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枋读音
榆枋的意思
词语解释:
榆树与枋树。比喻狭小的天地。后用以比喻浅薄的见解。
引证解释
⒈ 榆树与枋树。比喻狭小的天地。参见“榆枋之见”。
引唐赵中虚《游清都观寻沉道士得芳字》诗:“早蝉清暮响,崇兰散晚芳。即此翔寥廓,非復控榆枋。”
宋王曾《矮松赋》:“鸞乍迷於枳棘,鷃每悮於榆枋。”
明杨珽《龙膏记·传情》:“分明是鹏摶暂息榆枋也,有日吹嘘送上天。”
国语词典
榆树和枋树。语出《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比喻狭小的天地。明.杨珽《龙膏记.第一一出》:「分明是鹏抟暂息榆枋也,有日吹嘘送上天。」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榆枋
榆枋相关词语
- 1 榆荚
- 榆荚也叫榆钱儿,是榆树的种子,因为它酷似古代串起来的麻钱儿,故名榆钱儿。新生出来的榆钱儿脆甜绵软,清香爽口,又因它与“余钱”谐音,村人在房前屋后种榆树也有讨口彩的意思在里面。
- 2 榆关
- 1.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中牟县 南。《史记·楚世家》:“﹝ 悼王 ﹞十一年,三晋 伐 楚,败我 大梁、榆关。”司马贞 索隐:“此 榆关 当在 大梁 之西也。” 2.即 古海关。古称 渝关、临榆关、临渝关,明 改为今名。其地古有 渝水,县与关都以水得名。在今 河北省 秦皇岛市。唐 于志宁《中书令昭公崔敦礼碑》:“奉勅往幽州 ……建节 榆关,糜清柳室。”清 钱谦益《上高阳师相书》:“恭惟老师以黄阁元老出而视师,更置将率蒐讨军,实 榆关 一墻,屹为 长城。”鲁迅《伪自由书·崇实》:“费话不如少说,只剥 崔颢《黄鹤楼》诗以吊之……日薄 榆关 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3.泛指北方边塞。南朝 齐 谢朓《雩祭歌·白帝歌》:“嘉树离披,榆关命宾鸟;夜月如霜,金风方嫋嫋。”北周 庾信《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同州刺史尔绵永神道碑》:“武成 二年,有詔进公都督 瓜州 诸军事、瓜州 刺史。是以名驰 梓岭,声振榆关。”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八:“又赋《雨中花》一闋云‘……榆关万里,一去飘然,片云甚处神州?’”
- 3 榆木脑袋
- 榆树是一种用途比较广泛的木材,用于制作家具、器械等。其质坚韧,难解难伐。所以用以比喻人思想顽固,不开化、不开窍。亦作“榆木脑壳”。
- 4 榆粉
- 即榆面。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榆》:“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 苏颂 所谓榆粉多食不损人者,恐非确论也。”参见“ 榆麪 ”。
- 5 榆荚钱
- 榆荚钱,古钱币术语。又称“荚钱”,指钱体轻薄如榆树之荚 ( 榆钱 ) 的小钱。如西汉初年所铸薄小“半两”,民间即呼为“榆荚钱”。
- 6 榆罔
- 姜榆罔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后一位炎帝,于帝克二年(庚申,前4561)出生在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他从小聪明好学,后来习文练武,成长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军。帝克十八年(丙子,前4545),东夷人骚扰和入侵神农氏东部边境,十七岁的姜榆罔奉命驻守旧都伊川,并且在那里筹建军队,与东夷人作战,多次击败敌人,受到帝克的多次表扬和嘉奖。
- 7 榆瞑豆重
- 榆瞑豆重 拼音yú míng dòu zhòng 指用以指身懒神昏。
- 8 榆耳
- 榆耳:中药
- 9 榆塞
- 释义:1、泛称边关、边塞。2、指山海关
- 10 榆面
- 传统制香的原材料,作为粘合剂使用。
- 11 榆林
- 树名
- 12 榆枋之见
- 榆枋之见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ú fāng zhī jiàn,意思是在狭小天地中所持的见解。后用以比喻浅薄的见解。
- 13 榆木疙瘩
- 榆木疙瘩,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坚硬的榆树根。
- 14 榆钱
- 榆钱:周亮工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