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萦
-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山东省东明县有一个村叫五霸岗,听老人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五霸在此争战,留下的村名。 春秋五霸形势图(公元前453年)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此说见之于《史记》。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还有人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另有人认为,所谓“五霸”,应是一种虚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编辑本段“五霸”简介
齐桓公
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6
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楚庄王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文公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和报答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楚王的殷勤接待,(在逃亡时,晋文公允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秦穆公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吴王阖闾 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师大败楚军,仅10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翌年,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阖闾十一年(前504),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于鄀(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从此,吴国威震中华。
越王勾践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称霸主要标志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称霸的诸侯主要标志是“会盟”诸侯,而完成这一重要仪式的有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楚庄王旅、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五位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应该是他们。同时在现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也采用这一说法,所以说这一说法更具有权威性。 宋襄公妄自尊大,借楚威而约诸侯,并且称霸不成反丧其身,根本不能算五霸之一。反而倒是春秋首霸,救周王朝于崩塌中的郑庄公无人提及。郑庄公应算春秋五霸之一。
编辑本段“春秋五霸”的八种说法
网上盛传“春秋五霸”共有两种说法,其实不对,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八 齐桓公
种说法,此外还有一些说法是将夏商时代的一些骁将也算进来,那些已经超出了春秋时代的范围。 这八种说法如下: 1.“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史记》 2.“齐桓、晋文、楚庄、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3.“齐桓、晋文、秦穆、楚庄、阖闾”——《白虎通·号篇》 4.“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勾践”——《四子讲德论》 5.“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6.“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 7.“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 8.“齐桓、晋文、楚庄、夫差、勾践”——部分中学课本 9.“齐桓、宋襄、晋文、秦穆、楚庄”——部分中学课本 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位全票通过,没有争议。楚庄王也以高票通过,秦穆公则勉强过半,这两位同样获得相当的认可率。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五霸”的说法,早在这二人之前就已经有了,故以上的各类观点中,第2、第3、第4、第5、第8,这五种可以排除。第6种观点太过于偏袒晋国,而且将楚庄王排斥在外,也显得不合理。 剩下的只有第1和第7这两种了,两者的成员相似,差别只在“郑庄公”和“宋襄公”这一个名额。毫无疑问,郑庄公远比宋襄公更有资格被列入霸主的排列,宋襄公名不符实,这点不必多说了,司马迁将他视为“五霸”之一,原因只在于他讲仁义,但实际上,宋襄公也干过不仁义的事情,比如当年他囚禁滕子婴的事就饱受非议,当然也有人对这事表示怀疑,司马迁就没有将此事载入《史记》里头。郑庄公之所以经常受到古代史家的排斥,原因就在于他挑战皇权,这点严重违背了后世儒家学者的观念,而儒家们却爱卖弄“春秋笔法”,经常粉饰野心家们的“勤王”行为,却不解释他们吞并邻国大肆抢掠的事实,他们行使厚黑权谋时,却又要给他们的脸面涂上一层“仁义道德”的润滑油,还有诸如晋楚之战中晋文公的“避退三舍”,其性质明明是“诱敌深入”,儒家们硬是要说成是“知恩图报”,包括《东周列国志》也采用了这一观点。换句话说,由于郑庄公是曹操、孙权式的枭雄,只顾壮大自己而不“勤王”,故儒派史家们也就看不上眼,干脆让“讲仁义”的宋襄公取代他的霸主地位了。 其实拘泥于所谓“五霸”的说法,本身就很不切实际,可以说,足智多谋的郑庄公、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制霸中原的晋文公、独霸西戎的秦穆公、问鼎中原的楚庄王、复兴霸业的晋悼公、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称雄东南的越王勾践,这八个人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编辑本段春秋霸王介绍
郑庄公
姬姓,名寤生 (前757年─前701年),为中国春秋时代郑国君主,号称“春秋小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生年在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 郑庄公继承其父郑武公出任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宠信虢公,郑庄公与周朝关系开始转坏。在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国势强盛,并曾发生多次战事,包括由庄公之弟太叔段发动的叛乱,以及击败周桓王率领陈、蔡、虢等联军的繻葛之战。特别是后者,确立了郑国的「小霸」局面,使周天子威信扫地,郑庄公声威大振。宋、卫、陈等宿敌都来求和,郑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盛的诸侯国。 郑、宋之争是郑庄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郑国东邻宋国,北邻卫国。郑与宋、卫两国都有矛盾,随时有遭宋、卫夹攻的危险。公元前719年,宋国纠集了包括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联军,先后两次围攻郑国,大有铲平郑国之势。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冷静沉着、毫不屈服。他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强防御,顽强抗敌;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处理好与列国的关系,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尽可能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比如,陈国虽曾与宋国一起侵郑,但郑庄公在击败陈师之后主动与陈和好。鲁国曾在伐郑之役中出兵援宋,但郑庄公并未因此忌恨于鲁,而是主动向鲁示好求和,直至结为同盟。齐国当时是诸侯中强国,郑庄公很注意密切与齐的关系,以利用齐国势力来牵制宋人。此外,与周交恶,也很注意策略。虽大败王师,而又夜使祭仲劳王;既恨周王弃己,又用周王之权威以打击宿敌。前713年,借声讨宋殇公不朝周天子之罪,郑庄公联合齐、鲁之师,以天子之命伐宋。齐、鲁军队败宋军于菅(今山东武城县东南),郑军先攻占宋国郜(今山东武城县东)、防(今山东金乡县西),后又打败宋、蔡、卫三国联军,最终使宋国屈服。 郑庄公英雄一世,但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失误。一个重要失误是生前没有对太子忽(即郑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郑国立即陷入郑昭公和郑厉公(公子突)之争,使郑国形成两君并立的混乱局面,为害甚久。另一重要失误是重用高渠弥,这为郑国留下了严重后患。庄公想立高渠弥为卿,时为太子的昭公反对,庄公不听,执意用高渠弥任大臣。及昭公为君,高渠弥害怕昭公借机杀己,便乘跟昭公出城打猎之机,射杀昭公,并与权臣祭仲合谋改立昭公弟子亹为君。 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于公元前701年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已是诸侯霸主。然而仅几个月后就病逝了,郑国亦由盛转衰。
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姜姓,名小白,齐襄公幺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 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小白进宫劝谏,襄公不听。他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公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动政变,杀了襄公,篡夺了君位。一个多月后,齐人杀死公孙无知,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小白的兄长公子纠回国即位。而国内的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小白继位。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他重用管仲,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奠定了基础。 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灭掉了附庸于鲁的遂国。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声名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首”可以解释成“首先”,也可以说是“最杰出”)。 管仲、鲍叔牙去世后,齐桓公重用了易牙、竖刁等小人,让他们掌握了国政。在位43年后,齐桓公于公元前643年病死。他的5个儿子因争位而忙于内战,尸体于死后67天才下葬。这时的齐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他创下的霸业也就衰落了。
晋文公
姬姓,名重耳,第二十四位晋国国君。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执政)时才重举“尊王攘夷”之旗帜。文公早年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良,整顿内政,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和好秦国,国力大盛。方文公即位之时,周室发生内乱,襄王蒙难出奔于郑。赵衰向文公指出:“求霸莫如入王尊周。……方今尊王,晋之资也。”文公乃于公元前635年独力勤王,匡扶周室,迎襄王复位,于是晋之声名大噪。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领齐、宋、秦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与楚军交战。 由于楚国立国至此,从未有败战记录,甚至齐桓公也不敢与楚人开战,因此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晋国必败无疑。 而晋文公为了回报昔日流亡时楚成王的接济之恩,坚持先退让三舍(约45公里)才接战。敌前退兵形同不战而逃,为此晋文公承受极大压力,甚至晋军内传出他梦到了被楚成王打倒在地、吸食脑髓,所以才吓得想放弃决战之传闻。但这场战役最后晋国赢了。晋国的山戎大军打破了楚国荆蛮大军的不败神话。 晋文公归途中大会诸侯于践上(今河南郑州北),天子遣人封其为“伯”(霸)。后来,晋文公又会诸侯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亦被召与会。晋文公因战胜楚国而称霸于诸侯。文公死后,晋国之霸业犹维持百年之久。
楚庄王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芈(mǐ)姓 ,熊氏,名旅(一作侣),楚穆王商臣之子,公元前613 年~前591年在位。 楚国原是一个南方小国,经过文王、成王的发展之后,到穆王时已渐渐出现停滞状态 。 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他两位师傅公子燮与子仪发动的叛乱 。叛乱虽被及时平息,但对他这个幼主来说,却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和不利的开端。在复杂 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 况。 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他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虚心听 取孙叔敖对治理国家的意见。庄王在位期间,君臣上下和睦,一致对外。他带头执法,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他务实的统治使楚国社会安定,民风俭朴,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楚国要北进中原,争霸诸侯,首先就要拉拢与其相邻的郑国。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但仍然摇摆不定。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最后楚军大获全胜,声威大震,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中原各国诸侯对楚国言听计从,唯唯诺诺,有敢违背楚国旨意者,楚国兵锋所向,没有不迅速瓦解的。 楚庄王连年用兵,但他尽量做到不违农时,对百姓安抚体恤,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他对外战争也是采取威德并用的策略,并不只是着眼于某一块土地的得失,而更注重于以德取势,号令天下,这使他的霸业最终取得了成功。
宋襄公
宋襄公(?~前637),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前650~前637),宋桓公之子,子姓,名兹甫,于公元前650年即位。宋国原本是周初商代贵族微子启的封国,领地为现今豫东及苏、鲁、皖接壤地区,都城为商丘(今河南商丘)。到宋襄公之时,国势渐盛,而其称霸中原的欲望也愈加强烈。 公元前645年和643年,成就了齐国霸业的管仲、齐桓公相继病死。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夺君位发生内讧,易牙勾结宫中权势作乱,立公子无亏为君。齐国也因内乱而国力渐衰,彻底丧失了霸主地位。公元前642年,野心勃勃的宋襄公趁机联合曹、卫、邾等国出兵讨伐齐国,并扶持逃到宋国避难的公子昭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孝公)。宋襄公此举受到了各诸侯国的称赞,宋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而一心想继承齐桓公的地位的宋襄公自恃 定齐有功,野心越来越大,妄图称霸中原。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发起鹿上(宋地,今安徽阜阳南)之盟。对此,宋国的重臣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庶兄)曾多次劝谏宋襄公说:“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但正做着霸主之梦的宋襄公并没有接受目夷的规劝,他再次邀请各国在宋国开会,商议会合各诸侯国订立盟约,想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同年秋,宋襄公又约楚、陈、蔡、郑、许、曹等国之君会盟于盂(宋地,今河南睢县境)。赴约时,宋襄公不听目夷的劝告,执意不带兵马,而楚国却设伏兵于盂,抓获宋襄公。随后楚国起兵伐宋,但遭到了目夷所领导的宋国军民的顽强抵抗 宋襄公
,楚军久围宋都数月而不能攻克。后经鲁僖公的调解,宋襄公才被楚国释放。 纵观宋襄公一生所为,他实乃一志大才疏之人。齐桓公死后,诸侯中以楚国最强,楚成王实际上已称霸中原。而宋国本是一弱国,国小力单,原本无力称霸,但宋襄公却自不量力,一意孤行,妄图与楚争霸。宋国在与楚国的政治较量中,始终处于下风,一败再败。而在决定其命运的泓水之战中,他又大讲仁义道德,死守古代“不鼓不成列”的决斗式战法,不肯乘敌“半渡”、“未阵”而击之,结果兵败身死,为天下人所耻笑,毛泽东评之为“蠢猪式的仁义”。宋襄公的争霸实际上是在为楚国确立其霸主地位搭桥铺路,“正所谓‘宋襄霸业",实为楚成霸业。”旧史称宋襄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实属名不副实,而最务实的《左传》中也并未以霸许他。
秦穆公
秦穆公
秦穆公,嬴姓[1],名任好,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长达39年,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秦国开始崛起。 秦国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肃张家川)周围的一个嬴姓部落。因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封为诸侯,赐给岐以西地,正式建国。经文、宪、武、德、宣诸公,秦的疆土不断东移,到穆公继位时,已占有大半个关中。 秦穆公即位后,胸怀大志,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良臣,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依靠他们修明政治,发展军事,奖励生产,使国家实力大大增强。秦穆公选拔人才,能够打破尊卑贵贱界限,选拔贵族以外的人,选用别国前来投奔的人,比如百里奚曾是个奴仆,他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换了回来。当七十余岁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时,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桎梏,与他商谈国事。穆公又在百里奚的推荐下将蹇叔请来秦国,任命他为上大夫。秦穆公广纳贤才的做法充分表明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国君。 人才有了,要完成霸业,还一定要得到民心。秦穆公很重视民心的向背,所以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他强调取信于民。晋国闹饥荒,向秦国求援,他不计过去的恩怨,把大批粮食运到了晋国,说不能让百姓受罪。晋国臣民都称颂他的大德,他的威信大大提高。这使他深受下层群众的支持和拥戴,有了争霸的基础。在外交上,秦穆公也很有谋略。为了打开通道,争霸中原,他利用联姻与晋国结成同盟,以与中原诸强抗衡。他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姬做夫人,又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晋文公,并帮助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认为时机已到,想取代晋成为霸主。为稳定后方,他全力进攻西戎。西戎泛指秦国西边散布于广大地区的戎族国家。他通过投奔来的由余了解了西戎各国的山川形势、兵力部署,采用离间计、美人计等策略,突出奇兵,发动全面攻击,征服了这些国家,扩地千里。这样,东从陕西、山西交界的黄河起,一直到遥远的西方,都为秦国所控制,秦穆公终于成为西方的霸主。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加速了民族融合,发展了秦国经济。秦穆公开创的霸业,为战国末年秦统一整个中国打下了基础。 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国人对此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么将这么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来!
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
又作“吴王阖庐”。姬姓,名光,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下游的一个国家,原本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吴国开始崛起。晋国为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派楚国亡臣屈巫带着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人乘车、御射、列阵,吴军由此学会了车战。此外,吴国与晋国交好后,经济、文化也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吴君寿梦慢慢萌生了走出国门的意图,自号吴王,欲与南方大国楚国在疆场上一试身手。公元前584年,吴军新编水陆大军齐出,一举攻下楚国淮河重镇州来。此后近70年间,双方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几成世仇。在这十次战争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阖闾即位后,立志称霸天下。 具有政治胆识的阖闾大力搜罗人才,采纳良策,听取民声。他任用了楚国亡臣伍子胥,听取其振兴吴国的建议。他修建城郭,设置守备,积聚粮食,充实兵库,为称霸诸侯作准备。 经过几年的努力,吴国不断发展壮大,百姓丰衣足食,乐于为国家而献身。为了给楚国点颜色看,他一举灭亡了楚的附庸徐国,楚国对此也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他在徐国称王。 具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阖闾开始整军经武,把重点转向军事上的发展。他任用伍子胥帮他训练吴国的士卒,以适应与中原诸侯国作战的需要。又重用军事家孙武,提高战术素 养;加紧制作锋利的宝剑,以供战争之用。一切准备就绪,阖闾首先把矛头指向了强大的楚国。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唐、蔡两国,对楚国大举进攻,楚军瓦解败退,主帅令尹子常狼狈逃窜,吴军大获全胜,又经过几次战斗,进入了楚都城郢。楚昭王惊慌出逃,后在秦哀公的帮助下才重返国都。战胜楚国后,阖闾的锋芒转向了越国,开始了对越的攻战。公元前496年,在两军交战时,他不幸被越军射来的箭击中,受伤而死。
- 阿啵呲嘚
-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山东省东明县有一个村叫五霸岗,听老人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五霸在此争战,留下的村名。 春秋五霸形势图(公元前453年)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此说见之于《史记》。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还有人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另有人认为,所谓“五霸”,应是一种虚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编辑本段“五霸”简介
齐桓公
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6
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楚庄王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文公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和报答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楚王的殷勤接待,(在逃亡时,晋文公允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秦穆公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吴王阖闾 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师大败楚军,仅10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翌年,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阖闾十一年(前504),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于鄀(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从此,吴国威震中华。
越王勾践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称霸主要标志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称霸的诸侯主要标志是“会盟”诸侯,而完成这一重要仪式的有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楚庄王旅、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五位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应该是他们。同时在现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也采用这一说法,所以说这一说法更具有权威性。 宋襄公妄自尊大,借楚威而约诸侯,并且称霸不成反丧其身,根本不能算五霸之一。反而倒是春秋首霸,救周王朝于崩塌中的郑庄公无人提及。郑庄公应算春秋五霸之一。
编辑本段“春秋五霸”的八种说法
网上盛传“春秋五霸”共有两种说法,其实不对,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八 齐桓公
种说法,此外还有一些说法是将夏商时代的一些骁将也算进来,那些已经超出了春秋时代的范围。 这八种说法如下: 1.“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史记》 2.“齐桓、晋文、楚庄、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3.“齐桓、晋文、秦穆、楚庄、阖闾”——《白虎通·号篇》 4.“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勾践”——《四子讲德论》 5.“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6.“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 7.“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 8.“齐桓、晋文、楚庄、夫差、勾践”——部分中学课本 9.“齐桓、宋襄、晋文、秦穆、楚庄”——部分中学课本 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位全票通过,没有争议。楚庄王也以高票通过,秦穆公则勉强过半,这两位同样获得相当的认可率。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五霸”的说法,早在这二人之前就已经有了,故以上的各类观点中,第2、第3、第4、第5、第8,这五种可以排除。第6种观点太过于偏袒晋国,而且将楚庄王排斥在外,也显得不合理。 剩下的只有第1和第7这两种了,两者的成员相似,差别只在“郑庄公”和“宋襄公”这一个名额。毫无疑问,郑庄公远比宋襄公更有资格被列入霸主的排列,宋襄公名不符实,这点不必多说了,司马迁将他视为“五霸”之一,原因只在于他讲仁义,但实际上,宋襄公也干过不仁义的事情,比如当年他囚禁滕子婴的事就饱受非议,当然也有人对这事表示怀疑,司马迁就没有将此事载入《史记》里头。郑庄公之所以经常受到古代史家的排斥,原因就在于他挑战皇权,这点严重违背了后世儒家学者的观念,而儒家们却爱卖弄“春秋笔法”,经常粉饰野心家们的“勤王”行为,却不解释他们吞并邻国大肆抢掠的事实,他们行使厚黑权谋时,却又要给他们的脸面涂上一层“仁义道德”的润滑油,还有诸如晋楚之战中晋文公的“避退三舍”,其性质明明是“诱敌深入”,儒家们硬是要说成是“知恩图报”,包括《东周列国志》也采用了这一观点。换句话说,由于郑庄公是曹操、孙权式的枭雄,只顾壮大自己而不“勤王”,故儒派史家们也就看不上眼,干脆让“讲仁义”的宋襄公取代他的霸主地位了。 其实拘泥于所谓“五霸”的说法,本身就很不切实际,可以说,足智多谋的郑庄公、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制霸中原的晋文公、独霸西戎的秦穆公、问鼎中原的楚庄王、复兴霸业的晋悼公、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称雄东南的越王勾践,这八个人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编辑本段春秋霸王介绍
郑庄公
姬姓,名寤生 (前757年─前701年),为中国春秋时代郑国君主,号称“春秋小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生年在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 郑庄公继承其父郑武公出任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宠信虢公,郑庄公与周朝关系开始转坏。在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国势强盛,并曾发生多次战事,包括由庄公之弟太叔段发动的叛乱,以及击败周桓王率领陈、蔡、虢等联军的繻葛之战。特别是后者,确立了郑国的「小霸」局面,使周天子威信扫地,郑庄公声威大振。宋、卫、陈等宿敌都来求和,郑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盛的诸侯国。 郑、宋之争是郑庄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郑国东邻宋国,北邻卫国。郑与宋、卫两国都有矛盾,随时有遭宋、卫夹攻的危险。公元前719年,宋国纠集了包括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联军,先后两次围攻郑国,大有铲平郑国之势。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冷静沉着、毫不屈服。他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强防御,顽强抗敌;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处理好与列国的关系,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尽可能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比如,陈国虽曾与宋国一起侵郑,但郑庄公在击败陈师之后主动与陈和好。鲁国曾在伐郑之役中出兵援宋,但郑庄公并未因此忌恨于鲁,而是主动向鲁示好求和,直至结为同盟。齐国当时是诸侯中强国,郑庄公很注意密切与齐的关系,以利用齐国势力来牵制宋人。此外,与周交恶,也很注意策略。虽大败王师,而又夜使祭仲劳王;既恨周王弃己,又用周王之权威以打击宿敌。前713年,借声讨宋殇公不朝周天子之罪,郑庄公联合齐、鲁之师,以天子之命伐宋。齐、鲁军队败宋军于菅(今山东武城县东南),郑军先攻占宋国郜(今山东武城县东)、防(今山东金乡县西),后又打败宋、蔡、卫三国联军,最终使宋国屈服。 郑庄公英雄一世,但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失误。一个重要失误是生前没有对太子忽(即郑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郑国立即陷入郑昭公和郑厉公(公子突)之争,使郑国形成两君并立的混乱局面,为害甚久。另一重要失误是重用高渠弥,这为郑国留下了严重后患。庄公想立高渠弥为卿,时为太子的昭公反对,庄公不听,执意用高渠弥任大臣。及昭公为君,高渠弥害怕昭公借机杀己,便乘跟昭公出城打猎之机,射杀昭公,并与权臣祭仲合谋改立昭公弟子亹为君。 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于公元前701年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已是诸侯霸主。然而仅几个月后就病逝了,郑国亦由盛转衰。
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姜姓,名小白,齐襄公幺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 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小白进宫劝谏,襄公不听。他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公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动政变,杀了襄公,篡夺了君位。一个多月后,齐人杀死公孙无知,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小白的兄长公子纠回国即位。而国内的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小白继位。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他重用管仲,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奠定了基础。 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灭掉了附庸于鲁的遂国。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声名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首”可以解释成“首先”,也可以说是“最杰出”)。 管仲、鲍叔牙去世后,齐桓公重用了易牙、竖刁等小人,让他们掌握了国政。在位43年后,齐桓公于公元前643年病死。他的5个儿子因争位而忙于内战,尸体于死后67天才下葬。这时的齐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他创下的霸业也就衰落了。
晋文公
姬姓,名重耳,第二十四位晋国国君。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执政)时才重举“尊王攘夷”之旗帜。文公早年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良,整顿内政,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和好秦国,国力大盛。方文公即位之时,周室发生内乱,襄王蒙难出奔于郑。赵衰向文公指出:“求霸莫如入王尊周。……方今尊王,晋之资也。”文公乃于公元前635年独力勤王,匡扶周室,迎襄王复位,于是晋之声名大噪。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领齐、宋、秦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与楚军交战。 由于楚国立国至此,从未有败战记录,甚至齐桓公也不敢与楚人开战,因此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晋国必败无疑。 而晋文公为了回报昔日流亡时楚成王的接济之恩,坚持先退让三舍(约45公里)才接战。敌前退兵形同不战而逃,为此晋文公承受极大压力,甚至晋军内传出他梦到了被楚成王打倒在地、吸食脑髓,所以才吓得想放弃决战之传闻。但这场战役最后晋国赢了。晋国的山戎大军打破了楚国荆蛮大军的不败神话。 晋文公归途中大会诸侯于践上(今河南郑州北),天子遣人封其为“伯”(霸)。后来,晋文公又会诸侯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亦被召与会。晋文公因战胜楚国而称霸于诸侯。文公死后,晋国之霸业犹维持百年之久。
楚庄王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芈(mǐ)姓 ,熊氏,名旅(一作侣),楚穆王商臣之子,公元前613 年~前591年在位。 楚国原是一个南方小国,经过文王、成王的发展之后,到穆王时已渐渐出现停滞状态 。 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他两位师傅公子燮与子仪发动的叛乱 。叛乱虽被及时平息,但对他这个幼主来说,却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和不利的开端。在复杂 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 况。 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他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虚心听 取孙叔敖对治理国家的意见。庄王在位期间,君臣上下和睦,一致对外。他带头执法,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他务实的统治使楚国社会安定,民风俭朴,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楚国要北进中原,争霸诸侯,首先就要拉拢与其相邻的郑国。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但仍然摇摆不定。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最后楚军大获全胜,声威大震,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中原各国诸侯对楚国言听计从,唯唯诺诺,有敢违背楚国旨意者,楚国兵锋所向,没有不迅速瓦解的。 楚庄王连年用兵,但他尽量做到不违农时,对百姓安抚体恤,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他对外战争也是采取威德并用的策略,并不只是着眼于某一块土地的得失,而更注重于以德取势,号令天下,这使他的霸业最终取得了成功。
宋襄公
宋襄公(?~前637),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前650~前637),宋桓公之子,子姓,名兹甫,于公元前650年即位。宋国原本是周初商代贵族微子启的封国,领地为现今豫东及苏、鲁、皖接壤地区,都城为商丘(今河南商丘)。到宋襄公之时,国势渐盛,而其称霸中原的欲望也愈加强烈。 公元前645年和643年,成就了齐国霸业的管仲、齐桓公相继病死。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夺君位发生内讧,易牙勾结宫中权势作乱,立公子无亏为君。齐国也因内乱而国力渐衰,彻底丧失了霸主地位。公元前642年,野心勃勃的宋襄公趁机联合曹、卫、邾等国出兵讨伐齐国,并扶持逃到宋国避难的公子昭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孝公)。宋襄公此举受到了各诸侯国的称赞,宋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而一心想继承齐桓公的地位的宋襄公自恃 定齐有功,野心越来越大,妄图称霸中原。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发起鹿上(宋地,今安徽阜阳南)之盟。对此,宋国的重臣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庶兄)曾多次劝谏宋襄公说:“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但正做着霸主之梦的宋襄公并没有接受目夷的规劝,他再次邀请各国在宋国开会,商议会合各诸侯国订立盟约,想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同年秋,宋襄公又约楚、陈、蔡、郑、许、曹等国之君会盟于盂(宋地,今河南睢县境)。赴约时,宋襄公不听目夷的劝告,执意不带兵马,而楚国却设伏兵于盂,抓获宋襄公。随后楚国起兵伐宋,但遭到了目夷所领导的宋国军民的顽强抵抗 宋襄公
,楚军久围宋都数月而不能攻克。后经鲁僖公的调解,宋襄公才被楚国释放。 纵观宋襄公一生所为,他实乃一志大才疏之人。齐桓公死后,诸侯中以楚国最强,楚成王实际上已称霸中原。而宋国本是一弱国,国小力单,原本无力称霸,但宋襄公却自不量力,一意孤行,妄图与楚争霸。宋国在与楚国的政治较量中,始终处于下风,一败再败。而在决定其命运的泓水之战中,他又大讲仁义道德,死守古代“不鼓不成列”的决斗式战法,不肯乘敌“半渡”、“未阵”而击之,结果兵败身死,为天下人所耻笑,毛泽东评之为“蠢猪式的仁义”。宋襄公的争霸实际上是在为楚国确立其霸主地位搭桥铺路,“正所谓‘宋襄霸业",实为楚成霸业。”旧史称宋襄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实属名不副实,而最务实的《左传》中也并未以霸许他。
秦穆公
秦穆公
秦穆公,嬴姓[1],名任好,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长达39年,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秦国开始崛起。 秦国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肃张家川)周围的一个嬴姓部落。因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封为诸侯,赐给岐以西地,正式建国。经文、宪、武、德、宣诸公,秦的疆土不断东移,到穆公继位时,已占有大半个关中。 秦穆公即位后,胸怀大志,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良臣,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依靠他们修明政治,发展军事,奖励生产,使国家实力大大增强。秦穆公选拔人才,能够打破尊卑贵贱界限,选拔贵族以外的人,选用别国前来投奔的人,比如百里奚曾是个奴仆,他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换了回来。当七十余岁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时,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桎梏,与他商谈国事。穆公又在百里奚的推荐下将蹇叔请来秦国,任命他为上大夫。秦穆公广纳贤才的做法充分表明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国君。 人才有了,要完成霸业,还一定要得到民心。秦穆公很重视民心的向背,所以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他强调取信于民。晋国闹饥荒,向秦国求援,他不计过去的恩怨,把大批粮食运到了晋国,说不能让百姓受罪。晋国臣民都称颂他的大德,他的威信大大提高。这使他深受下层群众的支持和拥戴,有了争霸的基础。在外交上,秦穆公也很有谋略。为了打开通道,争霸中原,他利用联姻与晋国结成同盟,以与中原诸强抗衡。他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姬做夫人,又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晋文公,并帮助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认为时机已到,想取代晋成为霸主。为稳定后方,他全力进攻西戎。西戎泛指秦国西边散布于广大地区的戎族国家。他通过投奔来的由余了解了西戎各国的山川形势、兵力部署,采用离间计、美人计等策略,突出奇兵,发动全面攻击,征服了这些国家,扩地千里。这样,东从陕西、山西交界的黄河起,一直到遥远的西方,都为秦国所控制,秦穆公终于成为西方的霸主。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加速了民族融合,发展了秦国经济。秦穆公开创的霸业,为战国末年秦统一整个中国打下了基础。 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国人对此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么将这么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来!
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
又作“吴王阖庐”。姬姓,名光,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下游的一个国家,原本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吴国开始崛起。晋国为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派楚国亡臣屈巫带着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人乘车、御射、列阵,吴军由此学会了车战。此外,吴国与晋国交好后,经济、文化也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吴君寿梦慢慢萌生了走出国门的意图,自号吴王,欲与南方大国楚国在疆场上一试身手。公元前584年,吴军新编水陆大军齐出,一举攻下楚国淮河重镇州来。此后近70年间,双方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几成世仇。在这十次战争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阖闾即位后,立志称霸天下。 具有政治胆识的阖闾大力搜罗人才,采纳良策,听取民声。他任用了楚国亡臣伍子胥,听取其振兴吴国的建议。他修建城郭,设置守备,积聚粮食,充实兵库,为称霸诸侯作准备。 经过几年的努力,吴国不断发展壮大,百姓丰衣足食,乐于为国家而献身。为了给楚国点颜色看,他一举灭亡了楚的附庸徐国,楚国对此也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他在徐国称王。 具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阖闾开始整军经武,把重点转向军事上的发展。他任用伍子胥帮他训练吴国的士卒,以适应与中原诸侯国作战的需要。又重用军事家孙武,提高战术素 养;加紧制作锋利的宝剑,以供战争之用。一切准备就绪,阖闾首先把矛头指向了强大的楚国。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唐、蔡两国,对楚国大举进攻,楚军瓦解败退,主帅令尹子常狼狈逃窜,吴军大获全胜,又经过几次战斗,进入了楚都城郢。楚昭王惊慌出逃,后在秦哀公的帮助下才重返国都。战胜楚国后,阖闾的锋芒转向了越国,开始了对越的攻战。公元前496年,在两军交战时,他不幸被越军射来的箭击中,受伤而死。 回答者: 萧君紫 | 十一级 | 2011-10-5 09:01
大哥,你不说具体点他们的故事永远讲不完 回答者: 历史狂007 | 二级 | 2011-10-5 16:05
- 西柚不是西游
-
春秋的故事:
1.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2.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3.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 康康map
-
退避三舍:晋文公和楚庄王。
晋军楚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 meira
-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具体实例可以百度。
- 肖振
-
不告诉你。你自己猜
- mlhxueli
-
百度
- 黑桃花
-
大哥,你不说具体点他们的故事永远讲不完
国势强盛的意思
国家的势力及各方面发展都很强大,繁荣昌盛2023-07-09 00:29:5212
国势强盛的意思是什么
问题一:()国势 强盛的国势 问题二: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的仗是什么意思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的仗是什么意思 这里仗是:凭借,依靠的意思。 倚~。仰~。~恃。~义执言(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问题三:国势强盛的意思 国家统一触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团结,对外交往密切,军事力量强大.国家的影响力可以辐射到其安全的生存边界,可以以国家的力量影响周遍的小国,并达到威慑潜在敌国的程度。 问题四: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的仗是什么意思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的仗是什么意思 这里仗是:凭借,依靠的意思。 倚~。仰~。~恃。~义执言(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问题五: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得仗是什么意思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的仗是什么意思 这里仗是:凭借,依靠的意思。 倚~。仰~。~恃。~义执言(为了正义说公道话)。2023-07-09 00:30:141
战国时代,国势强盛的楚国,当时为何不能一统天下?
因为当时楚国并没有特别强的实力,并且其他6个国家会联合起来。2023-07-09 00:30:211
国势强胜哪个字是错别字
应该是胜字是错的应该是强盛强盛现代汉语[qiáng shèng]1.(形)强大而昌盛(多指国家)。近反义词【近义词】强壮富强强大昌盛【反义词】衰弱衰败2023-07-09 00:31:131
清初时期,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恢复发展,社会安定、国势强盛,被称为什么?
康乾盛世2023-07-09 00:31:236
概括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政治清明,法度合理,国家统一2023-07-09 00:31:394
唐朝国势强盛,说起「唐」,人们便会联想到「中国」,「唐人」是指
也就是说中国人。中国人被称为华人也被称为唐人。2023-07-09 00:32:002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的仗着什么意思
凭借,依靠2023-07-09 00:32:073
历史上盛世局面的表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通俗的说,盛世的几个主要标志,1、武力强盛打的外邦不得不服年年朝贡;2、国内没有大的灾年和起义造反,人口大幅上涨;3、没有留下名号的大奸臣和大太监,政事或趋于稳定或有积极变革;4、大力发展商业,以丝绸之路为主体的文化和物产交流频繁。当然什么百姓安居乐业是不能少的,不过土地兼并、贪官污吏多少还是会有的。2023-07-09 00:32:162
唐代史里唐代真正强盛了多少年
唐玄宗历史功绩 玄宗在位前期是个明君,后期却是个昏君。他初登上帝位时,励精求治,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颇能用人,纳谏。他在京官中选派有才干者到外地作都督、刺史,同时又选拔各地都督、刺史中的杰出者进京任要职,并将这种京内外官员的选拔,调动定为一种制度。对不称职的官员,他断然撤换。公元716年,他亲自在殿堂复试由吏部所选往各地的县令,将其中40多个不能胜任的人打发回家。在位前期,他先后任用姚崇、宋景、张嘉贞、张说、李元绂、杜暹、韩休、张九龄等人为宰相。这些人各有所长。姚崇力求政通,宋景致力法治,张说崇尚文治,李元弦、杜暹注重俭约,韩休、张九龄直言诤谏,皆为贤相。将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其中,尤以姚崇的贡献为最大。玄宗将他召回京城,要封他为宰相,他就提出了十大条件,如要玄宗同意行仁政,罢兵息武,不准皇亲国戚和太监干预政事,允许群臣进谏等,玄宗都一一答应。姚崇当了宰相后,压制豪强,裁减僧尼,减少寺院,战胜自然灾害,又帮助玄宗整顿朝政,严明赏罚,扭转了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被称为“救时宰相”。 这期间,玄宗又能纳谏,宰相韩休和萧嵩共掌朝政,韩休正直,见玄宗有了过失,总是直言谏争,萧嵩恰恰相反,总是顺从玄宗。有一次,玄宗在照镜子,显得闷闷不乐。左右内侍说:“韩休为相以后,陛下消瘦了,何不将他罢官算了。”玄宗严肃地说:“我虽然瘦了些,天下人却一定肥了。萧嵩来奏事,一味地顺从我,他走了以后,我心里不踏实。睡觉也很安稳。我用韩休,是为了治理国家,而不是为我一人。”由于玄宗能够任用贤才,鼓励生产,改革弊政,使得唐王朝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项峰,其中唐诗最为后人称道,而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开元年代。其他如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也都有显著成就。史称“开元盛世”。2023-07-09 00:32:532
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五个时期分别是?
1秦朝初定 2汉代文景之治 3唐朝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4元朝时期(经济也不错,政治也很好,东征西战,成为我国历史上领土最大的朝代) 5清代康乾盛世2023-07-09 00:33:038
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是哪个
春秋最先崛起的强国是郑(庄公),然后是齐(桓公),接着是楚,再然后就是晋(文公),这以后大体就是晋楚争霸的南北之局。春秋末期是吴越。 秦穆公时虽强,但影响只在西戎,而且有强晋阻挡,无法向东发展(崤之战就是一个失败的尝试)。 战国最先称霸的是魏(文侯、武侯),到魏惠王时庞涓两败于齐孙宾而衰,然后是齐(威王、宣王),再然后就是商鞅变法后的秦了。 楚衰大国但似乎没什么强盛期,齐应该较楚强些 燕国素弱国,破齐是壮举了,可惜大公未成昭王就死。2023-07-09 00:34:372
繁荣强盛的意思
问题一:繁荣富强 的意思 繁荣富强 【解释】:形容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日益富足强大。 【出自】:峻青《壮志录》:“……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近义词】: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反义词】:赤地千里、民困国贫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问题二:繁荣富强的意思是什么 繁荣富强,汉语词语,读音为 fán róng fù qiáng,释义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日益富足强大。出自峻青《壮志录》。 词 目: 繁荣富强 使用频率 常用 释 义: 形容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日益富足强大。 示 例: ……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峻青《壮志录》)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问题三:国势强盛的意思 国家统一触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团结,对外交往密切,军事力量强大.国家的影响力可以辐射到其安全的生存边界,可以以国家的力量影响周遍的小国,并达到威慑潜在敌国的程度。 问题四:繁荣富强是什么意思 繁荣富强释义: 形容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日益富足强大。 繁荣富强_ [拼音] [fán róng fù qiáng] [出处] 峻青《壮志录》:“……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问题五:国势强盛的意思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团结,对外交往密切,军事力量强大 问题六:含有强盛旺盛意思的在盛字的四字词语。 富裕昌盛 兴旺繁盛 国家强盛 盛世鼎盛 繁荣昌盛 蒸蒸日盛 日增月盛 日新月盛 宏伟兴盛 问题七:昌盛是什么意思 蓬勃发展;兴盛 昌盛(1381―1438),神宫监太监,贵州都匀长官司人,可能是苗族或彝族人。 解释:(国家,民族等)兴旺,强盛。繁荣;欣欣向荣[1] ,《后汉书u30fb黄琼传》:“ 光武 以圣武天挺,继统昌盛。”古代人相信风水[2] 护佑。古人觉得居住环境离不开气,有气才有生命。正所谓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人就是靠这一口气赖以生存。气的流动必然产生气场,在气场进出的必由之路设置风水局对本人很有帮助。放置 落霞晶 结合生日用“水差芥子,八重冰梅,浮世紫”3个结押封住厄运。这样守住财富。2023-07-09 00:34:431
隋朝仅存37年,为何后人都说那时国富民强?
隋文帝时期的隋朝确实是国富民强,当时被称为开皇之治,是一个大盛世,但到了隋炀帝时期就被败光了。2023-07-09 00:34:514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
晏子使楚吧,想知道什么?2023-07-09 00:35:374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理解句子含义
《晏子使楚》的章节,背景:春秋时期,晏子是齐国人,作为使者出使楚国。楚国国力远强于齐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楚王见到使者晏子,依仗着自己国家实力强大,想羞辱一下齐国使者晏子,在外交上显一下威风,等于是给对方一个下马威。2023-07-09 00:35:461
历史上欧洲、日本、印度等国家最强盛时期的简介
呵呵还很有意思么2023-07-09 00:36:406
把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楚王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合成一句话
呈威风楚王恃强辱晏子2023-07-09 00:36:553
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几大盛世?各有多少年吗?
中国历史上共有几次盛世?各有多少年?盛世的标准?为什么说我国现处于盛世的初级阶段?据文字记载,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公认的『盛世』有四次:(西汉的文景之治,约93年;唐代的开元之治,129年左右;明代的永宣之治,时间最短只有32年;清代康乾盛世,有133年但存很大争议).。盛世---有以下的条件:1、国家统一;2、没有外患或外患不严重,边境比较稳定;3、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4、科技文化有大发展;5、政治清明。按照以上标准再对照现实情况,我们国家如今算不算处于盛世阶段?准备在以后讨论。 1、西汉时期 汉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较强盛的时期。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这里的汉,主要是指的汉武帝时期。人们又常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因为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是秦始皇创立,由汉武帝巩固下来的。他在位54年,实行了许多新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汉武帝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为了维护北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汉武帝决定改变汉初以来对匈奴的和新政策,进行一场反击匈奴的战争,并于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战役。这3次战役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给匈奴贵族以致命的打击,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边境地区人民的安居生产。但这些战争消耗了国家的财富,使广大人民增加了徭役之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为了联合西域,共抗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同西域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原和西域各地文化、物产交流的新纪元。不但促进了亚洲各地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 2、从贞观到开元之治 开元(公元71374年)为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这段时期唐王朝国势强盛,在各方面达到了空前的盛世景况,史称开元盛世。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人手改革。 首先,打击豪门士族,争夺土地劳力; 第二,改革食实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 第三,玄宗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 第四,发展农业。 在外交方面,玄宗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唐王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繁荣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开元盛世期间,唐代人口增长到五千二百九十余万人。唐代的商业亦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全盛的阶段。 3、康乾盛世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 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 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只有三次,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因而给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与思索。 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征 中国历史上三次盛世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共同特征。 一是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汉朝开国之初,异姓诸侯王心怀叵测,匈奴部族频频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据,边塞突厥犯境;清朝入关定鼎后,内有三藩、台湾、准部之忧,外有俄罗斯之患。但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都分别平定了内乱,击溃或逼退了外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在此过程中,开疆拓土,军力国势日益强盛。疆域之辽阔,为中国历史上除元朝外所仅见,也为世界历史上所罕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对手能够对其构成真正的威胁和挑战,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这三个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乱之后,人口丧亡,经济凋敝。统治者能够汲取前车之鉴,励精图治,兴利除弊,注意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总体上保持了较长久的稳定,经济逐步有了恢复和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百姓越来越殷实富足。西汉文景之际,据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武帝时,大兴水利,农业更趋发展;盐铁官营,财政愈益加强。唐代贞观年间,经济由恢复而发展,到玄宗开元全盛之时,诗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历史上汉、唐并举,无疑都证明汉、唐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清代乾隆时,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均兴旺发达,财政收入之丰,达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经济规模和总量居当时世界之最。直至1800年(清嘉庆五年,乾隆于此前一年去世),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为世界其他地区望尘莫及。国家的安定富足,又为军力国势的强盛提供了基础。由此出现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是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国势强盛、国家富足的基础之上,三个朝代的文化俱臻繁荣。汉初以来朝廷大力倡导搜集和整理图籍文献,使先秦百家之学在秦代焚书浩劫之后又趋复兴。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设太学,置乐府,诞生了大气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记》。唐人吐纳百川,镕铸古今,在科学、文学、艺术上都有卓越的创造。贞观之时,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来朝,国学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绚丽的唐诗,终在盛唐时臻于大成。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编纂,经学、史学的兴盛,使清代学术取得了超汉越宋,集历代之大成的历史地位。一部《红楼梦》,堪称时代的史诗。这些文化成果,均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往往被奉为样板,竞相学习仿效。 四是兴盛的局面持续时间较长。汉代的盛世从文帝继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续130年;唐代的盛世从太宗登基(公元627年)到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5年),持续128年;清代康、雍、乾盛世从1662年延续到1795年,长达133年。综上可知,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在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里,保持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文治武功、相得益彰,并形成无与伦比的盛大局面。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比较清明或繁荣的时期,特别在朝代更新之初,一般都呈现出上升、发达的气象,但都称不上盛世。究其原因,根本有二:一是持续的时间不长,不过数年、十数年或稍长而已;二是达不成全面繁荣昌盛的局面,仅只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终没有三大盛世的恢宏气势。(上)2023-07-09 00:37:151
《阳关三叠》王维的原文
根据公开资料,《水龙吟·次邛州赵守韵》的作者不是王维,是宋朝诗人京镗。全文如下:推移随牒红尘里,试问几时肩息。家乡何在,烟迷波渺,云横山屹。分阃无功,临民有愧,袴今襦昔。想征帆万里,阳关三叠,肠空断、人谁忆。多谢殷勤绮席。苦留连、不容浮鹢。九霞光外,五云深畔,君宜鹄立。自笑衰迟,未能轩轾,漫劳原注:别本作“荣”字嘘吸。愿锋车趣召,吴天楚地,相逢他日。2023-07-09 00:37:244
在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已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
齐国2023-07-09 00:37:439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盛世”?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2023-07-09 00:38:0114
古诗词赏析《送元二使西安》
百度百科!2023-07-09 00:38:483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大盛世?分别是在哪几个年代?
怎么,明朝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都被你们吃了啊?2023-07-09 00:38:585
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是哪三大盛世
汉武盛世,开元盛世,永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 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 在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只有三次,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 康雍乾盛世”。 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因而给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与思索。 1.汉武盛世,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经济依靠文帝、景帝二朝的积累达到极致,国力强盛,对外实行“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多次攻打匈奴,把强横一时的匈奴逐北逐千里,让中原政权的势力首次到达蒙古地区。 西击大宛,以武力树力汉朝在西域(今新疆)的统治,东灭朝鲜,南亡南越,达到汉代疆界的极限。 2.开元盛世,是唐朝经济最盛之时,百姓安居乐业,边界虽然没有高宗时大,但让中国疆域首次占据整个东北。 开元盛世的武功不是最强,其治世主要是文治。 其最盛时,开创了中原王朝使四夷来贡的局面,真正建立了朝贡体系,拥有40多个进贡称臣的蕃国。 3.永乐盛世,永乐时期,中国以军队是亚洲最强大的,在强力的经济基础支持下,永乐五次北征蒙古,打的铁木真的后代抱头鼠窜,全没当年杀戮天下的嚣张,鞑靼、瓦拉、兀哈良诸部都称臣朝贡。 南面击败窜位的胡氏安南(今越南),自五代失安南后,再度把中原旗帜插到安南。 郑和下西洋更是创造了中国航海的历史,2万余人的巨大舰队七下西洋,把中国的声威洒遍大洋,明朝同样有数十个国家先后朝贡,这些国家是真正的服中国,而不是被西方殖民者征服。 历史上三次盛世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共同特征。 一是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 汉朝开国之初,异姓诸侯王心怀叵测,匈奴部族频频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据,边塞突厥犯境;清朝入关定鼎后,内有三藩、台湾、准部之忧,外有俄罗斯之患。 但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都分别平定了内乱,击溃或逼退了外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在此过程中,开疆拓土,军力国势日益强盛,疆域之辽阔,为中国历史上除元朝外所仅见,也为世界历史上所罕见。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对手能够对其构成真正的威胁和挑战,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 这三个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乱之后,人口丧亡,经济凋敝。 统治者能够汲取前车之鉴,励精图治,兴利除弊,注意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总体上保持了较长久的稳定,经济逐步有了恢复和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百姓越来越殷实富足。 西汉文景之际,据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武帝时,大兴水利,农业更趋发展;盐铁官营,财政愈益加强。 唐代贞观年间,经济由恢复而发展,到玄宗开元全盛之时,诗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历史上汉、唐并举,无疑都证明汉、唐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清代乾隆时,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均兴旺发达,财政收入之丰,达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经济规模和总量居当时世界之最。 直至1800年(清嘉庆五年,乾隆于此前一年去世),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为世界其他地区望尘莫及。 国家的安定富足,又为军力国势的强盛提供了基础。 由此出现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是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 在国势强盛、国家富足的基础之上,三个朝代的文化俱臻繁荣。 汉初以来朝廷大力倡导搜集和整理图籍文献,使先秦百家之学在秦代焚书浩劫之后又趋复兴。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设太学,置乐府,诞生了大气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记》。 唐人吐纳百川,镕铸古今,在科学、文学、艺术上都有卓越的创造。 贞观之时,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来朝,“国学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绚丽的唐诗,终在盛唐时臻于大成。 “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编纂,经学、史学的兴盛,使清代学术取得了“超汉越宋”,集历代之大成的历史地位。 一部《红楼梦》,堪称时代的史诗。 这些文化成果,均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往往被奉为样板,竞相学习仿效。 四是兴盛的局面持续时间较长。 汉代的盛世从文帝继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续130年。 唐代的盛世从太宗登基(公元627年)到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5年),持续128年。 清代康、雍、乾盛世从1662年延续到1795年,长达133年。 综上可知,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在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里,保持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文治武功、相得益彰,并形成无与伦比的盛大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比较清明或繁荣的时期,特别在朝代更新之初,一般都呈现出上升、发达的气象,但都称不上“盛世”。 究其原因,根本有二:一是持续的时间不长,不过数年、十数年或稍长而已。 二是达不成全面繁荣昌盛的局面,仅只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终没有三大盛世的恢宏气象。 此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自诩的“盛世”,但大多事与愿违,有如过眼烟云,空付笑谈中。 由此可见,“盛世”是历史的评价,是大跨度的时间的结论。2023-07-09 00:39:291
我国古代的四个封建盛世是?
西汉文景之治和东汉光武中兴2023-07-09 00:39:3814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 不是全诗
bushi2023-07-09 00:40:037
东南亚地区诞生过哪些强大的古国,文化发展怎么样,出现过哪些有记载的文明
东南亚出现最强大的是高棉帝国的吴哥王朝,高棉军队拥有数百头战象,他们征服了周边大多数地区,在700年前后阇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最为强盛,此时为神权统治。1431年,暹罗军队入侵,强迫高棉人放弃吴哥地区 ,高棉帝国灭亡,吴哥城也就从此湮没在丛林之中。高棉帝国最初受印度影响,宗教为印度教,吴哥窟则是为湿婆所建的神殿,在阇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他将国教由原来的印度教改换为大乘佛教,吴哥窟也成为了佛教圣地。在文明6中,高棉的领袖为阇耶跋摩七世,同时有一游戏成就叫“佛为爱”,达成条件为吴哥窟城建立奇观吴哥窟,并且在有吴哥窟的前提下再确立该城市信仰为佛教。这一成就也是让玩家了解这一关于佛教的重大事件2023-07-09 00:40:203
唐玄宗什么又称唐明皇 叫什么名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玄宗( ),又称唐明皇。在位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势强盛,史称开元之治。 A.李治 B.李旦 C.李隆基 答案:C 唐玄宗李隆基轶事典故 呵斥武氏 李隆基英俊多艺,仪表堂堂,从小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大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随之扬长而去,武则天知道后,非常惊讶,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更加宠爱他。 李杨之爱 中国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李隆基是感情专一的皇帝,民间习称他为“唐明皇”,《异闻录》载《唐明皇游月宫》一事。他和杨贵妃的故事,透过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千古传诵。2023-07-09 00:40:391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分别在哪两个皇帝的时代?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分别在哪两个皇帝的时代?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荣基,开元是唐玄宗早期用的。唐太宗的治国之道,首先就是广开「讷谏」之路,尽量采纳忠臣的建议。 开元盛世是哪个皇帝的功绩? 唐明皇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公元713—74年)为唐玄宗统治前期的 年号,这段时期唐王朝国势强盛,在各方面达到 了空前的盛世景况,史称“开元盛世”。...查看完整版>>“开元盛世”是由唐朝哪个皇帝开创的? 唐玄宗统治前期称“开元”,后期称“天宝”,所以,“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开创的。唐玄宗唐玄宗发生时间: 713~741 所属朝代: 唐代 简介开元之治是唐玄宗开元(713一741年)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2023-07-09 00:40:451
汉唐宋元都很强盛,为什么我们常常自称汉人而不是唐人或宋人呢?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国家。在我们的称呼上,大致出现了不尽相同的两面:我们的大多数人叫做汉人,称自己的服饰是汉服,自己的文字为汉字;而外国人却习惯性称我们为唐人,并将有中国人集聚的地方喊作唐人街,管我们的服饰叫唐装?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种不一致又是如何而来的呢?汉人是汉族的旧称。这个称呼的由来和历史上的汉王朝有关。“汉”从水,有浩瀚、浩渺的意思,在天指天河、银河等,在地却一般指汉水。汉水也就是今天的汉江。刘邦沛县起兵、入关灭秦后,在汉水边的汉中称王。后来,刘邦又以汉中为根据地,击败项羽后,一统天下,建立汉朝。汉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是中国历史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汉朝国势强盛,文化统一,其统治疆域奠定了之后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王朝的疆域基础。这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基础。另外,汉王朝在对外交流频繁,并一直以一种强硬的姿态出现。无论是通西域,还是征伐匈奴、西羌、朝鲜,抑或是收闽粤和南粤都表现出难得的气节。汉在外族看来逐步上升为一个国家符号。于是以汉为中心的系列名词,诸如“汉兵”、“汉使”、“汉人”开始出现。至于汉族或汉人之名形成于何时,而未有定论。有说法称“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也有说法认为“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但无论怎样,国人天下国家的意识是在汉朝形成,汉族之名始称自汉王朝这一点确定无疑。自汉以后,中原华夏后裔无论历史如何发展,朝代如何变迁,人们都称其子民为汉人。同汉代一样,唐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朝代。这种印象深刻,不局限于经济文化繁荣,国土疆域辽阔。相反,更多地表现在对世界的影响上。一方面,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开放程度最高的朝代,当时交往国家多达70多个,外国贵族多派子弟到长安的太学学习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太唐代交通便利,陆路四通八达,海路开辟更多。通过丝绸之路不仅能影响中亚及部分欧洲国家,还可影响东南亚,西亚及埃及和东非等地区。在此背景下,唐朝文化艺术以及科学技术得以传播,并进而影响世界。唐在当时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也是西方世界第一次认识这个东方国度的朝代。在他们看来,唐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中国人自然而然地称之为“唐人”。加之,中国人向海外大规模经商、移民是唐代开始的,当时海外华人在国外均自称“唐人”。我们知道,唐之后还有个强大宋元。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宋、元两代移民海外的人数远超唐代,海外华人并不称自己为“宋人”或“元人”,这是为何呢?原因其实很好理解。宋代国势积贫积弱,其后的元朝又是被异族统治,相对于认同宋元,海外华人或者外国人则更倾向于认可影响更为深刻的“唐”。2023-07-09 00:40:521
古代两河流域曾出现的王国
巴比伦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公元前十九世纪中,阿摩列依人在此建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前1595年)。其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先后征服其他城邦,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成为西亚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典型。所颁《汉穆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第一部成文法典。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特别是数学和天文学。汉穆拉比死后,逐渐衰弱,在公元前1595年为赫梯王国所灭。公元前626年,闪米特族的一支迦勒底人占领巴比伦,重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国。公元前612年与米堤亚联军灭亚述,其疆域包括两河流域的大部、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至阿拉伯北部地区。公元前六世纪后半期,国势强盛。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发动对外战争,进行扩张。公元前586年,攻占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其疆域包括两河流域大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以后政变屡起,国势顿衰。公元前538年为波斯所灭。2023-07-09 00:41:001
中国有哪几次盛世?
、汉武帝时 汉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较强盛的时期。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这里的“汉”,主要是指的汉武帝时期。人们又常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因为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是秦始皇创立,由汉武帝巩固下来的。他在位54年,实行了许多新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汉武帝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为了维护北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汉武帝决定改变汉初以来对匈奴的和新政策,进行一场反击匈奴的战争,并于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战役。这3次战役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给匈奴贵族以致命的打击,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边境地区人民的安居生产。但这些战争消耗了国家的财富,使广大人民增加了徭役之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为了联合西域,共抗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同西域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原和西域各地文化、物产交流的新纪元。不但促进了亚洲各地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 2、唐太宗到唐玄宗时 开元(公元713—74年)为唐玄宗统治前期的 年号,这段时期唐王朝国势强盛,在各方面达到 了空前的盛世景况,史称“开元盛世”。 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唐玄宗先从 经济方面人手改革。首先,打击豪门士族,争夺 土地劳力;第二,改革食实封制度,以增加政府 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第三,玄宗打击佛教 势力,淘汰僧尼;第四,发展农业。 在外交方面,玄宗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 善了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 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 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措 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唐王朝在各方面 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繁荣 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开元盛世”期间, 唐代人口增长到五千二百九十余万人。唐代的商 业亦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 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 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 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 往,十分热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全盛的阶段。 3、康乾盛世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 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 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 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蛮人”时代(见马嘎尼的中国行记)。2023-07-09 00:41:577
秦始皇在位期间,国家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秦始皇在灭亡六国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王朝。秦始皇一方面创设了影响深远的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等等。随着进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实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 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罚,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特别是到秦二世当政时期,其统治更加黑暗。于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将秦朝推向灭亡之路。 秦始皇,赢政,赵氏(因生于赵国而取以为氏),名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享年54岁。公元前247年,其父庄襄王(名子楚)死,赢政代立为秦王,时年十三,秦王政二十六年(BC221年),秦灭六国而统一全国,秦王政改称始皇帝,定都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秦始皇三十七年(BC210年),赢政死于巡行途中,年五十。二世胡亥嗣立。二世三年(BC207年)八月,宦官赵高杀胡亥玄立子婴(胡玄兄之子)。是年十月(秦历岁首,公历为BC206年),子婴降于刘邦,秦亡。 秦人祖先原为西方古老部落,周孝王时,其酋长非子为周人养马于 、渭之间,被赐姓为赢(又称秦赢)。周宣王时,秦部落酋长庄公及昆弟五人,奉周王命,率兵七千,大破西戎,被称为“西垂大夫”。至西周末,秦襄公始建立奴隶制国家,因其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始被平王封为诸侯,并赐以岐西之地。春秋时期,秦德公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秦穆公时,国势强盛,成为诸侯大国。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法家商鞅实行变法革新,为封建制经济和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秦国日益强大,至秦王政,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大大超过了 前代。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以咸阳为都城,为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 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政治措施。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 帝,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确立中央和地方 的行政机构,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度,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这样,皇帝把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也牢牢 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2、经济措施。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量、重量,都有统一的标准,便利 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货币,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 国,这对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十分有用。 3、文化措施。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 用。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体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 从隶书演化来的。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交流。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的控 制。公元前213年,把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 通通烧毁,只有医药、卜噬和种植的书不烧。第二年,一些方士和儒生背后 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用刑罚。秦始皇加以追查,最后活埋了460人。这 两件事,历史上叫作“焚书”、“坑儒”。 秦朝建立后,统治残暴,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 秦朝的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严酷。 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各地农民纷纷杀掉官吏, 攻占郡县,响应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继起领导秦末农民战争的是项羽 和刘邦。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 号称强大的秦朝,终于被革命的农民推翻了。 秦朝灭亡后,自公元前206年开始,项羽和刘邦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四年 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 最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秦朝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结束了中国奴隶制的历史,开辟了中国更辉煌的时期封建制时期。是秦始皇把“朕”作为了皇帝的代名词,中国的文字,在秦朝有多了一个体,隶书。在大范围的战争,又让我国开始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其他的历史价值当然不胜枚举秦朝短短三十几载,但影响了我国数千年,历史地位当然高之又高。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2023-07-09 00:42:121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名和诗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023-07-09 00:42:215
请问战国时哪七国最强大?
西嬴姓秦国,东田姓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此七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部,重庆、四川大部。战国中原地区形势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2023-07-09 00:42:492
语文《晏子使楚》课文原文
《晏子使楚》是战国末期佚名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晏子使楚》课文原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晏子使楚》课文原文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已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然后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然后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然后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然后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然后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使楚》文中含藏的成语 小朋友,你知道成语是怎么来的吗?它们有的来自福州或寓言,如“亡羊补牢”;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完璧归赵”;有的来自古诗文语句,如“学而不厌”;有的来自民间俗语,如“众志成城”。 《晏子使楚》中晏子这样回击楚王: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叱?” 小朋友,晏子的这段话里,至少含藏着两个成语,你知道吗? 一是挥汗成雨:挥,甩掉;大家用手汗,洒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样,形容人很多。当然,这一成语后来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义了。 二是比肩继踵:比,并;比肩,肩膀靠肩膀;踵,脚跟;继踵,脚尖碰脚跟。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这一成语也写作“摩肩接踵”。 这两个成语见于《晏子春秋》,属于古书中的语句,是现成的;课文作者解释出它们的意思,写在晏子的回话中了。我们要多读书,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就能分辨出来。2023-07-09 00:43:401
中国古代共有几次盛世?
1、汉武帝时汉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较强盛的时期。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这里的“汉”,主要是指的汉武帝时期。人们又常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因为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是秦始皇创立,由汉武帝巩固下来的。他在位54年,实行了许多新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汉武帝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为了维护北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汉武帝决定改变汉初以来对匈奴的和新政策,进行一场反击匈奴的战争,并于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战役。这3次战役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给匈奴贵族以致命的打击,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边境地区人民的安居生产。但这些战争消耗了国家的财富,使广大人民增加了徭役之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为了联合西域,共抗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同西域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原和西域各地文化、物产交流的新纪元。不但促进了亚洲各地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 2、唐太宗到唐玄宗时开元(公元713—74年)为唐玄宗统治前期的 年号,这段时期唐王朝国势强盛,在各方面达到 了空前的盛世景况,史称“开元盛世”。 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唐玄宗先从 经济方面人手改革。首先,打击豪门士族,争夺 土地劳力;第二,改革食实封制度,以增加政府 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第三,玄宗打击佛教 势力,淘汰僧尼;第四,发展农业。 在外交方面,玄宗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 善了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 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 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措 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唐王朝在各方面 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繁荣 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开元盛世”期间, 唐代人口增长到五千二百九十余万人。唐代的商 业亦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 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 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 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 往,十分热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全盛的阶段。3、康乾盛世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 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 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 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蛮人”时代(见马嘎尼的中国行记)。2023-07-09 00:43:492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2023-07-09 00:44:0012
客舍青青柳色新 的前一句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2023-07-09 00:44:2913
谁能给我讲下黄帝炎帝大战蚩尤的故事啊?
皇帝和蚩尤打仗,皇帝赢了.2023-07-09 00:45:283
匈奴的起源 秦汉时期强盛一时的匈奴来自哪
匈奴的起源: 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商/周时期,称为山戎、严(xian鲜)允、荤粥(hunyu昏玉)。胡族的一支。战国时期始称匈奴。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一名。《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所称的匈奴。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做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约在中原的西周早期,匈奴已使用青铜器。至春秋后期,已使用铁器,社会组织由父系家长制向奴隶制过渡。匈奴人没有城郭,不经营农业,而是随畜牧而转移,过着游牧的生活。主要牲畜有马、牛、羊、骆驼等。小儿能骑羊,射鸟鼠;稍长,射狐兔;壮时“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从西周开始戎族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中期,匈奴南侵,一再与秦、赵、燕三国发生战争。秦在昭王时,灭义渠戎,置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北地(今甘肃庆阳)、上郡(今陕西榆林),筑长城以拒匈奴。赵在武灵王时,为了抵御匈奴,下令国中,服胡服,习骑射,军力增强。后来打击了匈奴及其所属的林胡、娄烦等部,赵国的疆土扩展到阴山,并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内蒙托克托)、雁门(今山西右玉)、代(今河北蔚县)三郡。自代郡沿阴山而西至高阙(今内蒙杭锦后旗东北),筑长城以拒匈奴。战国末年,匈奴经常侵扰赵国。赵国的名将李牧以千三百乘,战马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与匈奴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匈奴势力大大削弱,此后十余年,不敢侵扰赵国。 燕国北与东胡为邻。战国后期,燕将秦开曾在东胡为质。回国后,率军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独石口)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在北部地区设置上谷(今河北怀来)、渔阳(今北京怀柔)、右北平(今天津蓟县)、辽西(今辽宁义县)、辽东(今辽阳)五郡。后来,匈奴向东发展,占据了燕长城以北之地。《史记.匈奴列传》曰:“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秦、赵、燕)边于匈奴”。 约在秦灭六国的期间,匈奴各部统一,并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其最高统治者称单于,单于的全名汉文译音是撑犁孤涂单于,意思是“像天子一样广大的首领”。单于族姓挛鞮氏,贵族还有呼衍氏、兰氏、须卜氏。匈奴的政治统治组织是和宗法制度、生产组织结合在一起的。全境分为三部分,代和云中郡以北,为单于的直辖区,称为“单于之庭”;以东为左贤王辖区,以西为右贤王辖区;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苏联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当时的单于名头曼。匈奴乘中原军阀混战,赵、燕、秦的北部边防松弛之时,进占河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秦灭六国后,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使将军蒙恬率士卒30万人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区。秦在这里设置了34县,都筑有县城,从中原迁来人口,以充实这一地区。蒙恬又北渡黄河,据守于阳山(狼山之西)和北假(阴山下)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延袤万余里,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争是在汉朝。西汉一代,汉与匈奴的关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刘邦至景帝时期的屈辱性的“和亲"阶段;(2)汉武帝时期的残酷战争阶段;(3)“昭君出塞”及其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 所谓“和亲”。西汉初年,匈奴已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单于名叫冒顿(mo.du.莫毒),国势强盛。东面打败了东胡,西面赶走了居住在今甘肃境内的大月氏(zhi.支),北面臣服了丁零族,南面一再侵扰汉的北部各郡。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文帝时,匈奴一再以数万或十余万骑入侵,曾烧回中宫(今陕西陇县)、“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景帝时,也一再侵扰。可是文帝和景帝仍一面防御,一面执行和亲政策。同时也在移民于北边空旷地区,进行屯田;又大规模的储军粮于塞下;在国内实行《马服令》,大力增殖马匹;又加强士卒的训练,大量制造兵器。为反击匈奴积极备战。 汉匈战争。汉武帝即位以后,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于元光二年(前133年)开始对匈奴进行战争。从元朔元年(前128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的十年中,共有大战三次。第一次大战是在元朔二年,匈奴以二万骑入侵,杀辽西太守。汉使将军卫青以三万骑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设朔方、五原郡。解除了匈奴对首都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大战是在元狩二年(前121年)由将军霍去病率数万骑北击匈奴,出陇西、北地、深入二千余里,夺得祁连山和河西走廊,汉在这里设置了酒泉、武威,后又增设张掖、敦煌,为河西四郡。匈奴退出河西走廊,编了一首怀恋河西的歌曲:“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第三次大战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匈奴名以数万骑入右北平和定襄郡,杀略惨重。武帝以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各将骑五万,步兵数十万,另有志愿从征者十四万匹马,粮草辎重还不计在内。卫青大破单于军,北至寘颜山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南)而还。霍去病出代郡二千余里,大破左贤王军,至狼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临翰海(今呼伦贝尔湖)而还。从此,匈奴北徙漠北。汉自朔方,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以60万吏卒屯田,加强防守。 昭君出塞。汉匈战争,双方损失惨重。匈奴后分裂为五部,互相残杀,其中一部首领为呼韩邪单于,投靠汉朝,南徙于长城一带,要求与汉和亲。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汉元帝以宫人王嫱(字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yan.zhi.烟支,单于妻)元帝亦改年号为“竟宁”。汉匈从此友好相处。王昭君在中原的兄弟(王飒)、在匈奴生的子女及其后裔,有三代人在为汉和匈奴之间的和平友好而工作。汉匈40年间没有发生战争。在今包头市附近出土的“单于和亲”砖,刻着:“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 公元46年,东汉初年,匈奴贵族为争夺单于继承权而分裂为南北两大部,史称南、北匈奴。 南匈奴居住在五原(今内蒙古包头)一带,立比为单于。比的祖父呼韩邪单于与汉关系密切,比向汉表示“愿永为藩蔽,扦御北虏。”南匈奴向汉“奉藩称臣。” 北匈奴立蒲为单于,曾为南匈奴击败,退居漠北。 明帝时,北匈奴又一再侵扰边郡,汉联合南匈奴及乌桓兵连续进击北匈奴。北匈奴一再被击败。章和元年(公元87年),北匈奴为鲜卑所破,北单于被杀,北匈奴58部降汉。永和元年(公元89年)汉以东骑将军窦宪,征西将军耿秉发汉和南匈奴4万余骑,分三路击北匈奴于稽落山(今内蒙古西北部),单于逃遁,北匈奴81部20余万人投降,窦宪和耿秉登燕然山(今内蒙古杭爱山),去塞三千里,刻石纪功而还。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东汉末年(187年),黄巾起义,中原内乱,军阀混战,南匈奴发生内讧。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大学者蔡邑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每部择立贵族为帅另选 *** 为司马对其进行监督。同时曹操还把并州的下层匈奴人编入汉族。这样,南匈奴上下完全编入曹魏政权,中国北方完成了实际的统一。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刘渊(刘渊是一位汉化极为彻底的人。字海,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利用下层奴隶反抗情绪,建立了“后汉政权”。公元460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汉政权”覆灭。匈奴后裔汉化,融入华夏民族。这个在中国和世界范围活跃了500年的大漠苍龙消失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 6世纪的突阙人,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可以看到匈奴人后裔的影子。2023-07-09 00:45:351
论秦朝的兴起、强大和衰亡
秦朝的建立 秦王嬴政当政以后,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10年间,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大大超过了前代。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嬴政统一六国以后,以咸阳为都城,为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政治措施。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这样,皇帝把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也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2、经济措施。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量、重量,都有统一的标准,便利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货币,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这对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十分有用。 3、文化措施。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体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来的。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交流。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的控制。公元前213年,把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通通烧毁,只有医药、卜噬和种植的书不烧。第二年,一些方士和儒生背后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用刑罚。秦始皇加以追查,最后活埋了460人。这两件事,历史上叫作“焚书”、“坑儒”。 论秦之亡 我们可以看到,秦王朝的郡县基本上是缩小了的“中央”,从体制到人员设置完全由皇帝控制。中央与地方几乎是一体的。当然这有利于在幅员辽阔、交通通讯落后的大地上统一国家,但又很容易使中央的矛盾传染给地方。于是,中央咳嗽,地方感冒,地方出了问题又归咎于中央。它所造成的情况就是郡县没有或只有极小的自主权,一切权力都集中于中央,而中央的权力又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几乎所有的权力都由中央权力派生。但是,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统治者个人手中,于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变成了皇帝个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使整个秦王朝的政府变成了统治者的私人秘书处。人们对地方贪官污吏的反抗就容易转化成对中央政权的反抗,进而变成对统治者个人的反抗,中间没有任何缓冲带,缺乏必要的政治张力。 所以,秦王朝的郡县制的不完善之处,的确是秦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绝不是主要原因,更不是由于不行分封而亡的。 祸在秦律? 秦自公元前三五九年起,经商鞅两次变法,改法为律,制定了秦国的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等六篇刑律,创立了“什伍连坐”制。至嬴政统一中国前,秦国己经有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完备的法规。嬴政继位之后,继承并发展了秦国原有的法律制度,陆续制定了许多的法律、法令,如“使黔首自实田”等。特别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嬴政坚决的实施了“一法律”、“定刑名”、“法令出一”的政策,使《秦律》通行于全国,有效的巩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特别是“定刑名”,在统一全国法律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我们目前看到的秦律只是秦律的部分,分律、令、法律问答、制、诏、例等。其罪名近二百种,刑种在八十种以上,分为生命刑十九种、肉刑十五种、使役刑三十二种、财产刑九种(含赎刑三种)。每一种刑罚都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三种结合使用,如:耐为隶臣,刑为鬼新,黥为城旦,劓为城旦等。刑罚适用原则主要有:依犯罪人的身份等级定罪;区分共同犯罪与非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集团犯罪从重,教唆青少罪犯罪从重;区分故意和过失关,故意从重,过失从轻;区分既遂、未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区分态度好坏,累犯从重,自首从轻,消除犯罪后果减免。此外,还规定了刑事犯罪的责任年龄。 另外,《秦律》还规定了有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法规。秦律在农业方面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种子数量、庄稼生长和旱涝虫灾的报告等作了具体规定;在手工业方面对生产管理、劳动力调配、徒工训练和产品规格、质量的检验等作了具体规定;在商业方面对商品标价、货币流通、外商经营登记等作了具体规定。 为了保证法律的贯彻执行,《秦律》还规定了一套诉讼制质。审判机关为中央、郡、县三级,行政与司法不分。地方行政长官主管所辖郡、县的司法。诉讼可以由受害人提起,也可以由国家官吏提起。限制子女、奴婢的诉讼权利。审讯时一般不主张刑讯逼供,如行刑必须记录在案。重视现场勘验和搜集证据,实行“爰书”报告制度,判决后准许上诉等。 应当说,秦律从其条文细节来看,是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而且大体上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的。但是,秦法也有着其不足之处,如:法律条文繁杂,有些罪名就事论事,不够规范化,刑罚手段残酷等。特别是由于李斯主张“深督轻罪”和所谓轻罪重判可以使“民不敢犯”的理论,使秦代晚期对于法律的执行和实施日益僵化,陈胜、吴广自度毫无生机后铤而走险就是很好的证明。 但秦真的是亡于秦律吗?似乎也不尽然。秦自公元前三五九年商鞅变法确立法治路线以来,至公元前二一零年嬴政逝世,秦王国并未因此而爆发农民起义。为了说明问题,下面我们依然以取秦代之的西汉王朝为例,进行一下比较。 西汉王朝统一全国后,立感“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制定了西汉的主要法典——《九章律》。《九章律》是萧何根据秦律制定,律有九篇,为盗、贼、囚、捕、杂、具、兴、厩、户。前六篇沿袭秦律的旧体例,内容以刑法为主,杂有审判、禁囚等规定。后三篇为萧何所创,是有关徭役、户籍、赋税和畜牧车马等事项的法规,亦称“事律”。而后为“正君臣之位”,刘邦命叔孙通及其弟子定有关朝廷制度的法规,刘盈时叔孙通又定宗庙议礼的法规。这就是《汉仪》,为维护朝廷、宗庙尊严,树立皇帝权威而立的一种有关礼仪的法规。又称“礼仪”、“仪品”、“仪法”。即《晋书·刑法志》载:“叔孙通益律所不及,傍章十八篇”。另外还有《金布律》(有关财政制度的法规)、《田律》(维护乡间社会秩序,管理农事、征收田赋的法律)、《钱律》(关于货币管理制度的法律),以及种类极其繁多的令、科、比等。这些法令条文构成了汉初的法律体系。 从数目上来看,比秦律可谓是半斤八两,而从内容上来看,实是不分伯仲。特别是萧何所定的《九章律》,大多参考于秦律,只是对于某些不合时宜的条文进行了适当的删除,而秦律的法律原则、指导思想及其科罪定刑的标准并未更改。被汉朝士大夫视为秦之苛法的挟书、参夷、妖言诽谤、收孥相坐等律令更是岿然不动。 刘恒、刘启时,虽在法制方面进行了一些重大的改革,如除肉刑、定棰令、除收帑相坐律令、及规定徒刑刑期等。但这些改革并未触及汉法根本,且收帑律不久即复,相坐律更是名亡实存。至刘彻当政时,董仲舒提倡“引经决狱”即以《春秋》经义附会汉法,进行叛案量刑的刑法制度。实际上就是以宗法伦理道德为准绳,抛开汉律,以儒家思想作为审理案件的指导思想。用柏杨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说不准学”、“自由心证”。其名为法比,实为乱法。刘彻时先后制定的还有张汤所著《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所定《朝律》六篇及《沈命法》等。 纵观西汉律令共三五九章,共一八八二项,仅死刑就有四零九条,《死罪决事比》一三四七二事。而更有《晋书·刑法志》所载,东汉“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 从以上所述可见,汉律比秦律繁复更甚,而其严酷之处也是相去不远。因此,说秦是亡于法繁律酷实是甚失于偏颇。2023-07-09 00:45:475
战国魏国强还是弱
魏,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由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时是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起源----------------------------------------------------------------------------------------------------------------------------------------传统上魏国的始祖是毕公姬高,周武王伐纣之后,姬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姓。但是《史记》提到“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说明姬高的后人“绝封”,沦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就难以证明魏国一定是姬姓。建国----------------------------------------------------------------------------------------------------------------------------------------公元前453年韩、赵和魏脱离晋国 (春秋时期),将其地三分而独立,晋国灭亡,史称“三家分晋”。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晋阳之战--------------------------------------------------------------------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据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分晋--------------------------------------------------------------------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城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前376年,韩哀侯、赵敬侯、魏武侯瓜分晋国余土,废晋静公,晋完全为韩、赵、魏三家所取代。崛起----------------------------------------------------------------------------------------------------------------------------------------魏国的国力在头两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时达至顶峰。魏文侯(?-前396年)中国战国时魏国统治者。姬姓,魏氏,名斯。前445年继魏桓子位,前403年与韩、赵两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前396年卒。魏文侯被司马迁归于《史记·儒林列传》,被赞为“好学”。魏文侯经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以及再传弟子田子方、段干木等请教。又任用法家的李悝为相,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为原则实行变法。魏国经过变法国势强盛,先后以乐羊为将攻灭中山国,以吴起为将攻取秦国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五城。以西门豹为邺令,以北门可为酸枣令,以翟黄为上卿,改革政治,兴修水利,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衰落----------------------------------------------------------------------------------------------------------------------------------------到第三位君主惠王即位时,主要集中於经济发展,包括在黄河开发灌溉计划。但与此同时,魏国的国力却正慢慢的消退。由於这段时期的魏国不断东侵,其在东方的优势在一系列战争中多次受挫,包括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在西方,秦国夺取了西河地区(一个位于现在陕西山西边界黄河西岸的畜牧和战略要地),此后更是不断受到秦国的侵扰。桂陵之战--------------------------------------------------------------------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马陵之战--------------------------------------------------------------------桂陵之战后,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公元前341年,魏国再次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采用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张,与韩结好却不急于发兵。待韩军五战五败,魏军也实力大损时,才于次年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齐军重施“围魏救赵“的战法,直驱魏都大梁。魏惠王像上次一样将攻韩的部队召回,以太子申为主将,庞涓为将军,率兵10万迎击齐军。此次形势不同于桂陵之战,魏军是有备而来,气势旺盛。故孙膑决定因势利导,利用魏军求胜心切的弱点,诱敌冒进,再图取胜。齐军前锋与魏军稍一接触,即佯装怯战,掉头东撤。在撤退途中,有意造成军力不断削弱的假相。第一天造了10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用的锅灶,第三天则只剩下3万人用的锅灶了。庞涓与孙膑交手,本来小心翼翼,害怕再次上当,但当看到齐军锅灶日减,以为齐军胆怯,三天中即逃亡了大半,这才壮起胆子,丢下辎重和步兵,只领轻车锐骑日夜兼程猛追,必欲全歼齐军,擒获孙膑。齐军退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此地道路狭窄,地势险隘,两旁树木茂盛,是个设伏的好地方。孙膑计算行程,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追至,遂命士卒伐木堵路,并将路边一棵大树剥去树皮,在树干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挑选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侧的山上,约定天黑后,见到火光就一齐放箭。日暮时分,庞涓果然率军追到马陵,发现路旁的大树被剥去树皮,上面隐隐约约写有字,就命士卒点起火把来看,待他看清树上字后,这才发现中计,急令部队撤退。但已经晚了,两旁齐军看见火光,万弩齐发,伏兵四起。魏军措不及防,仓促应战,很快溃败,庞涓中箭,左突右冲无法突出重围,最后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大败魏军主力,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歼灭魏军10万。桂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一蹶不振,齐国则声威鹊起,称霸中原,孙膑亦名扬天下。孙膑“围魏救赵”和“示假隐真”的战法,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世兵家广泛推崇。 合纵----------------------------------------------------------------------------------------------------------------------------------------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中,秦国的军事力量打败了魏国和韩国联军。两国此后再也没有力量单独向秦国发起挑战。之后由於秦国不断的压迫,局势越来越严峻。这时,公子无忌出现,并於公元前247年与其他五国联军,对秦国的侵攻军迎头痛击。公子无忌又名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不过,战后魏王对他开始猜疑,并免去他的要职。於是信陵君终日借酒浇愁,并含屈而终。信陵君死后,魏国无力抗秦,国土被秦国慢慢侵夺。窃符救赵--------------------------------------------------------------------前260年,赵孝成王在和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赵国的大败,40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安厘王和魏无忌送信,请求魏国救援,魏安厘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得到消息后,派使者威胁魏安厘王,魏安厘王惧怕,就派人通知晋鄙停止进军,留在邺扎营驻防,名义上为救赵,实际在观望形势的发展。平原君不断派使者前去魏国催促,并责备魏无忌不顾赵国和魏无忌姐姐的危亡。魏无忌为此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安厘王出兵,门客也用尽各种办法劝说,但魏安厘王惧怕强大的秦国,始终不肯听魏无忌的意见。魏无忌估计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赵,又不想看着赵国灭亡,于是凑齐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门客前去赵国和秦军死拼。魏无忌带着车队路过夷门时遇见侯赢,于是把情况告诉了侯赢。侯赢劝阻魏无忌说,这样去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一点作用都没有。并向魏无忌秘密献策,让魏无忌去找魏安厘王的宠妃如姬帮忙,让如姬从魏安厘王的卧室内窃出晋鄙的兵符,因为魏无忌曾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是肯定会为魏无忌效命的。魏无忌听从了侯赢的计策,前去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兵符交给了魏无忌。魏无忌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侯赢又让魏无忌把屠夫朱亥带上,以便晋鄙在看到兵符仍不交出兵权的情况下让大力士朱亥击杀他。魏无忌到了邺,拿出兵符假传魏安厘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表示怀疑,不想交出兵权。此时的魏无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让朱亥动手,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魏无忌统领晋鄙的军队后,精选士兵八万开拔前线。与此同时,楚国也派出春申君黄歇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灭亡----------------------------------------------------------------------------------------------------------------------------------------秦王政即位后,对魏国的压力不断加大。最后魏国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攻破灭亡。魏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魏文侯(前424年在位,前403年成为侯爵——前387年)#魏武侯(前386年——前371年)#魏惠王(前370年——前335年)#魏襄王(前334年——前319年)#魏哀王(前318年——前296年)#魏昭王(前295年——前277年)#魏安厘王(前276年——前243年)#魏景闵王(前242年——前228年)#魏王假(前227年——前225年)参看----------------------------------------------------------------------------------------------------------------------------------------《竹书纪年》《战国历史年表》category:春秋战国category:山西历史category:河南历史category:陜西历史category:河北历史en:Wei (state)ja:魏 (戦国) 参考资料链接内有相关事件及人物的详细介绍 进入候点开即可浏览2023-07-09 00:46:032
结合初一下册内容,说说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盛况
一是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二是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三是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四是兴盛的局面持续时间较长。2023-07-09 00:46:222
关于后蜀后主孟昶的详细生平
http://www.bashu.net/people/m/mengchang.htm 这个比较详细2023-07-09 00:46:3210
西夏皇帝李乾顺的能力在中国皇帝里算什么水平?
中等等的吧,2023-07-09 00:46:5713
印度总共有几个王朝
1、孔雀王朝(约前321年-前324年至约前187年),即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朝,是第一个统一印度的政权2、巽迦王朝:取代孔雀王朝的印度新王朝。公元前185年幼孔雀王朝部将普沙密多罗。巽迦在摩揭陀建立,都城摩揭陀。该王朝反对佛教。将与只限于恒河中下游地区。公元前73年被甘婆王朝取代。3、甘婆王朝:取代巽迦王朝的印度新王朝。自阿育王死后不久,安达罗和羯陵迦宣告独立,成为南印度大国,孔雀王朝衰落,版图缩小。公元前二世纪初和中叶以后,巴克特里亚以及安息人、塞人侵入西北印度。 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灭亡。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王为一女奴所杀,出身婆罗门的伐苏迪跋(属甘婆族)夺得王位建立甘婆王朝。公元前30年,甘婆王朝为南印的安达罗灭亡。4、安达罗王朝:取代甘婆王朝的印度新王朝。位于印度半岛南部。南印度并立的新王朝还有羯陵迦王朝。公元前232年,阿育王死后不久,宣布独立,脱离孔雀王朝,公元28年灭甘婆王朝。公元一世纪为贵霜王朝兼并。贵霜王朝时期(约公元1——3世纪),印度西北部的牛建陀罗与北印度的秣亮罗曾是贵霜王朝时期的两大雕刻中心。此外,在安达罗王朝统治下的南印度阿默拉沃蒂,佛教雕刻自成一派,与键陀罗、秣菟罗鼎足而三,成为这一时期三大艺术中心。2023-07-09 00:47:223
唐朝的开元盛世持续了几个年头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2023-07-09 00:47:552
秦国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一、意义: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的统一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为中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4、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二、秦朝简介: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区分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秦国原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到秦始皇继位后,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完成华夏大一统,后北击匈奴、南并百越,建立中国空前辽阔的王朝。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篡改秦法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2023-07-09 00:48: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