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A、实验探究的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为了避免其它杂菌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在实验前应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A正确;
B、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可能会沉在试管底部,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底部,实验数据则会偏大,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上部,则实验数据则会偏小,因此制片前要轻轻震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B正确;
C、由于后期培养液中菌体数量多,不易计数,因而为了便于计数先要进行稀释再计数,C正确;
D、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不一定是等量,D错误.
故选:D.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如下:酵母菌是常用于酿酒和面食膨化的食品工程菌。在进入一个新的培养环境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会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此次的实验我们通过用血细胞计数板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计算得出种群数量,探究7天内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材料用具:安琪酵母粉、土豆、蔗糖、天平、蒸馏水、50 mL锥形瓶、棉塞、500 mL烧杯、量筒、纱布、高压蒸汽灭菌锅、酒精灯、恒温培养箱、冰箱、滴管、0.2%亚甲基蓝溶液、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土豆培养基:100 g土豆和10 g蔗糖加水煮沸15分钟,纱布过滤后,加水定容至500 mL。用量筒分装到7个50 mL锥形瓶中,塞好棉塞,用旧报纸和棉线封口后,高压蒸汽灭菌备用。0.2%亚甲基蓝溶液:0.2 g亚甲基蓝粉末溶于100 mL蒸馏水。步骤:1.酵母菌培养。每天对一瓶培养基用0.25g的干酵母粉在酒精灯旁进行等质量无菌接种,接种密度约为6×107个/mL。这样7个培养基中的初始种群密度基本一致。接着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30℃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七天后第一天培养的酵母菌就培养了7天,而第七天培养的就只培养了1天(图1)。培养结束后将所有培养基放到4℃低温保存,在这个温度下酵母菌即停止生长,短时间内又不会死亡。2.培养液的稀释与染色。实验前分别取1 mL摇匀的培养液加入到已经盛有48 mL蒸馏水的锥形瓶中,再加1 mL0.2%亚甲基蓝水溶液,使原培养液稀释50倍。亚甲基蓝可以使死细胞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可以帮助我们在显微镜下区别死活细胞。3.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血细胞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加厚载玻片,由中间“H”形的导流槽将计数板分成了两个台面,每个台面上各有一个计数室。通过在显微镜下对计数室中酵母菌细胞或其他细胞进行计数,可以计算出原培养液中细胞的密度。先将特制的计数板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计数室和盖玻片之间的液体高度为0.1 mm。将要计数的培养液用滴管吹打混匀后,吸取培养液从计数室和盖玻片之间的斜面进样。培养液会由于毛细作用浸润到计数室内,当培养液充满计数室时,停止进样。静置一会等细胞沉淀,就可以上镜观察了。观察之前要注意将计数室对准通光孔,把光圈关到最小。这样更容易找到计数方格。在4倍镜下通过调整准焦螺旋找到中央大方格,并将其置于视野中央,再换到10倍镜,可以看到面积为1mm2中央大方格由25个具有双线边框的中方格组成。每个中方格中有16个小方格,因此一个中央大方格中共有400个小方格,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400mm2,这就是计数板上25和1/400mm2的由来。接下来用40倍镜对中央大方格中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和中间的中方格中的酵母菌细胞活细胞,进行五点取样计数了。计数时遵循对压线的细胞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的原则。在数完5个指定的中方格中的细胞数目后,将它们相加除以5 得到每个中方格中细胞的平均数。再乘以25得到中央大方格中细胞的数量。除以大方格中培养液的体积则得到了每立方毫米中细胞的数量。由于1 mL等于1000 mm3,因此乘以1000后得到每毫升稀释液中细胞的数量。乘以记录的稀释倍数后得到每毫升原液中细胞的数量。4. 数据处理及分析。实验前将班上的同学分成7个小组,每组指定一位小组长,负责领取、分发稀释液,在规定时间内汇总组内的数据,求出组内的平均值,对于差异大于一个数量级的数据予以舍去,以减小误差,然后向全班汇报。各位同学再根据汇总的数据,绘制出七天内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的曲线(图7),找出其变化规律,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合理地解释。2023-08-07 17:41:161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是什么?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是酵母菌是常用于酿酒和面食膨化的食品工程菌。1、酵母菌培养:每天对一瓶培养基用0.25g的干酵母粉在酒精灯旁进行等质量无菌接种,接种密度约为6×107个/mL。这样7个培养基中的初始种群密度基本一致。接着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30℃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七天后第一天培养的酵母菌就培养了7天,而第七天培养的就只培养了1天。培养结束后将所有培养基放到4℃低温保存,在这个温度下酵母菌即停止生长,短时间内又不会死亡。2、培养液的稀释与染色:实验前分别取1mL摇匀的培养液加入到已经盛有48mL蒸馏水的锥形瓶中,再加1mL0.2%亚甲基蓝水溶液,使原培养液稀释50倍。亚甲基蓝可以使死细胞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可以帮助我们在显微镜下区别死活细胞。3、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血细胞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加厚载玻片,由中间“H”形的导流槽将计数板分成了两个台面,每个台面上各有一个计数室。通过在显微镜下对计数室中酵母菌细胞或其他细胞进行计数,可以计算出原培养液中细胞的密度。2023-08-07 17:42:161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用活菌还是死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用活菌的数量来说的,种群数量由少变多,到达到峰值,由于培养液中的营养有限,再加上种群数量增多所以慢慢的活菌数量就往下降。用活菌数量。2023-08-07 17:43:011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 的动态变化 需要设计对照吗
2023-08-07 17:44:211
酵母菌种群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酵母菌种群数量是随时间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变化。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开始一段时间,因为养分充足,所以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 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呈S型增长。2023-08-07 17:46:061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应设置蒸馏水培养酵母菌的对照组。
A、活化干酵母需用蒸馏水处理,使其从休眠状态成为活跃状态,A正确; B、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而活的酵母菌休眠体不会被染色,B错误; C、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正确; D、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D正确. 故选:B.2023-08-07 17:46:271
探究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分为延滞期,对数生长期,平稳期,衰亡期。其中延滞期数量变化不大;对数生长期即把细胞的数量区对数后,呈直线正相关;平稳期平稳的直线;衰亡期数量减少。建立坐标轴:横坐标为生长时间;纵坐标为细胞数量的对数。2023-08-07 17:47:461
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A、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b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因此在b点两侧,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A正确;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正确;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C正确;D、本实验在时间上存在前后对照,D错误.故选:D.2023-08-07 17:47:531
8.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你好,这道题选BA如果高温后立即加入会导致酵母菌被杀死影响实验结果C的正确做法是适度稀释培养液D应该是选相交的两条线因为交点上可能也有酵母菌B是正确的,计数板本身就是先盖片,再滴加望采纳2023-08-07 17:48:002
生物高中: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必须每天测定菌体数量和浑浊度
(1)从题意可知,由于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有限,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2)该实验需要检测酵母菌数量变化,在实验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进行重复实验.(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酵母菌数量较多时,应增加菌种培养液的稀释倍数.(4)本题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其自变量为时间,因变量为酵母菌种群数量.表格的设计就体现在这些关系.(5)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因素有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PH或溶解氧等,所以可设置进一步的课题:酵母菌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PH或溶解氧等)的变化关系.故答案为:(1)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2)该实验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重复实验(3)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稀释菌液(4) (5)探究酵母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废物、pH、溶氧等)的变化关系2023-08-07 17:48:161
高中生物必修3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需要重复吗?
不需要重复2023-08-07 17:48:274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需要对培养液通气吗
需要。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是酵母菌是常用于酿酒和面食膨化的食品工程菌,是需要对培养液通气的,利于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实验是从事某种活动或进行某种操作来检验某种假设或科学理论。2023-08-07 17:48:341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需要做重复试验吗
1、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为实验前后自身形成对照!2、该实验不需要设置重复实验,因为该实验只是大体探究数量变化,不需要精确到数量到底变化多少,变化率如何,再者连等量原则(实验酵母菌基数都是随机的)都无...2023-08-07 17:48:421
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变化,其中ac段为增长型,cd段为稳定性,de段为衰退型,A正确;B、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c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因此,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B正确;C、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血球计数板上的盖玻片边缘滴一滴培养液,C错误;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实验误差,D正确.故选:C.2023-08-07 17:49:061
关于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中的表格设计问题
主要看你探究的是什么内容,如果仅仅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提供一定体积的培养液,其他条件均适宜,可以用下表(见图)如果想同时探究温度高低、有无培养液、PH高低就可以分三组,每一组只改变这三个变量中的一个,其他条件均适宜,很容易设计2023-08-07 17:49:161
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A.将适
A、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A正确;B、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正确;C、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D、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D正确.故选:C.2023-08-07 17:49:291
为什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不用对照组
可以理解为自身就是对照组,因为数量变化是和之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对比,是以个变化趋势,所以可以看做是自身对照、再者,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应该不用对照组,与什么相对照呢?希望对你有帮助~2023-08-07 17:49:381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下个试管中进行培养(
A、试管Ⅳ和试管Ⅰ内的培养液体积是不同的,虽然起始酵母菌数量是相同的,但是种群的K值不同,A错误;B、4支试管内的培养液体积或者酵母菌起始数量不相同,因此每m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B正确;一、试管Ⅱ与试管Ⅲ内的酵母菌起始数是相同的,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因此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内的开始下降,一正确;D、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生存空间、食物等条件都比较充裕,因此都会经历了类似“J”型增长阶段,D正确.故选:A.2023-08-07 17:49:461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需要重复实验吗
31.(8分)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 共4组实验,用1 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__组、__________组和__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 (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和 。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 答案:(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3)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供应较少 (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 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5)浸泡和冲洗2023-08-07 17:49:552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
A2023-08-07 17:50:021
统计酵母菌数目的方法
统计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抽样检测2023-08-07 17:50:102
高中生物,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5用表格记录,横着表示天数,竖着几行表示每次数的个数,(每天都要多测几次减少误差)最后一行再来个每天平均值6先稀释一定的倍数,再计数,数完后乘以稀释倍数就可以了。2023-08-07 17:50:171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培养瓶要密封吗?
A、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A正确;B、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对培养用具和培养液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避免杂菌污染,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C、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稀释培养后期的培养液,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C正确;D、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数目时,要先低倍镜后高倍镜,即在镜检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区,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D正确.故选ACD.2023-08-07 17:50:501
高中生物使用红细胞类实验及内容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水涨破,失水皱缩2023-08-07 17:51:002
又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设置对照
A、本实验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统计使用的是显微计数法,A错误; B、本探究实验由于有前后的自身对照,因此可不设置对照实验,B正确; C、稀释不是将培养瓶内的培养液稀释一定倍数,是将取出来的培养液稀释一定倍数,C错误; D、计算时要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D错误. 故选:B.2023-08-07 17:51:171
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用的方法是
本实验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统计需要使用显微镜和血球计数板,实验中对酵母菌进行计算的方法是使用血细胞计数板. 故选:C.2023-08-07 17:51:241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考点梳理总结
很多同学在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三时,因为之前没有对知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导致复习时整体效率不高。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考点梳理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 (4)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拓展: ①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特点是速度快。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拓展: ①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 ②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③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速度不一样,神经纤维上快。 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单向的特点。 3.人脑的高级功能 (6)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7)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言语区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指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故叫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呈细长丝状且交织成网状,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缩短变粗成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形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呈现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4、核 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如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二、细胞核的功能 1、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2、是细胞代谢活动和细胞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三、有机的统一整体 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结果对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生长素 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竖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 实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3)科戈的实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实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定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直立生长; 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 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杂草的生长)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主要作用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联系: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留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6、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2)对水资源的压力; (3)对能源的压力; (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5)环境污染加剧。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央。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拓展阅读:高二生物学习成绩提高方法 1、熟练掌握教材 高中生物相对于物理、化学是比较偏文的一个学科,生物中需要背的东西也是非常多的。所以,想要提高高二生物成绩,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熟悉教材。 学生在熟悉生物课本之后,可以根据相应的内容,做对应的专题训练,这样既能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对于高二生物成绩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2、错题本 高二学生想要提高生物成绩,就一定会做配套的练习题的。这样难免会有一些错题,所以准备一个错题本是非常有必要的。高二学生在写错题的时候,都要经常去看一看。如果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的去问老师,争取把错题本中的内容都掌握好。 3、理解 高二生物中有很多的题都是理解性的内容,如果高二学生把生物理解好了,那么,在学习生物的时候就会简单的多了。高二学生在课余的时候,可以看一些关于生物的纪录片。 另外,在高中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生物实验,但是其实生物实验是非常重要的。重视生物实验能够提升高二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4、善于归纳 高二学生在学习生物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利用图表,善于总结归纳。高二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完每一章知识的时候,要学会归纳这个章节主要内容。另外生物教材中的图表也是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2023-08-07 17:51:301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 高二生物 必修三重难点》,助你金榜题名!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名词 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 3、激素的特点: 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 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 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 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 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 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5、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6、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7、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 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9、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解出 方法 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10、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受精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语句 1、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实验过程:A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B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C单侧光照尖端罩有锡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长。——达尔文对实验结果的认识: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在单侧光照条件下影响胚芽鞘的生长。 (2)温特实验:A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B把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 ——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 (3)郭葛结论:分离出此物质,经鉴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进生长,故取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素是在尖端(分生组织)产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输),而不能反向进行。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生长素还可作一定程度的横向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 a、两重性: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高低是以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低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为“高浓度”。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在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 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10-8、10-4(mol/L)。 4、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a、在低浓度范围内: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b、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锄草剂。 5、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促进,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 6、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和乙烯(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促进果实成熟)。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值。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 【种群的特征考点分析】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在平时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一、群落演替的定义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二、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 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人类的活动。 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生演替 (1)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 (2)过程: ①旱生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②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 (1)概念: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3)特点:演替快速。 特别提醒: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四、群落演替的特征 ①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②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高,稳定性增强。 ④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短,生态位变窄。 ⑤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 人教版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总结 ★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 高二生物必修三期末知识点整理 ★ 高二生物必修三重要知识点2023-08-07 17:51:371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适当稀释菌液.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 (其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②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由于台盼蓝染液不是酵母菌需要的物质,所以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已经死亡,只计算没有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属于活菌.(2)由于计数的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120个,则每个中方格的数量是24个,则25个中方格的数量是25×24=600个,这是0.1毫升的数目,则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约有=600×104=6×106.(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则自变量是温度.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25℃;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长;达到最大值后,随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下降(或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增后减).(4)K值是指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不同温度下K值不同.该柱形图的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K值,图形如下:(5)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pH、溶氧量、接种量等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减少;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增加.故答案为:(1)②盖玻片(2)6×106(3)25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长;达到最大值后,随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下降(或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增后减)(4)如图:(5)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pH、溶氧量、接种量 减少 增加2023-08-07 17:51:441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什么?
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探究思路:进行酵母菌的计数。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可定为10ml)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盖玻片下,培养液厚度为0.1mm,可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的公式:2.5×104x(x为小方格内酵母菌数)。2023-08-07 17:52:331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是为了研究酵母菌在进入一个新的培养环境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会遵循什么规律,此次实验通过用血细胞计数板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计算得出种群数量,探究7天内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一、材料用具1、安琪酵母粉、土豆、蔗糖、天平、蒸馏水、50mL锥形瓶、棉塞、500mL烧杯、量筒、纱布、高压蒸汽灭菌锅、酒精灯、恒温培养箱、冰箱、滴管、0.2%亚甲基蓝溶液、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2、土豆培养基:100g土豆和10g蔗糖加水煮沸15分钟,纱布过滤后,加水定容至500mL。用量筒分装到7个50mL锥形瓶中,塞好棉塞,用旧报纸和棉线封口后,高压蒸汽灭菌备用。0.2%亚甲基蓝溶液:0.2g亚甲基蓝粉末溶于100mL蒸馏水。二、步骤1、酵母菌培养。每天对一瓶培养基用0.25g的干酵母粉在酒精灯旁进行等质量无菌接种,接种密度约为6×107个/mL。这样7个培养基中的初始种群密度基本一致。接着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30℃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七天后第一天培养的酵母菌就培养了7天,而第七天培养的就只培养了1天。培养结束后将所有培养基放到4℃低温保存,在这个温度下酵母菌即停止生长,短时间内又不会死亡。2、培养液的稀释与染色。实验前分别取1mL摇匀的培养液加入到已经盛有48mL蒸馏水的锥形瓶中,再加1mL的0.2%亚甲基蓝水溶液,使原培养液稀释50倍。亚甲基蓝可以使死细胞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可以帮助我们在显微镜下区别死活细胞。3、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血细胞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加厚载玻片,由中间“H”形的导流槽将计数板分成了两个台面,每个台面上各有一个计数室。通过在显微镜下对计数室中酵母菌细胞或其他细胞进行计数,可以计算出原培养液中细胞的密度。先将特制的计数板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计数室和盖玻片之间的液体高度为0.1mm。将要计数的培养液用滴管吹打混匀后,吸取培养液从计数室和盖玻片之间的斜面进样。培养液会由于毛细作用浸润到计数室内,当培养液充满计数室时,停止进样。静置一会等细胞沉淀,就可以上镜观察了。观察之前要注意将计数室对准通光孔,把光圈关到最小。这样更容易找到计数方格。在4倍镜下通过调整准焦螺旋找到中央大方格,并将其置于视野中央,再换到10倍镜,可以看到中央大方格由25个具有双线边框的中方格组成。每个中方格中有16个小方格,因此一个中央大方格中共有400个小方格,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400平方毫米,这就是计数板上25和1/400平方毫米的由来。接下来用40倍镜对中央大方格中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和中间的中方格中的酵母菌细胞活细胞,进行五点取样计数。计数时遵循对压线的细胞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的原则。在数完5个指定的中方格中的细胞数目后,将它们相加除以5得到每个中方格中细胞的平均数。再乘以25得到中央大方格中细胞的数量。除以大方格中培养液的体积则得到了每立方毫米中细胞的数量。乘以1000后得到每毫升稀释液中细胞的数量。乘以记录的稀释倍数后得到每毫升原液中细胞的数量。4、数据处理及分析。实验前将班上的同学分成7个小组,每组指定一位小组长,负责领取、分发稀释液,在规定时间内汇总组内的数据,求出组内的平均值,对于差异大于一个数量级的数据予以舍去,以减小误差,然后向全班汇报。各位同学再根据汇总的数据,绘制出七天内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的曲线,找出其变化规律,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合理地解释。2023-08-07 17:52:551
探究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分为延滞期,对数生长期,平稳期,衰亡期。其中延滞期数量变化不大;对数生长期即把细胞的数量区对数后,呈直线正相关;平稳期平稳的直线;衰亡期数量减少。建立坐标轴:横坐标为生长时间;纵坐标为细胞数量的对数。2023-08-07 17:53:301
提出问题,酵母菌种群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酵母菌种群数量是随时间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变化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开始一段时间,因为养分充足,所以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 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呈S型增长。所以酵母菌种群数量是随时间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变化2023-08-07 17:53:361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
根据题意可知,每个小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为13个,根据酵母菌种群密度计算公式:酵母菌种群密度=每个小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小方格的容积(2mm×2mm×0.1mm×10-3)=13÷(4×10-4)=3.25×104,因此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3.25×104×10=3.25×105.故选:B.2023-08-07 17:53:431
高中生物必修3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需要重复吗?
许多练习的标准答案是不需重复,原因是不同时刻取样时,酵母菌数量随时间在不断变化. 换言之,取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可取多个方格取平均值.但本实验可以不重复做.因为取多个方格已经可以排除误差情况.2023-08-07 17:53:501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要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吗
我可以十分明确的告诉你:1、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为实验前后自身形成对照!2、该实验不需要设置重复实验,因为该实验只是大体探究数量变化,不需要精确到数量到底变化多少,变化率如何,再者连等量原则(实验酵母菌基数都是随机的)都无法遵循,又如何重复实验?…欢迎采纳!2023-08-07 17:53:581
高中生物课本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需不需要重复实验?对照实验?
我可以十分明确的告诉你:1、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为实验前后自身形成对照!2、该实验不需要设置重复实验,因为该实验只是大体探究数量变化,不需要精确到数量到底变化多少,变化率如何,再者连等量原则(实验酵母菌基数都是随机的)都无法遵循,又如何重复实验?…欢迎采纳!2023-08-07 17:54:201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怎样计算
主要看你探究的是什么内容,如果仅仅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提供一定体积的培养液,其他条件均适宜,可以用下表(见图)如果想同时探究温度高低、有无培养液、ph高低就可以分三组,每一组只改变这三个变量中的一个,其他条件均适宜,很容易设计2023-08-07 17:55:142
高中生物实验如何分类?有几类?
验证类实验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6.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7.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8.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9.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10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1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1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性实验 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3.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4.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5.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6.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7.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设计类实验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3.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4.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5.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观察其稳定性6.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2023-08-07 17:55:241
高中生物必修3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需要重复吗?
许多练习的标准答案是不需重复,原因是不同时刻取样时,酵母菌数量随时间在不断变化. 换言之,取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可取多个方格取平均值.但本实验可以不重复做.因为取多个方格已经可以排除误差情况.2023-08-07 17:55:311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培养液体积越小为什么先达到k值
这个我可以告诉你。因为培养液体积越小,同样的瓶子所含的氧气含量越高。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再进行无氧呼吸,所以含氧气高的,最先达到K值。2023-08-07 17:55:412
必修三的生物前四章重点知识归纳,总结,不要单纯地搬书上的知识
2023-08-07 17:55:521
微生物计数方法有哪些
微生物计数方法有:血细胞计数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滤膜法、比浊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等等。1.血细胞计数法将稀释的菌液样品滴在血细胞计数板上,在显微镜下计算4~5个中格的细菌数,并求出每个小格所含细菌的平均数,再以此为依据,估算总菌数。①此法的缺点是不能区分死菌和活菌。②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细菌,应当取平均值计数。③此法可用于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稀释涂布平板法原理:每个活细菌在适宜的培养基和良好的生长条件下可以通过生长形成菌落。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①这一方法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②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原因是当两个活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用活菌数来表示。③土壤、水、牛奶、食品和其他材料中所含细菌、酵母、芽孢与孢子等的数量均可用此法测定。但不适于测定样品中丝状体微生物,例如放线菌或丝状真菌或丝状蓝细菌等的营养体等。④此法若不培养成菌落,可通过将一定量的菌液均匀地涂布在玻片上的一定面积上,经固定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计数,这样又称涂片计数法。染色可用台盼蓝,台盼蓝能使死细胞染成蓝色,可分别计数死细胞和活细胞。2023-08-07 17:56:011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
A、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A正确;B、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对培养用具和培养液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避免杂菌污染,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C、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稀释培养后期的培养液,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C正确;D、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数目时,要先低倍镜后高倍镜,即在镜检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区,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D正确.故选ACD.2023-08-07 17:56:081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需要空白对照组嘛?
不需要,自身形成了前后对照。自身对照指的就是前后对照,两者均是指对照实验(也叫做对照试验)。对照实验又叫对照比较实验或单一变量实验,是探究实验的一种基本形式。在研究一个条件对研究对象有何影响,处理意义(究果)或作用(析因)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简述为: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有何影响的实验。扩展资料:自身对照(前后对照)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在实验设计中必须根据实验基本原理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考虑问题实验方案严密、选材合适、实验原理方法科学无误。实验基本原理是实验设计要依据的理论根据,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建立在大量观察、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经归纳、概括而得到的。2、可行性原则:在实验设计时,从原理、实验实施到实验结果的产生,都实际可行。3、简便性原则:实验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验材料要代表性,实验装置简单,但尽可能排除开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验药品较易获取,实验操作较简便,实验步骤较少,实验时间较短。更重要的是要效果最好。4、平行重复原则:任何实验结果必须是可验证的,任何实验必须有足够的实验次数,实验次数太少,实验结果会出现偶然性,产生实验误差。在实验中要控制自变量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才能避免结果的偶然性,得出准确、科学的结论。5、对照性原则: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有影响、作用或处理意义的条件有一个或多个,但只探究其中某个对实验对象有影响或作用.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既可排除无关因素(无关变量)对自变量的干扰,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结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2023-08-07 17:56:151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需要做重复试验吗
1、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为实验前后自身形成对照!2、该实验不需要设置重复实验,因为该实验只是大体探究数量变化,不需要精确到数量到底变化多少,变化率如何,再者连等量原则(实验酵母菌基数都是随机的)都无法遵循,又如何重复实验?…3、许多练习的标准答案是不需重复,原因是不同时刻取样时,酵母菌数量随时间在不断变化。 换言之,取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可取多个方格取平均值。但本实验可以不重复做。因为取多个方格已经可以排除误差情况。4、尽量减少误差,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平均值。2023-08-07 17:56:231
酵母菌种群数量实验中为什么稀释后酵母菌数量变少
1. 学习利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2.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3. 注意样方法的应用2023-08-07 17:56:291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用什么方法.是样方法吗
不是样方法。一般探究培养液的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常用分光光度计测其OD 值。方法如下:首先绘制出分光光度的标准曲线,然后取出2h,4h,6h.8h,10h,12h,14h,16h,18h,20h,22h,24h培养的酵母液测OD值。电脑绘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OD值2023-08-07 17:56:502
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变化,其中ac段为增长型,cd段为稳定性,de段为衰退型,A正确;B、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c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因此,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B正确;C、本实验自身前后形成对照,C错误;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实验误差,D正确.故选:C.2023-08-07 17:56:571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需要对培养液通气吗
需要。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是酵母菌是常用于酿酒和面食膨化的食品工程菌,是需要对培养液通气的,利于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实验是从事某种活动或进行某种操作来检验某种假设或科学理论。2023-08-07 17:57: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