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乐读音
十部乐的意思
词语解释:
唐初宫廷宴享时,沿隋制奏九部乐。
引证解释
⒈ 唐初宫廷宴享时,沿隋制奏九部乐。 贞观中,平高昌,收其乐,合为十部乐。即:燕乐、清商、西凉、天竺、高丽、龟兹、安国、疏勒、康国、高昌。参阅《通典·乐六》、《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十部乐
十部乐相关词语
- 1 十三太保
- (1) 相传唐朝末年的李克用有义子十三人,都任太保官职。台湾的一些顽劣的男学生结盟做坏事,自称“十三太保”,一些女学生则自称“十三太妹” 英 the thirteen naughty children
- 2 十足
- 十足,指达到充足的程度或完全的地步;也指成色纯。语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八回:“那姓朱的是官派十足的人。”
- 3 十指连心
- 表示十个指头连着心。表示身体的每个小部分都跟心有不可分的关系。比喻亲人跟自身休戚相关。
- 4 十八界
- 梵文的意译。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俱舍论》卷一:“法种族义是‘界’义……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三讲:“《放光》译出后,‘事数’比较完备了,如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来说明。”
- 5 十二因缘
- 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 6 十里长亭
- 秦汉时每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何处,亲友远行常在此话别,《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宋代苏轼有诗《东坡诗。卷二十一。送孔郎中赴陕郊》:“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后五里就有亭,称为短亭,十里为长亭。
- 7 十六字令
- 十六字令,词牌名,因全词仅十六字而得名;又名“苍梧谣”“归梧谣”“归字谣”“燕衔杯”“花娇女”。此调只见两体,均为单调四句十六字,属于最短的词。正体三平韵,第一、二、四句押韵,均用平声韵。变体两平韵,第二、四句押韵。代表作有蔡伸《十六字令·天》等。
- 8 十二金牌
- 金牌作为宋代敕书及紧急军命,用金字牌,由内侍省派人速送。比喻紧急的命令。
- 9 十生九死
- 十生九死是汉语词汇,拼音 shí shēng jiǔ sǐ ,出自《八月十五赠张功曹》。
- 10 十二阑干
- 阑干 : ①〈书〉纵横交错;参差错落:星斗~。 ②同‘栏杆 ’。
- 11 十恶
- 十恶俗称“十恶不赦”。中国古代十种为常赦所不原的重大犯罪。一为谋反,二为谋大逆,三为谋叛,四为恶逆,五为不道,六为大不敬,七为不孝,八为不睦,九为不义,十为内乱。自秦及以后逐渐形成,北齐时始定重罪十条:一反逆,二谋大逆,三叛,四降,五恶逆,六不道,七不敬,八不孝,九不义,十内乱。隋代始以“十恶”之名,定入法典。经唐至清,除元代改名为诸恶外,相沿不改。《唐律疏议》称:“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
- 12 十样锦
- 十种锦缎。宋代任官中散大夫、中奉大夫者有十种恩遇,称“十样锦”,亦用以为其官名的代称。花名。老少年之红、紫、黄、绿相间者。合奏乐名。一种菜肴名。花名。菊花的一种。一本所开的花,形状各异,颜色多种。参阅《广群芳谱•花谱二七•菊花一》。
- 13 十二肖
- 十二肖,国内十二大神兽,象征的寓意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肖,十二年为一轮,当本年轮到自己所属生肖时,称之为本命年。
- 14 十万火急
- 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等。