擣衣石读音
擣衣石的意思
词语解释:
1.捶洗衣服时用的石头。 2.陕西省勉县旧褒城县境有女郎山﹐山下有大石﹐相传为东汉张鲁女捣衣所用之石。又荆州秭归县境古有屈原宅﹐亦有捣衣石。
引证解释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捣衣石
擣衣石相关词语
- 1 擣虚撇抗
- 谓弄虚作假。 元范居中 《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终日悬望,恰原来擣虚撇抗。误我一向,到此才知是谎。”
- 2 擣药
- 1. 舂捣药材。 《南史·宋纪上·武帝》:“﹝ 武帝 ﹞明日復至洲,里闻有杵臼声,往覘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於榛中擣药。” 南唐李煜 《病中书事》诗:“月照静居唯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 2. 古代传说月中有白兔捣药。 晋傅玄 《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擣药。” 唐李白 《朗月行》:“白兔擣药成,问言与谁餐?” 3. 鸟名。
- 3 擣珍
- 捣珍是春秋战国时期只有皇室才能吃的食物。捣珍是周代食馔中著名的八种名食之一。《周礼》与《礼记》等先秦古籍中均有记载。
- 4 擣虚
- 乘虚进击。《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不先防近而图远,恐擣虚絶粮道,且深入。” 宋陈亮 《酌古论·崔浩》:“临机之际或因吾言而能有所决,则举一国犹擣虚耳。”参见“批亢擣虚 ”、“ 擣虚批吭 ”。
- 5 擣遒
- 捣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ǎo qiú ,是指腾倒,逗弄。
- 6 擣衣
- 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 7 稻田衣
- 引证解释:袈裟的别称。 唐 王维 《六祖能禅师碑铭》:“多绝羶腥,効桑门之食,悉弃罟网,袭稻田之衣。”
- 8 邓石如
- 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 9 邓石岭
- Deng Shiling(1972~),湖南双峰人。
- 10 嶝石
- 嶝石,读音dèng shí ,是汉语词汇,释义为山道上的石阶。
- 11 戥穿石
- 婚庆典礼上的伴郎。
- 12 磴石
- 磴石是汉语词汇,解释为石级。
- 13 捣衣砧
- 木质,形状为棒球棒状,长约30~35公分不等。多为杨树木。用于洗衣,捣衣把衣服中的水分及污物敲打出。
- 14 捣衣石
- 捣衣石 又名“女须砧”。相传屈原的母亲死得很早,比屈原大10岁的屈姊女须对他百般疼爱。女须是一位贤德的女性,对屈原深怀姊弟之情,从小便由她取代了母爱。屈府虽然有若干佣人,女须有时候亲手给屈原洗衣,似乎要从屈原的穿着上寻找有没有照顾不周的蛛丝马迹。捣衣石是女须给屈原洗过衣裳的地方,遗址在秭归东北方向的女须庙前,捣衣溪畔,与濯缨泉隔溪相望。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说:“屈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须庙,捣衣石犹存。”实迹于今已难寻觅。谭光沛《吟女须》诗:“秭归永固溯开基,千古著名数女须。贤德由来传淑训,婵媛非是表芳姿。捣衣溪畔砧仍旧,照面井中月上时。昔日绣花当此际,锦文满幅夜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