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都读音
州都的意思
词语解释:
州大中正的别称。三国魏曹丕时行九品中正制,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掌管地方选拔官吏事宜。隋时避讳,改大中正为州都,常以重臣兼任,如炀帝为晋王时,即曾任州都。开皇后罢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州都遂废。
引证解释
⒈ 州大中正的别称。 三国魏曹丕时行九品中正制,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掌管地方选拔官吏事宜。 隋时避讳,改大中正为州都,常以重臣兼任,如炀帝为晋王时,即曾任州都。 开皇后罢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州都遂废。
引《晋书·刘毅传》:“置州都者,取州里清议,咸所归服,将以镇异同,一言议。”
《宋书·恩倖传序》:“州都郡正,以才品人。”
陈垣《史讳举例》卷六:“魏晋以后,诸州皆置大中正,以甄别流品。 隋时避讳,改为州都,而去中正之名。”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州都
州都相关词语
- 1 州里
- 州里,后泛指乡里或本土,出自《论语·卫灵公》
- 2 州闾
- 释义:(1).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州和闾的连称。(2).泛指乡里。
- 3 州同
- 官名。清代知州的佐官。属于直隶州的,相当于同知;属于散州的,则与州判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水利诸事,均从六品官。
- 4 州县
- 州县,州与县的合称。 唐韩愈《进士策问》有记载;也指州县官。 清袁枚《随园随笔·应知不知》有记载。
- 5 州官
- 州官,拼音是zhōu guān,释义为州署中的属官,宋代以后,用以称一州的最高长官。
- 6 州治
- 州治,即古代州的治所,州是古代地方政区名,治所是政府驻地,因此,州治即类似于今天各地级市的政府驻地。
- 7 州郡
- 州和郡,均为古代行政区。州基本沿袭九州之分,郡始于秦,完善于汉,数量变化较大。
- 8 州学
- 在宋代各地的文化活动中,城镇扮演了重要角色,各种形式的官办教育基本集中于城镇,尤其是州县城市。州县学是宋代官办教育的主体,尽管其教育对象面向城乡求学者,但这类学校均设在州县,因而成为城市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 9 州尊
- 一州之长,州牧。《三国志·蜀志·秦宓传》:“ 刘璋 时, 宓 同郡 王商 为治中从事,与 宓 书曰:‘贫贱困苦,亦何时可以终身! 卞和 炫玉以燿世,宜一来,与州尊相见。’”
- 10 州壤
- 州壤,读音为zhōu rǎng,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州里,乡里。
- 11 州人
- 州民。:“ 成都 既定, 先主 领 益州 牧,拔 羕 为治中从事。 羕 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宋 欧阳修 《吉州学记》:“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 李侯 宽之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
- 12 州花
- 州花是汉语词汇,拼音是zhōu huā,指被选做一个州花徽的一种开花植物。
- 13 州府
- 州府,是州和府的并称,上古时期置九州,秦统一六国立郡县制,西汉全国置13个州监察区,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隋代文帝废郡,立州县置,炀帝改郡县制,设九州刺史,分部巡查。唐宋为道路制,设10道和15路,并于道治、路治所在地设府,地位与州平级,元置行省制,设总管府、散府、直隶州、散州。明清时期,置布政使司和省,设府、直隶州、散州。
- 14 州牧
- 州牧是官名。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