襌衣读音
襌衣的意思
词语解释:
1.单层的衣服。
引证解释
国语词典
单层的衣服,为仅次于朝服的盛服。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襌衣
襌衣相关词语
- 1 倒衣
-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汉·郑玄注:「东方未明,而以为明。故群臣促遽,颠倒衣裳。」
- 2 捣衣
- 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 3 捣衣石
- 捣衣石 又名“女须砧”。相传屈原的母亲死得很早,比屈原大10岁的屈姊女须对他百般疼爱。女须是一位贤德的女性,对屈原深怀姊弟之情,从小便由她取代了母爱。屈府虽然有若干佣人,女须有时候亲手给屈原洗衣,似乎要从屈原的穿着上寻找有没有照顾不周的蛛丝马迹。捣衣石是女须给屈原洗过衣裳的地方,遗址在秭归东北方向的女须庙前,捣衣溪畔,与濯缨泉隔溪相望。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说:“屈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须庙,捣衣石犹存。”实迹于今已难寻觅。谭光沛《吟女须》诗:“秭归永固溯开基,千古著名数女须。贤德由来传淑训,婵媛非是表芳姿。捣衣溪畔砧仍旧,照面井中月上时。昔日绣花当此际,锦文满幅夜迟迟。”
- 4 捣衣砧
- 木质,形状为棒球棒状,长约30~35公分不等。多为杨树木。用于洗衣,捣衣把衣服中的水分及污物敲打出。
- 5 擣衣石
- 捣衣石 又名“女须砧”。相传屈原的母亲死得很早,比屈原大10岁的屈姊女须对他百般疼爱。女须是一位贤德的女性,对屈原深怀姊弟之情,从小便由她取代了母爱。屈府虽然有若干佣人,女须有时候亲手给屈原洗衣,似乎要从屈原的穿着上寻找有没有照顾不周的蛛丝马迹。捣衣石是女须给屈原洗过衣裳的地方,遗址在秭归东北方向的女须庙前,捣衣溪畔,与濯缨泉隔溪相望。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说:“屈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须庙,捣衣石犹存。”实迹于今已难寻觅。谭光沛《吟女须》诗:“秭归永固溯开基,千古著名数女须。贤德由来传淑训,婵媛非是表芳姿。捣衣溪畔砧仍旧,照面井中月上时。昔日绣花当此际,锦文满幅夜迟迟。”
- 6 擣衣
- 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 7 稻田衣
- 引证解释:袈裟的别称。 唐 王维 《六祖能禅师碑铭》:“多绝羶腥,効桑门之食,悉弃罟网,袭稻田之衣。”
- 8 递衣
- 谓轮流穿一件衣服。《后汉书·李充传》:“ 李充 字 大逊 , 陈留 人也。家贫,兄弟六人同食递衣。”
- 9 典衣
- 典衣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典押衣服,出自 唐代杜甫《曲江二首》诗之二;另指饮酒,出自清代曹寅《读朱赤霞寄后陶诗漫和》。
- 10 颠倒衣裳
- 2、谓匆忙情急之中举止失措。
- 11 颠衣到裳
- 颠衣到裳形容匆忙而乱了顺序。同“颠倒衣裳”。出自汉·扬雄《太玄·上》。
- 12 貂衣
- 《天宝遗事诸宫调·禄山忆杨妃》:“舞腰宽褪弊貂衣,害得人死临侵一丝两气。”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昔 汉帝 宠帷幄谋臣,徒夸金溢; 宋祖 赐征南将帅,祗羡貂衣。” 清 张景松 《弄潮儿歌》:“阿侯年少 邯郸 侠,貂衣骏马珊瑚鞭。”
- 13 丹徒布衣
- 借指平民。晋诸葛长民,有武功,历官显要。曾督青扬二州诸军事,领青州刺史,又领晋陵太守,镇丹徒。长民骄纵贪侈,不恤政事,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常惧刘裕绳之以法,乃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后果为刘裕所杀。见《晋书.诸葛长民传》。指南朝宋刘穆之。穆之东莞莒 今山东莒县 人,世居京口 丹徒 ,少时家贫,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饱求槟榔,其妻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及穆之为丹阳尹,召妻兄弟饮,至醉饱,令厨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见《南史.刘穆之传》。后以指贫困未遇之士。
- 14 丹阳布衣
- 丹阳布衣,读音dān yáng bù yī,指退隐不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