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a四纸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

2023-07-18 13:51:15
TAG: 厘米
FinCloud

A4纸的长是29.7厘米,宽是21厘米。

A组纸张尺寸的长宽比都是√2:1,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A0定义成面积为一平方米,长宽比为√2:1的纸张。3、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ISO 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C组纸张尺寸主要使用于信封。

常见纸张大小:

1、A1:594mm×840mm

2、A2:420×594mm

3、A3:297×420mm

4、A4:210×297mm

5、A5:148×210mm

6、A6:105*148mm

7、B1:706×1000mm

8、B2:500×706mm

9、B3:353×500mm

10、B4:250×353mm

11、B5:176×250mm

a4尺寸是多少厘米长宽?

A4纸的尺寸是21*29.7cm(210mm×297mm)。A4纸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16定义的,ISO 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A4纸是最常用到的纸张尺寸。A组纸张尺寸的长宽比都是√2:1,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A0定义成面积为一平方米,长宽比为√2:1的纸张。接下来的A1、A2、A3……等纸张尺寸,都是定义成将编号少一号的纸张沿着长边对折,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B组纸张尺寸是编号相同与编号少一号的A组纸张的几何平均。打印机普及以前多采用B组纸张。C组纸张尺寸主要使用于信封。
2023-07-17 16:55:471

a4纸多大尺寸?

A4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16定义的,规格为21*29.7cm(210mm×297mm),又称16开,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这个标准最初是被德意志帝国在1922年纳入DIN(编号是DIN 476),虽然其中一些格式法国在同一时期也自行研发出来,不过之后就被遗忘了。ISO 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C组纸张尺寸主要使用于信封。A组纸张尺寸的长宽比都是√2:1,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A0定义成面积为一平方米,长宽比为√2:1的纸张。接下来的A1、A2、A3……等纸张尺寸,都是定义成将编号少一号的纸张沿着长边对折,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B组纸张尺寸是编号相同与编号少一号的A组纸张的几何平均。C组纸张尺寸主要使用于信封。扩展资料A4纸是210mm×297mm的由来。A4纸尺寸来由原因一:一张长为2,宽为X的矩形,对折之后长宽分别是X和1,那么为了保证相似,就要求1:X=X:2。得到的比例为。然而297除以210,得到的是1.414,接近于,而这个比例正是一张纸对折之后和原来的纸型相似的比例。如果不是这样的比例,比如4:3,那我们就会发现对折后,纸的形状失真,变成3:2了。原因二:其实满足这个比例,可以有其他数值,如282mm×200mm,或者其他大小。然而210mm×297mm这个数值与A4的4有关,由于A0纸的大小为841mm×1189mm,A4纸就是A0纸折叠4次的大小。所以A4纸的尺寸就是210mm×297mm。
2023-07-17 16:56:191

A4纸长和宽是多少厘米?

长29.7釐米,宽21釐米
2023-07-17 16:56:3510

a4纸尺寸是多少厘米

A4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16定义的,其规格为210mm×297mm。它是最常用到的纸张尺寸,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ISO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其中,C组纸张尺寸主要适用于信封。A4纸规格的由来是:一张长为2,宽为X的矩形,对折之后长宽分别是X和1,那么为了保证相似,就要求1:X=X:2。得到的比例为根号2。然而297除以210,得到的是1.414,接近于根号2,而这个比例正是一张纸对折之后和原来的纸型相似的比例。所以A4纸的尺寸就是210mm×297mm。
2023-07-17 16:57:221

一般a4纸长宽多少厘米

A4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16定义的,其规格为210mm×297mm。它是最常用到的纸张尺寸,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ISO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其中,C组纸张尺寸主要适用于信封。A4纸规格的由来是:一张长为2,宽为X的矩形,对折之后长宽分别是X和1,那么为了保证相似,就要求1:X=X:2。得到的比例为根号2。然而297除以210,得到的是1.414,接近于根号2,而这个比例正是一张纸对折之后和原来的纸型相似的比例。所以A4纸的尺寸就是210mm×297mm。
2023-07-17 16:57:501

a4纸尺寸是多少寸

a4纸尺寸是21*29.7cm(210mm×297mm),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16定义的,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ISO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A组纸张尺寸的长宽比都是√2:1,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A0定义成面积为一平方米,长宽比为√2:1的纸张。接下来的A1、A2、A3……等纸张尺寸,都是定义成将编号少一号的纸张沿着长边对折,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B组纸张尺寸是编号相同与编号少一号的A组纸张的几何平均。打印机普及以前多采用B组纸张。C组纸张尺寸主要使用于信封。
2023-07-17 16:58:101

a4纸是多大的啊

A3纸指的是国际通用标准A3规格的纸张,其大小为297mm×420mm,A4纸的尺寸是210毫米×297毫米。A3纸是A4纸的2倍。国家规定的开本尺寸是采用的国际标准系列,现已定入国家行业标准GB/T 1999内在全国执行。书刊本册现行开本尺寸主要是A系列规格,有以下几种:A4(16k)297mm×210mm;A5(32k)210mm× 148mm;A6(64k)144mm×105mm;A3(8k)420mm×297mm;注意:其中A3(8k)尺寸尚未定入,但普遍用。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说的A4复印纸,8K纸就是指这些尺寸,即A4纸(16K纸)的尺寸为:297mm×210mm,32K笔记本(A5笔记本)规格为:21cm × 14.8cm。扩展资料:分类:按照纸张幅面的基本面积,把幅面规格分为A系列、B系列和C系列,幅面规格为A0的幅面尺寸为841毫米×1189毫米,幅面面积为1平方米;B0的幅面尺寸为1000毫米×1414毫米,幅面面积为1.5平方米;C0的幅面尺寸为917毫米×1279毫米,幅面面积为1.25平方米;复印纸的幅面规格只采用A系列和B系列。若将A0纸张沿长度方式对开成两等分,便成为A1规格,将A1纸张沿长度方向对开,便成为A2规格,如此对开至A8规格;B8纸张亦按此法对开至B8规格A0~A8和B0~B8的幅面尺寸见下表所列。其中A3、A4、A5、A6和B4、B5、B6 7种幅面规格为复印纸常用的规格。参考资料:百度百科-A3纸
2023-07-17 16:58:211

a4纸尺寸是多少厘米?多少像素?

设定的分辨率是72像素/英寸时,A4纸的尺寸的图像的像素是595×842。设定的分辨率是150像素/英寸时,A4纸的尺寸的图像的像素是1240×1754。设定的分辨率是300像素/英寸时,A4纸的尺寸的图像的像素是2479×3508。A组纸张尺寸的长宽比都是√2:1,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A0定义成面积为一平方米,长宽比为√2:1的纸张。接下来的A1、A2、A3……等纸张尺寸,都是定义成将编号少一号的纸张沿着长边对折,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B组纸张尺寸是编号相同与编号少一号的A组纸张的几何平均。打印机普及以前多采用B组纸张。C组纸张尺寸主要使用于信封。
2023-07-17 16:59:001

a四纸的尺寸是多少

210mm×297mm。4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16定义的,规格为21*29.7cm(210mm×297mm),其实满足这个比例,可以有其他数值,如282mm×200mm,或者其他大小。然而210mm×297mm这个数值与A4的4有关,由于A0纸的大小为841mm×1189mm,A4纸就是A0纸折叠4次的大小。所以A4纸的尺寸就是210mm×297mm。纸张开本按照尺寸的大小,通常分三种类型:大型开本、中型开本和小型开本。以787×1092的纸来说,12开以上为大型开本,16~36开为中型开本,40开以下为小型开本,但以文字为主的书籍一般为中型开本。开本形状除6开、12开、20开、24开、40开近似正方形外,其余均为比例不等的长方形,分别适用于性质和用途不同的各类书籍。
2023-07-17 16:59:141

A4纸的尺寸是多少?

A4纸的尺寸是210mm×297mm。当设定的分辨率是72像素/英寸时,A4纸的尺寸的图像的像素是595×842。设定的分辨率是150像素/英寸时,A4纸的尺寸的图像的像素是1240×1754。设定的分辨率是300像素/英寸时,A4纸的尺寸的图像的像素是2479×3508。扩展资料A4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16定义的,规格为21*29.7cm(210mm×297mm),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A组纸张尺寸的长宽比都是√2:1,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A0定义成面积为一平方米,长宽比为√2:1的纸张。接下来的A1、A2、A3……等纸张尺寸,都是定义成将编号少一号的纸张沿着长边对折,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参考资料A4纸_百度百科
2023-07-17 16:59:361

A4纸的印刷尺寸是多少?

A4纸的印刷尺寸:210mm*285mm,因为印刷的时候要考虑留印刷机的咬口,印刷机要利用咬纸牙把纸张咬住,不然纸张进不去,咬住的部分最少要有8mm,这部分是印不到的,所以A4成品尺寸是210mm*285mm。扩展资料A4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16定义的,规格为21*29.7cm(210mm×297mm),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这个标准最初是被魏玛共和国在1922年纳入DIN(编号是DIN 476),虽然其中一些格式法国在同一时期也自行研发出来,不过之后就被遗忘了。ISO 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C组纸张尺寸主要使用于信封。A4规格:21*29.7cm(并非16开),一般纸张都是846*1194的纸分切的,一张这个尺寸纸分切16张,故称之为16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A4纸
2023-07-17 16:59:501

a4纸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

  a4纸的长为29.7厘米,宽为21厘米,即规格为297mm×210mm。a4纸的尺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16定义的,a系列的纸张长宽比为根号二比1,尺寸均以整数为准,如果有小数则会舍入计算。   a0纸张的尺寸和规格是a系纸张的基础,其宽长分别为 841 毫米和 1189 毫米。   如果将a0纸张的长边对切为二,就可以得到两张a1纸张,宽长均为 594 毫米和841 毫米,按照此方式依次对切,就能得到a2、a3、a4、a5等纸张的尺寸和规格。   ISO 216除了定义了a型纸张以外,还定义了b型和c型纸张的尺寸,其中,c型纸张主要应用于信封之中。
2023-07-17 17:00:291

890毫米×1240毫米和a4纸相比哪个大

A4的尺寸210mm乘以297mm
2023-07-17 17:00:383

a4纸尺寸是多少厘米

a4纸的长是29.7厘米,宽是21厘米。a4纸尺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16定义的,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ISO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a4纸是什么尺寸a4纸属于A组纸张,它的尺寸长宽比是√2:1.具体大小为297*210毫米。a4纸按切法算,是以a1纸作为全开纸的8开,并非16开。a4的两倍尺寸为a3.根据ISO216定义,纸张的厚度会按照每平米具体的克数来进行划分,分别有60g、70g、75g、80g、85g、90g、100g、120g等。
2023-07-17 17:01:131

A4纸尺寸和规格

A2纸尺寸:420mm×594mm;A3纸尺寸:420mm×297mm;A4纸尺寸:210mm×297mm;A5纸尺寸:210mm×148mm。我国采用国际标准,规定以A0、A1、A2、B1、B2、A4、A5等标记来表示纸张的幅面规格。A4规格的纸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一般广泛运用于试卷方面。扩展资料A4纸的像素和分辨率根据A4纸尺寸是210毫米×297毫米,而1英寸=2.54厘米,可以得出当分辨率是多少像素时,得出A4纸大小尺寸为多少毫米。较常用到的规格尺寸:当分辨率是72像素/英寸时,A4纸像素长宽分别是842×595;当分辨率是120像素/英寸时,A4纸像素长宽分别是2105×1487;当分辨率是150像素/英寸时,A4纸像素长宽分别是1754×1240;当分辨率是300像素/英寸时,A4纸像素长宽分别是3508×247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印纸
2023-07-17 17:01:201

a4纸尺寸是多少厘米

宽21厘米,…
2023-07-17 17:02:122

16.5*23.5是什么尺寸的纸

16.5*23.5是16开纸。
2023-07-17 17:02:332

请问A4纸的尺寸是多少?

210*297mm 也就是21厘米宽,29.7厘米宽
2023-07-17 17:02:562

七分之四+{二十四分之十七减七分之四】 脱式计算或者用简便计算

4/7+(17/24-4/7)=4/7-4/7+17/24=17/24
2023-07-17 17:00:122

二十四分之十五比七分之二大还是小

2023-07-17 17:00:352

午时生人必为官,马年生人2022 年运程

午时生人必为官 属猴人出生时辰的命运?属猴人几点出生更好?来看看下面的介绍: 属猴人出生时辰的命运 猴人生于子时: 申金生持子水,事业必旺,但受小人之乱,职权克制难起。 子时生属猴人(23:00—00:59):一生衣食富有,幸福地度过一生。此时生猴人能得到祖辈的帮助,外出有贵人朋友扶持,在事业上能飞速发展,并能做出显著成绩。但是此时生的猴人,因为小人作乱,在事业上会引起别人的嫉妒和阻挠,此时生的猴人一生难于做官。 猴人生于丑时: 丑土生持申金,威声凛凛,月德照命,四路可行,一帆风顺。 丑时生属猴人(01:00—02:59):一生幸福安乐,事业有成。生于此时的猴人在家能得到六亲的帮助支持,在外有朋友贵人的扶持,一生能干出很大的成绩,衣食丰厚,能进四方之财。此时生人,一生事业多在外地,不在故乡,其人有胆有识,有勇有谋,进退自由,晚年更是富贵。 图片 :摄图 猴人生于寅时: 申金克制寅木,虽能出官为事,恰似水上浮萍,有名无实。 寅时生属猴人(03:00—04:59):一生运势喜忧各半,此时生的猴人,能得到父辈的扶持,其人文雅有才能,精力过人,能入仕途,但是不能成为实权人物,可谓有名无实。生于此时的猴人,一生婚姻多有坎坷,难找到称心如意的爱人,甚至有离婚的现象,财运也不稳,有时会有小破财。 猴人生于卯时: 申金克制卯木,天虽暴败,但辰卯星照临,逢凶化吉,转为大喜。 卯时生属猴人(05:00—06:59):一生虽然不愁吃穿,但会发生意外波折和坎坷,不过一生没有太大的灾祸,其人会得到六亲的帮助,不过晚辈多不太孝顺。总的说来,其人衣食丰足,特别是到晚年更是福寿双全。 猴人生于辰时: 辰土生持申金,才能过人,应是诸事迪吉,但是辰属天罗,临之破败。 辰时生属猴人(07:00—08:59):一生运程喜忧各半,其人有才能,聪明过人,在外有朋友贵人扶持,事业能顺利开展,但其事业难于长期发展下去,会遭遇突然的破财。此时生的猴人,性格直爽,遇事欠详细周到地考虑,有些盲目,所以难免会出现失败的时候。 猴人生于巳时: 巳火克制申金,大小是非烦多,但事业职位得贵人协助,福星天德高照,有利无害。 巳时生属猴人(09:00—10:59):一生既有幸福时候又有辛酸坎坷。此时生的猴人,一生事业有成,但不能长久,六亲帮助扶持较小,多会和人发生口舌是非争吵,一生起落反差较大,有贵人扶持之时,能风光无限,无运时门庭冷落。不过此时生人,一生无大灾大难。 猴人生于午时: 午火克制申金,一生少吉,此命欠祥。 午时生属猴人(11:00—12:59):一生吉凶参半。初运艰难,中年交好运,渐渐称心,求谋顺利,出外有人恭敬,晚年家庭和合,子孙孝顺。 猴人生于未时: 未土生持申金,阴盖与阳,疾痼难免,不得人和。 未时生属猴人(13:00—14:59):为人品性刚直,做事公开有才能,不肯休息,六亲兄弟不得力,祖业无靠,白手成家立业,中年交好运,事业有成,晚年荣昌富贵。 副标题副标题 猴人生于申时: 申金之比肩,喜气洋洋,背人过河,伤神。 申时生属猴人(15:00—16:59):一生喜事较多,多有福气。此时生的猴人,家人能和睦相处,少有矛盾,事业上,能得到家人和朋友贵人的扶持,事业有成。但是,此时生的猴人,在交朋友上会出现差错,会遭到别人的指责,还会造成无辜的损失。 猴人生于酉时: 酉金申金比肩,喜游街巷,晦气不堪。 酉时生属猴人(17:00—18:59):其人潇洒,深得异性喜欢,常与情人约会在花前月下,置爱人于凉床寂寞,独自去。此时生的猴人,聪明洒脱,气质好,家庭父母兄弟也能和睦相处,在事业上,会因而引起麻烦与误会,甚至会因此出现破财与降职等事。 猴人生于戊时: 戍土生持申金,多凶少吉,重重阻碍,闷心苦恼。 戌时生属猴人(19:00—20:59):其人聪明伶俐,祖业凋零,离乡别井可成家业,兄弟少力,出外有贵人扶持,一生无大难。其人钱财易聚易散,早年不能聚财,中晚年称心如意。 猴人生于亥时: 申金生持亥水,太阳照命,虽见官暴败,多得贵人协和调理,凡事得顺。 亥时生属猴人(21:00—22:59):一生有太阳星照耀,所以做事会顺利成功。此时生的猴人能得到祖辈的帮助,在外会得到红颜知己的扶持,能逢凶化吉,事业能顺利成功,会发财致富。但此时生的猴人,一生中会遇到几次与人纠纷打官司的事,会有破财,但不会影响到猴人的根本利益。 属猴人几点出生的更好 猴人生于丑时(01:00—02:59): 猴人生于卯时(05:00—06:59): 以上就是“属猴人出生时辰的命运 属猴人几点出生更好”的详细内容,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以上就是与午时生人必为官相关内容,是关于生肖的分享。看完马年生人2022 年运程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7-17 17:00:391

曾国藩为湘军立了哪两个规矩呢?

"本部堂奉天子命,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救我被掳之船只,找出被胁之民人。"1854年2月,曾国藩率领训练了两年的湘军倾巢出动,吹响了进剿太平军的号角。然而,踌躇满志的曾国藩被迎头打了一闷棍:一战败于岳州,二战败于靖港。特别是靖港的惨败,让曾国藩灰心丧气得数次投河自尽。如果不是塔齐布在湘潭之战中取得胜利,为曾国藩挽回了一些颜面,结局真是难以预料。痛定思痛,曾国藩开始思考,自己亲自靠前指挥的靖港水战,为什么会败得那么惨?经过详细分析,他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部队里面有一些贪生怕死之辈,每到战事不利之际,就开始临阵逃脱。靖港水战的情形历历在目。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候,曾国藩发现一些湘军将士军心动摇,出现了溃败的迹象。他严令不得临阵逃脱,违者格杀勿论。可是,这并没有什么用。随着战事向不利的发现发展,湘军将士不顾曾国藩的严令,成群结队的逃跑,把曾国藩晾在战场上,情况一度十分尴尬。为了避免湘军将士再次出现临阵逃脱的现象,曾国藩立下了两道规矩。一是凡是临阵逃脱的将领,不管是谁,有什么理由,一律开除,永久不得录用。曾国藩说到做到。当时,湘军里有一个叫朱孙诒的将领,任职湘乡知县。朱孙诒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湖南有"三亮",即"老亮"罗泽南、"今亮"左宗棠、"小亮"刘蓉。朱孙诒将罗泽南和刘蓉都笼络在身边,可见他确有过人的本事。朱孙诒训练团练的时间,比曾国藩还早得多。《清史稿》就说:"朱孙贻(诒)提倡团练,振兴人材,实为湘军肇基。"将朱孙诒当作湘军的奠基人。曾国藩也多次在家书中肯定朱孙诒的治理功绩:"朱石翘(朱孙诒)明府初政甚好,自是我邑之福。""朱石樵(朱孙诒)为官竟如此之好,实可佩服!"后来,曾国藩奉命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训练湘军,掌控了朱孙诒的部队。朱孙诒成为湘军首批陆军营官之一。可是,朱孙诒在岳州之战和宁乡之战中表现不佳,还出现临阵逃脱的现象。曾国藩狠狠地责备了朱孙诒一番,将他逐出湘军。朱孙诒愤而投靠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二是一旦某军统帅战死,除非本部有受拥戴的继任将领,否则全军就地遣散,回乡种田。这一招非常狠。湘军主要招募自湖南湘乡一带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本来就非常艰难,参加湘军,无非是寻求一条活路。让他们全部解散,回乡种田,就相当于断了他们的活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他们只有在战斗中保护好自己的将领。用王闿运在《湘军志》中的说法就是:"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从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喻利于义。将卒亲睦,各护其长。"这就是说,曾国藩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了保护长官的道德问题,使得官兵之间变得亲近和睦,互相爱护。于是,湘军就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团体。曾国藩用这两个规矩,让湘军更加精锐和团结,战斗力也更加强大。【参考资料:《清史稿》《湘军志》等】
2023-07-17 17:00:461

七分之十六和十三分二十四中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

主要考察分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关知识。根据题意得:16/7和24/13中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即:求7和13的最小公倍数。因为7和13没有公约数,所以,二者的最小公倍数为7*13=91。最终答案为:91.
2023-07-17 17:00:561

请采纳
2023-07-17 17:01:031

七分之六乘二十四分之五?

6/7*5/24=1/7*5/4 6,24约分=5/28
2023-07-17 17:01:172

海瑞为官清廉,但为何得不到重用?

重用并不是要做内阁首辅,像张居正那样才算是重用。 看 历史 有时候设身处地的想,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才能看得比较透彻。以前,我也不大喜欢海瑞这样的官员,觉得他这样的人,只是这样清廉,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读 历史 的时候人会不自觉拔高自己的标准,觉得做皇帝就应该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做大臣,必须像房玄龄,张居正那样。海瑞这样的人,算个什么“东西”。当然,海瑞如果和汉武帝、唐太宗相比,肯定是不值得一提的。但是,设身处地的来分析,海瑞其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海瑞家境一般,父亲死的早,和母亲相依为命,可以说是孤儿寡母。在这种境况下,海瑞发奋读书,考上了举人。很多人看到海瑞是举人,可能会嗤之以鼻。在古代考上一个秀才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考上举人可以说是整个家族的荣耀。放到现在,中举是比考上清华北大都要难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举人至少是个县里的处级干部,拖拖的统治统治阶级。 如果还是是在现在,他必定是要上新闻的,估计标题肯定是这样的: 泪转!海南寒门孝子XXX分考上清华,他的故事感动中国!!! 海瑞最开始便是从县教育局局长干起,一路上披荆斩棘。 后来,他做到了大明的二品官,做过应天的巡抚。应天巡抚是地方军政大员,放到现在至少是南京市的市长。 一个人做官能做到这个位子,绝非是为官清廉就能够行的。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觉得人能到他这一步真的已经非常成功的,毕竟他没有任何关系,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做到了朝廷的二品官,而且还是天下闻名的海瑞。 可以说一个举人,能有海瑞的成就,真的知足了。因为明朝的体制就是这样的,高级的官员都是进士出身的。换句话来说,如果考不上进士,是很难进入这个圈子的。 受不受到重用的问题,要从两个维度回答,一是两人跟皇帝的关系,二是两人在自己的职位上是否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做出一番成就。 海瑞(1514-1587)一生经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历任南平县教谕、淳安知县、户部尚书、左通政、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等职。戚继光(1528-1588)嘉靖二十八年参加武举乡试中举。历任浙江都司佥书、宁绍台参将、福建总兵官、蓟州总兵、左都督等。海瑞的最高官职是户部尚书,掌管全国的土地、赋税、户籍等,正二品。戚继光的最高官职是左都督,正一品武官,且蓟州总兵虽是虚职,无品级,但有实权。从这一角度来看,两者的政治资历都比较充足,但戚继光在官场上比海瑞要更得上级领导人的青睐。 海瑞 戚继光 海瑞性情耿直倔强,致力于打击贪官污吏,是官场上清流的代表。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时,上谏批评皇帝生活奢华,疏于朝政,得罪皇帝,后遭迫害入狱。隆庆年间被释放,为官依旧犀利,惩贪治污,打击豪强,推行“一条鞭法”。因此,受到排挤被革职。十六年后再启用,仍然不改初心。海瑞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剑,但当利剑朝向自己时,皇帝必然会使剑归鞘,甚至折断利剑。戚继光出身将门,又具有极高的军事天赋,解决了困扰明朝多年的倭患。他不像海瑞是个“独”臣,而是在官场上有所偏向,文官集团的首辅张居正与之关系密切。他屈服于官场上的“大流”,也有贪污行为,但他干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保家卫国。又有张居正大佬保驾护航,自然升迁较快,在皇帝那里印象较好。但张居正死后,也很快受到了牵连,遭到罢免。 但从两人的成就上来说,海瑞和戚继光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一番成绩,名留青史。海瑞的清廉形象深入人心,他不畏强权,坚决打击贪官污吏,为百姓谋福利,有舍身为他人的大义。后人称之为“海青天”。而戚继光最大的成就就是抗击倭寇。倭患在元明之交已相当严重。明初无暇顾及,至明成祖时,与日本建立朝贡贸易关系,与足利幕府交好,倭患有所缓解。而后,日本进入战国时期,与明朝的贸易往来不可能满足每一个诸侯,于是日本武士、浪人和商人组织团伙到中国沿海抢劫。嘉靖年间,倭患空前。嘉靖帝忙于“大礼议”,只得下令重申禁海令,但并未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倭患。嘉靖三十四年,在山东防御的戚继光被调到浙江,开始着手抗倭。此后,台州大捷、岑港之战、龙山所之战、平海卫之战等战役,平息了浙江、福建一带的倭患。他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兵书,创制的鸳鸯阵等都为我国军事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海瑞、戚继光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地为自己、为百姓、为国家做着巨大的贡献。海瑞是百年里仅有的举人学历当到巡抚的人,他之后就是崇祯年间张春、孙元化、邱禾嘉。和平时期能到这一步,那基本是非常被重用。 1、学历就是能力 在明代也是学历就是能力。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天下是武功获得,制度草草,任官比较随意,科举人才也没那么重要,经常有科举进士半辈子当了知府。 在永乐年间,中央七卿中只有不到一半是进士。 但 社会 会不自觉的朝着“文治”发展,文官政治、公文政治必然成为主流,而背后的就是科举越来越重要。两者相互影响。 进士起步就是知县,按照排名,一甲三个人直接任编修,看朝廷机密档案;二甲前面的与个别优秀的,也进入中央负责起草文书啥的。也有到各部的,也有到地方任推官、知县的。 而乙科的起点本身就低,得等人家选完再选,一般去县学当个教谕啥的。金字塔的官场结构,上面基本把乙科封死了。 (海瑞) 据我统计,到了弘治年间七卿已经基本都是进士了,到地方的巡抚、巡按、督学都是进士,毕竟代表朝廷颜面,需要高素质人才。 2、海瑞的起点与发展 徐阶20岁中探花, 授翰林院编修。 高拱17岁中举,28岁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 张居正15岁拿下乡试,23岁考上进士, 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张居正) 赵贞吉28岁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 胡宗宪26岁中进士,起步县令。 海瑞1514年生,1549年36岁的海瑞参加乡试获得举人。之后两次会试失败,41岁的海瑞到 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 就这个起点,退休能拿到知县就不错了 。八年后,49岁的海瑞当上了淳安知县。53岁成了户部云南司主事。 3、大新闻与个人命运 刚到了中央,相对单纯与纯粹的海瑞就上了《治安疏》,引发朝野震动,搞了一个大新闻。 垂暮之年的皇帝没有杀他,不以言者获罪的传统让他在天子驾崩后得以被释。 而且直接被提拔为尚宝丞(专门管理皇帝御玺、 印鉴的官员),之后几年里,一年一升,通政司做了个遍。(治安疏) 关键是在隆庆四年获得外放的缺,还是南直隶巡抚(正四品)。位列分疆,多少人盼着的职位,在张居正死后,再次被启用。 总结: 海瑞是被重用的。之所以没有高升有三个原因: 一是学历低、二是出道晚、三是起点低 。五十岁才和人家二十岁一样,又有什么办法呢?首先,要明确最重要一点。一个人是否清廉和他是否有能力当官没有必然联系。纵观海瑞一生,除了其刚直不阿和清正廉洁外,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政绩,反倒是饿死自己女儿的故事让其给人一种像沽名钓誉的腐儒的感觉。另外海瑞在断案是如果遇到穷与富争,民与官争的话一律判穷与民赢。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自然觉得海瑞是高管,但是穷与民就一定对吗?所有总结一下,海瑞就是清官,但不是好官。 反观戚大将军,本人是贪腐但是所贪的一切都是用在剿灭倭寇上,当时明朝已经烂了,你不去贿赂上官,想干点事太难,没有办法只能贪。而且戚继光死后不敢说家徒四壁,但也是家无余粮。总结一下就是小节有亏,不负大义。功大于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整个大明王朝,海瑞算得上是一个异类,与整个时代格格不入,太过刚正。戚大将军,更能适应那个时代吧! 大家都知道,海瑞海刚峰是一个著名的清官,但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在张居正任首辅时,就坚持一点:坚决不用海瑞。海瑞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同时代的姚叔祥在《见只编》中记录了一件事:海瑞有一个五岁的女儿,有一天,海瑞见她在吃一块饼饵,就问饼饵是谁给的。女儿回答是一个家僮给的。海瑞立刻大怒:“你是个女子,怎么能随便接受家僮的饼饵?你不是我的女儿!你如果立即饿死,才配作我的女儿。”女儿大哭不止,接着就不吃不喝,家里人千方百计让她吃点东西,她都拒绝,直到第七天终于饿死了。 这就说明海瑞是一个为了遵守封建礼教,不惜饿死女儿、没有丝毫亲情的人。对女儿都这样,对其他人更是不留丝毫情面、一派“耿介”了。张居正当上首辅后,就坚决不用海瑞。当时的吏部尚书找到张居正,说海瑞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书生人言可畏,你就给海瑞个官做,何苦要得罪天下士人呢? 张居正的观点是:海瑞做人正派,当官却有问题。当年,隆庆皇帝让他去苏州府当知府,那可是天下最富的府啊。海瑞去后,以清官自居,天天骑一头驴子,前面有个人举个牌子:肃静。当时官员的待遇,朝廷规定知府是乘八抬大轿。结果他八抬大轿没有了,几个副手肯定也没法坐轿了,于是集体要求调走。而且,海瑞为了显示自己是清官,向着老百姓,只要是穷人告状,他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判穷人赢。这样一来,穷人倒是皆大欢喜,但富人都吓跑了。那些富人纷纷转到隔壁的松江府了,惹不起躲得起嘛。所以,在海瑞任知府的三年期间,苏州的赋税差不多降低了一半。 就因为海瑞把富有的苏州府搞成这个样子,所以张居正接受教训,坚决不再起用他。张居正说:做人和做官不一样,做人可以讲品德、讲情操;做官除了讲品德之外,还要做到两点:第一要让皇上放心,给国家多做贡献;第二你要当地富庶起来,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像海瑞这样,治理一地就把税赋降低一半,谁敢重用他啊。 海瑞得不到重用 我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 能力不足 海瑞出名 全因清廉 海瑞的起点是很低的 没出名前 一直是芝麻绿豆的小官 并没有在科举上有多好的成绩 因此他更多的是在基层一线打拼 对于民生疾苦他是非常了解 也正是如此 所以他对与劳苦大众处于对立面的贪官污吏有很深刻的认识 但在基层做得好 一旦给予更多的权力 能力不足者很快就会暴露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下级不服管教 其次万事毫无头绪 再次办事毫无章法 放到今天 很多工厂员工在流水线做的很好 但升为车间主任或者主管之后 缺少管理经验 对整个单位的影响反而是负面的 海瑞就是这种 治理国家不光是要以惩治贪官平民愤 所谓民不患寡患不均 老百姓并不是恨贪官本身 而是恨贪官有自己没有 因此 根本上解决民愤问题的是好好搞经济 大家吃得饱穿的暖 工作完了有 娱乐 活动 谁还关心你官员干啥 而海瑞呢 搞来搞去就那几把刷子 自己清汤寡水的 还要带着老百姓清汤寡水 这放到盛世绝对是不行的 其次 没政治手段 海瑞其实就是个搅屎棍 说他是惩治贪官力斗严嵩 其实他不过是党派斗争的一个武器而已 稍微给他带一波节奏 就指哪打哪 让他奏谁就奏谁 根本没考虑过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 正因为他的无党派身份 因此他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 因为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公允的态度 所以他就是绝佳的当枪使的人员 这也反应出他政治觉悟低 现在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 官场上其实就是你给我个面子 我给你个面子 大家互相帮忙 好多事情都好办一些 很多事情就是一个章一句话的事儿 但要真按照规矩来 很多事情效率可就大打折扣了 历史 上范仲淹变法 王安石变法 要说政策不好么? 好 为啥变法不成功呢? 一方面自身队伍不干净 另一方面有人反对 人家也不公然违抗 就是你的政策执行的时候我故意力度大一点或者小一点 就可能把变法的名声搞臭 因此 政治上结党 并非就是为了干坏事 大家都是自己人的话 你干啥我都好好支持 这样多好 戚继光就是这点做得好 该送礼送礼 该求人求人 反正我想做的事情你让我做成就行了 最终收益的还是老百姓 但海瑞顾及自己的名声 不愿意搞这一套 整天光会喊喊口号 什么都干不好 结果老百姓一点实惠都拿不到 皇帝或者当权者也不是傻子 对政治这一套都是从小耳濡目染的 因此谁能办事 谁成不了事都清清楚楚 随意戚继光就能平步青云越做越大 而海瑞虽然名声很响亮 只能给他一些嘉奖 不能把真正的权力交给他 清廉的海瑞不能受到重用,并不是他没有机会。 在万历皇帝刚登机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子,可万历就问过当时的首辅张居正,海瑞是这么清廉的官员,大明王朝怎么能不重用海瑞呢 张居正就比较贼,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专门派出一个御史去看看海瑞,想找到一些对海瑞不利的证据。可是御史到了海瑞家里后,发现海瑞确实是一贫如洗,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御史杀了只鸡,这鸡还是海瑞自己养的。这位御史没有昧良心,回去后实话实说后,于是海瑞的名声,再次名传天下。 可时的张居正就有些恼羞成怒,为了不让海瑞出来做事。张居正到处放狠话,说即使有些人是颗灵芝,但是他不为大局服务,张居正还就是不用这样的人。张居正也算是和海瑞杠上了。当时的海瑞,也对当时的朝政不满,也骂朝廷说:整个朝廷里都是一群娘们,能干些什么事啊! 再来说说戚继光,其实戚继光还真就有贪墨的行为,戚继光的工资,连维持他的招待费都不够,更不用说他还要另外搜刮钱财,作为给各个朝廷大员送礼的费用。但戚继光也不是一般的贪,甚至不算是个严格意义上的,贪财纳贿小人。 因为戚继光被罢官归乡时,并没有被抄家,不像奸臣兼贪官的严嵩,是被抄家后才回的老家。可这个倔强的戚老头,在从事贪污多年,回老家后,居然连买药治病的钱都没有,戚继光最后是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在当时的一代名将中,如戚继光和俞大猷等,都是有追求,有抱负的人,绝非小人之流。 如果用现代组织行为的视角,再来看待海瑞和戚继光,他们最大的差别,是海瑞无法和他人合作,而戚继光可以协调上下级官员,给与自己更多的支持。 海瑞是文官,做到自身的清廉,做到管好自己,海瑞还是有条件的。可戚继光是武将,要争取更多的后勤、兵源和作战资源,没有高超复杂的协调能力,戚继光根本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戚继光苦啊!戚继光虽然却有收贿赂的行为,可当戚继光的一世英名,不应毁于此节,主要是当时的 社会 环境,造成了这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将领,向现实 社会 低头的结果。 再看看张居正死掉以后的海瑞,已经大权在握的万历皇帝,还想继续启用海瑞,来推进自己清算张居正的大业,可是万历接到了海瑞的一份奏疏,奏疏里海瑞请求万历皇帝,赶紧恢复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将贪污80两银子以上的官员,统统剥皮众示。当万历皇帝看完这奏疏后,自己也打个冷颤,开始知道海瑞是个书呆子,于是就让海瑞,继续做个道德模范吧。 海瑞不受重用,是他无法和当时的 社会 ( 社会 无论好坏,某些改造的责任在自己)合作,也无法和当时的官僚组织合作,所以海瑞只能当好一个孤臣。而戚继光确是不世出的英才,他能保证明朝的北部平安。 海瑞太正直了,而他的能力并不能让他的正直安然无恙。明朝是很讲究门第和关系的。嘉靖之后,明代朋党丛生,而只靠清廉的他本人确实很难做事。嘉靖期间是权臣发展的温床,他一心求道,只想服用仙丹延长寿命,其实他吃的仙丹有毒。严嵩,夏言等等接连掌权,而到了张居正时期,则是明代权臣的巅峰。再这样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思想超前的海瑞是没有什么办法的,而且他也最不到最高首辅的位置上,理想更难实现。戚继光他有本事,而且处事圆滑,身处那一时期的他做了他认为对的选择。圆滑的他在官场上就少受了很多阻碍。这也是显而易见。 我们先看看海瑞的为官履历(简单统计)再来说: 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中举; 嘉靖三十三年(1554),步入官场,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升淳安知县,正七品 ,同年六月调僻用; 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正六品) ,因谏言入狱,隆庆即位后被赦免,改兵部主事(正六品); 隆庆元年(1567)正月,升为尚宝司司丞,正六品; 隆庆元年(1567)四月,升为大理寺右寺丞,正五品 ; 隆庆元年(1567)七月,升为大理寺左寺丞,正五品; 隆庆元年(1567)十一月,升为南京通政司右通政,正四品 ;此后似乎又任誊黄右通政,但右通政与誊黄右通政均为正四品。 隆庆三年(1569)六月,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处;此处官职品衔仍然按照“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计,为正四品; 隆庆四年(1570)二月,调巡抚应天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海瑞以原官总督南京粮储; 此后海瑞一直到万历十二年,海瑞一直隐居未仕; 万历十三年(1585)正月,海瑞重新被启用为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正四品; 万历十三年(1585)二月,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正三品 ; 万历十四年(1586)二月,升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 ; 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十六日,以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官职卒;赠太子少保(正二品)、谥忠介。由上,可以将海瑞生平分为三部分, 前半部分是从1554年步入官场到1570年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也就是说从正七品做到正四品用了16年 ;中间的十四年左右闲居在家; 最后两年,从正四品一跃成为正二品 。而明代正一品的“三公”、从一品的“三孤”和“太子三太”均为荣誉官,所以 实际上正二品是明代实际上的最高官职了 。 其实还可以看出, 在1570年之前,海瑞的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仅隆庆元年一年,就连续四次升官,一年之内从正六品到正四品,连跳三级,这绝对是非常速度 。虽然此后闲赋在家,后虽任职南京,实际权利也大大削弱,但实际上,即使没有后面的升官, 一个举人做到正四品的实权官职,绝对不算差 ,甚至有进士也可能一辈子都到不了正四品。
2023-07-17 17:01:261

什么是为官之道?

做官之道可分正道邪道正道尤如道路它是人们常行的,邪道尤如道路,这道路是不大不长不正轨的不成形的不道德的众人也不认可的,邪道五花八门花样百出,邪道是很少有人走的,人走邪道是正法难挤事才用邪招搞投机取巧的。人间一向是正道为主邪道为辅,英雄好正道喜欢正赌正羸,因为他们有多的本事要显,因为他们人有多的本事就喜欢在众人面前显出本事,因为英雄有多的本事他们就不喜欢在人前偷偷摸摸的弄虚作假的显本事,那样会让自己的实本事增加了人们怀疑的份额,本事是真的会力显其真。英雄一向是大模大样正大光明的,他们认为人上本事要,人间上正本事都忙不过来,那顾得上邪的东西,邪的东西不入中国文化主流,邪的东西影响人的思维质量,邪的念头在思维中联通度是小的,邪的东西也不宜与人作情思交流的。人有各式,有人颤长于正,有人颤长于邪,人可各扬正长,邪作得有水平也是可圈可点让人欣赏的,路道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可以在行邪中行出邪里有正 正里有邪的,人可以灵活的行正道行邪道的。人行正道有正报应,人行邪道有邪报应,因为物好寻类而聚,信息也是好寻类而聚的,人行正道人有正形,人行邪道人有邪相,人行正道时的样子是正的,脸上的表情也是正的,人行邪道的样子是邪的,那时他的脸上的表情也是邪的,人心里有鬼人在人前就有鬼头鬼脑的样子。人邪行得多会成为丑类成员的,正会推丑他,邪会拉他人伙,生而为人当有人样,让人变丑的事是不宜作的。
2023-07-17 17:01:358

廉洁从政篇:如何严守为官从政的“底线”

首先,廉洁是一种政治智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和制度要求,更是干事创业、延续政治生命的前提条件,是一种政治智慧。一是心态要平常。良好的心态是为人处世、为官从政的基础,心态不正,就容易迷失方向,走向歧途。很多领导干部犯事之处,就是与人盲目攀比,在政治待遇上与职位高的比,在生活上与老板比,越比越不是滋味,越比越不痛快,越比越觉得不公,心态失衡,走向歧途。古人讲“今日居官受禄,当思昔日秀才时,又思日后解官时。思前则知足,思后则知慎。”这和老百姓讲的“知足才能常乐”实际上是一个道理。保持良好心态就要“知足”,不该得的,不要强求;不能得的,不要有非分之想。扪心自问,领导干部待遇和生活水平要远在普通群众之上,老百姓尚能知足常乐,为什么领导干部就一定要盯着车子、房子、票子看,多想想人民群众的需求,多看一看老百姓的生活,没有什么不知足的。二是代价要算清。廉洁是一名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没有廉洁自律的觉悟和意识,就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资格,即使当了领导也会“出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纪律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越是领导干部违反制度,越是要依法从严处理。如果丧失原则,干了违法乱纪的事,就必然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所有辛勤努力都会毁于一旦,公职没了,党籍丢了,政治前程断送了,也给党和政府威信、干部队伍形象带来了严重损害。要多想一想利害得失,认一认腐败成本,算清“六笔账”,政治账—自毁前程、经济账—倾家荡产、亲情账—家庭破碎、名誉账—身败名裂、自由账—身陷囹圄、健康账--身心憔悴。不要被灯红酒绿迷了眼,被眼前利益迷了心,一失足成千古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好权、用好权,才能政途平稳、持久。三是位置要摆正。邓小平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当官就是“妻贵富子、殷实家庭”,认为领导就是吃饭可以签单,旅游可以报销,公车可以代步,集体资源可以享用,于是挥霍公款不当回事,陶醉于出则前呼后拥、住则宾馆酒楼,事有人办、常有人求的状态。这种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领导干部即使不走向腐败堕落,也行之不远,没有任何前途。领导干部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为谁掌权、为谁用权的问题,认清“官”是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民服务的工具,自觉做到勤政廉洁、严格自律,摒弃特权思想,真心实意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其次,廉洁是一种自我保护。据《人民论坛》杂志调查结果显示,44%的受调查者认同“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认为官场十大高风险岗位分别为国土局长、交通厅长、县委书记、公安局长、组织部长、建委主任、安监局长、市委书记、国企老总、房管局长。官场何以成为高危行业?无非是容易腐败。腐败的原因是什么?腐败没有客观原因,都是主观问题,至今还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哪个官员是被逼腐败的。做官“不危”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能否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把廉洁自律作为防身利器,练好内功,护好命门,保自己一身清白。一要防微杜渐。任何事物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小事上不注意,小节上不检点,久了就会出大格。纵观一些领导干部蜕变,虽然职务有高低、年龄有不同、学历有差别,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从没有严格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从接受吃吃喝喝、贪图蝇头小利开始,逐渐私欲膨胀,得寸进尺,最终大节不保。古代有一个“踩进泥水坑”便“不复顾惜”的典故。嘉靖十四年进士张瀚初任御史,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给张瀚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他乘轿遇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时“择地而行”,小心翼翼沿着干净路走,后来不小心踩进了泥水坑,由此便“不复顾惜”了。人一旦踩进了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便“不复顾惜”了。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对党纪国法要有敬畏感,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道防线,不迈违规违纪的第一步,不犯廉洁从政的第一错,如履薄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防止小洞不补变大洞,小错不纠酿大错,以至断送前程。二要坚守准则。党中央颁发《廉政准则》来立规立矩,及时对党员领导干部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早提醒、早打招呼、早纠正,就是要让干部守规守矩,是为了爱护干部,为了警醒干部,为了让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法则、必须执行的守则、必须维护的规则、必须坚持的原则。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把《廉政准则》作为规范从政行为的标尺,自觉做到标准更高一些、要求更严一些,要求一般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三要洁身自好。领导干部手里掌握一定的人、财、物支配权,在工作、生活中面临更多的金钱诱惑和人情压力,经受更多是与非、名与利、得与失、权与钱考验。面对诱惑、压力、考验,能否做到谨小慎微,大义凛然,关键就看为官者能否正确把握自己。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人关注,特别是有了负面消息,往往会迅速在社会上流传,成为谈论的话题,影响干部的名誉和党委、政府的形象。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自律,要洁身自好,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管住自己的脚,不该去的不去,始终坚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再次,廉洁是一种强大力量。廉洁,标志着公正、公道、正义、朴素、勤俭等内涵,在社会政治中具有重要价值,是为官从政者修身做人的基本准则,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强大力量。一要养浩然正气。大凡廉洁奉公者,不以权谋私,不营私舞弊,没有“辫子”可抓,也没有把柄掌握在别人手上,一身正气,在执行公务特别是执法过程中和原则问题面前,就敢于碰硬,不必瞻前顾后,不必照顾、平衡各种关系,可以义无反顾、大刀阔斧、一抓到底、决不手软。相反,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要了人家的心慌,所以面对别人就理不直,气不壮,软绵绵,没有力量。领导干部要胸怀浩然正气,“养正气祛邪气”,坚持以俭修身、以德律己,经得起考验、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不贪不占、不拿不要,敢于挑战不正当行为和利益,学做黑脸包公,慎同餐、慎同乐、慎同事。二要聚发展合力。官员的威信源于何处?不是资历,不是权力,不是气势,而是人格力量。廉生威,奢毁誉,贪丧志。一名领导干部如果知方圆,明尺度,保持清正廉洁的操守,其人格力量就会使人心生敬畏,就能增强自身的道德凝聚力和感召力。领导干部廉洁不廉洁、重视不重视廉洁,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发展,影响一个班子、一支队伍、一个地方团结共事的氛围。事实证明,凡是领导“出了事”的地方和部门,风气就不正,就没有执行力。领导干部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不能只盯着成绩看,讲功劳、要待遇、比地位、图享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上,干净做人、干净做官、干净做事,瞄准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部属尽心尽责,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三是扬优良风气。风气问题至关重要。现在部分领导干部身上有一些很不好的风气,台上讲官话,台下摆架子,出则前呼后拥,派头十足;是非观念淡薄,请吃请喝、礼尚往来,花公家的钱,拉自己的关系;不收不办事,收了乱办事,凡此种种,败坏了风气,影响了队伍,群众意见很大。这些都是廉洁意识弱化的体现,很容易为别有用心的人提供可乘之机,很危险。党的领导干部应是干部群众的榜样和标杆,必须带头知荣辱、明是非、讲党性、守原则,要坚决反对吃喝、请送之风,敢于拒绝、敢于扯下面子,狠刹歪风邪气,做良好社会风气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廉洁才能干事,廉洁才能成事,廉洁才能不出事。领导干部一定要当扬则扬,当止则止。
2023-07-17 17:01:501

七分之七大于二十四分之一吗?

对,七分之七就是1,1>1/24
2023-07-17 17:01:582

凡事留有余地,做人要留退路(上)

做人难,难做人。很多时候,不仅要给别人留有余地,还要给自己铺个台阶。如果不具备一点“心机”,做人就会陷入死胡同,既没有退路,也没有出路,只能阻在死路上,哀叹绝路。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俗话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刘禹锡的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出了多少兴衰荣辱,朝代更替。人在鼎盛之时就好比沸腾的开水,如果不迅速降温,没过多久便会蒸发得无影无踪。懂得“釜底抽薪而止沸”之人,才能避开即将到来的杀身之祸,才是真正人杰中的人杰。 清末名相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而达到事业顶峰之时,深知权高震主、盛极必衰的道理,因而迅速果断地采取示弱之举,避免了一场即将到来的权力之争,甚至有可能招来的杀身之祸,实为明智之举,这等“心机”和远见,值得后人研究和效仿。 攻克天京,这是曾国藩率湘军出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两人的声望如日中天,达到了极盛。清政府便对这些“栉风沐雨,艰苦备尝”的功臣们进行了赏赐。曾国藩被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曾国荃被赏加太子少保衔,赐封一等伯爵,并赏戴双眼花翎。对于如此隆重的封赏,曾国藩十分感激:“我朝酬庸之典,以此次最隆,愧悚战兢,何以报称。” 然而这一切,仅仅是加给曾国藩兄弟二人表面上的荣耀。暗地里,曾国藩兄弟二人所面临的是无数汹涌的“漩涡”,这些漩涡的产生的能量足以将其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天京被攻克以后,曾国藩已非昔日京城中手无一兵一卒的兵部侍郎,他的门生故吏已遍及于东南各地,上至巡抚,下至提督。同时,曾国荃手里亦掌握着“精悍”的5万湘军,这无疑给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天京陷落后,清政府最大的忧患,已不再是太平天国的余部,而是兵权愈来愈大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和以湘军为中心的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军事力量。这就要求清政府必须从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这一总体战略出发,而这一特殊的政治需求决定了曾国藩在成功之后逃脱不了被夺权的命运。 在天京陷落以后,清政府即已开始着手限制曾国藩势力的膨胀。清政府利用湘军内部固有的矛盾,迅速提拔和扶植曾国藩手下的将领,他们的地位迅速提高,以至于与曾国藩地位不相上下。当左宗棠的左系湘军与沈葆桢结成同盟,并脱离曾国藩,向其发起挑战时,清政府则大加利用,暗中支持左、沈与曾国藩分庭抗礼,从内部瓦解曾国藩的势力。而对于曾国荃则竭力进行压制,不让其有抬头的机会,虽已升任浙江巡抚,却以尚未赴任为借口,不允许其单折奏事。 面对大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之势的曾国藩,如何摆脱眼前的困境,确实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其实,在天京陷落前的一段时期里,曾国藩就已经对大功告成后如何收场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当天京陷落以后,面对朝廷的猜忌和随之而来的种种为难之举,曾国藩早已洞若观火,并有了思想准备。要想善其末路,必须自剪羽翼。 曾国藩时常提醒自己要注意“富贵常蹈危”这一残酷的 历史 教训,他十分清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封建统治术,因此只有推美让功,才能持盈保泰。当曾国藩从安庆赶至江宁的时候,“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已完全成熟。 曾国藩到达南京以后,七月初四“定议裁撤湘勇”,在七月初七的奏折中,向清廷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拟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 在裁撤湘军的同时,也奏请曾国荃因病开缺,回籍调养。曾国荃攻陷天京的所作所为,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同时,清政府对他也最为担心,惟恐他登高一呼,从者云集,所以既想让他早离军营而又不让其赴浙江巡抚任。无奈,曾国藩只好以其病情严重,开浙江巡抚缺,回乡调理,很快清政府便批准了曾国藩所奏,并赏给曾国荃人参六两,以示慰藉。而曾国荃对此却大惑不解,但曾国藩却深知其中利害关系,极力劝说。 随后,曾国荃返回家乡,怨气难消,以致大病一场。从此,辞谢一切所任,直至同治五年春,清政府命其任湖北巡抚,他才前往上任。曾氏以退为进、以退护官的为官之谋,令后人不由不为之叹服。裁撤湘军,是曾国藩谋事在先,“盛时常作衰时想”的一个典型事件。 曾国藩一贯主张“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也”。 人的职位越高、功名越大,越容易颐指气使、得意忘形,而此时遭来的怨愤和嫉讳也越多。曾国藩之所以受到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伟人、名人的崇拜,成为封建时代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与他善收晚场有很大关系。 曾国藩曾宽慰、告诫弟弟说:我们现在处于极好之时,家事有我一个人担当,你们就一心一意做个光明磊落、鬼服神钦的人。待到名声既出,信义既出,即使随便答言,也会无事不成。所以不必贪财,不必占便宜。 可见,曾国藩是把名誉和贪婪相联系的,贪婪的人,恶名加身;大度的人,清誉在外。一旦名声远扬,就可以不拘小节了。曾国藩的见识可谓高拔,甚至可以说有点狡猾,他把好名声看成人的立身之本,本应正,源要清,不可本末倒置。 曾国藩对家族的名望和声誉十分看重,为了保持这个家庭的名望和声誉,他可以说是做到了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常言道,树大招风。由于家大业大势大,兄弟几人都在朝廷做大官,于是乎外面就有不少关于他们兄弟的传闻。 曾国藩就不止一次地听说过对他们兄弟恶行的指责,他听了以后,不想秘而不宣,而是一一转告各位兄弟;或者直接责备,或者委婉相劝,希望他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正是由于曾国藩的深谋远虑和殚精竭虑,才保住了曾氏家族获得的巨大荣誉和政治资产。在曾国藩攻克天京后,其个人声望和军事实力都达到顶峰,他的不少部下都暗示曾国藩举兵起事,以恢复汉族江山,对此曾国藩婉言谢绝,并以一幅“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对联来表明心迹。 曾国藩一生深谙为官处世之道,尤其是在达到顶峰之后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自剪羽翼助其渡过“生死玄关”,在封建末期落得了“圣相”的美誉,历来被后人所称道。 凡事留有余地,退一步绝无坏处 大千世界,最难测的便是人心,某些人貌视正人君子,平时总是嬉皮笑脸,但下起手来比谁都狠,比谁都黑。对于这种背后捅刀子的小人,下策为躲,三十六计“躲”为上计;中策为制,假手他人,将其制服;上策为除,阴谋阳谋,除去为上谋。 《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原计曰:“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今译为,全军退却,避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敌,这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走,表面看来是退,实际是最高的战法,它具有切实的实用性,令人有“与其卖弄小聪明,倒不如退为佳”的感觉。 走的计策,在做人做事上,则有“随退随进”一说。随退随进,不是懦弱的象征,而是有“心机”的表现。苏东坡《与程秀才书》中讲到:“我将自己整个人都交付给了老天爷,听其运转,顺流而行,遇到低洼就停止,这样不管是行,还是止,都没有什么不好的了。”苏东坡主张,人应当顺天意,进退不强求。这就像大自然有阴晴,月亮有圆缺,季节有冬夏,天气有冷暖。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人生难得一帆风顺。 庄子曾讲,穷通皆乐;苏轼则言,进退自如。无论是庄子的穷通,还是东坡的进退,同指一种做事的策略。穷通是指人实际的境况遭遇,进退是指人主观的态度和行动。庄子认为,凡事顺应自然,不去强求,才能过着自由安乐的生活。苏轼认为,人只有安于时代的潮流,应用自然法则,才能进退自如,穷通皆乐。如此看来,进退即是做人的大道理、大智慧。 我们常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曾顽固不化,蔑视蔺相如,到最后,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庄公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 春光虽好,但总有尽时。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高潮和低潮。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就像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坏牌的开始。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做人的真谛就在于此,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止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做人交友的处世之道。 好处不要自己占绝 一个人做事千万别做绝,好处全部得尽,这样的话你得势时虽然做到了初一,但等你失势时人家就会做到十五,到头来自己说不定就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所以有好处时一定要分人一杯羹,这叫“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清朝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一生纵横官场与商场,黑白两道,上下通吃,做人真正地做到了“人精”的地步,他做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便是“利益均沾,资源共享”。这才成就了他一段“不朽”的传奇。 胡雪岩做生意,永远会把人缘放在第一位,“人缘”,对内指员工对企业忠心耿耿,一心不二;对外指同行的相互扶持、相互体贴。 胡雪岩对于金钱的看法有他独到见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与他人分一杯羹,好处共享。 有一次,胡雪岩打听到一个消息说外面运进了一批先进、精良的军火。消息马上得到进一步的确定,胡雪岩知道这又是一笔好生意,做成一定大有赚头。他立即找外商联系,凭借他老道的经验,高明的手腕,以及他在军火界的信誉和声望,胡雪岩很快就把这批军火生意搞定。 正当春风得意之时,他听商界的朋友说,有人在指责他做生意不仁道。原来外商已准备把这批军火以低于胡雪岩出的价格,卖给军火界的另一位同行,只是在那位同行还没有付款取货时,就又被胡雪岩以较高的价格买走了,使那位同行丧失了赚钱的好机会。 胡雪岩听说这事后,对自己的贸然行事感到惭愧。他随即找来那位同行,商量如何处理这事。那位同行知道胡雪岩在军火界的影响,怕胡雪岩在以后的生意中与自己为难,所以就不好开列条件,只好推说这笔生意既然让胡老板做成了就算了,只希望以后留碗饭给他们吃。 事情似乎就可以这么轻易地解决了,但胡雪岩却不然,他主动要求那位同行把这批军火“卖”给他,同样以外商的价格,这样那位同行就吃个差价,而不需出钱,更不用担风险。事情一谈妥,胡雪岩马上把差价补贴给了那位同行。那位同行甚为佩服胡雪岩的商业道德。 如此协商一举三得,胡雪岩照样做成了这笔好买卖;没有得罪那位同行;博得了那位同行衷心的好感,在同行中声誉更加高了。这种通达的手腕和高超的做人“心机”日益巩固着他在商界的地位,成为了他在商界纵横驰骋的法宝。 不趁人之危抢人饭碗是胡雪岩圆融的处事方式的具体体现。他一直恪守这一准则,使得他在商界中获得了极好的名声。 胡雪岩在外经商多时,尽管自己不愿意做官,但和场面上人物来往身上没有功名,显得身份低微,才买了个顶戴,后来王有龄身兼三大职务,顾不了杭州城里的海运局,正好胡雪岩捐官成功,王有龄就说要委任胡雪岩为海运局委员,等于王有龄在海运局的代理人。 对此,胡雪岩以为不可。他的道理也很简单,但一般人就是办不到,其中关键,在于胡雪岩会退一步为别人着想。胡雪岩直告王有龄,海运局里有个周委员,资格老、辈分早,如果王有龄卸任,应由周委员替代才是,如果贸然让胡雪岩坐上这个位子,等于抢了周委员应得的好处。反正周委员已经被他收服,如果由周某代理当家,凡事还是会与胡雪岩商量,等于还是胡雪岩幕后代理。既然如此,就应该把代理职位赏给周委员。 这样一来,胡雪岩避免了将周委员的好处抢去,也避免为自己将来树立一个潜在的敌人。所以说,他的“舍”实在是极有眼光、有远见的。 利用同样的观念,胡雪岩还曾帮助了王有龄一次。王有龄官场得意,身兼湖州府知府、乌程县知县、海运局坐办三职,王有龄在四月下旬接到任官派令,身边左右人等无不劝他,速速赶在五月一日接任视事。之所以有这等建议,理由很简单:尽早上任,尽早搂到端午节“节敬”。 清代吏制昏暗,红包回扣、孝敬贿赂乃是公然为之,蔚为风气。风气所及,冬天有“炭敬”,夏天有“冰敬”,一年三节另外还有额外的收入,称为“节敬”。浙江省本来就是江南膏腴之地,而湖州府更是膏腴中的膏腴,各种孝敬自然不在少数,王有龄四月下旬获派为湖州知府,左右手下各路聪明才智之士无不劝他赶快上路,赶在五月一日交接。如此一来,刚上任就能大搂“节敬”。 王有龄就此询问胡雪岩的意见,胡雪岩却说:“银钱有用完的一天,朋友交情却是得罪了就没得救!”他劝王有龄等到端午节之后,再走马上任。 胡雪岩之所以这样建议是有多方面考虑的,王有龄不是湖州第一任知府,在他之前还有前任,别人在湖州府知府衙门混了那么久,就指望着端午节敬,王有龄名正言顺可以抢在头里接事,抢前任的节敬,当然名正言顺。可是,这么一来,无形中就和前任结下梁子,眼前当然没事,但保不准什么日后时候就会发作。要是将来在要命关键时刻发作,墙倒众人推,落井猛石下,那可就划不来了。 胡雪岩深深明白,好处自己不能占绝,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吃干抹净,一定要为对方着想,有好处时分给对方一杯羹,这样才会不结下怨仇,等你失势时别人落井下石。胡雪岩精通做人的“心机”,数次避开可能出现的陷阱,不愧是一代经商奇才,值得有心人为之效仿。 为人宽厚 小事化了 得饶人处且饶人。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本无大的利害冲突。“不饶人”可以把小事变成大事,这样会增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做人要学会宽容厚道。 做人有宽容之心是品质高尚的表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见到别人做了不好的事,却要替他掩藏几分,这似乎就与人们惯用的处世原则相抵触了。而明人吕坤还认为这样浑厚地待人,可以使自己胸怀宽阔。有人自然怀疑吕坤可是一点错也没有,这是做人的一种大智慧,古人曾多次运用。 古代南宋有一个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园,种有萝卜。这天,沈道虔从外面回家,发现有一个人正在偷他家的萝卜,他赶紧回避开,等那人偷够了走后他才出来。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后的竹笋,沈道虔便让人去对拔竹笋的人说:“这笋留着,可以长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会送你更好的。”他让人买了大笋去送给那人,那人羞惭地没有接受。沈道虔就让人把大笋直接送到了那人家里。沈道虔家贫,常带着家中小孩去田里拾麦穗。偶尔遇上其他拾麦穗的人相互争抢麦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给争抢的人,争抢的人非常惭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节素以仁厚著称乡里。一次,邻居家的猪跑丢了,而此猪与曹节家里的猪长得一样。邻居就找到曹家,说那是他家的猪。曹节也不与他争,就把猪给了邻居。后来邻居家的猪找到了,知道搞错了,就把曹节家的猪送回来了,连连道歉,曹节也只笑笑,并不责怪邻居。 这两则故事里的古人,都为“别人不好处”掩藏了几分。沈道虔和曹节表面看来,无是无非,甚至显得窝囊懦弱。但实际上,却显出了他们宽大厚道的为人。偷萝卜拔笋争麦穗,是不好的行为,但也是人穷家贫的无奈,何必深责?替他掩藏几分,反倒能使他自惭改过。邻居错认猪,尽管有自私一面,但失猪对一般人家也毕竟是大损失,情急之下错认,也可以理解。古人一心为他人着想,宁可自己吃亏,正是胸襟宽阔、与人为善的体现。 需要明确的是,吕坤所说的“掩藏别人不好处”,是掩藏“别人”--我们的邻居、同事、朋友的一般过错,特别是针对我们自己所犯的过错,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决不是包庇犯罪之类的事,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对同志的一般“不好处”不采取粗鲁方法来公开揭穿打击,而是厚道待人,是要让其自己惭愧反省,否则,就有可能伤害同志的自尊心,甚至使事情恶化。这方面是有教训的。“文革”中,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对许多同志的一般过错,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是什么过错,无限上纲,深揭狠批,结果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想起来令人痛心。“文革”摧残了人的美德,至今还留下后遗症,又纠合着市场经济 社会 的一些弊病,使许多人变得冷漠、自私、尖刻不容人,相互间缺少了信任和友善,只剩下利益关系。 没有根据,就随便猜疑他人的不好,这不是说明我们缺乏对他人的最基本的信任,缺乏仁爱浑厚与人为善的宽大胸怀吗? 做人原本是很简单的事情,互相猜疑、猜忌把原本简单明了的问题变得复杂,而稍有一点,宽厚之心就可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又何乐不为? 冤家宜解不宜结 人与人之间,或许会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请记住:敌意是一点一点增加的,也可以一点一点削弱。中国有句老话:冤仇宜解不宜结。同在一个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还是少结冤家方为做人成熟。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过节儿,有“心机”的人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化解敌意也需要技巧。 “如何化敌为友”,在办公室的战场上是一门高深学问。 同事曾经与你为一个职位争得头崩额裂,不过,今天你俩已分别为不同部门的主管,虽然没有直接接触,但将来的情况又有谁晓得?所以你应该为将来铺好路。 如果你无缘无故去邀约对方或送礼给他,太突兀,也太自贬身价了,应该伺机而动才好。例如,从人事部探知他的出生日期,在公司发动一个小型生日会,主动集资送礼物给他……记着,没有人能抗拒好意的。 要是对方擢升新职,这就是最佳的时机了,写一张贺卡,衷心送出你的祝福吧,如果其他同事替他搞庆祝会,你无论多忙碌,也要抽空参加,否则就私下请对方吃一顿午餐吧,恭贺之余,不妨多谈大家在工作方面的喜与乐,对过往的不愉快事件绝口不提,拉近双方距离。 记着,这些亲善工作必须提前抓紧机会去做,否则到了你与他有直接麻烦才行动,就太迟了,也只会予人“市侩”之感。 你本着默默耕耘、尽忠职守的原则做事,可是公司里的同事有了变化,旧同事已另谋高就,新同事愈来愈多,竟与他们有格格不入之感。因为你一直以来不太注视周遭的人事变化,没有刻意与他们熟络所致。 补救的方法不困难,拣一个特别日子(目的只是师出有名),例如顺利完成一个计划或你的生日,做东请同事吃一顿。这一顿意义重大,别忘记以下任务:乘机多了解每一位同事的背景,包括公与私,这对你有莫大好处,方便日后工作。 凭着熟络一点,加入他们的午饭圈,当然不必天天如是,这样既太突兀,也对你未必太适合,安排一个星期两天就够了,目的是保持一定的联系,同时可获取公司里一定的情报。除了午饭,下班后去 娱乐 一番也是好主意,远离了办公室,所有人都会放轻松,谈起话来也随便得多,更易熟络。 此外,公事方面,无论多熟稔,还应公事公办,但自己有空,不妨多向同事伸出援手,主动一点是必须的! 人是感情的动物,在愉快的气氛下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不妨多关心别人,体贴别人,增加亲切感,做起事来就更好办。由今天起,努力做个受欢迎的同事吧!成功的你,将来获升迁的机会也相继大增! 笑容是最犀利的武器。当你托同事把文件做妥,说声“麻烦你”,加一个笑容,他会被你的友善感染,特别努力;或者同事把做好的计划书交给你,别忘记谢谢他和微笑一下,这不但是礼貌,亦是感谢的表示。任何人都喜欢得到赞美。说一些别人爱听的话,只要不是谎话,便不算埋没良心。切莫对同事大叫大嚷,这不但不礼貌、不友善,还表示你缺乏信心。 即使你遇上难解的死结,情绪低落极了,更需要微笑,抛开烦恼,跟同事们谈笑,借此把恶劣心情冲淡,使精神集中于工作。 不要自扫门前雪,若同事需要你的帮忙,不应吝啬,尽力而为吧,即使不会立刻获得回报,但你的投资是不会白费的,起码他会认为你是大好人。 如果你做错了事,且影响到别人,快道歉!勇于认错的人并不多,这样做自然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还有,处处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人的心态,再给予支持,没有人会不喜欢你的。 你与某同事在某事上持不同意见,又互不相让,以致言语上有冲突,你自问是过分坦白累事。而你最失败的一点是,曾列出了过去三个月来,这位同事做过的所有错事。如今,你感到后悔不已,希望把坏情况扭转,并愿意向对方道歉,可是,同事似乎仍处于极度失望和苦恼当中,教你歉咎更深。 其实,最佳和最有效的策略是,向他简单地道歉:“对不起,我实在有点过分,我保证不会有下一次。” 要是你重提旧事,企图狡辩些什么,只会惹来另一次 冲突,同时,显得你缺乏诚意,人家日后再也不会相信你了。记着,你的目标是将事情软化下来,与同事化敌为友。所以,最好静待对方心情好转或平和些时,正式提出道歉。 所谓冤家路窄,你的死对头,或者曾经结怨者,被调派到你的部门来,且和你工作关系密切。事实既然摆在眼前,你必须好好处理之。 要你忘记怨恨,是不可能之事。但有几项原则,是有必要遵守的。 首先,无论哪一次结怨,谁是谁非,也不要介入工作的讨论范围里,从此只字不提,以免双方公私不分。要是对方先触着疮疤,请平心静气,紧盯着他道:“我不会记着过去不愉快之事,尤其是在工作时间内,避免影响自己情绪。” 摆出大公无私之态。或许你过往与拍档工作,一切讲默契、讲信赖,但对这位新同事,就必须事事讲清楚,以免有所误解,导致不愉快事件,或心病愈重。例如交代一件任务,必须清楚指出任务的目标、完成日期和报告书的规划等等,切莫想当然。 总之,你要抱着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准则来对待一切人和事,没有人会拒诚恳于千里之外。 完
2023-07-17 17:02:081

你觉得提拔靠送礼还是真才实学?

这个话题很复杂,也不能一概而论。我遇到的第一个领导,未送礼,把我提拔到党委和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岗位,并成党委成员。第二任领导因我坚决不送礼,尽管5年内我4次被评优秀党员,2次获市.县 科技 成果奖,1次获县荣誉称号,他就让我止步,背后对我说,你表示一下,我马上把你报上去,组织部门催2年了,我对你不放心。我坚决拒绝了,宁可止步,决不低头。后来,也算提了个专职党委副书记,其实是闲职,你说送礼重要吗?假如我送礼,决不会在两办主任上干七年呀,何况还是副高职称!但我曾是一个军人,我以为,值! 我今年退休了,几十年工作就出来不送礼,不过也谈不上有什么升迁之路,因为几十年都是在 社会 的底层摸爬滚打,因此好处也从来没有我的份。尽管如此,也不能说我混得很惨,几十年工作经历,与领导交集的机会非常多,这些都是靠自己的实干得来的,都是干他们单位最麻烦,同时也是领导身边的人干不了或者干不好的事情,我服务过的最高领导是厅级,干了三年,在此过程我从来没有踏进他的家门口一步,什么事情都有在办公室解决,记得当年他娶儿媳妇的时候,许多下属都想趁机靠近他,而我仅仅是随大流随500元的份子钱,这事情被关系好的同时知道了,还骂我一顿,说我不会利用机会,我一笑了之。在深圳工作差不多30年,经历过的老板有五六个吧,没有一个的家我踏足过,我秉承自己的任性理念即是,你用我,我就加倍回报你,不用就拉倒。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是对的。因此我失去了许多机会,但赢得了自己。 靠真才实学提拔,几乎不可能。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样的活流传了几千年,决不是没有根据的调侃。 即使有真才实学,你也必须有足够高的情商;即使不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也必须知进退,懂人情世故。不然是绝没有机会走仕途,走也走不远。 靠送礼上位靠谱,没有真才实学也是可以的。有史以来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造就了一批贪官。 真才实学,德才兼备才是为官之道,转变 社会 风气,必须从解决靠送礼提拔的问题。谁都不会做亏本的买卖,靠送礼上位一定会加倍收回成本,不是什么秘密,地球人都知道。 说提拔是靠真才实学的人我觉得根本就不是中国人,在中国提拔基本上靠的是关系和礼品(即马屁精类)。在中国企业里,老板基本就不管厂里的事,管事的(有实权的)基本都是亲戚类和熟人(朋友类)的,这些人再提拔人的时候就是看你平时顺眼不顺眼,要想让领导看的顺眼,你懂的。中国人当领导都不希望底下的人比自己有本事,所以下面的领导都不会如实向老板反应车间干活的人真实的本事,只会提拔平时和自己亲近的,管你有没有本事。 想被提拔不送礼那可不成,送礼是关键,礼越厚实,被提拔的希望就越大。送礼不能简单盲目的送,要投其所好,有四两拔千斤效果!送礼是一门学问,不会送,把老婆送上都没用。 送礼是关键,”真才实学”同样也不能少。这个真才实学不是指你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文凭,是指人与人打交道时惯用的吹吹拍拍!会吹会拍也是一种本事或实用生活哲学,不是人人都善长的。 假如你的上司就是靠送礼和吹吹拍拍才被提拔的,你不这么做,能有被提拔的希望吗! 吹吹拍拍加厚实的礼物,想被提拔易如反掌,二者缺一不可! 凡是在职场上打拼的人,到了一定的阅历,恐怕都会在脑海中经常性地考虑这个问题。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么想也是人之常情。因本人在基层党政机关工作多年,也因职业原因,多年多次参与过干部考察工作。因缘巧合,结合经历,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在党政机关,提拨干部是一项十分严肃、广大干部职工高度关注的事情。一般来说,考察干部的 第一道程序,就是民主测评 。当场发测评表,单位全体干部参加,有时也会请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测评。如果有提拨意向的人的赞成票不过半,那基本就没戏了。同事们推荐时注重的肯定是工作实绩,也就是真才实学。工作不过硬,得不到大家的认可,推荐票很难上去,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毕竟,大家心中有杆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到一个单位考察干部,热门人选是谁,大家心里明镜似的。因为,现在推荐干部,一般在学历、工作年限、职务层次这些大的方面都有硬性要求,几个条件框下来,也就不多的几个人了。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人谁都不傻呀! 第二道程序,个别谈话推荐 。就是考察人员与单位班子成员、内部科室负责人一一个别谈话。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侯选人进行详细谈话了解,并且要求谈本人的缺点和不足,以及被谈话人是否同意推荐。这两道程序进行完毕,会得到:一个是全单位人员推荐的百分比,另一个被谈话人推荐的百分比。有这两个百分比,一个人的大体的素描就有了,能不能提拔也基本就可以确定了。当然,单位一把手的态度也是非常关键的。 要说这官方程序的结果绝对可靠,绝对准确,那也不尽然。但公允地说,庸才、无能之辈一般也过不了考察关。有时一些工作能力一般、但为人处世好的人也会被推荐上去。如果大家都能猜测到某侯选人,可能被提拔到外单位任职,即使其不怎么讨人喜欢,工作、人品、人缘等方面大家也不太认可,也会心照不宣地一致推荐提拨,最后被送瘟神似的礼送出境。这方面还是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所以说:一个人能否被推荐提拨,其综合素质往往是第一位的,是基础;人缘、人品等方面也很重要。如果有才,但人品不怎么样,或者不团结同志,为人处世令人讨厌,推荐率太低,也会与提拨失之交臂的。所以,学会做人,与人为善,为人正派,为大家所认可,就必不可少。同时,一把手怎么评价你,十分关键。就不说领导欣赏你,但至少要认为你还可以呀,他才是真正的关键少数,掌握着关键的一票。否则,他根本就不会推荐你,你还提拨什么呀!至于说送礼吧,我还真不知道,或许有用,或许无用吧。但我想:肯定不会有决定性的影响的!因此,建议你切莫把歪门邪道当大路走啊! 这就要看领导纯不纯了。不过现在这个现实的 社会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哪个人不喜欢钱?领导也不例外,之前好像听一位领导说过:当官的都贪!你只看到明处却看不到暗处!就讲一下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吧! 领导的领导是城里的监查官员,具体监察查也不清楚,也是在这个小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了,领导的家里开了一大片农产,由他的哥哥打理,产蜂蜜,养鸽子,各种蔬菜瓜果都是自己种的,因为在城市里,这种“农产品”很珍贵,打理的也很细心,领导每到收成之季,就会包装大量的自家产的作物送给这位监察管员,后来才知道,他家的整片农场都是给领导送礼的,身在他手下的员工们,偶尔也会沾点好处,领导升职加薪了,也会给手底下的员工一些福利(他家的农产品没送出去的),听说这位收礼的监查官员贪污了不少东西,还和他老婆假离婚,五一之后,与领导竞争的那位主管也被挤下来离职了,离职原因不清不楚的,含含糊糊的,大家也都明白~ 所以,现在靠真才实学上位的真的是少之又少。但是!靠关系送礼上位更不是长久之计,不可信任的关系。真才实学是真实存在的,到哪都有用,但是那种谄媚的,讨好式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每个人,因为做老板的也是有底线有原则的!关注【共享人才APP】,更多精彩有趣的内容与您分享~~比u2764 勤观察深得因果,肯思考百事皆通 一、以送礼为主的最终结果是: ①德 才缺乏素质极低的野心家; 如:换届送厚礼的,最终地方贫富差距拉大、极不平衡,民事纠纷特别多,强歧弱比较严重; 官司送厚礼的,最终是使假,如偷来一匹牛值一千元、送七百赚三百,丢一匹牛的、本来就是损失,为此、怎能厚礼相送? 故就成了农村集市-----农民喊圩了。 二、不靠送礼、走关系的最终多数是硬打硬的,比较扎实的,之所以 前人总结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其缺点是这种人不善社交,性格内向; 三、介入上述两者之间的、这类人可称之为智者,他们的最终结局是: 人缘较好,前途称意! 才识渊博,他们的事业几乎是令人欣赏与暗赞的,他们的结局一般来说都是善终的。 你觉得提拔靠送礼还是真才实学? 就现实的情形来看,两者恐怕是兼而有之。 首先,职场潜规则是个大问题。 光有真才实学,没有送礼或关系,想要提拔是比较难的。这在现有的职场,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那些会干事的人,比会玩的人,要显得被动,不一定能够得到提拔与重用。 其次,当前 社会 之中,关系学比较受到重视。 虽然人们也关注真本事、真才能,但往往更多关注一个人的关系。有的地方,有不少破格提拔的年轻干部,但往往引发舆论热议,其实不在于年龄年轻,而是其提拔重用的背后,究竟依靠的是什么?是真才实学,还是有其它什么样的关系或背景? 有的人在职场当中,琢磨的不是如何办好事、干好事,而是如何经营好人际关系,能不能找到可以依靠的大树?于是送礼就迎运而生,成了一些人在职场中的法宝。 最后,一个人的提拔重用,可以靠送礼来完成,但要真正地干大事、有所成就,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 现实中我们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有深厚的关系和背景,也能轻松地获得某些职位,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就,也不一定能够轻松地胜任职位,要么力不从心,要么乱七八糟,终究一事无成,说不定还走上歧路。 所以我认为,如果自己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真是给你个什么职位,其实也是一种灾难。干不好倒无所谓,如果干出问题,那么自己也可能搭进去。真才实学只是基础,就象商品一样,同样的品牌,同样的质量,商品是基础,但有的商家赚钱,有的倒贴,因为各自营的手段不同,在一个单位也一样,有的一般大学生当领导,有的研究生,博士生,确混个技术员,也就体现出自能力问题,送礼是一种手段,例如,有一个领导岗位空缺,一个研究生能胜任,一个大学生也′能胜任,这个大学生,平日善于请客送礼,而且拍马屁恰到好处,当然这个大学生升迁,拿人手软吗,有真才实学,只为你奠定了升迁的基础,真要得到升迁,还得凭手段,因为撑握升迁大权的人是人,他们是靠物质为持生活,他们有权,有感情!
2023-07-17 17:02:151

三分之一,七分之二,四分之三。先通分再从小到大排列。

三分之一通分为八十四分之二十八.七分之二通分为八十四分之二十四,四分之三通分为八十四分之六十三,所以八十四分之二十四小于八十四分之二十八小于八十四分之六十三
2023-07-17 17:02:221

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官;什么样的人只能当小官;什么样的人可以当大官;做什么项目容易发财;

你有病你!!!!
2023-07-17 17:02:258

七分之五是几个十四分之一,是二十个几分之一?

七分之五是几个十四分之一,是二十个几分之一? 10 28 七分之五加四分之一加十四分之九 5/7+1/4+9/14 20/28+7/28+18/28 (20+7+18)/28 45/28 七分之五加四分之一减十四分之九 5/7+1/4-9/14 =(10/14-9/14)+1/4 =1/14+1/4 =2/28+7/28 =9/28 希望能帮到你! 七分之五加十四分之一等于 七分之五加十四分之一等于十四分之十一 14加七分之五是,14减七分之五是,十分之一乘6是,六×八分之一是,14乘七分之五是,四分之一乘10是,急 14+7分之5=14又7分之5,14-7分之5=13又7分之2,10分之1*6=5分之3,6*8分之1=4分之34 14*7分之5=10,4分之1*10=2分之5 九分之四+六分之一=?七分之二+六分之五+七分之五=?三分之一-十二分之一-二十四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 九分之四+六分之一=33/54 七分之二+六分之五+七分之五=11/6 三分之一-十二分之一-二十四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3/16 七分之五加四分之一加十四分之九,要过程。 45/28 七分之二加七分之五乘以五分之一减十四分之一这个脱式怎么列? 2/7+5/7x1/5+1/14 =2/7+1/7+1/14 =3/7+1/14 =6/14+1/14 =7/14 =1/2 十七分之十三减(十七分之五加三十四分之一) 解:依题意得算式, 17分之13-(17分之5+34分之1) =17分之13-17分之5-34分之1 =17分之8-34分之1 =34分之16-34分之1 =34分之15 即17分之13-(17分之5+34分之1)=34分之15
2023-07-17 17:02:421

为什么说要想当官发财,就不要生在朱元璋掌权的时代?

朱元璋从要饭的变成皇帝,个人素质极低,认为天下所有钱财物品都是朱家的,谁多拿就杀谁,包括他赏赐的人。朱元璋杀功臣可以排得上世界第一。那些功高的大将手握重兵的时候朱元璋从未怀疑过他们会造反,到了和平年代手下几乎没兵了,更不会怀疑功臣要造反。他杀功臣的原因就是他许诺给功臣很高的奖励,现在该兑现了,给的他心疼,那就杀掉,不但不用给了,还可以把给出去的收回来。也有少数功臣朱元璋没杀的,都是主动放弃赏赐的。朱元璋对拿奖励的功臣都杀,对那些自行贪污的官员更是不能放过,直接灭九族。在后来治国的官员中,功劳大的也给奖励,树立榜样,调动积极性。同样结果,敢拿奖金的一定找茬杀掉。在朱元璋年代,只要不是他的儿子孙子,就别想当官发财。
2023-07-17 17:00:0015

二十四分之七二约分后=几分之几

二十四分之七二约分后=几分之几解:72/24=(24×3)/24=3/1二十四分之七二约分后=1分之3
2023-07-17 16:59:511

七分之五×二十四分之七+五分之一÷五分之四(能简算的要简算)

七分之五×二十四分之七+五分之一÷五分之四=5/7×7/24+1/5×5/4=5/24+1/4=5/24+6/24=11/24
2023-07-17 16:59:442

有一个四位数,他的个位与千位数的和位10,且这个数既是偶数也是质数,去掉个位数与千位数得到一个两位数

1、这个数不存在吧,四位的数,是偶数肯定能被2整除了,肯定不是质数,题目有问题吧2、换算一下知道,2/3 = 0.667,5/9 = 0.556,24/47 > 0.51, 13/25 = 0.52,知道另外两个数是小于等于0.51的数,由大到小排列时第四个数为24/47.
2023-07-17 16:59:373

薛仁贵玄孙薛从,和父亲同朝为官,在地方时兴水利,储备粮食防灾

薛仁贵开创了大唐薛氏一族的辉煌,延续百年辉煌,到了玄孙一代,还没有没落,带您了解一下! 薛仁贵玄孙一代主要是薛平的儿子,薛平十二岁时为磁州刺史。后入朝任职,宿卫 南衙 三十年,历任左龙武大将军、义成节度使、左金吾卫大将军、 平卢节度使 ,在地方颇著政绩。826年,拜 河中节度使 ,累封韩国公。830年,被召为 太子太保 。次年,以 司徒 致仕。832年,薛平去世,年八十。 薛平有八个儿子,长子薛广,次子薛文范,幼子薛勤,这三人都没有 历史 事迹,也没有做官的记载。三子薛文度 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四子薛湘官至许州司士参军。五子薛宜僚,官至家令丞。七子薛廉,官至虢州司法参军。 今天我主要讲的是六子薛从。 薛从,字顺之。大唐 绛州 万泉今山西 河津 人。 范阳节度使薛楚玉 之曾孙、 昭义节度使薛嵩 之孙,河中节度使薛平之子。 薛从门荫 入仕,凭借祖上的功勋为官入仕,起家左清道率府兵曹参军,白居易《 薛从可右清道率府仓曹制 》:“惟汝父平,守吾藩镇,能以忠力,殄寇安人。畴庸既以启封,延赏亦宜及嗣。勉承义训,无忝宠章。可朝散郎行右清道率府仓曹参军。当时白居易是皇帝的拾遗官。认为薛从可以任职仓曹参军。 后来任职汾州刺史,任职期间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利民的事,兴修水利,引渠灌溉农田和公田,汾州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水利在当时那可是惠民工程,就是放到现在也是啊!这可是在古代啊!难能可贵! 薛从还很有远见,办事考虑在前,在任职濮州刺史期间,办的事被赵才提拔为将作监,当时赵才为赈恤使,因为此前薛从防患于未然,提前储备了粟米二万斛,防备天灾,当时山东发大水,因为有粮食,没有造成大灾难,所以赵才为其表功,特意提拔。 到了京城,他和父亲同朝为官,传为佳话,官至领军卫上将军,最终成为一代名臣,死后赠工部尚书。 薛仁贵后世子孙系列到此结束,这一代没有上过战场,做了文职,但是薛从也没有丢薛氏的脸面,而且治理地方很有功绩。 薛氏薛仁贵一系,到此为止,以后的子孙肯定也有做官的,不过没有见诸于史册,因为已经到了唐末,蕃镇作乱的时代了! 我再补一些薛仁贵子孙事迹,薛嵩弟弟薛昽,大历七年继承兄长薛嵩节度使位,但在大历十年,被部将裴志清所逐,将兵马归田承嗣,逃到洺州。后入朝请罪,唐朝廷免其罪,将其地一分为三,以薛嵩族子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为薛慎惑之孙,薛光之子为卫州刺史;薛坚,薛讷之孙,薛直之子为洺州刺史。田承嗣引诱薛雄造反,薛雄不从,被田承嗣派去的刺客杀害了。 仅供参考   
2023-07-17 16:59:221

一个数的七分之三是二十四这个数是多少算式怎么列谢谢

24÷(3/7)=56,这个数是56.
2023-07-17 16:59:162

为官文言文翻译

1. 吕曾珍为官文言文翻译 南朝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生性诚恳老实,又是饱学之士,待人忠实厚道,从不跟人家耍心眼。 吕僧珍的家教极严,他对每一个晚辈都耐心教导、严格要求、注意监督,所以他家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待人和气、品行端正。吕僧珍家的好名声远近闻名。 南康郡守季雅是个正直的人,他为官清正耿直,秉公执法,从来不愿屈服于达官贵人的威胁利诱,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一些大官僚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除去这块心病。终于,季雅被革了职。 季雅被罢官以后,一家人都只好从壮丽的大府第搬了出来。到哪里去住呢?季雅不愿随随便便地找个地方住下,他颇费了一番心思,离开住所,四处打听,看哪里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愿。 很快,他就从别人口中得知,吕僧珍家是一个君子之家,家风极好,不禁大喜。季雅来到吕家附近,发现吕家子弟个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果然名不虚传。 说来也巧,吕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卖掉。季雅赶快去找这家要卖房子的主人,愿意出1100万钱的高价买房,那家人很是满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于是季雅将家眷接来,就在这里住下了。 吕僧珍过来拜访这家新邻居。 两人寒暄一番,谈了一会儿话,吕僧珍问季雅:“先生买这幢宅院,花了多少钱呢?”季雅据实回答,吕僧珍很吃惊:“据我所知,这处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么价钱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说:“我这钱里面,100万钱是用来买宅院的,1000万钱是用来买您这位道德高尚、治家严谨的好邻居的啊!” 季雅宁肯出高得惊人的价钱,也要选一个好邻居,这是因为他知道好邻居会给他的家庭带来良好的影响。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环境对于一个人各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当万分珍惜身边的良师益友。 2. 文言文周敦颐为官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担任了分宁县的主簿。当时分宁县有个案子拖了很久都得不到公正判决,周敦颐到了以后只审讯了一次就把事情的责任划分清楚了,县里的人说:“连那些判决经验丰富的老吏也比不上这小伙子啊。”部使者调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当时有个囚犯按法律规定不用判死罪,但转运使王逵想重判,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没有人敢和他争辩,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并且 说:“像这样还出来做什么官呀,靠杀人的做法来博取政绩,取悦上级,这样的行为我做不到。”王逵听到这样的说法,明白过来自己的处理不对,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颐后来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显著,当时的郴州知州李初平看敬重周敦颐,曾问周敦颐:“我打算多读些书,你有什么好建议吗?”,周敦颐说:“您年纪大了来不及了,让我来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感觉有收获。 周敦颐后来调任南昌知县,当地的老百姓说:“新来的知县就是以前审理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这下子我们就不怕打官司了。”但是当地的那些横行不法的大富人家、地方好强,衙门里那些狡猾贪婪的小吏、恶少都揣揣不安,害怕得罪了这位刚正不阿的新知县,而且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了。 周敦颐担任合州通判后,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听从。部使者赵抃被一些谎言迷惑,认为周敦颐是个虚伪的人,对周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 后来,周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忭是虔州的知州,赵抃与他接触多了,经过仔细观察,了解了他的为人,才明白当初是自己错怪了周敦颐,赵抃握着周敦颐的手道歉,说:“我差点失去了和你这样的人做朋友的机会,从今以后,我算是了解你的为人了。” 熙宁初年,周敦颐担任郴州的知州。因为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被任命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平反昭雪为自己的使命,不辞辛苦的巡视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偏远地区,也要慢慢的视察。 原文:《宋史·周敦颐传》--元朝脱脱,阿鲁图等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少年立志 周敦颐从小聪明好学,勤于思考。遇到什么问题,喜欢寻根究底,不搞明白决不罢休。他会经常向衡州(今衡阳)舅舅提出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问题,如什么天上的星星是怎么来的,太阳为什么东起西落,月亮为什么有盈亏圆缺,为什么会刮风下雨,地上的万事万物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对于周敦颐提出的这些问题,周辅成总是不厌其烦,尽自己所知给予解答。当然,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周辅成是没有办法回答清楚的。一方面,受周辅成的知识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受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而周辅成也非常喜欢周敦颐的这一性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敦颐的知识也不断地增长,学业大有进步。到十二三岁时,周敦颐已经读完了《四子书》(即《四书》)和《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等儒家典籍,有的还能背诵得滚瓜烂熟。同时,周敦颐还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不仅立意新颖,而且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八岁时,其父亲已过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敦颐 3. 《文言文》,(张禹为官)的翻译 翻译: 张禹的祖父张况同族的姐姐是皇上的祖考夫人,多次来往南顿,看望汉光武帝。那时,光武帝还是大司马,经过邯郸时,张况是邯郸郡吏,去拜见光武帝。光武帝很高兴,对他说:你现在是我的大舅啊!于是与光武帝一起到了北方,到了高邑,光武帝任命他为元氏令。又任涿郡太守。后来担任常山关关长。正碰上赤眉人攻打关城,张况在战斗中牺牲了。张禹的父亲张歆,最初为了报仇而逃亡,后来在淮阳府当了相,终于成了汲的令。 张禹性属忠厚节俭。父亲死了,汲派遣人送来资产数百万,张禹全部不所受。后来,又把田宅推托给伯父,身自寄止。 4. 吕曾珍为官文言文翻译 南朝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生性诚恳老实,又是饱学之士,待人忠实厚道,从不跟人家耍心眼。吕僧珍的家教极严,他对每一个晚辈都耐心教导、严格要求、注意监督,所以他家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待人和气、品行端正。吕僧珍家的好名声远近闻名。 南康郡守季雅是个正直的人,他为官清正耿直,秉公执法,从来不愿屈服于达官贵人的威胁利诱,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一些大官僚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除去这块心病。终于,季雅被革了职。 季雅被罢官以后,一家人都只好从壮丽的大府第搬了出来。到哪里去住呢?季雅不愿随随便便地找个地方住下,他颇费了一番心思,离开住所,四处打听,看哪里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愿。 很快,他就从别人口中得知,吕僧珍家是一个君子之家,家风极好,不禁大喜。季雅来到吕家附近,发现吕家子弟个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果然名不虚传。说来也巧,吕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卖掉。季雅赶快去找这家要卖房子的主人,愿意出1100万钱的高价买房,那家人很是满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于是季雅将家眷接来,就在这里住下了。 吕僧珍过来拜访这家新邻居。两人寒暄一番,谈了一会儿话,吕僧珍问季雅:“先生买这幢宅院,花了多少钱呢?”季雅据实回答,吕僧珍很吃惊:“据我所知,这处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么价钱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说:“我这钱里面,100万钱是用来买宅院的,1000万钱是用来买您这位道德高尚、治家严谨的好邻居的啊!” 季雅宁肯出高得惊人的价钱,也要选一个好邻居,这是因为他知道好邻居会给他的家庭带来良好的影响。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环境对于一个人各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当万分珍惜身边的良师益友。 5. 文言文为官清苦翻译 这篇文字选自明代郑瑄《李远庵为官清苦》,下面是文章原文以及原创的注释、参考译文: 【原文】 国朝李远庵,居官清苦,常俸外不取一毫。郑淡泉乃公得意门生也,宦南京数年,岁时只寒温而已。一旦侍坐最久,有一布鞋在袖,逡巡不敢出。庵问袖中何物,郑曰:“晓妻手制一布鞋送老师。”远庵遂取而着之。生平受人物,仅此而已。 【注释】 1、岁时:一年;四季。 2、寒温:也说温寒,犹温凉。指生活情况。 3、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也指尊长坐着,自己站立侍奉。 4、逡巡:原指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这里指迟疑;犹豫。 【参考译文】 国朝(明朝)人李远庵,做官(非常)清苦,常常是在俸禄以外不多取一丝一毫。郑淡泉是先生的得意门生,在南京做官几年,一年四季只是能够御寒温饱而已。一天早晨在李公身边陪坐很久,在他的袖子里揣着一双布鞋,但是犹犹豫豫不敢拿出。李远庵(发现他的异样)就问他袖子里揣的是什么东西,郑淡泉说:“是早晨我妻子亲手缝制的一双布鞋想送给老师。”李远庵(听了)就取出来穿上了那双布鞋。他一辈子接受别人的东西,仅此而已。 6. 萧燧为官文言文的翻译 萧燧字照邻,是临江军人。 严州地窄财缺,刚到那里,公家的钱不满三千,萧燧节省使之够用。两年内,积蓄到了十五万,用这些富余的钱补上拖欠的,各县都宽裕了。 在这以前,宣和庚子年方腊强盗起兵,至今正是六十年甲子一周,人人忧虑恐惧。恰巧遂安县令减少地方土兵的薪饷,众人吵吵嚷嚷。 萧燧急忙改变命令,而且叫来土兵的头领告诫他们,都敬畏服帖。城里的流氓少年成群滋扰集市,萧燧秘密记下姓名,刺字充军,人民得以安居。 皇上正在吝惜职名,没有功劳的不授给,下诏因萧燧治理地方有成绩,授为敷文阁待制,移为婺州知州。父老拦路,几乎无法成行,送出州境的人要按千数计算。 7. 文言文:《陶侃为官》的全文翻译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 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 8. 文言文唐临为官的原文和译文 译文:唐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周内史唐瑾的孙子。 他的祖先从北海迁徙到关中。唐临的伯父唐令则,开皇(隋炀帝)末年担任左庶子(官职名),因为讨好太子杨勇被处死。 唐临少年时和哥哥唐皎都有名声。……,掉出京城担任万泉县县丞。 县里有犯轻罪的囚犯十多人,赶上晚春下雨,唐临请示县令释放了他们,县令没有准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担心,我甘愿承担所有责任。 &q籂姬焚肯莳厩锋询福墨uot;县令因此让囚犯暂时回去,唐临召集囚犯让他们回家耕种,并和他们约好期限,到期就回到监狱。囚犯们都被他的恩德感动,到了期限全都回到了监狱,唐临因此出名。
2023-07-17 16:59:151

二十七分之八减二十四分之五等于多少(分数表示)

二十七分之八减二十四分之五等于多少(分数表示) 8/27-5/24=64/216-45/216=19/216 满意请点采纳 十七分之五乘二十四分之九加十七分之九乖二十四分之七怎么简便计算 十七分之五乘二十四分之九加十七分之九乖二十四分之七 =9/17乘(5/24+7/24) =9/17乘12/24 =9/34 请采纳,。谢谢 二十四分之十减去二十七分之一怎么算 二十四分之十减去二十七分之一怎么算 解: 10/24-1/27 =5/12-1/27 =41/108 是几分之五乘二十四分之九加十七分之九乘二十四分之七 4分之7 二十四分之八=几分之五=二十一分之几=二十七分之几=16÷几=几÷12.(拜托了!谢 二十四分之八=十五分之五=二十一分之七=二十七分之九=16÷48=4÷12. 十七分之五乘二十四分之九加十七分之久乘二十四分之七怎么做?要有过程! 不好意思啊,我没看明白回答: 前面两个分式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乘法的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乘积不变,所以你可以把前面两个数的分子交换,这样得到一个十七分之九,和后面的一个乘积中有相同的因式,就可以再用乘法的结合律,把十七分之九提出来,把二十四分之五和二十四分之7相加,得到二十四分之十二,也就是二分之一。最后把十七分之九和二分之一相乘就得出结果了 1.53乘二十四分之五等于多少 1.53*(5/24) = 0.31875望采纳 十七分之五,二十分之五和二十四分之五比大小 ? 四分之三减八分之七加二十四分之五等于多少? 3/4-7/8+5/24 =3/4+5/24-7/8 =18/24+5/24-21/24 =23/24-21/24 =2/24 =1/12
2023-07-17 16:59:071

十五分之六采纳我的吧。。
2023-07-17 16:58:581

古人入仕为官的途径都有哪些?

科举。古人入仕主要途径就是科举考试,科举分为文试,和武试。通过科举考试,寒门也能出贵子。通过其他文人墨客的举荐,也可以入仕为官。
2023-07-17 16:58:392

七分之六比二十四 。(简化)

6/7:24 6/7×7/6:24×7/6 1:28
2023-07-17 16:58:321

一个数的三分之二加上四分之三的和是最小的质数,这个数是多少?

设该数为X,最小的质数为2则列一元一次方程式为(2/3+3/4)*X=2解之X=24/17
2023-07-17 16:58:026

一代做官九代绝,一家发财九家贫这句俗语,有什么含义?

强调当官发财不好,但是大家都想当官发财,这是给人的警示,当官发财要走正道,不要误入歧途,否则不会有好结果。
2023-07-17 16:57:595

七分之四加括号二十四分之十七减七分之四括号

七分之四加括号二十四分之十七减七分之四括号=4/7+17/24-4/7=4/7-4/7+17/24=0+17/24=17/24
2023-07-17 16:57:511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什么意思

语出《礼记·大学》意思是“仁德的人以自身、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生财为手段,达到立功、立言、立德的不朽境界。不仁德的人则是以自身的生命、人格、尊严为手段,以发财赚钱为目的,挥霍享受,小富即安。”前者是以发展为目的,后者是以满足为目的。是儒家的经典要义之一。
2023-07-17 16:57:442

各位高手帮帮忙!1、把下列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十四分之八 十六分之十二 二十五分之十五 谢谢帮助!

一题:五分之十四:二又五分之四, 八分之二十四:3, 七分之三十九:五又七分之四; 二题: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 十二分之八和十二分之九; 五分之四和十五分之七:十五分之十二和十五分之七; 十二分之五和十八分之十三:三十六分之十五和三十六分只二十六
2023-07-17 16:57: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