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说书读音
陕北说书的意思
词语解释:
陕北说书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引证解释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陕北说书相关词语
- 1 陕隘
- 1、宽度小。2、范围小。3、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广;不宏大。
- 2 善书
- 善书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自清乾隆年间形成曲艺形式以来,已有260年的历史,曾盛行于湖北全省、河南开封、四川乐山和湖南大部。至今,湖北省汉川市和仙桃市的善书艺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曲种。俗称宣讲善书。因艺人常用“未开言来,泪流满面”开场,故民间戏称其为“未开言”。流传于汉川、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孝感、黄陂、云梦、安陆一带,湖北善书有汉川善书和沔阳善书两种流派。
- 3 善为说辞
- 善为说辞,读作shàn wéi shuō cí,成语,意指替人说好话。
- 4 尚书郎
- 古官名。东汉始置,选拔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从尚书台令史中选拨,后从孝廉中选取。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后,尚书省分曹,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政务,通称为尚书郎。晋时为清要之职,号为大臣之副。
- 5 尚书省
-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隋唐对三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尚书省也最终发展成形。
- 6 尚书履
- 尚书履,典故名,典出《汉书》卷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列传·郑崇〉。"哀帝擢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汉哀帝听到脚步声就知道是郑崇来了。后以"尚书履"指尚书的官职。
- 7 尚书
- 尚书:“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指官名。
- 8 尚书箴
- 尚书箴皇皇圣哲,允敕百工。
- 9 赏说
- 欣然谈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谢公 与时贤共赏说, 遏 、 胡儿 并在坐。”
- 10 少年中国说
-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 11 少说
- 《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世界之大,何上万万万人?少说,这里头也有一停儿没爹娘的女孩儿。”《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自从十六岁下场应试,一直顶到四十八岁,三十年里头,连正带恩,少说下过十七八场。” 茅盾 《子夜》二:“这次阵亡的旅团长,少说也有半打!”
- 12 烧角文书
- 烧角文书,拼音是shāo jiǎo wén shū,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示紧急而烧去封套一角的书信或文件。
- 13 陕西省
- 简称“陕”,别称“秦”。在中国西北部、黄河中游。面积20.26万平方千米。人口3431.93万(1995年)。明置陕西布政使司(省级),清为陕西省。省会西安。地形自北向南为黄土高原、渭河平原和秦岭、大巴山地。重要河流有渭河、汉江。秦岭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区、半干旱区,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区。煤炭和天然气储量居全国前列。机械制造和棉纺织工业发达。主要农产品有棉花和小麦。
- 14 陕西冷娃
- “陕西冷娃”,常用来形容陕西关中地区的青年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