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读音
十三经的意思
词语解释:
十三经
(1) 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的经典
英
引证解释
⒈ 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形成过程为:汉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 唐加《周礼》《仪礼》《公羊》《穀梁》为九经;至开成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 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 清钱泰吉《曝书杂记》卷上。
引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説,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
清昭槤《啸亭续录·石经》:“雍正中,有生员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餘年乃成。”
国语词典
宋代列《孟子》于经部,与《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合称为「十三经」。
词语翻译
英语
德语
网络解释
十三经 (十三经)
十三经造句
-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著作,封建时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 今天对“十三经”重新作注,进行今译,是古籍整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弘扬中华文明的需要。
- 郑玄的《周礼注》是迄今保留下来的注释《周礼》较早、较全面的著作,其注释也被列入《十三经注疏》。
- 《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著作,封建时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 “十三经”是中华文明成果的组成部分,而注疏是“十三经”流传至今的保证。
- “十三经”之一的《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权威著作,对后世词义训释有着深远的影响。
- 《孝经》是儒家传统经典十三经之一。
-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十三经相关词语
- 1 十二月律
- 十二月律,汉语词语,意思是即十二律。
- 2 十二分野
- 源于古代中国人民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古代中国星占学的迷信观点认为,人间祸福同天上星象有联系,因根据星辰的十二星次(后亦根据二十八星宿)将地上的州、国划分为十二个区域,使两者相对应,并根据某一天,区星象的变异来预测、附会相应地区的凶吉。这种划分,在天称“十二分星”,在地称“十二分野”。
- 3 十八罗汉
-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 4 十荡十决
- 出自《乐府诗集·杂歌谣辞·陇上歌》:“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
- 5 十不闲儿
- 指用木架上锣鼓镲,一人居中,连拉带打,左手夹两鼓锤,敲打单皮及大鼓。
- 6 十二表法
- 旧译“十二铜表法”。古代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法律。制定于公元前451年。因刻在十二块板上,故称。内容包括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与监护、所有权与占有、房屋与土地等。是留传下来最早的古罗马成文法典。
- 7 十年浩劫
- 即十年内乱。
- 8 十六天魔
- 十六天魔是汉语词汇,拼音shí liù tiān mó,出自《元史·顺帝纪六》。
- 9 十日并出
- ①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②比喻暴乱并起。
- 10 十年生聚
- 成语十年生聚是指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出处为《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 11 十旬
- 十旬是汉语词汇,解释为一百天。
- 12 十四行诗
- 普希金创立的“奥涅金诗节”:每一诗节中包含十四个诗行,每一诗行中包含四个轻重格音步,每音步两个音节;这十四个诗行中,有的每行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每行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阴阳韵变换的规律和诗行间押韵的规律之间又有严格的配合。
- 13 十年寒窗
- 近义词:十年窗下、十载寒窗
- 14 十魔九难
- ◎十魔九难 shímó-jiǔnàn[always suffer] 指不断遭受的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