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元素sl
-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出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解】: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ue771ue771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
ue771ue771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韵译】: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谁写的?
是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诗句。2023-07-05 04:46:39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颔联是哪一句?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023-07-05 04:46:545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
这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是唐代广德元年,叛将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隘,其部下割了他的头颅向唐军投降。河南、河北的大片土地相继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最后平息了。2023-07-05 04:47:283
却看妻子愁何在的下一句 是漫卷诗书喜欲狂
1、看妻子愁何在下一句:漫卷诗书喜欲狂。出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2、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2023-07-05 04:47:341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 漫卷: 诗句意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解】: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ue591ue591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 ue591ue591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韵译】: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 楼主的课本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的啊...2023-07-05 04:47:411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表达了什么感情?
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出处: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扩展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023-07-05 04:47:471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出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解】: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 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韵译】: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2023-07-05 04:48:051
却看妻子愁何在全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话译文: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诗。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2023-07-05 04:48:121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却看:回看.2、愁何在:不再愁.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2023-07-05 04:48:441
跪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023-07-05 04:49:053
最能表达唐代诗人杜甫听见官军收复失地,喜悦心情的诗句是什么?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2023-07-05 04:49:234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翻译。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思是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注释:却看,指回头看。妻子即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指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原文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话文释义: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的大片土地相继被官军收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笑逐颜开,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2023-07-05 04:49:391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思?
我问的我怎么知道??????2023-07-05 04:49:567
漫卷诗书喜欲狂的上一句是什么?
却看妻子愁何在。2023-07-05 04:50:114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却”是什么意思?
整句的意思:又看妻子和孩子的脸上没有一丝忧愁,我胡乱地把古诗书本卷起来。“却”的意思:又。你记住了吗?把我评为“满意答案”吧!求你啦!2023-07-05 04:50:251
有关于收复蓟州的诗句
1. 歌颂蓟州的诗句150字左右 渔阳故郡,蓟州新府。 东临碣石,南望沧溟,西连太行,北负燕山。襟翠湖而带三河,依京津而托承唐。 物华天宝,龙光射挂月之巅;人杰地灵,五子登及第之科。上元古界有剖面,一页掀开亿万年。 九分天下属冀州。西周燕国初定都,春秋无终始建国。 西周春秋至西汉,五定国都在此城。隋唐元明大清朝,初为渔阳后蓟州。 渔阳蓟州终归县,喜登津门大家庭。从此旧貌换新颜,千年古城获新生。 古刹独乐玉观音,千年一笑渡众生。乾隆巡游到盘山,诗言不再下江南。 蓟北雄关真如铁,百年屹立铸精魂。人间仙境八仙山,无限风光在顶峰。 2. 关于“左宗棠”的诗句有哪些 1.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2.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3. 五风十雨岁则输,左图右史身其康。 从古爱人须学道,自来明善可诚身。 经济以诗书为鹄,文章得山海之华。 读破万卷诗逾美,朝作千篇日未晡。 无事时不可或倦,人贤者视其自修。 1. 释义:大将军率军西征尚未完成宏愿,我们仍然看到湖湘子弟遍部天山,你看西征的清朝大军,正是沿着夹道成阴的左公柳,把春天带到了边疆,让春风吹到了玉门关外。出自杨昌浚《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 2. 释义:志存高远,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恪守中庸之道,追求圆满而不是完美;享受生命的福,体味人生的乐趣。择高处立,才能高瞻远瞩;就平处坐,才能消灾远祸;向宽处行,才能畅行无阻。出自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 3. 释义:没有事的时候不可偷懒倦怠,要珍惜时光多读好书。贤人能士,主要靠自修自学,并非天生或老师教导。出自左宗棠《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朴存,湖南湘阴人(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湘军统帅。他青年时即注重经世致用之学。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中举人。后三次会试不第,遂为塾师。后来竟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3. 赞美盘山的句子 位于天津市蓟县的盘山,峰峦雄伟,松石清奇,素以“京东第一山”著称。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曾28次来此揽胜,并留有“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誉句。盘山有“三胜”:上盘松胜,中盘石胜,下盘水胜,综称“三盘胜境”。而我独钟石胜。这里的石头千姿百态,妙趣横生,鬼斧神工,天然巧成。以其隆、峻、峭、奇,敢与闽南之鼓浪屿、万石园媲美。 D2那天我刚一到盘山就被它美丽的景色迷住了。站在山脚下往山谷一看,那里绿树成片,简直是绿的海洋,美不胜收。往山上一看云雾缭绕,高不可攀,有如仙境。顺着山道往上爬,一步一个景。这里有名人石刻,上面写有各种赞美盘山的名句,最引人注目的是刻有“迎客”的巨石,比人还高;这里还有清清的泉水,让人在炎炎夏日感到一阵阵清凉。 4. 有关爱我蓟州,爱我家乡的故事,古文,或者词 窦仪,字可象,蓟州渔阳人。 曾祖进,玉田令。祖思恭,妫州司马。 父禹钧,与兄禹锡皆以词学名。禹钧,唐天祜末起家幽州椽,历沂、邓、安、同、郑、华、宋、澶州支使判官。 周初,为户部郎中,赐金紫。显德中,迁大常少卿、右谏议大夫致仕。 仪十五能属文,晋天福中举进士。侍卫军帅景延广领夔州节度,表为记室。 延广后历滑、陕、孟、郓四镇,仪并为从事。开运中,杨光远以青州叛,时契丹南侵,博州刺史周儒以城降,光远与儒遣人引契丹轻骑于马家渡渡河。 仪谓执政日:“昨与颜衙论事势,有所预虑,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 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 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作品名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品别名:收两河时史朝义兵败走死广阳诸将田承嗣李怀仙等俱来降创作年代:盛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律诗作者:杜甫分享作品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⑴剑外忽传收蓟北⑵,初闻涕泪满衣裳⑶。却看妻子愁何在⑷,漫卷诗书喜欲狂⑸。 白日放歌须纵酒⑹,青春作伴好还乡⑺。即从巴峡穿巫峡⑻,便下襄阳向洛阳⑼。 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⑷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⑹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⑼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白话译文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 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 6. 白日放歌须纵酒下句 闻 官 军 收 河 南 河 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既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浅注] 剑外:剑阁以南的蜀中地区。唐都长安在剑阁东南,故把剑南称为剑外。蓟北:蓟州北部,蓟州,唐州名 ,辖地相当于今河北蓟县、三河县、玉田县、丰润县一带。蓟北为安禄山、史思明叛军起兵的最初盆距地。涕泪:涕和泪同义复合,都指眼泪,成语“痛哭流涕”就是流泪的意思。“自目出日涕”古人有此用义,后来才转义为鼻涕。妻子:妻和子漫:随意而为,不经意或不受拘束。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听到官军收复蓟州、史朝义(史思明)穷 蹙自杀的消息后所作,时在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诗题所说“河南河北”为唐十五道的两道,约略相当于今山东省、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唐尚无行省制度) 诗人于上年因避蜀中之乱移家至梓洲(今四川三台),此时忽然有消息传来,说官军收复失地直捣判军老窝蓟北,刚听到捷报感极而流泪竟至泪下如注落满衣裳。回头看妻、子的面容,以前一直露出来的愁不复存在了,自己也赶快随便收起诗页书册,几乎抛书而欣 喜欲狂。在这待已旧来、来得突然的胜利消息的面前,白发老翁当然会放声吟诗,还要纵情饮酒。此时正当春天,风和景明的春天正好和诗人做伴以助行色。还乡的路线也拟好了陆行至巴西(今重庆),改走长江水道,即从巴峡( 塘峡)穿过巫峡,离了川江“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有字注:“余田园在东京。”唐代东京就是洛阳。杜甫先世为襄阳人,他的曾祖杜依艺为巩县(今属河南省)令,移家洛阳至其父杜闲又迁居长安郊外杜曲,而田园在洛阳,所以他的回乡路线以洛阳为目的地。由这个归乡的设想,可以知道他在经过七年多的乱离之后,——可惜,他的最后心愿也为能实现。 这首七言律诗,前四句写的是闻收复而心喜,后四句则是思还乡而情欢;叙事只有起首一句,其余各句都是抒情,流泪、破愁、欲狂、放歌、怀乡、思归、遐想,情绪在约动,全因“忽传”的佳音而涌出,心泉流住,曲折尽情。前人说此诗为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乐诗”;平定安史之乱即使当时黎庶第一件快事,自该有这样的抒写胸中快怡的篇章。睹诗被誉为“诗史”,此亦一证。2023-07-05 04:50:311
《示儿》的诗意
译文: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原文:示儿宋代: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1210年(宁宗嘉定三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此诗为陆游的绝笔,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2、赏析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与诗人创作的一生。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千余首。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份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2023-07-05 04:50:4014
剑外忽传收蓟北的上一句是什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翻译:在剑外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时悲喜交集,眼泪沾满了衣裳。回头再看看妻子儿女,忧愁哪里还在,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到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我立即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随即又奔向洛阳。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作者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今译】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乍听到喜讯止不住的泪水就洒满了衣裳。回头看老伴和孩子的那里还有一丝忧伤,胡乱收拾着诗书高兴的快要欣喜若狂了。大晴天里引吭高歌呵而且须纵情饮美酒,这大好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顺流而下到巫峡,然后一过襄阳就直接转向那久违的洛阳查看全部25个回答少儿编程逐渐取代奥数,不懂编程,孩子就要被out了~极客晨星广告相关问题全部广告酒有回收的地方吗?洋酒/名酒老酒回收总中心,京津旺虫草名酒礼品回收中心大量回收:全国高价回收好坏散装,礼盒装名酒,散装名酒,礼盒高档酒、老酒、新旧虫草等高档补品;新老茅台·五粮液等名酒,各种老酒,高档洋酒·红酒·黄金各种高档名品等。112018-12-0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什么意思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原文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白话文释义: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的大片土地相继被官军收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96 浏览41562019-11-1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什么意思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16 浏览3342017-08-25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白天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有这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返回那就别的家乡。 纵酒,痛饮美酒。青春,指春天的景物。929 浏览101782017-11-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是什么“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大意:大晴天里引吭高歌呵而且须纵情饮美酒,这大好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25 浏览1462017-08-22求高手翻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如何翻译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二、赏析 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2023-07-05 04:51:131
却看妻子愁何在,后一句是什么?什么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后一句是:漫卷诗书喜欲狂。前句意思是指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后一句意思是,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2023-07-05 04:51:311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通过一个“喜”字,体现了诗人欣喜若狂,急着回乡的心情.所以该诗被称为杜甫“平生第一块诗”.2023-07-05 04:51:392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青春作伴好还乡。出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全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译文: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扩展资料:“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2023-07-05 04:51:531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上一句是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023-07-05 04:52:421
3、解释以下句意。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原文: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翻译:回头看老婆孩子哪里还有一点点的忧愁啊, 马马虎虎地卷起诗书心里却开心的发了狂。大白天的日头照耀,大家一起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老婆孩子一同返回老家去吧。2023-07-05 04:52:571
“却看妻子何愁在”是出自哪首诗?全文提供出来行吗?
杜甫的《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023-07-05 04:53:031
“却看妻子愁何在,上错花桥嫁错郎”出于那一首诗,出诗的前两句又是什么?
打油诗2023-07-05 04:53:133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妻子的意思和这句话的意思)
妻子和儿女2023-07-05 04:53:402
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狂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部分字词的解释
妻子:老婆和孩子。 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欲:快要 。放歌:放声纵情歌唱。 青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2023-07-05 04:54:224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欢的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欢的意思是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2023-07-05 04:54:303
漫卷诗书喜欲狂的下一句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023-07-05 04:54:371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首诗是李白生平的第一首快诗“生平的第一首快诗”的意思是什么?
杜甫的作品。生平的第一首快诗,意思是有生以来最感快意的一首诗。2023-07-05 04:55:112
请解释“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思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解】:1、却看:回看。2、愁何在:不再愁。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2023-07-05 04:55:205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023-07-05 04:55:451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来自百度知道认证团队 2018-12-19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思是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注释:却看,指回头看。妻子即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指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原文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话文释义: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的大片土地相继被官军收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笑逐颜开,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2023-07-05 04:55:521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思是: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全文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译文: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3,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2023-07-05 04:55:581
“却看妻孑愁何在,下一句是什么?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2023-07-05 04:56:134
却看妻子愁何在意思 后一句是什么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参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解】:1、却看:回看。2、愁何在:不再愁。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2023-07-05 04:56:201
却看妻子愁何在意思 后一句是什么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2023-07-05 04:56:274
解释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可怜九月初三夜,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仲春时令下,很寻常地就觉得和煦的东风拂面而来,眼前那万紫千红的景象,尽是春日的阳光点染而成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看看老妻和孩子们,他们脸上的愁容也一扫而空了.啊!太高兴了,我无法定下心来看书,《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怜九月初三夜: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2023-07-05 04:56:341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思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解】:1、却看:回看。2、愁何在:不再愁。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2023-07-05 04:56:4214
却看妻子愁何在下一句是什么?
...2023-07-05 04:57:1211
却看妻子愁何在下一句
问题一:古诗“却看妻子愁何在”的下一句是什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丁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问题二:却看妻子愁何在,后一句是什么?什么意思?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 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 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赏析】代宗宝应元年冬,杜甫因避川西兵乱,全家移住成都东面的梓州(今四川三台)。次年(763)春,闻官军先后收复洛阳、相州、幽州等河南河北地方,知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叛乱终于即将平息,狂喜之余,写下了这首诗。诗的起句,“忽传”二字,已含惊喜欲绝情态。“初闻”句承之,能写出自己历经流离颠沛,国家多年兵连祸结,得此―喜讯,一时悲从中来,两重感情交并的实况。然后再回看妻子,觉一家未散,亦复何愁,理智始占上风。于是,“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狂喜不禁。情绪的发展变化,曲折尽致,层次井然。诗人从这个喜讯,便萌生出川东归之想,甚至把路程都计算到了。末了双拟“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以跌宕句法作对,真有河出龙门,一泻千里之势。它确是诗人难得的快意之作。浦起龙于《读杜心解》中论此诗章法,用心甚细,抄录以供参考:“八句诗,其疾如风。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情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三、四以转作承,第五仍能缓受,第六句上下引脉,七、八紧申还乡,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此诗末二句连用四个地名,然而丝毫不觉其板滞,就得归功于这种畅快的心情和方向感极强的路线设想。 问题三:却看妻子愁何在,却是什么意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解】: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 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韵译】: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盯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问题四:劝君更尽一杯酒下一句是什么却看妻子愁何在下一句是什么炮竹声中一岁除下一句是什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元日》 问题五:古诗“却看妻子愁何在”的下一句是什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丁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问题六:却看妻子愁何在,后一句是什么?什么意思?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 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 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赏析】代宗宝应元年冬,杜甫因避川西兵乱,全家移住成都东面的梓州(今四川三台)。次年(763)春,闻官军先后收复洛阳、相州、幽州等河南河北地方,知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叛乱终于即将平息,狂喜之余,写下了这首诗。诗的起句,“忽传”二字,已含惊喜欲绝情态。“初闻”句承之,能写出自己历经流离颠沛,国家多年兵连祸结,得此―喜讯,一时悲从中来,两重感情交并的实况。然后再回看妻子,觉一家未散,亦复何愁,理智始占上风。于是,“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狂喜不禁。情绪的发展变化,曲折尽致,层次井然。诗人从这个喜讯,便萌生出川东归之想,甚至把路程都计算到了。末了双拟“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以跌宕句法作对,真有河出龙门,一泻千里之势。它确是诗人难得的快意之作。浦起龙于《读杜心解》中论此诗章法,用心甚细,抄录以供参考:“八句诗,其疾如风。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情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三、四以转作承,第五仍能缓受,第六句上下引脉,七、八紧申还乡,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此诗末二句连用四个地名,然而丝毫不觉其板滞,就得归功于这种畅快的心情和方向感极强的路线设想。 问题七:却看妻子愁何在的后一句是什么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唐代】 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问题八:请问,却看妻子愁何在,这首诗的下一句是什么?拜托了,帮帮忙, 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题九:却看妻子愁何在,却是什么意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解】: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 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韵译】: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盯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问题十: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是什么人 “但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中的“妻子”指他的妻和子,不是只指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当时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杜宗文(生于750年,杜甫41岁),次子杜宗武(生于753年,杜甫44岁),小儿子未满周岁即饿死了。2023-07-05 04:57:341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诗的意思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释义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思是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2、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原文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3、白话文释义: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2023-07-05 04:57:531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思是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注释:却看,指回头看。妻子即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指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原文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话文释义: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的大片土地相继被官军收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笑逐颜开,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2023-07-05 04:58:001
古诗“却看妻子愁何在”的下一句是什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023-07-05 04:58:1810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欲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怎么解释
在门关外,忽闻官军收复济北的喜讯,诗人欣喜若狂喜极而泣,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脸上的忧愁也早就不在了诗人随手卷起诗更加开心了。诗人不仅想要纵酒高歌好好庆祝一番。在于春天结伴回到思念已久的故乡。诗人的魂魄早已高飞,从巴峡穿故乡,再从襄阳直奔老家。2023-07-05 04:58:421
“却看妻子愁何”的下一句是什么?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解】: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 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韵译】: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2023-07-05 04:58:481
却看妻子愁何在,后一句是什么?什么意思?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 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解说】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赏析】代宗宝应元年冬,杜甫因避川西兵乱,全家移住成都东面的梓州(今四川三台)。次年(763)春,闻官军先后收复洛阳、相州、幽州等河南河北地方,知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叛乱终于即将平息,狂喜之余,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起句,“忽传”二字,已含惊喜欲绝情态。“初闻”句承之,能写出自己历经流离颠沛,国家多年兵连祸结,得此—喜讯,一时悲从中来,两重感情交并的实况。然后再回看妻子,觉一家未散,亦复何愁,理智始占上风。于是,“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狂喜不禁。情绪的发展变化,曲折尽致,层次井然。诗人从这个喜讯,便萌生出川东归之想,甚至把路程都计算到了。末了双拟“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以跌宕句法作对,真有河出龙门,一泻千里之势。它确是诗人难得的快意之作。浦起龙于《读杜心解》中论此诗章法,用心甚细,抄录以供参考:“八句诗,其疾如风。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情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三、四以转作承,第五仍能缓受,第六句上下引脉,七、八紧申还乡,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此诗末二句连用四个地名,然而丝毫不觉其板滞,就得归功于这种畅快的心情和方向感极强的路线设想。2023-07-05 04:58:562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随意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此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扩展资料:一、全诗内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二、诗词赏析: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三、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查看全部29个回答蛋糕 免费配送 1-3小时送达深圳市百易信息技术..广告相关问题全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是什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 2、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13 浏览842019-11-1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简单的诗意..................诗意: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扩展资料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 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60 浏览43182019-04-1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越短越好!但要写清楚!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53 浏览51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诗意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狂喜心情。 诗歌开篇起势迅猛,确切地表达出捷报之突然,也为下文描写狂喜心情作了铺垫。“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是作者所在的地方,在剑门关外,因此称“剑外”。“蓟北”在河北北部,是叛军老巢。 诗人由于躲避战乱漂泊异乡已经多年,如今听到叛军老巢被收复的消息,心情如波涛翻滚,激动不已,压抑已久的感情如山洪暴发。 “初闻涕泪满衣装”则把捷报传来之时诗人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心情非常逼真地表现出来。常年漂泊于偏远的蜀地,备尝艰苦,思念故乡而不可回,现在,叛军已平,想到这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样过去了,自己又可以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真是喜极而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9 浏览7932019-03-1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诗意和思想感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116 浏览26832016-05-0944评论吃货仙女2235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随意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此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全诗情感热心网友21不是,杜甫咋榨挫呢?热心网友13“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查看全部44条评论评论两句4411202023-07-05 04:59:021
却看妻子愁何在的下一句 是漫卷诗书喜欲狂
1、看妻子愁何在下一句:漫卷诗书喜欲狂。出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2、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2023-07-05 04:59:091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谁的诗句?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思是: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全文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译文: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3,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2023-07-05 04:5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