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衣读音
皂衣的意思
词语解释:
1.黑衣。秦汉时官员所着,后降为下级官吏的服装。
2.借指下吏。
2.借指下吏。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皁衣”。
⒉ 黑衣。 秦汉时官员所着,后降为下级官吏的服装。
引《汉书·萧望之传》:“敞备皁衣二十餘年,尝闻罪人赎矣,未闻盗贼起也。”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虽有五时服,至朝皆著皁衣。”
《旧唐书·封常清传》:“仙芝令常清监巡左右厢军, 常清衣皂衣以从事。”
宋刘攽《和王正仲熙宁郊祀》:“多士参鸣玉,微生厕皁衣。”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阶右有吆喝声,皂役二人着红帽皂衣。”
⒊ 借指下吏。
引南朝梁江淹《建平王妃周氏行状》:“玉食之门,寧皁衣所述。”
《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年十二,於内省见狱官将议事,问左右曰:‘是皂衣何为者?’”
国语词典
黑色衣服。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皂衣
皂衣相关词语
- 1 皂隶老官
- 旧时对州县衙役的俗称。 清 唐训方 《里语徵实》卷下:“ 明太祖 制秀才衣巾,既成服,试问 马后 曰:‘谓我何似?’后曰:‘似一箇皂隶老官。’”
- 2 皂靴
- 皂靴: 亦作“皁靴”。黑色高帮白色厚底的鞋子,旧时官绅所穿。
- 3 皂吏
- 皂吏,读音为zào lì ,汉语词语,释义为旧时衙门里的差役。
- 4 皂班
- 皂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ào bān,是旧时州县衙役三班中的一班,其职掌站堂行刑。亦泛指差役。
- 5 皂盖
- 亦作“皁盖”。 古代官员所用的黑色蓬伞。《后汉书·舆服志上》:“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皁盖,朱两轓。” 唐 白居易 《有小白马乘驭多时溘然而毙不能忘情题二十韵》:“毛寒一团雪,鬃薄万条丝,皂盖春行日,骊驹晓从时。”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二折:“头上打一轮皁盖,马前列两行朱衣。” 清 曹寅 《雨阻不得入城和梅岑》诗:“期君舟楫外,皁盖岂难擎。”
- 6 皂役
- 皂役是汉语词汇,拼音为zào yì,意思是旧时官衙中的差役。
- 7 皂角
- 皂角是我国特有的苏木科皂荚属树种之一,应呈剑鞘状,略弯曲,长100~400mm,宽约40 mm,厚10~15 mm。表面红褐色,被灰色粉霜,种子所在处隆起。两端略尖,基部渐窄而弯曲,有短果梗或果梗痕,两侧有明显的纵棱线。种多数,扁椭圆形,黄棕色,光滑。质硬。气微,有刺激性,味辛辣。 完整的棘刺常分枝,有时再分小枝,刺端锐尖,基部扁圆柱状,全长约10cm或更长,基部直径0.8~1.2cm。表面紫棕色或红棕色。体轻,质坚硬,切断面木部黄白色,髓疏松,棕色,无臭,味淡。 习性:喜光而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及肥沃土壤,亦耐寒冷和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
- 8 皂斗
- 亦作“皁斗”。柞实。可染黑色。也称橡斗。
- 9 皂头
- 皂头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是zào tóu ,意思是旧时衙役的领班。
- 10 皂王老爷
- 皂王老爷是一个汉语词汇,zào wáng lǎo y ㄗㄠˋ ㄨㄤˊ ㄌㄠˇ ㄧㄜˊ,方言。也称 灶王爷.灶神的俗称。
- 11 皂旗
- 皂旗,拼音为zào qí,汉语词语,是指"皁旗",黑旗,也作“玄旗”。
- 12 皂罗
- 2.一种色黑质薄的丝织品。亦指以皂罗制的头巾。
- 13 垣衣
- 垣衣,读音yuán yī,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墙上背荫处所生的苔藓植物、地上的苔藓。
- 14 浴衣
- 顾名思义,浴衣是与沐浴有关的衣着;在日式旅馆中,浴衣是浸过温泉或沐浴後常见的衣着。浴衣亦常见于日本夏季期间各地祭礼、节日及烟花大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