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读音
尚书的意思
词语解释:
尚书
(1)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英
尚书
(1) 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改
例
例
英
(2) 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长官
例
英
引证解释
⒈ 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晋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代始分六部, 唐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隋唐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代相沿不改。
国语词典
《书经》的别名。参见「书经」条。
词语翻译
英语
德语
法语
网络解释
尚书 (中国古籍)
尚书 (词语概念)
尚书造句
- 《尚书》定位是“诗言志”,而孔子则断言“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观群怨”,载道、济世、传家。
-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出自:唐·韩愈《与孟尚书书》仰:抬头。俯:低头。对天、对人、对己都无愧。
- 本报讯日前,明代著名三尚书之一的惠州人叶梦熊墓在惠州西湖边被重新寻出,惠州市有关部门在制定西湖规划中,已有了修复叶梦熊墓的具体规划。
- 南京尚书范济世、张朴,总督、尚书黄运泰、郭尚友、李从心,巡抚、尚书李精白等。
- 不过今年宝鋆却是格外的忙碌,户部尚书沈桂芬去职,满尚书桂清人品端正是端正,但部务上头,一来能力有限,二来也要兼办内务府的差事,必然的不可能总揽全局。
- 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屋壁中又发现了用古籀文书写的古文《尚书》十六篇,此十六篇晋永嘉之乱后亡佚。
- 当时,陈泰作为尚书,也去参加这次谒陵。
- 玉徽王朝惠帝广武三年,七月十九,原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承恩伯费无极,上劝进表,朝野震动。
- 遵彦即命德林制《让尚书令表》,援笔立成,不加治点。
- 郭宗熙曾出任溥仪满洲国尚书府第一任大臣。
尚书相关词语
- 1 尚智派
- “尚智”源于孔子的“尚智”思想。
- 2 尚慎旃哉
- 还要谨慎小心啊。
- 3 尚希见宥
- 还希望原谅我。
- 4 尚书箴
- 尚书箴皇皇圣哲,允敕百工。
- 5 尚佳
- 尚佳,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
- 6 尚文买纸
- 用于形容一个人犯了低级错误;另外也有用于形容一个人在特定情形下显得很幽默。
- 7 尚且如此
- 都这样。
- 8 尚堪一行
- 虽年老尚有余力。
- 9 尚德缓刑
- 缓刑 huǎnxíng 法律名词,即受刑之宣告后,依据特定情形,在一定时期内暂缓执行
- 10 尚左尚右
- 以左为尊。
- 11 尚在人间
- 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
- 12 尚服
- 战国、秦、汉有此名。
- 13 尚故自
- 1.亦作"尚古自"。
- 14 尚辞
- (2).指重文辞。《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论》:“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