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治夷读音
以夷治夷的意思
词语解释:
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引证解释
国语词典
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明史.卷一六六.张祐传》:「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也作「以夷伐夷」、「以夷制夷」。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以夷治夷
以夷治夷造句
- 在云南与现今属缅北克钦邦、掸邦接壤的地方,明王朝采取以夷治夷的方法对偏远之地的“蛮夷”。
- 中国擅长用“分而治之”、“以夷治夷”的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殖民统治罪恶滔天,其后遗症更是罄竹难书,殖民者实行的“以夷治夷”的卑劣手段直接造成不少非洲国家今日的民族矛盾,作为多民族的肯尼亚自然难以幸免。
- 其实,牢头掌管监仓,学员殴打学员,并不新鲜,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也是一些监狱管理犯人中惯用的“以夷治夷”之术。
- 到了元朝,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朝廷改羁縻州郡制为土司制,“以夷治夷”。
- 战前迷信所谓“万国公例”,寄希望于外国调停,“以夷治夷”;战中一再退守,避战保船,“累累错失战机”,最终打败了一场国运攸关的战争。
- 希望打仗的有中国人,清朝希望以夷治夷,以日本来平衡俄国。
- 以夷治夷,一直是我朝对付小国之策。
- 随后,当地农业部门还尝试“以夷治夷”的方式对付小龙虾,在梯田投放黄鳝、鲶鱼、蛙类等小龙虾的天敌,希望它们能克制小龙虾的泛滥,不过效果并不显著。
- 这洋夷皇室皆有姻亲,想来朝廷以夷治夷之举颇为欠妥。
以夷治夷相关词语
- 1 以铢称镒
- 以铢称镒(yǐ zhū chēng yì):用铢同镒相比,表示力量极不相称,处于绝对劣势。出自 《孙子·形》。
- 2 以免
- 以免,汉语词语,用于提起下半句话,表明前半句话是为了使下半句话所说的情形不至于发生
- 3 以工代赈
-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 4 以紫乱朱
- 以紫乱朱(yǐ zǐ luàn zhū):比喻将奸佞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君子。出自 《论语·阳货》。
- 5 以紫为朱
- 以紫为朱( yǐ zǐ wéi zhū):比喻将奸邪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贤者。出自 明·刘基《官箴中》。
- 6 以意为之
- 以意为之,成语,作谓语、定语,意思是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 7 以一知万
- 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成语出处《荀子·非相》:“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 8 以文乱法
- 以文乱法,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引用古代文献,扰乱国家法令。出处在《韩非子·五蠹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 9 以退为进
- 出处:汉·扬雄《法言·君子》:“昔乎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
- 10 以手加额
- 以手加额(yǐ shǒu jiā é):把手放在额上,表示欢欣庆幸。出自 宋·杨万里《章贡道院记》。
- 11 以眦睚杀人
- 以眦睚杀人,读音是yǐ zìyá shā rén,含义是因为小小的事杀了人。眦睚也作“睚眦”,今有“睚眦必报”一词,瞪眼睛、发怒、指极小的仇恨。
- 12 以人为鉴
- 以人为鉴,成语,作谓语、定语, 指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出处 《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于,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指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
- 13 以文为诗
- 中国文学史上,“以文为诗”最早由韩愈倡导,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和表现手法的诗歌创作主张。赵翼《瓯北诗话》:“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 14 以一持万
- 以一持万,成语,作谓语,持:把握。形容抓住关键,可以控制全局。出自 《荀子·儒效》:“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今持古,以一持万。” 现形容抓住关键,可以控制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