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境漫步
-
(1)1,-2; (2)
d( a 3 ) d(a) 3d(a) d(a) 利用计算器可得:10 0.3010 ≈2,10 0.6020 ≈4,10 0.6990 ≈5,10 -1.097 ≈0.08,
故d(4)=0.6020,d(5)=d(10)-d(2)=1-0.3010=0.6990,d(0.08)=-1.097;
(3)若d(3)≠2a-b,则d(9)=2d(3)≠4a-2b,
d(27)=3d(3)≠6a-3b,
从而表中有三个劳格数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
∴d(3)=2a-b,
若d(5)≠a+c,则d(2)=1-d(5)≠1-a-c,
∴d(8)=3d(2)≠3-3a-3c,
d(6)=d(3)+d(2)≠1+a-b-c,
表中也有三个劳格数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
∴d(6)=a+c.
∴表中只有d(1.5)和d(12)的值是错误的,应纠正为:
d(1.5)=d(3)+d(5)-1=3a-b+c-1,
d(12)-d(3)+2d(2)=2-b-2c.
劳格数是什么
对数 以10为底的2023-08-09 06:14:474
劳格数是什么
所谓“劳格数”正是“log”,属于高中数学内容.“2023-08-09 06:15:111
什么是劳格数?求解释
所谓“劳格数”正是“log”,属于高中数学内容。“看了中考越来越难了啊,参考链接:http://www.yznews.com.cn/yzwb/html/2013-06/18/content_456624.htm ■“劳格数”难倒不少考生 数学考完,百度贴吧便迅速冒出一份“中考数学卷分析”。博友“Annnn丶冷”发帖称:“1-7题无难度,第8题稍有难度,图形结合再配合选项上答案可以勉强做出来;9-15无难度,16是个陷阱,17不记得了,18灵活点就可以做出来;26计算很烦、二次函数题目;27‘坑爹"题目,第二问不会写,第三问巧算可以一下子算出来;最后一问,看到这题就瞎了眼,居然不是几何,阅读理解题目,好不容易看懂题干,第三问直接看不懂,还冒出个劳格数。” “劳格数”是啥?难倒了不少考生。博友“Annnn丶冷”解释说,题目是“10n次方=d(n)”,说这个是“劳格数”,但他也不知道“劳格数”是啥。这时,一名高中生回帖说:“lg d(n)=n,高中无误。”也就是说,这是个高中难度的问题。 ■老师:渗透高中函数思想 那么,中考数学卷是否考到了高中内容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树人学校初三年级组长万朝清。他证实,最后一题考到的所谓“劳格数”正是“log”,属于高中数学内容。“今年的数学卷应当说非常难,有不少高中知识、函数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万朝清说,数学水平好一点的学生应该能达到110-120分,“但要拿到130、140,很难很难”。 万朝清告诉记者,中考数学已经连续6年不算难了,今年的难度确属“破天荒”。 尽管如此,他还是表示,这份数学卷仍有价值所在。因为它具有区分度,能挑选出面向高中数学学习的能力较强的考生。2023-08-09 06:15:181
劳格数的定义d是什么?
(1)1,﹣2; (2)==3; 利用计算器可得:100.3010≈2,100.6020≈4,100.6990≈5,10﹣1.097≈0.08,故d(4)=0.6020,d(5)=0.6990,d(0.08)=﹣1.097; (3)若d(3)≠2a﹣b,则d(9)=2d(3)≠4a﹣2b,d(27)=3d(3)≠6a﹣3b,从而表中有三个劳格数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d(3)=2a﹣b,若d(5)≠a+c,则d(2)=1﹣d(5)≠1﹣a﹣c,∴d(8)=3d(2)≠3﹣3a﹣3c,d(6)=d(3)+d(2)≠1+a﹣b﹣c,表中也有三个劳格数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 ∴d(6)=a+c. ∴表中只有d(1.5)和d(12)的值是错误的,应纠正为:d(1.5)=d(3)+d(5)﹣1=3a﹣b+c﹣1,d(12)﹣d(3)+2d(2)=2﹣b﹣2c2023-08-09 06:15:271
劳格数能直接相加吗?就像d(3)+d(3)=d(6)
(1)1,-2; (2) d( a 3 ) d(a) = 3d(a) d(a) =3;利用计算器可得:10 0.3010 ≈2,10 0.6020 ≈4,10 0.6990 ≈5,10 -1.097 ≈0.08,故d(4)=0.6020,d(5)=d(10)-d(2)=1-0.3010=0.6990,d(0.08)=-1.097; (3)若d(3)≠2a-b,则d(9)=2d(3)≠4a-2b, d(27)=3d(3)≠6a-3b,从而表中有三个劳格数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 ∴d(3)=2a-b,若d(5)≠a+c,则d(2)=1-d(5)≠1-a-c, ∴d(8)=3d(2)≠3-3a-3c, d(6)=d(3)+d(2)≠1+a-b-c,表中也有三个劳格数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 ∴d(6)=a+c. ∴表中只有d(1.5)和d(12)的值是错误的,应纠正为: d(1.5)=d(3)+d(5)-1=3a-b+c-1, d(12)-d(3)+2d(2)=2-b-2c.2023-08-09 06:15:351
这道题是初一做的吗?我看不懂啊,什么是劳格数?请帮我仔细说明一下,谢啦。
不是,一定不是2023-08-09 06:15:453
数学题22求解速度
d(5)+d(2)=d(10)=1 所以d(5)=1-d(2)=0.6990下面的 只有6 和12对应的劳格数中有常数项 所以先考虑这两个数 应该是d(6)=a-b-c d(12)=-b-2c2023-08-09 06:15:521
跪求答案,初中数学
跪的不诚恳2023-08-09 06:16:002
劳格数是什么时候学的
“劳格数”是“log”。属于高中数学内容。在数学中,对数是对求幂的逆运算,正如除法是乘法的倒数,反之亦然。这意味着一个数字的对数是必须产生另一个固定数字(基数)的指数。在简单的情况下,乘数中的对数计数因子。更一般来说,乘幂允许将任何正实数提高到任何实际功率,总是产生正的结果,因此可以对于b不等于1的任何两个正实数b和x计算对数。一般地,对数函数是以幂(真数)为自变量,指数为因变量,底数为常量的函数。对数函数是六类基本初等函数之一。2023-08-09 06:16:151
如果10b=n,那么b为n的劳格数记为b=d(n),由定义可知:10b=n与b=d(n)所表示的b
解:(1)1,﹣2; (2)==3; 利用计算器可得:100.3010≈2,100.6020≈4,100.6990≈5,10﹣1.097≈0.08, 故d(4)=0.6020,d(5)=0.6990,d(0.08)=﹣1.097; (3)若d(3)≠2a﹣b,则d(9)=2d(3)≠4a﹣2b, d(27)=3d(3)≠6a﹣3b, 从而表中有三个劳格数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 ∴d(3)=2a﹣b, 若d(5)≠a+c,则d(2)=1﹣d(5)≠1﹣a﹣c, ∴d(8)=3d(2)≠3﹣3a﹣3c, d(6)=d(3)+d(2)≠1+a﹣b﹣c, 表中也有三个劳格数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 ∴d(6)=a+c. ∴表中只有d(1.5)和d(12)的值是错误的,应纠正为: d(1.5)=d(3)+d(5)﹣1=3a﹣b+c﹣1, d(12)﹣d(3)+2d(2)=2﹣b﹣2c2023-08-09 06:16:421
如果10b=n,那么b为n的劳格数,记为b=d(n),由定义可知:10b=n与b=d(n)所表示的b、n两个量之间的同一
(1)1,-2;(2) d( a 3 ) d(a) = 3d(a) d(a) =3;利用计算器可得:10 0.3010 ≈2,10 0.6020 ≈4,10 0.6990 ≈5,10 -1.097 ≈0.08,故d(4)=0.6020,d(5)=d(10)-d(2)=1-0.3010=0.6990,d(0.08)=-1.097;(3)若d(3)≠2a-b,则d(9)=2d(3)≠4a-2b,d(27)=3d(3)≠6a-3b,从而表中有三个劳格数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d(3)=2a-b,若d(5)≠a+c,则d(2)=1-d(5)≠1-a-c,∴d(8)=3d(2)≠3-3a-3c,d(6)=d(3)+d(2)≠1+a-b-c,表中也有三个劳格数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d(6)=a+c.∴表中只有d(1.5)和d(12)的值是错误的,应纠正为:d(1.5)=d(3)+d(5)-1=3a-b+c-1,d(12)-d(3)+2d(2)=2-b-2c。表中也有三个劳格数是错误的,与题设矛盾.∴d(5)=a-c.∴表中只有d(1.5)和d(18)的值是错误的,应纠正为:d(1.5)=d(3)+d(5)-1=3a+b-c-1,d(18)=d(3)+d(6)=2a+b+1+a+b+c=3a+2b+c+1.扩展资料:减法的意义从一个数量中减去另一个数量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结合律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相减。a-b-c=a-(b+c)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a-b=a+(-b)减去一个数再加上一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2023-08-09 06:16:522
一道难题,求学霸指点,谢谢
劳格数2023-08-09 06:17:021
2013扬州数学中考——第28题求什么d(5)、d(0.08)的怎么求?要解析或是方法
你要是在六年前问我我肯定能回答你2023-08-09 06:17:152
文言文《管仲破厚葬》原文及翻译
【原文】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已矣。 【翻译】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产的布匹都被用来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担忧这样的风气,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如何禁止这种风气?”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为了名声就是为了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得太高档,就把那人的尸体示众,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 被陈尸示众的人得不到名声,那些发丧的人得不到利益,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没过多久,厚葬的风气停止了。2023-08-09 06:19:091
齐国好厚葬文言文
1. 齐国好厚葬当代学生文言文答案 齐国好厚葬 【原文】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韩非子内储说上》 【译文】 齐国人喜好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凡是人的行为,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得太奢华,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羞辱尸体,没有了名声可图;处罚那些主持丧事的人,没有了利益可图,人们为什么还要做那种事呢?没过多久,葬礼豪华的风气就停息了。 【注释】 1、椁:外棺。 2、为:行动。 3、非名之,则利之也: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 4、戮:羞辱。 5、罪:惩处,判罪。 6、当丧者:指主持丧事的人。 7、无以:没有。 8、另:夫:发语词,不译。 9、布帛:泛指织物。 10、好:喜好。 11、尽:都。 12、患:担心。 13、以:用来。 14、休:停止。 2. 文言文 齐国好厚葬 1、齐国好厚葬的原因是什么? 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2、厚葬造成了什么危害? 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 3、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 二、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翻译不用我做了吧,内容之一,齐桓公确为明君,能清楚的认识到厚葬这种奢侈浪费之风气于国家有害无利,不知道你们现在教学的恶心程度是否要以此拐歌颂GCparty以及party的领导上去,要是已经恶心到这程度你找报纸抄吧;内容之二,说明管仲是个明白人,看清楚了人做事要么为名要么为利,而想阻止人做什么事只要断了这两个目的的实现就ok了,也就是抓住事物的矛盾。 最后呢,我很想替你老师你父母抽你,这你也不会,你认真读课文了没,你能来着问还知道悬赏说明你心智不在正常范围之下啊,你就不能自己思考么,多简单的问题!手边没有字典么,原文译不出来么,至少第一问里的3道都是明白原文之后用脚指头都能写出来的!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为:齐桓公很担忧这样的风气.患:担心.②句意为:厚葬的风气停止了.休:停止③句意为: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谒:拜见.④句意为: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好:崇尚(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用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为了名声就是为了利益.非…则…:不是…就是.②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但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咸:都.惮:害怕.赖:依靠.无算:无数.(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找到相关的句子“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回答.②从“说情”的角度回答.(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读懂短文的内容,找到相关的句子概括.管仲从“严厉处罚”角度回答.郑板桥从“关爱百姓”角度回答.答案:(1)(4分)①担心②停止 ③拜见④喜欢,崇尚(2)(4分)①凡是人的行为,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②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但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3)(2分)甲文:布帛尽则 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1分),乙文: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1分)(4)(4分)管仲反腐倡廉,对不良现象处理严厉,有办法,他让齐桓公下令惩治棺木做得太高档的人,从而制止了当时豪华葬礼的风气.郑板桥关爱贫苦百姓,措施到位有成效,他劝说富人开仓救济灾民,并怒斥了为富人说情的儒生,从而使无数灾民得以存活.。 4. 文言文 齐国好厚葬 1、齐国好厚葬的原因是什么?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2、厚葬造成了什么危害?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3、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 二、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翻译不用我做了吧,内容之一,齐桓公确为明君,能清楚的认识到厚葬这种奢侈浪费之风气于国家有害无利,不知道你们现在教学的恶心程度是否要以此拐歌颂GCparty以及party的领导上去,要是已经恶心到这程度你找报纸抄吧;内容之二,说明管仲是个明白人,看清楚了人做事要么为名要么为利,而想阻止人做什么事只要断了这两个目的的实现就ok了,也就是抓住事物的矛盾。最后呢,我很想替你老师你父母抽你,这你也不会,你认真读课文了没,你能来着问还知道悬赏说明你心智不在正常范围之下啊,你就不能自己思考么,多简单的问题!手边没有字典么,原文译不出来么,至少第一问里的3道都是明白原文之后用脚指头都能写出来的。2023-08-09 06:19:161
看贤人治国,管仲破厚葬文言文翻译
好服紫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齐桓公是一个为百姓着想的明君,这次也不例外,他发现百姓崇尚厚葬,花费大量物资在葬礼上,齐桓公就开始担忧了,于是就找的解决办法,管仲认为百姓这样做是为了名声利益,最后针对这一点下令果真阻止了厚葬的风气。 原文 齐国好①厚葬,布帛②尽于③衣裘④,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⑤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⑦曰:“夫凡人之有为⑧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⑨其尸,罪⑩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已矣。 注释 ①好:喜爱。 ②布帛:泛指织物。 ③于:被。 ④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 ⑤患:担心。 ⑥无以:没什么可以用的了。 ⑦对:回答。 ⑧为:做事。 ⑨戮:侮辱。 ⑩罪:治···的罪。 翻译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产的布匹都被用来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担忧这样的风气,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禁止这种风气如何?”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为了名声就是为了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得太高档,就把那人的尸体示众,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 被陈尸示众的人得不到名声,那些发丧的人得不到利益,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没过多久,厚葬的风气停止了。2023-08-09 06:19:221
《韩非子·内储说上》翻译
齐国百姓喜欢厚葬,布帛都用于做寿衣,木材都用于做棺木。桓公以这些为祸患,把这件事告诉管仲:“布帛用光了就没有什么可用来作为遮蔽身体的东西了,木材用光了就没有什么可用来作为防备工事的东西了,而人们喜好厚葬不停止,禁止它怎么样?”管仲回答说:“大凡人们的一些做法,不是认为它有名,就是认为它有利。”于是下令说:“棺材超过一定标准的人,治主掌丧事人的罪。”那死者无名,治罪主掌丧事人就无利,人们还有什么原因做这样的事呢?2023-08-09 06:19:321
文言文 齐国好厚葬
1、齐国好厚葬的原因是什么? 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2、厚葬造成了什么危害? 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3、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二、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翻译不用我做了吧,内容之一,齐桓公确为明君,能清楚的认识到厚葬这种奢侈浪费之风气于国家有害无利,不知道你们现在教学的恶心程度是否要以此拐歌颂GCparty以及party的领导上去,要是已经恶心到这程度你找报纸抄吧;内容之二,说明管仲是个明白人,看清楚了人做事要么为名要么为利,而想阻止人做什么事只要断了这两个目的的实现就ok了,也就是抓住事物的矛盾。最后呢,我很想替你老师你父母抽你,这你也不会,你认真读课文了没,你能来着问还知道悬赏说明你心智不在正常范围之下啊,你就不能自己思考么,多简单的问题!手边没有字典么,原文译不出来么,至少第一问里的3道都是明白原文之后用脚指头都能写出来的!2023-08-09 06:19:411
《管仲破厚葬》的文言文答案、求解、
夫凡人只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为了名声就是为了利益。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过了不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已经停止了。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管仲用什么方法破除了齐国好厚葬的恶习?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2023-08-09 06:19:512
齐国好厚葬的原因是什么?
一、"全"理论在军事领域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指生命方面,如"全万乘之民命""全兵而还""全众"等等。第二指国家或物力方面,如:"国全兵劲";又如:公元前405年,魏赵韩三国联军在廪丘把齐军打的大败,《吕氏春秋不广》载:"齐将死,得车二千,得尸三万。"此时,宁越建议联军后退三十里,让齐军收尸,这样"车甲尽于战,府库尽于葬,此之谓内攻之。""内攻"就是让齐国厚葬战死的将士,把齐国的财力、物力破费干净。 二、齐桓公身体力行 齐国流行厚葬 杀殉人畜。国丧葬有普遍厚葬的特征,但不同朝代,又有厚薄之分;同一朝代,不同地区也有厚薄之分。在中国丧葬史上,就商至秦汉这段历史来看,商代随葬品中有昂贵的青铜器,还普遍以奴隶、牲畜殉葬,应视为厚葬时期。春秋战国时,杀殉人畜及随葬青铜器都呈减少趋势,到战国时便以木俑、陶俑代替殉葬奴隶和牲畜,以陶器取代青铜器,是相对的薄葬期。秦汉时,大兴帝陵,一般官吏、商人、中小地主对墓室也要求增高,对随葬品贪多求全,并随葬大量的实用货币,掀起又一个厚葬高潮。 春秋战国时,齐国与其它诸侯国相比,与其它地区相比,其丧葬是以厚葬为主,并实行杀殉人畜制的。《韩非子内储说上》说:"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裳,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也曾在《管子侈靡》中提倡"重送葬","巨瘗","美垄墓","巨棺椁","多衣衾","有次浮","有差樊,有瘗藏"。就是要求人们要挖掘巨大的墓室,装饰堂皇的墓地,制造巨大的棺椁,丰厚随葬的衣被,以及各种祭奠包袱、仪仗和各种殉葬物品,举行隆重的葬礼。 桓公不但这样提倡,而且身体力行。《史记齐太公世家》引《括地志》说:"齐桓公墓在临淄城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岗,一所二坟。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箔,珠襦、玉匣、增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齐初的厚葬之风还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有齐景公嬖臣梁丘据死,景公"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之记载。《史记苏秦列传》也说:"齐宣王卒,闵王即位,说闵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 考古发掘也证明春秋战国、秦汉时的齐地盛行厚葬。1985年,在齐故都临淄曾发掘出两座并列埋于同一封土下的战国时期大型古墓。墓室均用巨石垒砌而成,有大量随葬物,共出上青铜器、仿铜陶礼器、乐器、漆器、水晶、玉髓饰物200多件。另外,位于临淄区大武镇窝托村的西汉时期无名冢,主墓尚未发掘,仅就清理陪葬坑中高出地表的殉狗坑、车马坑、武器坑、器物坑,就出土陶器、铁器、银器、铅器、漆器、骨器、泥器、车马器等文物,共计12100余件,其中矩形铜镜、鎏金花纹银盘、银盘是难得的稀世珍品。这都是齐国厚葬之风的例证。 杀殉人畜,可以说是厚葬的最显著标志。所谓杀殉人畜,就是在埋葬死人时,用活人和牲畜陪葬。《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崔杼杀庄公,其嬖宠之人前后十一人死。故晏婴说:"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已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人。"可见,齐国是奉行殉葬制的。 关于齐国的杀殉人畜之风,文献中也有大量记载。其一,《礼记檀弓下》记载,齐大夫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家大夫商量用人殉葬,因其弟陈子亢反对而未成。其二,《野获编》说:"嘉靖八年,山东临朐县有大墓,发之,乃古无盐后陵寝,其中......生缚女子四人,列左右为殉,其尸得宝玉之气,尚未销。"其三,《七国考田齐丧制》引刘向话说:"昔齐威王卒,从死七十二人。"其四,《史记齐太公世家》曾引《括地志》说,晋永嘉末,在临淄南牛山上发掘的齐墓中,"以人殉,骸骨狼藉。"史书中记载的杀殉人畜的厚葬之风,考古发掘所见亦然。临淄区齐都镇朗家庄东周殉人墓便为一证。 此墓棺椁已朽烂,主室被盗,共发现殉人26个。主墓周围有葬坑17个,其中10个坑被盗掘。每坑1人,均为女性,系墓主侍妾。其余9人,被肢解后打在封土之内,有男有女,纯系杀殉的奴隶。另有殉狗8只。齐故城东北部墓群的五号墓周围发现的殉马坑,亦可作为一证。在此墓周围长达215米的殉马坑内,殉马达600多匹,还在填土中发现狗骨30具,猪骨2具,家禽骨6具,杀殉之多,举世罕见。此外,60年代中期在齐故城东于家墓地,70年代初在郭家庄"黔敖冢",都发现有殉葬人畜现象。 三、管仲破厚葬 管仲破厚葬 原文: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2023-08-09 06:19:593
齐国好厚葬中管仲的什么做法体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曾益其所不能”?
体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中的一个内容,管仲,他做事强调他的功劳伟大。2023-08-09 06:20:211
齐国好厚葬的注释
1 椁:外棺。2为:行动。3非名之,则利之也: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4戮:羞辱。5罪:惩处,判罪。6当丧者:指主持丧事的人。7无以:没有。8另:夫:发语词,不译9布帛:泛指织物10好:喜好11尽:都12患:担心13以:用来14休:停止2023-08-09 06:20:401
布匹山思君文言文
1. 蔡伦造纸文言文 文言文: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译文: 自古以来都是把字写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编成册,那种用来写字的丝绸叫做纸。丝绸很贵而竹简又太笨重,并且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2. 翻译古诗和文言文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3. 齐国好厚葬当代学生文言文答案 齐国好厚葬 【原文】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韩非子内储说上》 【译文】 齐国人喜好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凡是人的行为,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得太奢华,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羞辱尸体,没有了名声可图;处罚那些主持丧事的人,没有了利益可图,人们为什么还要做那种事呢?没过多久,葬礼豪华的风气就停息了。 【注释】 1、椁:外棺。 2、为:行动。 3、非名之,则利之也: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 4、戮:羞辱。 5、罪:惩处,判罪。 6、当丧者:指主持丧事的人。 7、无以:没有。 8、另:夫:发语词,不译。 9、布帛:泛指织物。 10、好:喜好。 11、尽:都。 12、患:担心。 13、以:用来。 14、休:停止。 4. 古文中男子向女子表达爱意的诗词 卜算子 宋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上邪》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古相思曲》 君似明月我似雾,雾随月隐空留露。 君善抚琴我善舞,曲终人离心若堵。 只缘感君一回顾, 使我思君朝与暮。 魂随君去终不悔, 绵绵相思为君苦。 相思苦,凭谁诉? 遥遥不知君何处。 扶门切思君之嘱, 登高望断天涯路。 乐府《古相思曲》 十三与君初相识,王侯宅里弄丝竹。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再见君时妾十五,且为君作霓裳舞。 可叹年华如朝露,何时衔泥巢君屋?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5. 诗经子衿古文及翻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郑风》-《子衿》 译文1: 君子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即使我不去拜访,难道你就不回音? 君子佩玉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怀。即使我不去拜访,难道你就不能来? 君子交往情切切,城边同游又相别。如果一日不见面,相思若渴如三月。 译文2: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6. 唐诗;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是什么意思 长夜漫漫,不寐的她仍在独自缝制罗衣,心中幽深的思念哪有尽头 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 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南朝诗人谢朓所作的《玉阶怨》是一首宫怨诗。此诗从班婕妤的哀怨中提炼出它的普遍意义,写出了所有被封建君王遗弃的妇女共同的哀愁。 如果说“长夜缝罗衣”的动作暗含着主人公希求获宠的幻想,那么“思君此何极”就是她内心愁思的直接流露了。一个被冷落、遭遗弃的宫女,尽管满腔哀愁,却仍然不改思君之心,只能将改变目前处境的唯一希望寄托于君心的转变,这就愈加可悲了。因为在后宫上千佳丽中,不知有多少女子终生无缘得见君王一面,即使有幸获宠,也时时可能因君王的喜新厌旧而被贬入冷宫。在无数的长夜里,她们只能无穷尽地做着思君的幻梦,在痛苦无望的期待中度过余生。这是从其悲剧的根本原因来理解“思君此何极”的意蕴。但从诗中所表现的今夜的情景来看,“此何极”又与“长夜”相应,夜有多长,思也就有多长。对于一个不寐的女子来说,这长夜似乎是没有尽头的,因此她的愁思也是无尽无极的。这种思本身就意味着怨。寓怨于思,含而不露,更显得情韵深长,耐人寻味。2023-08-09 06:20:521
文言文齐大旱答案
1. 中(齐大旱逾时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 吾使人卜之,祟(鬼怪)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山神),可乎?”群臣莫对。 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 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将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译文:齐国天旱已经很长时间,齐景公召集群臣并询问:“已经很久没下雨了,庄稼 *** 老百姓都在饿肚子。 我命令卜了卦,作祟的鬼怪藏在高山和水里。我准备用些钱,祭祀山神,你们看可以吗?”众臣没有人回答。 晏子站出来说:“我认为不能这么做。祭祀山神没有益处。 山神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下雨,发将要焦黄,身体也会暑热难当,他就不想下雨吗?他自身尚且难保,祭它又有何用?”景公又说:“这样不行,我们就祭祀河神,可以吗?”晏子回答:“也不好。河神以水为国,以以鱼鳖为臣民,天久不下雨,泉水将断流,河川也就干涸,这时他的国家将消亡,鱼鳖臣民也会 *** ,他就不想要雨水吗?祭它又有什么用呢?”。 2. 齐国好厚葬当代学生文言文答案 齐国好厚葬 【原文】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韩非子内储说上》 【译文】 齐国人喜好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凡是人的行为,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得太奢华,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羞辱尸体,没有了名声可图;处罚那些主持丧事的人,没有了利益可图,人们为什么还要做那种事呢?没过多久,葬礼豪华的风气就停息了。 【注释】 1、椁:外棺。 2、为:行动。 3、非名之,则利之也: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 4、戮:羞辱。 5、罪:惩处,判罪。 6、当丧者:指主持丧事的人。 7、无以:没有。 8、另:夫:发语词,不译。 9、布帛:泛指织物。 10、好:喜好。 11、尽:都。 12、患:担心。 13、以:用来。 14、休:停止。 3. 赈灾文言文的答案 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见赤地数千里,民间无米炊,爨(cuān )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夫官发常平仓谷。平粜(tiào )于民,便矣。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然无升斗之资者,不能籴(dí )也。故民平粜,但能惠次贫,不能惠极贫。以此,定图赈之法。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晚四千余缗(mín )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以全活者无算。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翻译 清朝嘉庆十九年,江南大旱,无锡地势较高,受到的旱灾尤其严重。邑侯齐彦槐曾经有事去乡下,看见几千里大地空无所有,民间没有粮食用来做饭,锅下面没有薪柴,没有水可取用,为此感到悲痛担忧。官府像平日一样发放粮食。平价卖给百姓,比较方便。然而,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不可能因为一点粮食来到城里。所以官府平价出售粮食,仅仅能够惠及住在近处的百姓,不能惠及住在远处的百姓。殷富人家,把他们的粮食在乡下平价出售,那么远近都方便了。然而没有一定钱财的人,不能买进粮食。所以有人平价出售粮食,仅仅只能惠及比较贫穷的人,不能惠及非常贫穷的人。因为这,制定了安排赈灾的办法。到了今年三月,共计捐钱十二万四千多缗了。然而殷富人家,喜欢做善事,又在受灾的期间用粥来赈济,城里乡下设粥厂十多处,共计所捐的又不少于几万千缗,饥民靠此活命的人不计其数。哎呀,谁说人心的淳朴,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 清朝嘉庆十九年,江南大旱,无锡地势较高,受到的旱灾尤其严重。邑侯齐彦槐曾经有事去乡下,看见几千里大地空无所有,民间没有粮食用来做饭,锅下面没有薪柴,没有水可取用,为此感到悲痛担忧。官府像平日一样发放粮食。平价卖给百姓,比较方便。然而,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不可能因为一点粮食来到城里。所以官府平价出售粮食,仅仅能够惠及住在近处的百姓,不能惠及住在远处的百姓。殷富人家,把他们的粮食在乡下平价出售,那么远近都方便了。然而没有一定钱财的人,不能买进粮食。所以有人平价出售粮食,仅仅只能惠及比较贫穷的人,不能惠及非常贫穷的人。因为这,制定了安排赈灾的办法。到了今年三月,共计捐钱十二万四千多缗了。然而殷富人家,喜欢做善事,又在受灾的期间用粥来赈济,城里乡下设粥厂十多处,共计所捐的又不少于几万千缗,饥民靠此活命的人不计其数。哎呀,谁说人心的淳朴,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清朝嘉庆十九年,江南大旱,无锡地势较高,受到的旱灾尤其严重。邑侯齐彦槐曾经有事去乡下,看见几千里大地空无所有,民间没有粮食用来做饭,锅下面没有薪柴,没有水可取用,为此感到悲痛担忧。官府像平日一样发放粮食。平价卖给百姓,比较方便。然而,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不可能因为一点粮食来到城里。所以官府平价出售粮食,仅仅能够惠及住在近处的百姓,不能惠及住在远处的百姓。殷富人家,把他们的粮食在乡下平价出售,那么远近都方便了。然而没有一定钱财的人,不能买进粮食。所以有人平价出售粮食,仅仅只能惠及比较贫穷的人,不能惠及非常贫穷的人。因为这,制定了安排赈灾的办法。到了今年三月,共计捐钱十二万四千多缗了。然而殷富人家,喜欢做善事,又在受灾的期间用粥来赈济,城里乡下设粥厂十多处,共计所捐的又不少于几万千缗,饥民靠此活命的人不计其数。哎呀,谁说人心的淳朴,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 4. 文言文《齐大饥——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故事:嗟来之食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没下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 黔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e),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本来,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对于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解释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 译文: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 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 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注解: 黔敖:春秋时齐国的一个富翁。 袂:读mèi ,衣袖。 辑:拖着不使脱落。 屦:读jù ,用葛麻做成的单底鞋。 贸贸:同“眊眊”,蒙昧不明的样子。 嗟:感叹词。 嗟来之食:指侮辱性的施舍。 分析: 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后世以“嗟来之食”表示侮辱性的施舍。吴晗在《谈骨气》中引用这一故事为论据,说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有骨气的。范晔《乐羊子妻》中的乐羊子之妻以这个典故奉劝丈夫,要他做一个品行廉洁而有志气的人。这个故事流传千百年,有着积极的意义。2023-08-09 06:21:021
裘文言文解析
1. 晏子固辞千金之裘文言文阅读答案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2. < >刘元卿 求文言文难词解读 【原文】 汝有田舍翁①,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②。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③,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④,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⑤,令子晨起治状⑥,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注释】 ① 汝有田舍翁:汝州,在今河南省西部。 ②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指江南一带。 ③搦管临朱握持。管:指毛笔。临朱:指描红。朱,朱砂,红色。 ④重费馆谷也:给塾师的酬金。 ⑤征召姻友万氏者饮:因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⑥令子晨起治状:写请贴。 ⑦其子辄欣欣然掷笔:立即 ⑧请谢去:辞退 ⑨逾时:越过 ⑩奈何姓万:为什么 【译文】 汝州有一个土财主,家产很多,但是几辈子都不识字。有一年,请了一位楚地的先生教他的儿子。这位先生开始教他儿子握笔临帖。写一画,教他说:“这是一字”;写两画,教他说:“这是二字”;写三画,教他说:“这是三字”。那孩子便喜形于色地扔下笔跑回家里,告诉他父亲说:“孩儿全会了!孩儿全会了!可以不必再麻烦先生,多花学费了。快把他辞了吧。”他父亲一听很高兴,就照他说的办了。准备好了钱打发走了这位先生。过了些时候,他父亲打算请位姓万的亲友来喝酒,让他早晨起来就写请帖。过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写完,便去催促。这孩子气愤地说:“天下的姓那么多,干嘛姓万!我从早晨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 3. 爱毛反裘文言文翻译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邪?” 有一次魏文侯出游,见路上一个人反穿著一件皮裘(有毛的一面在里面),背著柴行走。文侯问他:“你为什么要反穿着皮裘背柴呢?”那人说:“因为我太爱惜皮裘上的毛了,怕它被磨掉了。”文侯说:“你难道不知道皮裘的里子要是被磨坏了,皮裘上的毛就会失去依托了吗?” 有一个古语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有个成语叫唇亡齿寒,都是指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这个典故讽刺的是那些不知道什么才是应该重视的而本末倒置的人。皮就是基础就是根本,而毛就是依托根本才能存在的东西。 4. 齐景公惠民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景公闻命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②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④。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 ① :雨后或雪后初晴。②被:同“披”。③陛:宫殿的台阶。④有间:一会儿。 【翻译】 景公在位的时候,雪连下了好几天仍不放晴。景公披着狐皮大衣,坐在正堂前侧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了,怎么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了却能想到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却能想到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适了却能想到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您不曾想到别人了啊。”景公说:“说得好!我想起自己的使命了。”便命令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练习】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1)婴闻古之贤君 ( ) (2)逸而知人之劳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3、“雨雪三日”,景公为什么认为“天不寒”? 4、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听说(2)辛劳 2、(景公)就命令人发放衣服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 3、公被狐白之裘。 4、敢于直谏(善于进谏) 体恤百姓(爱国忧民) 5. 古文景公被狐白之裘不知天寒 《景公之时》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译文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6. 《景公令出裘栗与饥寒》文言文的答案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立有间(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2、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1、①雨后或雪后转晴②一会儿③通"披" 2、我听说,古时候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消闲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啊。 3、因为晏子的谏议有说服力,更为重要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 7. 齐国好厚葬当代学生文言文答案 齐国好厚葬 【原文】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韩非子内储说上》 【译文】 齐国人喜好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凡是人的行为,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得太奢华,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羞辱尸体,没有了名声可图;处罚那些主持丧事的人,没有了利益可图,人们为什么还要做那种事呢?没过多久,葬礼豪华的风气就停息了。 【注释】 1、椁:外棺。 2、为:行动。 3、非名之,则利之也: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 4、戮:羞辱。 5、罪:惩处,判罪。 6、当丧者:指主持丧事的人。 7、无以:没有。 8、另:夫:发语词,不译。 9、布帛:泛指织物。 10、好:喜好。 11、尽:都。 12、患:担心。 13、以:用来。 14、休:停止。2023-08-09 06:21:091
墨说文言文翻译
1. 墨子为义 文言文翻译 即:到、前往 过:拜访 已:停止 劝:勉励 1、你何必独自苦行为义 2、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 第一个是对墨子的尊称,第二个是你,第三个是儿子。 墨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兼爱、非攻。 当然不对,如果人人抱此念头,那么就会天下大乱,没有公义,正义的事情得不到伸张,奸恶的人四处横行而无人制止了。 在当今社会墨子的义仍应提倡,当出现不好的事情或有人遇难时,是需要有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 2. 文言文翻译《墨翁传》 墨翁是吴槐市里的人 。 曾经游走的了荆楚 这个地方,一次,他遇到了有人传授古带造墨的方法, 于是说:“吾 如果卖这种墨的话,就完全可以有钱读书了, 何必像现在这样切切地到处奔走呢?” 于是就回家了, 在自家门上写上了“造古法墨”几个字。 字身 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 , 虽然他手背龟裂面色黑黄, 但是他的形貌奇特古怪, 穿着宽大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帽子。人们望见他, 全都认为他是一个奇特的人。 他 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 所制墨,有 一定的价钱。 报酬不合适,辄 不卖。 所以别人的铺子里人总是很满,而 他的店铺的人却很稀少。 有一乡客讥讽 他说:“ 你的墨汁做得虽然好, 可为什么卖不出去?”墨翁 说:“ 唉!吾 的墨用的是上好的材料,做墨用的力也 特别勤苦, 就因为它制作的艰难, 所以我不 想 卖出它太容易了 啊。 现在那些追逐利益的人, 用一些鄙俗的方法随意制作, 在用低廉的价钱诱惑百姓, 看它虽然像黑色的玉,试用它却如 土炭一般, 我私下认为这是可耻的事。假如我要是想 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 ,那就是 对外 打着卖古代墨汁的旗号,而 内里却拿着今天的不好的墨出卖, 这么做可以吗? 在说, 我的墨虽然卖不出去, 可是看我的箱子中, 那些黑黝黝的墨汁还在, 我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那乡客 听到这些话后说:“ 我们这类人 吟诵着圣人的言论, 嘴里充满着高尚的品德,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难道不感到羞愧吗?饰外以从俗徼⑩誉者,岂不愧是翁哉?”说完,叹息着离开了。 3. 古文翻译 韩愈的《读 》 儒家讥笑墨家的上同、兼爱、上贤、明鬼。 孔子却敬畏古代的圣贤、君主、诸侯等,只是不议其过恶,《春秋》讥笑专臣,这不正是上同吗?孔子广泛普遍的关爱亲人,仁人,凭借着博大的布施救济众人成为圣人,不正是兼爱吗?孔子以贤德之礼对待贤人,用四科来选拔弟子,死亡后便用名字来著称,这不是上贤吗?孔子像这样祭拜讽刺那些祭拜像不祭拜一样的人,说:“我祭拜就有福。”这难道不是明鬼吗?儒墨同样都是尧舜的后代,同样都不是桀纣之类人,同样修身摆正内心来治理天下国家,哪里不能像这样共同快乐呢?我认为相互辩驳与小事间,各自以兜售自己老师的学说为责任,并非二位老师的本意啊。 孔子一定要用墨子的,而墨子也一定要用孔子的,不相互用,就不足以为孔墨的学说。 (我自己翻译的,有可能有错误,看在打了那么多字的份上,给我点积分吧)。 4. 文言文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要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就让自己的女婿准备了一篇序文,好在宾客面前显示才华。席间拿出纸和笔逐一请在场宾客做序文。因为没有人敢接过来写,而轮到王勃,他却毫不客气,起笔就开始写,因此都督颇恼火,借口如厕离席,却差人私下观察王勃文笔,随时禀报。旋即数报,发现王勃的文风非常精彩 都督惊叹“天才啊!”,于是请王勃写完,皆大欢喜 。 王勃写文章,开始的时候并不细究,先是磨墨数升,并开怀畅饮,然后拿被蒙脸睡下,直到睡醒,挥笔而就,一气呵成,其间不曾改动一个字。因此,当时的人都称王勃是在肚子里打草稿。 原创译文,希望能够帮到你,满意请采纳。 5. 文言文《墨池记》的翻译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 当王羲之决心不再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6. 文言文翻译 1、宋元君将画图原文: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有一史后至者,譠譠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裸。 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译文:宋元君打算为自己画一副像,所有的画师都来了,受命作揖然后站在一旁,开始润笔调墨,而在外面等着觐见的画师还有一半。 而有一个画师很晚才到,他显得很平静,也不急着进殿去,等他进来了,受命作揖后却不是站在一旁,而是转身回自己的住所去了。宋元君就派人去看他在做什么,结果看到他脱去衣服盘腿坐着,全身 *** 。 宋元君听说后道:“行啊,这才是真正的画师。”2、顾况戏白居易原文: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译文:白居易刚刚被举荐做官的时候,名声还不响亮,他便去拜访顾况,并带去自己写的诗歌,顾况开玩笑的说:“长安这个地方物价很贵,住在这里可是不容易啊。” 等他读到原上草一诗中的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说道:“有这样水平的诗句,您在长安定居又有什么难事呢?老夫前面的话是说笑的。” 3、范文正正直原文: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婢我收之。 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译文:文正公范仲淹年轻时贫穷潦倒,寄居在睢阳一户姓朱的人家里,经常和一个术士来往。一天那个术士病危了,便请人叫来范文正,告诉他:“我有个方法,可以把水银炼成白金,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这个秘方交托给他,现在我把它交给你。” 于是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范仲淹刚想推辞,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后来过了十几年,范仲淹当上了柬官,而当年那个术士的儿子长大了,范仲淹派人把他叫来说:“你的父亲会使用神奇的点金术,当年他过世的时候,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就托我先保管秘方,如今你已经长大了,应当把这个东西还给你。” 于是就拿出那个秘方还有白金一起交给术士之子,那个密封的记号还保存完好,没有被打开过。4、王安石待客原文: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译文: 王安石当宰相的时候,儿媳家的亲戚萧家的一个儿子来京城,于是这个萧公子就来拜会王安石,王安石就约他吃饭。第二天,萧公子穿着华丽的衣服来了,他以为王安石一定会盛宴款待他。 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走。又等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入席,果品蔬菜之类的菜都没有准备,那个萧公子心里就有些责怪王安石了。 酒过三巡后,先上了两枚胡饼,又上了几块切成小块的猪肉,旁边只摆着菜汤。萧公子平时非常娇惯任性,这时候也就不再举筷子吃菜了,只是吃了胡饼中间很少的一部分,而饼的四边他动也不动。 王安石就把他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的告辞了。5、管仲破厚葬原文: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 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 未久,厚葬之风休矣.译文: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 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 6、南方多没人原文: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译文: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和水打交道,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够潜水了。那些潜水者难道是偶然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长期和水接触而悟出的道理。 每天和水打交道,那么十五岁就能学会潜水。生下来就没见。2023-08-09 06:21:261
管仲破厚葬管仲下令戮尸”的目的是什么 管仲为什么破厚葬管仲下令戮尸
1、“管仲破厚葬管仲下令戮尸”的目的是为了废除厚葬的风气。 2、原文: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已矣。 3、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产的布匹都被用来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担忧这样的风气,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如何禁止这种风气?”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为了名声就是为了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得太高档,就把那人的尸体示众,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 (被陈尸示众的人得不到名声,那些发丧的人得不到利益,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没过多久,厚葬的风气停止了。2023-08-09 06:21:341
管仲破厚葬中的夫都是怎么解释的啊?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产的布匹都被用来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担忧这样的风气,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如何禁止这种风气?”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为了名声就是为了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得太高档,就把那人的尸体示众,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被陈尸示众的人得不到名声,那些发丧的人得不到利益,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没过多久,厚葬的风气停止了。问题1、齐国好厚葬的原因是什么?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2、厚葬造成了什么危害?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3、为反对厚葬,齐国采取了什么措施?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凡人之有为也”:夫fú【助】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一般不翻译。罪夫当丧者fū: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本义:成年男子的通称。2023-08-09 06:21:411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 (《师说》) 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 (《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2023-08-09 06:22:033
什么叫后葬,何朝产生后藏,历史原因是什么?
6挺快的5555555552023-08-09 06:22:123
中国古代四大名相是那几个?
发几个帝豪应该还好好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嘎嘎嘎2023-08-09 06:22:305
齐国有名的君主齐桓公,他最后的结局怎样?
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告,仍重用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最后被三人囚禁在寝宫活活饿死。2023-08-09 06:22:555
一个绞丝旁加一个取字念什么
緅zōu 緅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部首笔画部首:糹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4五笔86:XBCY 五笔98:XBCY 仓颉:VFSJE笔顺编号:55444412211154 四角号码:2794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DC5基本字义1. 黑中带红的颜色:“君子不以绀~饰。”详细字义〈名〉1. 青赤色 [black red]緅,青赤色。——《玉篇》2. 青赤色的帛 [black red silks]緅,帛青赤色。——《说文新附》2023-08-09 06:14:156
绞丝旁四个又是什么字?
问题一:绞丝旁四个又是什么字 缀 读音:[zhuì] 部首:纟五笔:XCCC 释义:1.缝:补~。~上几针。 2.连接:连~。~文(即作文章)。~辞。~集。~辑。笔不停~。 3.装饰:点~。 问题二:一个绞丝旁四个又是什么字呀 缀 zhuì ①用针线等使连起来:~网丨补~丨你的袖子破了,我给你~上两针。 ②〈书〉组合字句篇章:~辑丨~字成文。 ③装饰:点~。 问题三:左边一个绞丝旁右边四个又是什么字 缀zhùi,念坠,释义1缝――缀扣子,2连接――构词成分,前缀后缀。3装饰――点缀。 问题四:绞丝旁加四个又是什么字 CNTV游戏台j9实事求是的effo幸福2Dkongvf 问题五:一个绞丝旁四个又怎么读 缀,汉字,拼音为zhuì,共11笔,部首是纟。有连缀、连接等意思。 问题六:绞丝旁加四个又字念啥 缀,拼音:zhuì 释义:1.缝:补~。~上几针。 2.连接:连~。~文(即作文章)。~辞。~集。~辑。笔不停~。 3.装饰:点~。2023-08-09 06:14:041
绞丝旁一个甘字怎么读
绀的解释[gàn ] 1.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青。~紫。~珠(喻能帮助记忆的事物)。2023-08-09 06:13:502
绞丝旁一个月字怎么读
===========================================柳浪闻莺各位芝麻竭诚为您解答您的采纳是我们坚持百度的动力2023-08-09 06:13:351
两个绞丝旁中间一个言读什么
两个绞丝旁中间一个言u470c拼 音 luán 部 首 言 笔 画 19 五 笔 XYXY基本释义①乱。②治③连续不断。④姓。地名用字。2023-08-09 06:13:202
左边一个绞丝旁,右边上面一个民,下面一个目怎么读?
缗mín 缗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部首笔画部首:纟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五笔86:XNAJ 五笔98:XNAJ 仓颉:VMRPA笔顺编号:551515152511 四角号码:2716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F17基本字义1.古代穿铜线...2023-08-09 06:12:571
一个绞丝旁旁一个尚读什么
绱读音:[shàng]部首:纟五笔:XIMK释义:将鞋帮与鞋底缝合:~鞋(亦作“上鞋”)。2023-08-09 06:12:321
绞丝旁一个帛是什么字
绵 [mián]2023-08-09 06:12:234
绞丝旁右边一个足怎么念?
2023-08-09 06:12:071
绞丝旁一个良一个左耳旁怎么读?草字头一个住(右边四横)一个臼怎么读?求解······
郷xiang?2023-08-09 06:11:592
绞丝旁一个咎读什么
绺,读liǔ2023-08-09 06:11:522
绞丝旁右边一个足怎么念
旁右边一个足怎么2023-08-09 06:11:392
绞丝旁一个兆字念什么。
如图,一共有三种读法2023-08-09 06:11:251
绞丝旁一个呙字怎么读
gua 一声2023-08-09 06:11:072
一个绞丝旁,右边一个思怎么读
读音:[sī]部首:纟五笔:XLNY释义:细的麻布:~麻服(古代一种丧服,死者远亲穿用)。2023-08-09 06:10:541
一个绞丝旁一个因念什么
一个绞丝旁一个因这个字是 絪读音:[yīn]部首:糹 释义:1.古同“氤” 2.古通“茵”2023-08-09 06:10:451
一个绞丝旁和一个言字怎么读?
查无此字2023-08-09 06:10:382
一个绞丝旁一个兑读什么
綐 duì 古书上说的一种绸。2023-08-09 06: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