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读音
曲牌的意思
词语解释:
曲的调子的名称。如《点绛唇》、《山坡羊》、《挂枝儿》等,名色多至几千个。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可据以填写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有的曲牌有调无词,只供演奏。曲调音节,古代都写在牌子上,故称为曲牌。参阅明·王骥德《曲律•论调名》。
引证解释
⒈ 曲的调子的名称。如《点绛唇》、《山坡羊》、《挂枝儿》等,名色多至几千个。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可据以填写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有的曲牌有调无词,只供演奏。曲调音节,古代都写在牌子上,故称为曲牌。参阅明王骥德《曲律·论调名》。
国语词典
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等各种曲调的名称。如山坡羊、折桂令等。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曲牌
曲牌造句
- 苏州堂名古乐中的十番吹打、十番锣鼓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与昆曲关系密切,许多曲牌就是昆曲曲牌。
- 在声腔设计方面,剧中韩玉娘离开尼姑庵逃难一段,则用了梅兰芳在所有剧目中未用过的“高拨子”曲牌,载歌载舞,入情入理。
- 表演场面宏大,演奏起来如凤鸣龙吟,虎啸狮吼,排山倒海,震天动地,可演奏鼓点即曲牌上百个。
- 书名和篇名连用,或词牌曲牌名与题目连用时,中间用间隔号,外面用书名号。
- 潮剧的唱腔,包括曲牌、对偶曲和小调。
- 曲牌的诞生,宣布了一个新的音乐体系行将诞生。
- 就习俗应用可分为通用曲牌、红事曲牌、白事专用曲牌。
- 据了解,这批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文化课之外,专注于系统地学习歌仔戏表演、唱腔、念白、戏曲腿功、身段、把子、毯子功、视唱、乐理、锣经、曲牌等课程。
- 配以笙、琵琶、二胡、低音胡等乐器,本剧种曲牌十分丰富。
- 常山战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表演曲牌及套路基本为当地所特有。
曲牌相关词语
- 1 曲射炮
- 曲射炮,初速小,射角和落角大,弹道弯曲的火炮的统称。如迫击炮和榴弹炮等。曲射炮适用于射击水平目标和遮蔽物后的目标。作战中主要用于破坏敌战斗设施、歼灭和压制敌有生力量等。
- 2 曲意
- 曲意,汉语词汇,出自《后汉书·段熲传》等,释义为委曲己意而奉承别人。
- 3 曲律
- 《曲律》的理论思想主要有:一、对于戏曲艺术的本体特性作了深入的探讨。《论剧戏》曰:“其词格俱妙,大雅与当行参间,可演可传,上之上也。”又云:“词藻工,句意妙,如不谐里耳,为案头之书,已落第二义。”这个观念表明了王骥德对戏曲艺术的舞台性和文学性关系的认识,“可演可传”的提出说明《曲律》对戏曲本体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二、在《杂论》中,王骥德更提出了戏曲艺术“并曲与白而歌舞登”的戏曲形态论,并认为,成熟的戏曲艺术还须有“现成本子”作为基础,有着“日此伎俩”的相对稳定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曲律》在理论研究上与以前的戏曲论著相比有了明显的拓展,除“曲辞”和“音律”等研究对象外,戏曲结构、戏曲人物、戏曲科诨、宾白等也在《曲律》中作出了探讨;三、《曲律》对“沈汤之争”也作出了颇为公允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曲律》是对这场争论的一个理论性总结,既有对沈、汤之争的直接评 版述,又有相对超脱的科学论断。
- 4 曲谨
- 出自 王安石的《王深父墓志铭》。
- 5 曲径
- 曲径,曲折迂回的小路,亦作“ 曲迳 ”。1.弯曲的小路。 唐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由曲径而登,则为土山,其南乃 郁冈亭 也。” 徐迟 《直薄峨眉金顶记》:“多少林木,多少曲径呵!林中蔽天,青苔铺径。” (2).比喻不正当的途径。 明 张居正 《答刘虹川总宪书》:“舍大道而由曲径,弃道谊而用货贿。”
- 6 曲阿酒
- 丹徒 有 高骊山 ,传说昔有 高骊国 女来此, 东海 之神乘船致酒,欲礼聘为妻,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流入 曲阿湖 。后遂以产美酒著名。
- 7 曲女城
- 现今为印度国北方邦卡瑙杰县(Kannauj,谷歌地图译作根瑙杰)的一个城镇,地理坐标:北纬27.0437809度;东经79.9070201度,地处恒河西岸边。
- 8 曲度
- 9 拳曲
- 拳曲,指卷曲;弯曲。语出《庄子·人间世》:“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
- 10 泉曲
- 泉曲,读音为quán qǔ ㄑㄨㄢˊ ㄑㄩˇ,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冥府。
- 11 蜷曲
- 蜷曲,指卷绕或盘绕;肢体等弯曲。见《素问·刺禁论》“刺脊间中髓,为伛” 唐·王冰注:“伛,谓伛偻,身踡屈也。”
- 12 鬈曲
- 鬈曲,指毛(头)发弯曲。如:舒婷《童年絮味》:“我只好用铅笔、钢笔、彩笔为它整容,随心所欲描绘鬈曲的睫毛、整齐的刘海、鲜红的樱桃小口。”
- 13 曲陌
- 晋 陆机《答张士然》诗:“回渠绕曲陌,通波扶直阡。”
- 14 曲译
- 歪曲原意的翻译。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夜里,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误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曲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