01:501
什么是为官之道?
做官之道可分正道邪道正道尤如道路它是人们常行的,邪道尤如道路,这道路是不大不长不正轨的不成形的不道德的众人也不认可的,邪道五花八门花样百出,邪道是很少有人走的,人走邪道是正法难挤事才用邪招搞投机取巧的。人间一向是正道为主邪道为辅,英雄好正道喜欢正赌正羸,因为他们有多的本事要显,因为他们人有多的本事就喜欢在众人面前显出本事,因为英雄有多的本事他们就不喜欢在人前偷偷摸摸的弄虚作假的显本事,那样会让自己的实本事增加了人们怀疑的份额,本事是真的会力显其真。英雄一向是大模大样正大光明的,他们认为人上本事要,人间上正本事都忙不过来,那顾得上邪的东西,邪的东西不入中国文化主流,邪的东西影响人的思维质量,邪的念头在思维中联通度是小的,邪的东西也不宜与人作情思交流的。人有各式,有人颤长于正,有人颤长于邪,人可各扬正长,邪作得有水平也是可圈可点让人欣赏的,路道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可以在行邪中行出邪里有正 正里有邪的,人可以灵活的行正道行邪道的。人行正道有正报应,人行邪道有邪报应,因为物好寻类而聚,信息也是好寻类而聚的,人行正道人有正形,人行邪道人有邪相,人行正道时的样子是正的,脸上的表情也是正的,人行邪道的样子是邪的,那时他的脸上的表情也是邪的,人心里有鬼人在人前就有鬼头鬼脑的样子。人邪行得多会成为丑类成员的,正会推丑他,邪会拉他人伙,生而为人当有人样,让人变丑的事是不宜作的。2023-07-17 17:01:358
海瑞为官清廉,但为何得不到重用?
重用并不是要做内阁首辅,像张居正那样才算是重用。 看 历史 有时候设身处地的想,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才能看得比较透彻。以前,我也不大喜欢海瑞这样的官员,觉得他这样的人,只是这样清廉,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读 历史 的时候人会不自觉拔高自己的标准,觉得做皇帝就应该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做大臣,必须像房玄龄,张居正那样。海瑞这样的人,算个什么“东西”。当然,海瑞如果和汉武帝、唐太宗相比,肯定是不值得一提的。但是,设身处地的来分析,海瑞其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海瑞家境一般,父亲死的早,和母亲相依为命,可以说是孤儿寡母。在这种境况下,海瑞发奋读书,考上了举人。很多人看到海瑞是举人,可能会嗤之以鼻。在古代考上一个秀才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考上举人可以说是整个家族的荣耀。放到现在,中举是比考上清华北大都要难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举人至少是个县里的处级干部,拖拖的统治统治阶级。 如果还是是在现在,他必定是要上新闻的,估计标题肯定是这样的: 泪转!海南寒门孝子XXX分考上清华,他的故事感动中国!!! 海瑞最开始便是从县教育局局长干起,一路上披荆斩棘。 后来,他做到了大明的二品官,做过应天的巡抚。应天巡抚是地方军政大员,放到现在至少是南京市的市长。 一个人做官能做到这个位子,绝非是为官清廉就能够行的。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觉得人能到他这一步真的已经非常成功的,毕竟他没有任何关系,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做到了朝廷的二品官,而且还是天下闻名的海瑞。 可以说一个举人,能有海瑞的成就,真的知足了。因为明朝的体制就是这样的,高级的官员都是进士出身的。换句话来说,如果考不上进士,是很难进入这个圈子的。 受不受到重用的问题,要从两个维度回答,一是两人跟皇帝的关系,二是两人在自己的职位上是否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做出一番成就。 海瑞(1514-1587)一生经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历任南平县教谕、淳安知县、户部尚书、左通政、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等职。戚继光(1528-1588)嘉靖二十八年参加武举乡试中举。历任浙江都司佥书、宁绍台参将、福建总兵官、蓟州总兵、左都督等。海瑞的最高官职是户部尚书,掌管全国的土地、赋税、户籍等,正二品。戚继光的最高官职是左都督,正一品武官,且蓟州总兵虽是虚职,无品级,但有实权。从这一角度来看,两者的政治资历都比较充足,但戚继光在官场上比海瑞要更得上级领导人的青睐。 海瑞 戚继光 海瑞性情耿直倔强,致力于打击贪官污吏,是官场上清流的代表。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时,上谏批评皇帝生活奢华,疏于朝政,得罪皇帝,后遭迫害入狱。隆庆年间被释放,为官依旧犀利,惩贪治污,打击豪强,推行“一条鞭法”。因此,受到排挤被革职。十六年后再启用,仍然不改初心。海瑞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剑,但当利剑朝向自己时,皇帝必然会使剑归鞘,甚至折断利剑。戚继光出身将门,又具有极高的军事天赋,解决了困扰明朝多年的倭患。他不像海瑞是个“独”臣,而是在官场上有所偏向,文官集团的首辅张居正与之关系密切。他屈服于官场上的“大流”,也有贪污行为,但他干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保家卫国。又有张居正大佬保驾护航,自然升迁较快,在皇帝那里印象较好。但张居正死后,也很快受到了牵连,遭到罢免。 但从两人的成就上来说,海瑞和戚继光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一番成绩,名留青史。海瑞的清廉形象深入人心,他不畏强权,坚决打击贪官污吏,为百姓谋福利,有舍身为他人的大义。后人称之为“海青天”。而戚继光最大的成就就是抗击倭寇。倭患在元明之交已相当严重。明初无暇顾及,至明成祖时,与日本建立朝贡贸易关系,与足利幕府交好,倭患有所缓解。而后,日本进入战国时期,与明朝的贸易往来不可能满足每一个诸侯,于是日本武士、浪人和商人组织团伙到中国沿海抢劫。嘉靖年间,倭患空前。嘉靖帝忙于“大礼议”,只得下令重申禁海令,但并未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倭患。嘉靖三十四年,在山东防御的戚继光被调到浙江,开始着手抗倭。此后,台州大捷、岑港之战、龙山所之战、平海卫之战等战役,平息了浙江、福建一带的倭患。他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兵书,创制的鸳鸯阵等都为我国军事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海瑞、戚继光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地为自己、为百姓、为国家做着巨大的贡献。海瑞是百年里仅有的举人学历当到巡抚的人,他之后就是崇祯年间张春、孙元化、邱禾嘉。和平时期能到这一步,那基本是非常被重用。 1、学历就是能力 在明代也是学历就是能力。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天下是武功获得,制度草草,任官比较随意,科举人才也没那么重要,经常有科举进士半辈子当了知府。 在永乐年间,中央七卿中只有不到一半是进士。 但 社会 会不自觉的朝着“文治”发展,文官政治、公文政治必然成为主流,而背后的就是科举越来越重要。两者相互影响。 进士起步就是知县,按照排名,一甲三个人直接任编修,看朝廷机密档案;二甲前面的与个别优秀的,也进入中央负责起草文书啥的。也有到各部的,也有到地方任推官、知县的。 而乙科的起点本身就低,得等人家选完再选,一般去县学当个教谕啥的。金字塔的官场结构,上面基本把乙科封死了。 (海瑞) 据我统计,到了弘治年间七卿已经基本都是进士了,到地方的巡抚、巡按、督学都是进士,毕竟代表朝廷颜面,需要高素质人才。 2、海瑞的起点与发展 徐阶20岁中探花, 授翰林院编修。 高拱17岁中举,28岁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 张居正15岁拿下乡试,23岁考上进士, 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张居正) 赵贞吉28岁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 胡宗宪26岁中进士,起步县令。 海瑞1514年生,1549年36岁的海瑞参加乡试获得举人。之后两次会试失败,41岁的海瑞到 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 就这个起点,退休能拿到知县就不错了 。八年后,49岁的海瑞当上了淳安知县。53岁成了户部云南司主事。 3、大新闻与个人命运 刚到了中央,相对单纯与纯粹的海瑞就上了《治安疏》,引发朝野震动,搞了一个大新闻。 垂暮之年的皇帝没有杀他,不以言者获罪的传统让他在天子驾崩后得以被释。 而且直接被提拔为尚宝丞(专门管理皇帝御玺、 印鉴的官员),之后几年里,一年一升,通政司做了个遍。(治安疏) 关键是在隆庆四年获得外放的缺,还是南直隶巡抚(正四品)。位列分疆,多少人盼着的职位,在张居正死后,再次被启用。 总结: 海瑞是被重用的。之所以没有高升有三个原因: 一是学历低、二是出道晚、三是起点低 。五十岁才和人家二十岁一样,又有什么办法呢?首先,要明确最重要一点。一个人是否清廉和他是否有能力当官没有必然联系。纵观海瑞一生,除了其刚直不阿和清正廉洁外,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政绩,反倒是饿死自己女儿的故事让其给人一种像沽名钓誉的腐儒的感觉。另外海瑞在断案是如果遇到穷与富争,民与官争的话一律判穷与民赢。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自然觉得海瑞是高管,但是穷与民就一定对吗?所有总结一下,海瑞就是清官,但不是好官。 反观戚大将军,本人是贪腐但是所贪的一切都是用在剿灭倭寇上,当时明朝已经烂了,你不去贿赂上官,想干点事太难,没有办法只能贪。而且戚继光死后不敢说家徒四壁,但也是家无余粮。总结一下就是小节有亏,不负大义。功大于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整个大明王朝,海瑞算得上是一个异类,与整个时代格格不入,太过刚正。戚大将军,更能适应那个时代吧! 大家都知道,海瑞海刚峰是一个著名的清官,但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在张居正任首辅时,就坚持一点:坚决不用海瑞。海瑞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同时代的姚叔祥在《见只编》中记录了一件事:海瑞有一个五岁的女儿,有一天,海瑞见她在吃一块饼饵,就问饼饵是谁给的。女儿回答是一个家僮给的。海瑞立刻大怒:“你是个女子,怎么能随便接受家僮的饼饵?你不是我的女儿!你如果立即饿死,才配作我的女儿。”女儿大哭不止,接着就不吃不喝,家里人千方百计让她吃点东西,她都拒绝,直到第七天终于饿死了。 这就说明海瑞是一个为了遵守封建礼教,不惜饿死女儿、没有丝毫亲情的人。对女儿都这样,对其他人更是不留丝毫情面、一派“耿介”了。张居正当上首辅后,就坚决不用海瑞。当时的吏部尚书找到张居正,说海瑞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书生人言可畏,你就给海瑞个官做,何苦要得罪天下士人呢? 张居正的观点是:海瑞做人正派,当官却有问题。当年,隆庆皇帝让他去苏州府当知府,那可是天下最富的府啊。海瑞去后,以清官自居,天天骑一头驴子,前面有个人举个牌子:肃静。当时官员的待遇,朝廷规定知府是乘八抬大轿。结果他八抬大轿没有了,几个副手肯定也没法坐轿了,于是集体要求调走。而且,海瑞为了显示自己是清官,向着老百姓,只要是穷人告状,他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判穷人赢。这样一来,穷人倒是皆大欢喜,但富人都吓跑了。那些富人纷纷转到隔壁的松江府了,惹不起躲得起嘛。所以,在海瑞任知府的三年期间,苏州的赋税差不多降低了一半。 就因为海瑞把富有的苏州府搞成这个样子,所以张居正接受教训,坚决不再起用他。张居正说:做人和做官不一样,做人可以讲品德、讲情操;做官除了讲品德之外,还要做到两点:第一要让皇上放心,给国家多做贡献;第二你要当地富庶起来,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像海瑞这样,治理一地就把税赋降低一半,谁敢重用他啊。 海瑞得不到重用 我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 能力不足 海瑞出名 全因清廉 海瑞的起点是很低的 没出名前 一直是芝麻绿豆的小官 并没有在科举上有多好的成绩 因此他更多的是在基层一线打拼 对于民生疾苦他是非常了解 也正是如此 所以他对与劳苦大众处于对立面的贪官污吏有很深刻的认识 但在基层做得好 一旦给予更多的权力 能力不足者很快就会暴露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下级不服管教 其次万事毫无头绪 再次办事毫无章法 放到今天 很多工厂员工在流水线做的很好 但升为车间主任或者主管之后 缺少管理经验 对整个单位的影响反而是负面的 海瑞就是这种 治理国家不光是要以惩治贪官平民愤 所谓民不患寡患不均 老百姓并不是恨贪官本身 而是恨贪官有自己没有 因此 根本上解决民愤问题的是好好搞经济 大家吃得饱穿的暖 工作完了有 娱乐 活动 谁还关心你官员干啥 而海瑞呢 搞来搞去就那几把刷子 自己清汤寡水的 还要带着老百姓清汤寡水 这放到盛世绝对是不行的 其次 没政治手段 海瑞其实就是个搅屎棍 说他是惩治贪官力斗严嵩 其实他不过是党派斗争的一个武器而已 稍微给他带一波节奏 就指哪打哪 让他奏谁就奏谁 根本没考虑过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 正因为他的无党派身份 因此他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 因为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公允的态度 所以他就是绝佳的当枪使的人员 这也反应出他政治觉悟低 现在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 官场上其实就是你给我个面子 我给你个面子 大家互相帮忙 好多事情都好办一些 很多事情就是一个章一句话的事儿 但要真按照规矩来 很多事情效率可就大打折扣了 历史 上范仲淹变法 王安石变法 要说政策不好么? 好 为啥变法不成功呢? 一方面自身队伍不干净 另一方面有人反对 人家也不公然违抗 就是你的政策执行的时候我故意力度大一点或者小一点 就可能把变法的名声搞臭 因此 政治上结党 并非就是为了干坏事 大家都是自己人的话 你干啥我都好好支持 这样多好 戚继光就是这点做得好 该送礼送礼 该求人求人 反正我想做的事情你让我做成就行了 最终收益的还是老百姓 但海瑞顾及自己的名声 不愿意搞这一套 整天光会喊喊口号 什么都干不好 结果老百姓一点实惠都拿不到 皇帝或者当权者也不是傻子 对政治这一套都是从小耳濡目染的 因此谁能办事 谁成不了事都清清楚楚 随意戚继光就能平步青云越做越大 而海瑞虽然名声很响亮 只能给他一些嘉奖 不能把真正的权力交给他 清廉的海瑞不能受到重用,并不是他没有机会。 在万历皇帝刚登机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子,可万历就问过当时的首辅张居正,海瑞是这么清廉的官员,大明王朝怎么能不重用海瑞呢 张居正就比较贼,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专门派出一个御史去看看海瑞,想找到一些对海瑞不利的证据。可是御史到了海瑞家里后,发现海瑞确实是一贫如洗,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御史杀了只鸡,这鸡还是海瑞自己养的。这位御史没有昧良心,回去后实话实说后,于是海瑞的名声,再次名传天下。 可时的张居正就有些恼羞成怒,为了不让海瑞出来做事。张居正到处放狠话,说即使有些人是颗灵芝,但是他不为大局服务,张居正还就是不用这样的人。张居正也算是和海瑞杠上了。当时的海瑞,也对当时的朝政不满,也骂朝廷说:整个朝廷里都是一群娘们,能干些什么事啊! 再来说说戚继光,其实戚继光还真就有贪墨的行为,戚继光的工资,连维持他的招待费都不够,更不用说他还要另外搜刮钱财,作为给各个朝廷大员送礼的费用。但戚继光也不是一般的贪,甚至不算是个严格意义上的,贪财纳贿小人。 因为戚继光被罢官归乡时,并没有被抄家,不像奸臣兼贪官的严嵩,是被抄家后才回的老家。可这个倔强的戚老头,在从事贪污多年,回老家后,居然连买药治病的钱都没有,戚继光最后是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在当时的一代名将中,如戚继光和俞大猷等,都是有追求,有抱负的人,绝非小人之流。 如果用现代组织行为的视角,再来看待海瑞和戚继光,他们最大的差别,是海瑞无法和他人合作,而戚继光可以协调上下级官员,给与自己更多的支持。 海瑞是文官,做到自身的清廉,做到管好自己,海瑞还是有条件的。可戚继光是武将,要争取更多的后勤、兵源和作战资源,没有高超复杂的协调能力,戚继光根本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戚继光苦啊!戚继光虽然却有收贿赂的行为,可当戚继光的一世英名,不应毁于此节,主要是当时的 社会 环境,造成了这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将领,向现实 社会 低头的结果。 再看看张居正死掉以后的海瑞,已经大权在握的万历皇帝,还想继续启用海瑞,来推进自己清算张居正的大业,可是万历接到了海瑞的一份奏疏,奏疏里海瑞请求万历皇帝,赶紧恢复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将贪污80两银子以上的官员,统统剥皮众示。当万历皇帝看完这奏疏后,自己也打个冷颤,开始知道海瑞是个书呆子,于是就让海瑞,继续做个道德模范吧。 海瑞不受重用,是他无法和当时的 社会 ( 社会 无论好坏,某些改造的责任在自己)合作,也无法和当时的官僚组织合作,所以海瑞只能当好一个孤臣。而戚继光确是不世出的英才,他能保证明朝的北部平安。 海瑞太正直了,而他的能力并不能让他的正直安然无恙。明朝是很讲究门第和关系的。嘉靖之后,明代朋党丛生,而只靠清廉的他本人确实很难做事。嘉靖期间是权臣发展的温床,他一心求道,只想服用仙丹延长寿命,其实他吃的仙丹有毒。严嵩,夏言等等接连掌权,而到了张居正时期,则是明代权臣的巅峰。再这样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思想超前的海瑞是没有什么办法的,而且他也最不到最高首辅的位置上,理想更难实现。戚继光他有本事,而且处事圆滑,身处那一时期的他做了他认为对的选择。圆滑的他在官场上就少受了很多阻碍。这也是显而易见。 我们先看看海瑞的为官履历(简单统计)再来说: 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中举; 嘉靖三十三年(1554),步入官场,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升淳安知县,正七品 ,同年六月调僻用; 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正六品) ,因谏言入狱,隆庆即位后被赦免,改兵部主事(正六品); 隆庆元年(1567)正月,升为尚宝司司丞,正六品; 隆庆元年(1567)四月,升为大理寺右寺丞,正五品 ; 隆庆元年(1567)七月,升为大理寺左寺丞,正五品; 隆庆元年(1567)十一月,升为南京通政司右通政,正四品 ;此后似乎又任誊黄右通政,但右通政与誊黄右通政均为正四品。 隆庆三年(1569)六月,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处;此处官职品衔仍然按照“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计,为正四品; 隆庆四年(1570)二月,调巡抚应天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海瑞以原官总督南京粮储; 此后海瑞一直到万历十二年,海瑞一直隐居未仕; 万历十三年(1585)正月,海瑞重新被启用为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正四品; 万历十三年(1585)二月,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正三品 ; 万历十四年(1586)二月,升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 ; 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十六日,以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官职卒;赠太子少保(正二品)、谥忠介。由上,可以将海瑞生平分为三部分, 前半部分是从1554年步入官场到1570年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也就是说从正七品做到正四品用了16年 ;中间的十四年左右闲居在家; 最后两年,从正四品一跃成为正二品 。而明代正一品的“三公”、从一品的“三孤”和“太子三太”均为荣誉官,所以 实际上正二品是明代实际上的最高官职了 。 其实还可以看出, 在1570年之前,海瑞的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仅隆庆元年一年,就连续四次升官,一年之内从正六品到正四品,连跳三级,这绝对是非常速度 。虽然此后闲赋在家,后虽任职南京,实际权利也大大削弱,但实际上,即使没有后面的升官, 一个举人做到正四品的实权官职,绝对不算差 ,甚至有进士也可能一辈子都到不了正四品。2023-07-17 17:01:261
七分之六乘二十四分之五?
6/7*5/24=1/7*5/4 6,24约分=5/282023-07-17 17:01:172
七分之十六和十三分二十四中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
主要考察分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关知识。根据题意得:16/7和24/13中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即:求7和13的最小公倍数。因为7和13没有公约数,所以,二者的最小公倍数为7*13=91。最终答案为:91.2023-07-17 17:00:561
曾国藩为湘军立了哪两个规矩呢?
"本部堂奉天子命,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救我被掳之船只,找出被胁之民人。"1854年2月,曾国藩率领训练了两年的湘军倾巢出动,吹响了进剿太平军的号角。然而,踌躇满志的曾国藩被迎头打了一闷棍:一战败于岳州,二战败于靖港。特别是靖港的惨败,让曾国藩灰心丧气得数次投河自尽。如果不是塔齐布在湘潭之战中取得胜利,为曾国藩挽回了一些颜面,结局真是难以预料。痛定思痛,曾国藩开始思考,自己亲自靠前指挥的靖港水战,为什么会败得那么惨?经过详细分析,他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部队里面有一些贪生怕死之辈,每到战事不利之际,就开始临阵逃脱。靖港水战的情形历历在目。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候,曾国藩发现一些湘军将士军心动摇,出现了溃败的迹象。他严令不得临阵逃脱,违者格杀勿论。可是,这并没有什么用。随着战事向不利的发现发展,湘军将士不顾曾国藩的严令,成群结队的逃跑,把曾国藩晾在战场上,情况一度十分尴尬。为了避免湘军将士再次出现临阵逃脱的现象,曾国藩立下了两道规矩。一是凡是临阵逃脱的将领,不管是谁,有什么理由,一律开除,永久不得录用。曾国藩说到做到。当时,湘军里有一个叫朱孙诒的将领,任职湘乡知县。朱孙诒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湖南有"三亮",即"老亮"罗泽南、"今亮"左宗棠、"小亮"刘蓉。朱孙诒将罗泽南和刘蓉都笼络在身边,可见他确有过人的本事。朱孙诒训练团练的时间,比曾国藩还早得多。《清史稿》就说:"朱孙贻(诒)提倡团练,振兴人材,实为湘军肇基。"将朱孙诒当作湘军的奠基人。曾国藩也多次在家书中肯定朱孙诒的治理功绩:"朱石翘(朱孙诒)明府初政甚好,自是我邑之福。""朱石樵(朱孙诒)为官竟如此之好,实可佩服!"后来,曾国藩奉命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训练湘军,掌控了朱孙诒的部队。朱孙诒成为湘军首批陆军营官之一。可是,朱孙诒在岳州之战和宁乡之战中表现不佳,还出现临阵逃脱的现象。曾国藩狠狠地责备了朱孙诒一番,将他逐出湘军。朱孙诒愤而投靠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二是一旦某军统帅战死,除非本部有受拥戴的继任将领,否则全军就地遣散,回乡种田。这一招非常狠。湘军主要招募自湖南湘乡一带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本来就非常艰难,参加湘军,无非是寻求一条活路。让他们全部解散,回乡种田,就相当于断了他们的活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他们只有在战斗中保护好自己的将领。用王闿运在《湘军志》中的说法就是:"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从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喻利于义。将卒亲睦,各护其长。"这就是说,曾国藩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了保护长官的道德问题,使得官兵之间变得亲近和睦,互相爱护。于是,湘军就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团体。曾国藩用这两个规矩,让湘军更加精锐和团结,战斗力也更加强大。【参考资料:《清史稿》《湘军志》等】2023-07-17 17:00:461
午时生人必为官,马年生人2022 年运程
午时生人必为官 属猴人出生时辰的命运?属猴人几点出生更好?来看看下面的介绍: 属猴人出生时辰的命运 猴人生于子时: 申金生持子水,事业必旺,但受小人之乱,职权克制难起。 子时生属猴人(23:00—00:59):一生衣食富有,幸福地度过一生。此时生猴人能得到祖辈的帮助,外出有贵人朋友扶持,在事业上能飞速发展,并能做出显著成绩。但是此时生的猴人,因为小人作乱,在事业上会引起别人的嫉妒和阻挠,此时生的猴人一生难于做官。 猴人生于丑时: 丑土生持申金,威声凛凛,月德照命,四路可行,一帆风顺。 丑时生属猴人(01:00—02:59):一生幸福安乐,事业有成。生于此时的猴人在家能得到六亲的帮助支持,在外有朋友贵人的扶持,一生能干出很大的成绩,衣食丰厚,能进四方之财。此时生人,一生事业多在外地,不在故乡,其人有胆有识,有勇有谋,进退自由,晚年更是富贵。 图片 :摄图 猴人生于寅时: 申金克制寅木,虽能出官为事,恰似水上浮萍,有名无实。 寅时生属猴人(03:00—04:59):一生运势喜忧各半,此时生的猴人,能得到父辈的扶持,其人文雅有才能,精力过人,能入仕途,但是不能成为实权人物,可谓有名无实。生于此时的猴人,一生婚姻多有坎坷,难找到称心如意的爱人,甚至有离婚的现象,财运也不稳,有时会有小破财。 猴人生于卯时: 申金克制卯木,天虽暴败,但辰卯星照临,逢凶化吉,转为大喜。 卯时生属猴人(05:00—06:59):一生虽然不愁吃穿,但会发生意外波折和坎坷,不过一生没有太大的灾祸,其人会得到六亲的帮助,不过晚辈多不太孝顺。总的说来,其人衣食丰足,特别是到晚年更是福寿双全。 猴人生于辰时: 辰土生持申金,才能过人,应是诸事迪吉,但是辰属天罗,临之破败。 辰时生属猴人(07:00—08:59):一生运程喜忧各半,其人有才能,聪明过人,在外有朋友贵人扶持,事业能顺利开展,但其事业难于长期发展下去,会遭遇突然的破财。此时生的猴人,性格直爽,遇事欠详细周到地考虑,有些盲目,所以难免会出现失败的时候。 猴人生于巳时: 巳火克制申金,大小是非烦多,但事业职位得贵人协助,福星天德高照,有利无害。 巳时生属猴人(09:00—10:59):一生既有幸福时候又有辛酸坎坷。此时生的猴人,一生事业有成,但不能长久,六亲帮助扶持较小,多会和人发生口舌是非争吵,一生起落反差较大,有贵人扶持之时,能风光无限,无运时门庭冷落。不过此时生人,一生无大灾大难。 猴人生于午时: 午火克制申金,一生少吉,此命欠祥。 午时生属猴人(11:00—12:59):一生吉凶参半。初运艰难,中年交好运,渐渐称心,求谋顺利,出外有人恭敬,晚年家庭和合,子孙孝顺。 猴人生于未时: 未土生持申金,阴盖与阳,疾痼难免,不得人和。 未时生属猴人(13:00—14:59):为人品性刚直,做事公开有才能,不肯休息,六亲兄弟不得力,祖业无靠,白手成家立业,中年交好运,事业有成,晚年荣昌富贵。 副标题副标题 猴人生于申时: 申金之比肩,喜气洋洋,背人过河,伤神。 申时生属猴人(15:00—16:59):一生喜事较多,多有福气。此时生的猴人,家人能和睦相处,少有矛盾,事业上,能得到家人和朋友贵人的扶持,事业有成。但是,此时生的猴人,在交朋友上会出现差错,会遭到别人的指责,还会造成无辜的损失。 猴人生于酉时: 酉金申金比肩,喜游街巷,晦气不堪。 酉时生属猴人(17:00—18:59):其人潇洒,深得异性喜欢,常与情人约会在花前月下,置爱人于凉床寂寞,独自去。此时生的猴人,聪明洒脱,气质好,家庭父母兄弟也能和睦相处,在事业上,会因而引起麻烦与误会,甚至会因此出现破财与降职等事。 猴人生于戊时: 戍土生持申金,多凶少吉,重重阻碍,闷心苦恼。 戌时生属猴人(19:00—20:59):其人聪明伶俐,祖业凋零,离乡别井可成家业,兄弟少力,出外有贵人扶持,一生无大难。其人钱财易聚易散,早年不能聚财,中晚年称心如意。 猴人生于亥时: 申金生持亥水,太阳照命,虽见官暴败,多得贵人协和调理,凡事得顺。 亥时生属猴人(21:00—22:59):一生有太阳星照耀,所以做事会顺利成功。此时生的猴人能得到祖辈的帮助,在外会得到红颜知己的扶持,能逢凶化吉,事业能顺利成功,会发财致富。但此时生的猴人,一生中会遇到几次与人纠纷打官司的事,会有破财,但不会影响到猴人的根本利益。 属猴人几点出生的更好 猴人生于丑时(01:00—02:59): 猴人生于卯时(05:00—06:59): 以上就是“属猴人出生时辰的命运 属猴人几点出生更好”的详细内容,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以上就是与午时生人必为官相关内容,是关于生肖的分享。看完马年生人2022 年运程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2023-07-17 17:00:391
二十四分之十五比七分之二大还是小
图2023-07-17 17:00:352
七分之四+{二十四分之十七减七分之四】 脱式计算或者用简便计算
4/7+(17/24-4/7)=4/7-4/7+17/24=17/242023-07-17 17:00:122
为什么说要想当官发财,就不要生在朱元璋掌权的时代?
朱元璋从要饭的变成皇帝,个人素质极低,认为天下所有钱财物品都是朱家的,谁多拿就杀谁,包括他赏赐的人。朱元璋杀功臣可以排得上世界第一。那些功高的大将手握重兵的时候朱元璋从未怀疑过他们会造反,到了和平年代手下几乎没兵了,更不会怀疑功臣要造反。他杀功臣的原因就是他许诺给功臣很高的奖励,现在该兑现了,给的他心疼,那就杀掉,不但不用给了,还可以把给出去的收回来。也有少数功臣朱元璋没杀的,都是主动放弃赏赐的。朱元璋对拿奖励的功臣都杀,对那些自行贪污的官员更是不能放过,直接灭九族。在后来治国的官员中,功劳大的也给奖励,树立榜样,调动积极性。同样结果,敢拿奖金的一定找茬杀掉。在朱元璋年代,只要不是他的儿子孙子,就别想当官发财。2023-07-17 17:0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