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读音
校尉的意思
词语解释:
军职名。据《史记》,秦末起义军中已有此职。
引证解释
⒈ 军职名。据《史记》, 秦末起义军中已有此职。 《项羽本纪》载:项梁 “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又《张耳陈馀列传》载:陈胜 “以张耳、陈餘为左右校尉。” 汉代始建为常职,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并各随其职务冠以各种名号。掌管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长官,亦有称校尉者。 隋唐以后迄清为武散官之号,地位逐渐降低。 明清之际也称卫士为校尉,其地位尤低。参阅《通典·职官十六》、《续通典·职官十六》。
国语词典
职官名。汉时始有此官,职位略次于将军的武官。隋唐以后地位逐渐降低。
词语翻译
英语
德语
法语
网络解释
校尉
校尉造句
- 臣案《汉书宣秉传》云,诏征秉为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俱会殿廷,并专席而坐,京师号之为三独坐。
- 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入闽,随从的校尉中,有杨永、杨珍等,他们的后代散居闽、粤、台、澎等地。
- 自从我军顿丘出兵以来,我每战皆出,每临战阵,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主公为彰我功绩,迁我为骁骑校尉。
- 此皆汉升之功也,今吾正欲表汉升为果毅校尉,岂有不赏反罚之理?
- 程校尉,罗校尉,大帅让二位安顿好之后,就去帐前点卯,安排职事。
- 氅六,羽葆幢六,青方伞二,青小方扇四,青杂花团扇四,皆校尉擎执。
- 太守府自有家丁上来为几人挽马,一个家丁飞报进去,不一会儿就见满身戎装的校尉邹靖迎了出来。
- 太仓,、太乐、忠义校尉、建议校尉,皆贞亮死节之臣也,备当亲之、信之,则河北之平定,可计日而待也。
- 亮见孙校尉气度不凡,必非久居人下之人。
- 故事由中国第一将军女儿文珠赵薇出发,由她把这个充满英雄气慨的故事道出来戍边校尉李姜文因违抗军令,不愿屠杀突厥的俘虏一些手无寸铁的老人。
校尉相关词语
- 1 校勘
- 校勘,指校对勘正。对书本,报刊,文集等等的修正所必经的一些程序。
- 2 校訓
-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文内介绍了中外学校校训,校训的比较,校训的创作,校训的作用。
- 3 校園
- 校园又分为幼儿园,小学校园,中等学校校园,高等院校校园。
- 4 校书郎
- 官名。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东汉朝廷藏书于东观,置校书郎中。后魏秘书省始置校书郎,唐秘书省与弘文馆皆置,宋属秘书省,辽属秘书监著作局,金、元属秘书监。元并掌鉴定书画。明清废。
- 5 校验
- 校验(ECC),是一个数学术语,读音为jiào yàn,是数据传送时采用的一种校正数据错误的一种方式,分为奇校验和偶校验两种。
- 6 校友
- 校友是指曾经在同一个学校或研究院、所共同学习、工作过的人。一般指共同学习半年以上才构成校友。校友的别称:同窗,同学。
- 7 校勘学
- 校勘学是一门综合群书,比勘其文字、篇籍的异同,纠正其讹误,力求接近原文真相的学问。或称为「校雠学」。
- 8 校刀手
- 持刀的军士。近战兵种之一,一般双手持长刀。校:读音jiào。
- 9 校场
- 古时候操练或比武的场地。亦作「较场」。
- 10 校風
-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体现学校人员精神面貌,体现在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学生的学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 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建设好的校风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 11 校雠
- 校(jiào)雠(chóu)形成理论,作为一项独立的学问,始于西汉。
- 12 校长
- 校长,在秦汉时期指的是下级军官,后经演化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办学机构管理部门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另外还有不少人的绰号名为“校长”。
- 13 校對
- 校对是书刊出版工作中的一道工序。即依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差错。我国古时称其为“校雠”或“雠校”。《文选·魏都赋》中说:“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指的就是校对工作。校对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责任重大。校对是一项极为细致、重要的专门技术工作,主要任务是对照原稿逐一核对校样。改正排版中的错误;按照书刊的出版规格和要求,发现排版和编辑加工中的问题。新闻出版机构的校对工作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特别需要注意对人名、职名、地点、组织机构名称、时间、数字、引文、重要事实等方面的校对,以防出现事实差错。
- 14 校书
- 校书,清 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九世枢(袁可立子),校书四种,闲中偶录诸书。汉有校书郎中,三国魏始置秘书校书郎,隋﹑唐等都设此官,属秘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