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辞读音
徵辞的意思
词语解释:
1.证验其言辞;责问。《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 杜预 注:“言语相恨,当明徵其辞以审曲直。” 清俞正燮 《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 荷兰 大惊,徵辞於 成功 。”2.引证古人言辞。 唐韩愈 《送牛堪序》:“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
引证解释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徵辞相关词语
- 1 徵兆
- 徵兆,读音zhēngzhào,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即将出现的迹象。
- 2 徵儥
- 征儥是汉语词汇,读音是zhēng yù,出自《周礼·地官·司市》。
- 3 徵授
- 征授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hēng shòu,意思是征召授官。
- 4 徵怪
- 亦作“ 征恠 ”。 怪异的征兆。《汉书·张安世传》:“曾孙数有征怪。”《孔子家语·五仪》:“寤梦征恠,所以儆人臣者也。”
- 5 徵应
- 犹证验,应验。《汉书·叙传上》:“盖在 高祖 ,其兴也有五……三曰神武有徵应。” 唐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 温媪 者……乡里咸谓之龙母,敬而事之,或询以灾福,亦言多徵应。” 明李贽 《史纲评要·后秦记·二世皇帝》:“ 吕后 望气,老嫗哭蛇,英雄欺人耳。然徵应之事,理自应有,莫作奇怪看。” 明叶盛 《水东日记·文字等语谶宜避》:“文字著述,官制称谓,器物名号,以至歌謡讖语,戏謔之言,多有徵应,亦皆有当讳避者。”
- 6 徵庸
- 《书·舜典》:“ 舜 生三十征庸。” 孔 传:“言其始见试用。” 蔡沉 集传:“征,召也。 舜 生三十年, 尧 乃召用。” 明 何景明 《寄赠王子衡》诗:“文彩惊流辈,征庸忆往年。”
- 7 徵收
- 徵收有三重意思:“收取赋税”,“泛指收取”和“招收”。
- 8 徵祥
- 征祥是汉语词语,解释为征兆,亦特指祥兆,出自刘向 《说苑·善说》。
- 9 徵贵
- 1. 谓寻找可卖高价处出售。 《史记·货殖列传》:“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 司马贞 索隐:“徵,求也。谓此处物贱,求彼贵卖之。” 2. 预示物价将高涨。 明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申屠蟠》:“物贵极徵贱,贱极徵贵,凡事皆然。至于极重,而不可復加,则其势必反趋于轻。”
- 10 徵选
- 征召选拔。三国吴韦昭 《博奕论》:“技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徵选者不由其道。” 唐沉佺期 《送卢管记仙客北伐》诗:“庙堂盛徵选,戎幕生光辉。”
- 11 徵敛
- 亦作“ 徵歛 ”。 犹征收。《周礼·地官·里宰》:“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徵敛其财赋。” 唐元结 《舂陵行》:“供给岂不忧,徵敛又可悲。” 明刘基 《送别灯和尚还乡序》:“追呼徭役之可怜,诛求徵歛之无厌。皆足以累其身,愁其心。”参见“徵收 ”。||见“ 徵敛 ”。
- 12 徵验
- 1. 证据;事实根据。 汉刘歆 《移让太常博士书》:“今上所考视,其为古文旧书,皆有徵验,外内相应,岂苟而已哉!” 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 钟会 《檄蜀》,徵验甚明; 桓公 《檄胡》,观衅尤切。” 2. 应验;证实。 宋徐铉 《稽神录·建州狂僧》:“ 建州 有僧,不知其名,常如狂人,其所言动,多有徵验。” 清张惠言 《丁小疋<郑氏易注后定>序》:“余往尝疑 郑君 笺《诗》,以婚期尽仲夏以前,於经无所徵验。” 黄人 《<清文汇>序》:“一代无文,则一代学术思想,非附见於削青者,皆将晦翳澌熄而无可徵验,兹可恫焉。”
- 13 徵酒
- 谓行令饮酒。 叶叶 《庚戌纪事》诗之六:“征酒初停射复杯,双扶残醉上琴台。”
- 14 徵请
- 谓朝廷以礼聘请出仕。 清吴敏树 《与杨性农书》:“今之世,朝庭设科举以待士,士或伏处巖穴,养高名以待徵请。虽近於古,究之於义,则未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